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從二十世紀過渡到二十一世紀的寫作生活,王安憶用深刻雋永的口吻與雲淡風輕的心境,說自己生命的路程回望。如涓涓河水般的文字,慢流過我們的心眼間,如此輕暢而遠流。《茜紗窗下》是對生命的透徹體悟,也是對生活的反芻觀視。
我們都已太熟悉寫小說的王安憶,太溺愛她小說中呼之欲出的人物。王安憶說:我從來都是在一種獨立於世事的寫作生活中,現在被推到現實生活中來了。王安憶用冷眼心熱的生活態度書寫平凡生命中的不平凡,她像希臘神話中的繆思,有一顆以美冶鍊的巨大魔幻靈魂。
内容简介
不過問生命的繁文縟節,卻擁有一雙最清澈洞察炎涼世態的眼睛。
她活在一座魯迅的城市、巴金的城市、張愛玲的城市……然而,她卻一直是個獨特的存在。
她不斷給人驚喜的寫作,她寂寞獨行的探索,她對文學時尚、媒體喧囂冷靜斷然的處置方式,都讓讀者欽佩她的才氣,她的探索勇氣,她對嚴肅文學的執著,她的拒絕「熱鬧」的姿態……
不願重複自己。拒絕時尚和喧囂。對寫作以外的東西不善經營。喜歡精神歷險。敏感、多思、謹慎……她無法被歸位、向來特立獨行、從來是未知大於已知。
她,是小說之外的王安憶。也是另外一個我們必須重新讀她、認識她的王安憶。
《茜紗窗下》是王安憶的散文結集,她的文字與敘事總是讓人讀來饒富韻味。本書主要是書寫有關上海的生活、讀書、旅行札記,不論是寫景、狀物、敘事,別緻細膩,節奏舒緩,張馳有致,呈顯出一種內斂、從容的風格;即使是日常小品,王安憶也能讓讀者在閱讀中,輕易進入她無人能及的優美世界。
王安憶曾於訪談中提到:
這個時代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時代。它的特徵是外部的東西太多了。物質東西太多,人都缺乏內心生活。我甚至很懷念文化大革命我們青春的時代。那時物質真是非常匱乏,什麼都沒有。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都非常豐富。我想我們都是在那種內心要求裡開始學習文學。在今天的社會裡,我覺得年輕人都非常性急,性急地想從閱讀裡得到快感、性急得沒有一點耐性說我靜下來好好地去想一想、慢慢讀、慢慢地去得到這種樂趣。他們要快速地得到樂趣。
這段話道盡了王安憶對美好文學的細品追求,也是《茜紗窗下》一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悠緩體會的獨特況味。
作者简介
王安憶
1954年生於南京,55年隨母親遷至上海,文革時期曾至安徽插隊落戶。曾任演奏員、編輯,現專事寫作。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是80年代以來,大陸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著有《月色撩人》、《啟蒙時代》、《小說家的讀書密碼》、《上種紅菱下種藕》、《遍地梟雄》、《叔叔的故事》、《兒女英雄傳》、《逐鹿中街》、《香港情與愛》、《長恨歌》、《紀實與虛構》及《憂傷的年代》等書。作品《長恨歌》曾榮獲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1998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1999年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0年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1年第六屆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富萍》則獲2003年第六屆「上海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大獎」長篇小說二等獎。
目录
第一輯 茜紗窗下
兒童玩具
街燈底下
茜紗窗下
憂鬱的春天
過去的生活
出巡回來樂遙遙
永不庸俗--紀念魯迅先生發言
第二輯 我是一個匠人
乘火車旅行
龜背
辦公室的回憶
回憶文學講習所
不思量,自難忘
到圖書館去
我是一個匠人
型
生活的形式
第三輯 旅行的印象
徐州站
少小離家
夜走同安
正是梅雨季節時
江南物事
二月裡來好風光
綠崇明
旅行的印象
第四輯 窗外與窗裡
窗外與窗裡
市民
散文三篇
呂貝克
訪日十篇
漂泊的語言
台灣的好看
充滿夢幻的時代
精彩书摘
憂鬱的春天
上海地處長江以南,春天多半到得早,其實農曆年之前,已有春意。最常見的是狹弄裡,籬下一小片土上,那一株迎春,疏闊的枝條上,爆出星星點點的小黃花,就是了。因是城裡,混凝土的世界,季候並不那麼顯,但是有光啊!光還是有變化,變得有些黃,偏橘色的黃。而且,略微稠厚,於是,略微不夠均勻。有些地方厚一些,有些地方薄一些,於是,就有一點影似地,花憧憧的。那些拉毛的,或者抹平的混凝土牆,磚、瓦,還有馬路,柏油的或者方磚的,甚而或之卵石的路面,本來是沒有鮮明的顏色,此時,卻也有了一種明麗的影調。到了農曆年,又過了農曆年,序曲陡地煞尾,春天赫然登場。 愈是這樣封得密實的人工的地方,就愈是要從縫裡、破綻裡,貼著、掙著、擠著去抓撓一下,季候的意思。人的感官因為受阻隔,便轉移了原初的形態,如同所有進化中的抑制與發揚,一些功能被另一些功能替代。直接的觸碰變成間接的,間接到,看起來毫不相關,聯繫不上。可誰知道呢?底下就是息息相通。
在這個城市裡,有一句里巷俗語,用來解釋嘲諷人的瘋勁,說可不是嗎?油菜花開了!油菜花開,是在盛春之季,這城裡是看不見一丁點的,可是出了城,到郊外,便是東一片,西一片,黃亮亮的,眩目得很。這城市便被黃亮亮的油菜花包攏著。它們的花粉裡,抑或不是花粉,而是季候本身,就飽含著令人興奮到極度的成因。要是拉遠些距離來看,這城市就有了一股危險的氣息:不安,騷動,隨時可釀成什麼事故,而身居其中的人渾然不覺。這是離這城市最近處的季候之徵了,像爬牆虎樣,在它的銅牆鐵壁上蔓生,將自然變化的消息一點一點滲進去,滲進去,漸漸地,漾滿了空間。只不過,進化還是依著它的步子在走,完成著生存的適應轉變。
春天的午後,於我終是惆悵的。春光愈是明媚,惆悵的情緒愈是強烈,以至轉變成憂傷。並不是那種思春的意思,其實要簡單明了,似乎,僅只是一個想法:這樣好的天,如何度過呢?而我大多數的日子,是坐在戶內,看著如此活躍美麗的天,無可挽留地一寸一寸過去,漸漸褪了顏色,沉入暮色。真是焦慮啊!那樣稠厚,薑黃,看起來無比豐饒的光線,從面前的牆上,過去,過去。你來不及想要去做什麼,才可不辜負它,它已經過去了。在雨天,這樣的焦慮會好些呢!因不是那麼可貴的天氣,時間也變得舒緩,不壓迫。而在那好天氣裡,我便是愁!
與這緊迫感相對地,從午後十二點開始,時間就變得無比漫長,長得有些熬。而它的漫長一點沒有使事情變得從容,反而,將焦慮放大,延長,加劇,更加急不可待,每一分秒鐘都沒有放鬆它的折磨的拷問:做什麼才有價值?答案是,什麼都沒有價值。心緒不寧。由於溫度升高,空氣變得乾燥,是明澈的,空間忽地拓出許多,於是,虛空感便升起了。那是無邊無際,什麼也抓撓不著的虛空。人體的內分泌在肉眼看不見的氣流變幻中,重新進行著排列組合,這兩者不知道有著什麼關係,那樣形神相隔的,卻真的,真的被作用著,否則,便無法解釋,在如此明豔的光與色中,為什麼會深感抑鬱。城外的油菜花上飛著粉蝶,勤快地授著花粉,也傳播著憂鬱。
只有等到猶豫成為生理的病症,才會正視春天的感傷。那是一種深刻的對時間的理解和懼怕。時間從灰暗的冬眠甦醒,凸現在朦朧的注意力裡,那樣晶亮、鮮豔地蜿蜒過來。這種在燦爛光線裡的憂鬱,簡直沒救了。你指望從午睡裡捱過去一兩個時辰,可是不成,闔目中,時間走得更慢。眼皮上有光線的壓力,透進眼瞼裡的黑暗。有一種奇怪的活躍,與身心內部的節奏不合拍,錯亂著。時間幾乎不動彈,於是,你得細細地看它的好,內疚自己對不住它,浪費了它。令人痛苦的是,外部的明亮輕快與內裡的灰暗滯重,共存著。你分明看著它,感受到它的熱烈,可是你走不進去,或者說,走不出來。兩者咫尺天涯。好時光這樣刺痛著心,感情受了重創。
好容易熬到了三時許,是午後的深處,就像谷底。戶外的陽光最是蓬勃,內心卻是最煎熬。即便在這乾涸的水泥林子裡,此時也會有鳥叫的。可是,就算牠就在你的窗下叫,聽起來亦是曠遠,就像在另一個空間,一個莫名的空間。這時節,底下的黃開始泛上來,泛上來。有那麼幾分鐘,真的是金子一樣的黃和亮,所有的物件都在發光,同時在反光,於是,五光十色。可是,外面有多麼輝煌,內部就有多麼沉暗。內外較著勁,努力在達到協調平衡,這卻是一個最為衝突的階段,看不到一點和解的希望。在這金色光芒的沐浴底下,你只有用哀哭來回應它。你說不出什麼原因,就是哀哀地,難過。你承不住它的好,只能辜負它。而且,你心裡最明白,它一過去,再也回不來了,你卻無所作為。再也挽不回來了,這種兒時就有的傷逝的心情,在春光乍洩的時日裡,上演得甚劇。非要究其裡,那麼就是為這哭泣。
《古蜀秘史:沉寂的文明之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长江上游流域一个失落已久的伟大文明——古蜀文明的辉煌与神秘。它并非讲述某部具体文学作品的内部情节,而是聚焦于一个宏大、跨越数千年的历史叙事,力图重构一个被时间洪流掩埋的古老王国。 第一章:岷江之畔的曙光——文明的起源与地理背景 本书伊始,我们将视角投向史前时期的巴蜀大地。在今日四川盆地及其周边,一个独特的文化集群正悄然孕育。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早期发展轨迹,古蜀文明根植于崎岖的山地、富饶的河谷以及独特的河流系统——岷江、沱江等。 地理环境塑造了古蜀人的生存哲学。四川盆地如同一口巨大的“天坑”,三面环山,气候湿润而相对封闭,这既是保护伞,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天然屏障。我们追溯了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前身遗址的考古发现,分析了早期聚落的形成模式、农业技术的进步(如稻作文化的成熟),以及对特定自然元素的崇拜(如太阳与青铜的结合)。 重点探讨了三星堆遗址群的发现对传统中国历史观的冲击。这些高耸的青铜神像、精美的黄金面具,展现出一种独立于同时期中原文明体系之外的、极具表现力和精神性的艺术风格。它们代表的不是简单的边陲文化,而是一个高度发达、拥有复杂宗教信仰和国家组织的早期文明实体。 第二章:青铜的信仰与王权的塑造——三星堆与金沙的辉煌 本书的核心部分详细剖析了古蜀文明的鼎盛时期。我们将重点解读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品,而是作为理解古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关键文本。 神树与祭祀体系: 详细研究了那几株高达数米的青铜神树,它们象征着宇宙的结构、王权的来源以及人神沟通的媒介。我们分析了祭祀坑中数千件祭品——象牙、海贝、玉石——它们揭示了古蜀社会内部的资源分配、对外贸易网络(可能远达南亚和东南亚),以及对特定异域珍宝的渴求。 “蚕丛及鱼凫”的传说与史实: 探讨了古蜀王国早期君主的传说,如蚕丛的“开目”和鱼凫的“变鸟”,这些神话如何被后世史家用来解释其独特的文化起源和王权传承。我们试图在考古证据中寻找这些传说背后的历史内核。 金沙的延续与转变: 紧随三星堆的衰落(其衰落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金沙遗址的出现标志着古蜀文明进入了另一个阶段。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成为古蜀人精神内核的终极提炼。它不再是三星堆那种略显怪诞和神秘的形象,而是更注重圆形、光芒和秩序感,暗示着王权在保持神圣性的同时,也可能吸收了来自其他区域的文化影响,以巩固其统治。 第三章:巴蜀的融合与战国风云 随着古蜀王国进入历史记载较为清晰的阶段,其与周边文化(如巴人文化)的互动日益频繁。本书随后转向战国时期,关注古蜀国的政治军事活动。 “沃野千里”的经济基础: 阐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或至少是完善)对古蜀经济的决定性影响。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保障了成都平原的粮食安全,为古蜀国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使其能够支撑起一支常备的、具有战斗力的军队。 神秘的武备: 详细介绍了出土的青铜矛、戈、剑等兵器,特别是那些带有独特巴蜀风格纹饰的武器。这些兵器不仅是杀戮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我们分析了古蜀人独特的战争文化和作战方式,可能包括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早期接触所带来的影响。 从国到郡的转折: 聚焦于公元前四世纪末,秦国对古蜀的灭亡与吞并。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秦统一六国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更是古蜀独立文明体系的终结。本书细致描绘了秦国如何利用其强大的工程能力(如修建栈道)和军事压力,最终瓦解了古蜀的抵抗。 第四章:失落的印记——解读未解之谜 本书的最后一章回归到对古蜀文明的整体评价和对未解之谜的探讨。 文字的缺席与重构: 最大的谜团之一是古蜀文明的文字系统。尽管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但至今未发现可供辨识的成熟文字系统。我们探讨了各种假说,包括“符号说”、“象形记录说”,并分析了符号在祭祀中的作用。 环境灾难与文明迁徙: 探讨了三星堆突然衰落的几种主流理论,从地质灾害(如特大地震、河流改道)到社会内部的剧烈变动。这些事件如何迫使古蜀统治中心向西或向南迁移,并最终融入更广阔的中华文明体系中。 文化遗产的再发现: 总结了古蜀文化在后世留下的深刻影响,例如巴渝地区的风俗、音乐、丧葬习惯,以及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如何渗透到中国西部的文化血脉中。 总结: 《古蜀秘史:沉寂的文明之光》旨在通过考古学、历史文献与民族学交叉研究的视角,将一个曾经辉煌却又神秘失踪的文明重新带入公众视野。它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对历史真相的严谨探寻,是对“另一种可能”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