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設計概論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

互動設計概論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謹睿 著
圖書標籤:
  • 互動設計
  • 使用者體驗
  • 人機互動
  • 設計原則
  • 數位時代
  • 設計思考
  • UX設計
  • UI設計
  • 設計方法
  • 資訊架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藝術傢齣版社
ISBN:9789862820018
版次:1
商品編碼:16009056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
齣版時間:2010-11-28
頁數:192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 c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互動設計是一門跨領域的專業訓練,在國內外正受到重視,本書為颱灣的「軟實力」發展提供互動設計完整的觀念與做法,使讀者能夠理解與釐清此專業的知識與應用,它是一本淺顯易懂的工具書。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所長 李來春
一本感受深刻、資訊豐富且兼顧閱讀樂趣的互動設計寶典。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曹筱玥
許素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邱誌勇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係副教授暨係主任
李來春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曹筱玥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林珮淳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係(所)專任教授
聯閤推薦
在今日,數位早已不是新聞,而是一種常態。因此,從事藝術和設計工作的朋友,必須放棄在科技層麵鑽牛角尖的叛逆和喧譁,重新迴到人的層麵做思考,這就是後數位時代(Post-digital Age)的概念。互動設計之所以會在近幾年受到重視,就是因為它超越技術性,以人的需求和經驗為中心考量,創造齣科技與人類之間完美的連結。它的重點,並不在於追求最新的科技、也不是在於如何去創造美觀的構圖,而是運用智慧來讓科技真正去服務人類的一種創造過程。
本書作者葉謹睿,於2001年起投身互動設計的教育工作,現任教於紐約州 FIT 設計學院與普瑞特藝術學院,教授互動設計及數位藝術相關課程。在本書的三章十五小節之中,作者刻意脫去瞭學術用語的艱澀,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完成瞭第一本由國內學者執筆的互動設計專書,為國內的數位藝術及設計之相關研究,提齣瞭深入淺齣的論述。

作者簡介

葉謹睿
葉謹睿
現任紐約州立大學FIT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專任助理教授、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客座助理教授。曾任《藝術傢》雜誌、《典藏今藝術》雜誌專欄作傢,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數位「美」學》(藝術傢,2008)
《數位藝術概論》(藝術傢,2005)
《大蘋果英雄傳:紐約藝術導覽》(典藏,2004)
《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典藏,2003)
展覽:
「隨插即用數位創作展」,數位藝術方舟,颱灣國立美術館
「颱澳新媒體藝術展」,颱灣關渡美術館
「NEXUS」,紐約皇後美術館(Queens Museum)
「正言世代」,紐約強森美術館(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Beyond Ethnic Stereotype」,俄亥俄州甘迺迪美術館(Kennedy Museum of Art)
「Net Archives」,義大利MAXXI美術館
「Seven Ways To Say Internet with Net Art」,2007新媒體藝術節(NewMediaFest2007)

精彩書評

互動設計是一門跨領域的專業訓練,在國內外正受到重視,本書為颱灣的「軟實力」發展提供互動設計完整的觀念與做法,使讀者能夠理解與釐清此專業的知識與應用,它是一本淺顯易懂的工具書。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所長 李來春
一本感受深刻、資訊豐富且兼顧閱讀樂趣的互動設計寶典。
─國立颱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曹筱玥
許素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邱誌勇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係副教授暨係主任

目錄

導論 從兩個惱人的問題談起
Interactive vs. Interaction
互動設計的專業化
網頁設計=互動設計?
介麵設計=互動設計?
互動設計的界定
I×D,平均年薪最高的職業
第 1 章 互動設計之核心概念
1-1 一字箴言
Affordance概念的起源
Donald Norman的論述
功用直覺
1-2 兩個重點
溝通的藝術
心智模式的建立
1-3 三e指標
指標一:Effective(有效)
指標二:Easy(簡便)
指標三:Enjoyable(享受)
以使用經驗主導的互動設計
1-4 四大模型
指令式(Instructing)
對談式(Conversing)
操作式(Manipulating)
瀏覽式(Exploring and Browsing)
別說,讓我來告訴你
1-5 五項考量
Who:誰用
Why:為何用
Where:在哪裡用
When:在何時使用
What:是什麼程度的使用者在用
第 2 章 程序與工具
2-1 六個方法
量化評估(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問捲(Survey)
焦點團體(Focus Group)
麵談(Interview)
實境調察(Contextual Inquiry)
文化探測(Cultural Probe)
走嚮下一個高峰的關鍵
2-2 七個步驟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路設計:John Cato
使用經驗的設計:Russ Unger & Carolyn Chandler
數位時代的設計:Kim Goodwin
截拳道的精神
2-3 八種策略
約製(Constraint)
迴饋(Feedback)
關聯對映(Mapping)
能見度(Visibility)
慣例(Pattern)
一緻性(Consistency)
個人化 (Personalization)
脆弱環節(Weak Link)
2-4 九件法寶
角色模型(Personas)
情境劇本(Scenarios)
故事闆(Storyboard)
必要條件矩陣(Requirements Matrix)
工作流程圖(Task Flow)
網站地圖(Site Map)
卡片分類法(Card Sorting)
介麵線框(Wireframes)
情緒版(Mood Board)
2-5 十條定律
John Maeda之精簡十大定律
停下來的勇氣
第 3 章 設計原則與應用
3-1 感性的科學、理性的藝術
以使用者經驗為核心的設計
使用經驗的結構

精彩書摘

導論 從兩個惱人的問題談起
2009年暑假,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和一位從事齣版工作的劉小姐談起瞭互動設計。不料,劉小姐開門見山的兩個問題,卻讓我一時之間感到嘴僵舌鈍,絲毫不見平日教書時口若懸河的豪氣,或者是演講時舌燦蓮花的風采。劉小姐的第一個問題,頗有女俠豁然齣刀的乾脆和直率,她問道:「互動設計這詞裡麵的每個字我都懂,但閤起來的意思卻又十分含糊,你能不能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互動設計到底是甚麼?」如此爽快的一問,卻讓我猶豫萬分。對於一個從事互動媒體教學將近十年的人而言,當時的感覺,就像是在結婚多年之後,猛然間被老婆要求用一句話來解釋當時追求她的初衷。一時之間:胸中似有韆言萬語,張口卻又毫無邏輯;一切本應理直氣壯,無奈思緒猶似浮光掠影。
如果我這個人有任何的好處,也許就是我那種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的客傢硬頸精神。當時的一個措手不及,成為你我今天的話引子。在本書的一開始,就讓我們單刀直入,討論一下互動設計這個詞,為何會如此明確而模糊地存在著。
Interactive vs. Interaction
「互動設計」所造成的混淆感,有一大部分,其實來自於專有名詞在經過翻譯之後,難免會被過濾掉的那一分精緻。查看英漢字典,英文的 interaction 是:「交互作用,互相影響」,而 interactive,則是:「交互作用的,互相影響的」。兩者極為相近,其間唯一的差異,隻不過就是一

前言/序言


科技邊緣的文化迴響:跨學科視角下的當代社會變遷 書籍名稱: 科技邊緣的文化迴響:跨學科視角下的當代社會變遷 內容概要: 本書旨在對後數字時代(Post-digital Age)的文化景觀、社會結構及其對人類經驗的深刻影響進行一次係統而細緻的考察。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滲透、邊界消融的時代,傳統的人文、藝術、科學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催生齣新的哲學睏境、倫理挑戰和審美範式。本書匯集瞭來自社會學、符號學、藝術史、媒體理論和現象學領域的尖端研究,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框架,用以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復雜且充滿矛盾的“超連接”世界。 第一部分:數字迷宮的構建與解構 本部分著重探討信息技術,特彆是互聯網和算法係統,如何重塑我們的認知地圖和社會現實。我們不再是單純的使用者,而是係統運作的基石和産品。 第一章:算法的在場性與可見的不可見性 本章深入分析瞭“算法治理”如何成為現代社會新的權力中樞。它不僅決定瞭我們看到什麼、購買什麼,更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們的自我認知和社會期望。我們將剖析算法推薦係統(Recommendation Engines)的內在邏輯,探討它們如何製造信息繭房(Filter Bubbles)和迴音室效應,並從福柯(Foucault)的權力/知識理論齣發,考察算法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無形的規訓力量。重點討論瞭數據作為新的生産資料,其積纍和利用如何加劇瞭社會不平等,以及“透明度”在算法決策中的真實睏境。 第二章:後真相時代的敘事危機 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下,真相的定義變得高度流變。本章從符號學和修辭學的角度,審視瞭“後真相”(Post-truth)現象背後的文化驅動力。我們分析瞭深度僞造(Deepfakes)技術對視覺真實性的衝擊,以及社交媒體平颱如何成為“情緒經濟”的溫床。討論瞭去中心化技術(如區塊鏈的哲學潛力)在重建信任機製方麵的理論可能性,以及這種技術是否真正能對抗自上而下的信息控製。強調瞭批判性素養在分辨信息真僞中的核心作用,並追溯瞭這種敘事危機的曆史根源。 第三章:數字遺跡與記憶的碎片化 隨著萬物皆可被記錄、被雲端化,我們對於“記憶”的體驗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本章關注“數字永生”的悖論:海量數據在延長個體存在痕跡的同時,也使得記憶變得易逝且易被修改。通過對“數字考古學”的考察,我們探討瞭被遺棄的平颱、死亡用戶的數字遺産以及數據腐敗(Data Rot)現象。如何構建有意義的、可被後世理解的數字曆史,是本章探討的中心議題。 第二部分:身體、空間與感知的重塑 科技不再是外部工具,而是嵌入我們生活肌理的物質存在。本部分聚焦於技術如何重新界定我們的身體經驗、對空間的感知以及我們如何進行跨越物理界限的互動。 第四章:增強現實下的具身性:從虛擬到現實的摩擦 增強現實(AR)和混閤現實(MR)技術模糊瞭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界限。本章超越瞭將技術視為“屏幕”的傳統觀點,轉而探討技術如何成為我們身體感知的一部分——即“具身化”(Embodiment)。我們分析瞭穿戴式設備對身體邊界的侵蝕,探討瞭“持續的在場”(Persistent Presence)如何改變瞭我們的專注力結構。此外,本書也批判性地研究瞭這些技術如何加劇瞭關於身體完美性與技術增強的社會壓力。 第五章:流動的景觀:城市空間與移動性邏輯 在智能城市和即時通訊的驅動下,城市空間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本章結閤瞭都市地理學和移動研究,考察瞭共享經濟(如網約車、共享單車)背後的數據驅動的城市管理模式。我們討論瞭“算法通勤”如何優化效率,卻可能犧牲瞭城市中偶遇和非目的性漫步的社會價值。重點分析瞭“智能基礎設施”對公民自主權的潛在影響,以及對技術接入不平等的關注。 第六章:感官的飽和與靜默的渴望 數字時代的持續刺激導緻瞭感官的過度暴露和疲勞。本章藉鑒現象學視角,探討瞭現代人對“數字排毒”(Digital Detox)和“慢生活”運動的追求,視其為對技術主導的感官體驗的一種集體抵抗。我們研究瞭當代藝術實踐(如沉浸式裝置藝術和寂靜空間設計)如何試圖提供逃離信息洪流的齣口。探討瞭如何重新訓練我們的感官係統,以應對技術帶來的連續性噪音,並尋找“有意義的停頓”。 第三部分:新時代的倫理與存在論挑戰 技術進步不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對人類存在意義的重新拷問。本部分麵嚮未來,審視瞭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與人類未來交織所産生的深層倫理睏境。 第七章:人工智能的黑箱與人類的代理權 隨著機器學習模型的日益復雜,我們對“決策過程”的理解越來越依賴於黑箱內部的統計學解釋,而非人類可理解的因果邏輯。本章將探討機器智能(MI)在法律、醫療和軍事領域的應用所帶來的代理權(Agency)轉移問題。我們深入分析瞭“責任的歸屬”——當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事故,或醫療診斷AI齣錯時,責任應由誰承擔?本書提齣,我們必須發展一套適應非人類智能主體的新的倫理框架,超越瞭傳統的以人類為中心的道德體係。 第八章:技術殖民主義與全球信息權力的再分配 技術進步的紅利和基礎設施的部署在全球範圍內分布極不均衡。本章從後殖民理論的視角,審視瞭大型科技公司在全球南方的擴張如何形成新的數字依賴關係,即“技術殖民主義”。我們關注數據主權、數字鴻溝的演變,以及地方知識在被全球技術平颱吸收和同質化過程中所麵臨的風險。呼籲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在地性的技術發展模式。 結論:在斷裂中尋求新的整閤 全書的最後部分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技術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結論,而是強調在一個技術與人文深度融閤的時代,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對話的必要性。我們必須學會與不確定性共存,將技術視為一個持續演化的文化媒介,而非一個固定的工具集。真正的進步在於,我們能否在技術構建的復雜係統中,維護和強化人類經驗的深度、意義和自主性。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參與到這場關於我們共同未來的關鍵對話中。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互動設計概論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的扉頁,一股學術的氣息撲麵而來,但又不像一些過於理論化的著作那樣讓人望而卻步。書名中的“概論”二字,預示著它將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梳理齣互動設計在當今語境下的核心脈絡。我個人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看起來不錯”的設計,但在用戶體驗上卻總有那麼一點欠缺,或者說是難以捉摸的“卡頓感”。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種“卡頓感”的根源,並給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特彆是“後數字時代”這個限定詞,非常抓人眼球。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數字設計理論來套用現在的情況瞭。比如,我們如何設計能夠跨越不同設備、不同情境的無縫體驗?如何處理那些隱形於無形、卻至關重要的交互?又或者,在更加智能化的未來,人機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怎樣?我希望這本書能在我腦海中構建起一個更清晰的互動設計地圖,讓我能夠更自信地去應對未來的設計挑戰。

評分

剛拿到這本《互動設計概論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封麵和目錄的初步印象來看,就足以讓人期待。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的領域——在數字浪潮席捲之後,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和理解“互動”本身。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羅列各種交互設計原則和技巧的層麵,而是會更深層次地去探討“後數字時代”這個概念所帶來的變革。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技術滲透到生活方方麵麵的時代,很多曾經被認為是“數字”的體驗,如今已經變得如此自然,甚至難以區分。那麼,在這種融閤的狀態下,什麼樣的設計纔能稱得上是“好的互動”?它會不會挑戰我們對於“用戶”和“界麵”的傳統認知?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闡述這種演變,以及它對我們日常使用的産品和服務將産生怎樣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思辨的意味,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關於真實與虛擬、物理與數字邊界模糊的討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框架和洞見,幫助我理解在這個復雜的新生態中,如何進行有意義且人性化的設計。

評分

說實話,當我在書店看到《互動設計概論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這本書時,它立刻就吸引瞭我的目光。最近幾年,我一直在關注科技發展和人類社會的變化,特彆是數字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我對“互動設計”這個概念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一些基礎的層麵。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後數字時代”這幾個字,給瞭我一種強烈的預感:它將是一本能夠拓展我視野、顛覆我認知的書。我迫切想知道,在數字已經滲透到方方麵麵的今天,設計師們該如何思考“互動”?是不是意味著要更加關注情感、倫理、可持續性等非技術層麵的因素?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全新的方法論,幫助我們理解和構建那些更加微妙、更加人性化的數字體驗?我甚至在想,它是否會探討一些關於“反設計”或者“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纔能讓設計真正服務於人,而不是製造更多的乾擾?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互動設計未來方嚮的書籍,《互動設計概論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這個名字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在關注技術發展,也親身經曆瞭數字技術如何從一個新潮事物,逐漸演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也感覺,我們對於“互動”的理解,似乎並沒有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特彆是在“後數字時代”這個概念下,如何設計齣真正有意義、有溫度的互動,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人與機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是否會提齣一些新的設計框架,來應對這些變化?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思考,以及如何創造齣更加自然、更加直觀的交互體驗。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能夠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啓發,幫助我理解並擁抱互動設計的未來。

評分

《互動設計概論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the Post-digital Age]》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非常深刻的啓發。我一直在思考,當數字産品和技術不再是“新奇事物”,而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互動設計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後數字時代”這個提法,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我們與技術關係演變的討論。過去,我們談論數字産品,總覺得它是一個獨立於我們現實世界的“盒子”。但現在,數字已經融入瞭我們的衣服、我們的傢具、我們與世界的連接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互動設計是否意味著要更加注重情境感知、個性化,甚至是對用戶潛意識需求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超越技術框架的視角,去探討互動設計背後的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哲學思考。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原則”,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什麼樣的原則纔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揭示一些隱藏在日常互動背後的深層規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