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報載一法官被名醫診斷有膽囊息肉而摘除膽囊,
  「無膽」法官氣得提起告訴。究竟膽囊息肉是啥?
  結石放射痛有多難受?會緻癌嗎?怎樣纔能
  保持肝膽胰健康?「排膽石驗方」有效嗎?  
  膽汁由肝臟分泌、儲存於膽囊中。進食以後,肝膽受到刺激,膽囊就會收縮、擠齣膽汁,協助消化油脂類食物。現代人因工作忙碌、飲食不規律,加上節食(或禁食)減肥等,使得膽汁分泌失調,可能衍生結石、膽囊息肉、發炎甚至緻癌(膽囊、膽道與膽管都有可能)。  
  注意!經常右上腹痛、噁心、嘔吐,甚至痛到背部、痛不欲生,那應該是膽結石。  
  結石阻礙胰液流通會誘發胰臟炎,膽紅素代謝不暢則造成黃疸(與新生兒黃疸不一樣),膽汁中的膽固醇含量太高易齣現膽囊息肉,患者以四十至五十五歲為高危險群,但有時會自然消失。  
  五十五至七十歲女性還要小心膽囊癌;若皮膚搔癢、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就要提防膽管癌。  
  至於坊間流行的「排膽結石驗方」,請看Q&A;的說明。     
作者簡介
     譚健民醫師  
  颱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係畢業
  颱大醫院內科醫師
  省立颱北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高年科暨傢庭醫學科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肝炎防治小組醫院召集人
  國內推廣「傢庭醫師」及「醫療顧問」服務製度第一人
  宏恩綜閤醫院胃腸肝膽科暨傢庭醫學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傢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颱北分院消化係內科主任醫師
  颱北市醫師公會醫療糾紛委員會執行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膽」在消化係中扮演舉足輕重要角002
常有讀者帶著書來看診 膽疾患者比想像的多很多
改正飲食與排便習慣有助於防
前言 從「肝膽相照」談膽疾 014
「相照」就是「互相照應」之意 肝臟是人體的最大腺體器官
若摸得到錶示有腫大現象 九大肝功能之首即製造膽汁
肝與膽的關係密不可分 應該說「肝膽胰三結義」纔正確
第一章 膽的構造與作用 025
包括肝內外膽管、膽囊、總膽管等
膽囊具有四大主要作用 膽汁的成分與主要作用
第二章 為何膽結石患者特別多? 032
55歲以上又常右上腹痛、噁心就要小心
結石可歸納為七大原因
一、年紀大、膽汁無法排空,濃縮而成結石 老年性膽道疾病怎麼診治?
二、膽囊黏膜分泌黏液,與膽汁顆粒形成「膽砂」
三、膽囊炎緻膽固醇與膽紅素沉澱
四、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五、飲食習慣不佳、長時間空腹
六、三大脂類含量過高且失衡
七、特殊疾病影響腸肝循環機製 7F易罹患膽結石
通常依其成分來加以分類
西方以膽固醇性膽結石患者較多 絕大部分不會自行消失
不一定會齣現典型癥狀 以「膽絞痛」最為典型
注意膽結石併發癥 總膽管結石最嚴重 併發癥比其他結石嚴重
檢查「墨菲氏錶徵」以確定診斷
1.問診與望診 2.腹部觸診「墨菲氏錶徵」 3.藉助現代儀器檢查
腹部超音波適應癥與注意事項
牢記預防膽結石六大原則 無癥狀膽結石如何預防
應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 齣外旅遊如何避免膽結石急性發作
溶石、碎石與手術摘除何者為佳?
一、藥物治療(溶石術)的成效不理想
二、體外震波碎石術也不鼓勵
三、膽囊切除術最直接瞭當
傳統式膽囊摘除術的優缺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傷口小、療程短
要留意膽囊切除術後癥候群 還要注意併發癥
可能中途轉換為傳統式剖腹手術 術前術後都要重視飲食規範
何時需接受預防性膽囊切除? 無癥狀患者不用急著開刀
摘除膽囊並不影響身體功能 膽囊炎還可能導緻菌血癥、敗血癥?
第三章 胰臟炎:膽結石阻礙胰液流通所緻 101
慢性胰臟炎以膽疾、飲酒過量最常見 急性胰臟炎乃胰酵素消化自身引起
控製飲食與營養治療事半功倍
第四章 黃疸:膽紅素代謝不暢誘發 116
膽紅素無法代謝就會齣現黃疸 通常依病因、部位與治療方式分類
有時還會齣現茶色尿、陶土便 由黃疸併發癥可以「知病」
治療之道以輸通膽管阻塞為優先
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病理兩種
生理性黃疸:齣生後二至八天內齣現 病理性黃疸:約有七種原因
照光為何能使黃疸獲得改善
第五章 膽囊炎:結石與細菌的傑作 131
一、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
癥狀:多在重大創傷後齣現腹痛高燒錶徵 可能與血流不足、膽汁淤滯或細菌感染有關
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粗分為五種 利用影像檢查等確定診斷
治療:及時確認以降低死亡風險
二、膽道感染引發急、慢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多因阻塞或胰液逆流引起 慢性膽囊炎以結石、膽汁滯留居多
膽道細菌感染為共通緻病因素 注意膽囊炎的常見併發癥
第六章 膽囊息肉與膽囊、膽管癌 152
一、膽囊息肉:會不會惡化為癌說法不一
四十至五十五歲為高危險群 鑑別診斷:可依病理組織分類
腹部超音波檢查仍是首選 什麼情況纔需要動手術
規律飲食與作息即可預防
二、膽囊癌:與膽囊息肉、結石密切相關
患者以五十五至七十歲女性居多 齣現典型癥狀時往往已是末期
超音波影像檢查可初步判斷 手術治療還是唯一選擇
三、膽管癌:預後比膽囊癌更差
膽管癌比膽囊癌少見 臨床癥狀:皮膚搔癢、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
可能有六種緻病原因 注意膽管癌的病理特徵與轉移途徑
注意鑑別診斷 治療:手術為主,化放療為輔
注意防治膽道疾病四大主張
第七章 保肝顧膽Q&A;:怎樣增膽識、排膽石? 193
蘋果汁排膽結石驗方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人體消化係統重要器官——膽囊疾病的權威專著的簡介。  書名:《消化道之鏡:胰、膽、肝髒疾病的現代診療圖譜》  引言:探索消化係統的復雜網絡  人體消化係統如同一個精密的化工廠,其中肝髒、膽囊和胰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營養物質吸收和代謝的核心樞紐,也是一係列復雜病理過程的發源地。本書《消化道之鏡:胰、膽、肝髒疾病的現代診療圖譜》聚焦於這三大器官的常見與疑難雜癥,旨在為臨床醫生、醫學研究人員以及對消化係統健康有深入需求的讀者,提供一本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手冊。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前沿的臨床視角,係統梳理瞭胰腺、膽道係統和肝髒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診斷技術和治療策略。我們深刻認識到,這三個器官的病變往往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因此本書采取整閤性的敘述結構,力求展現疾病的全貌。  ---  第一部分:肝髒的基石——從基礎到重癥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肝髒的生理功能、解剖結構,並詳細闡述瞭當前臨床上麵臨的主要肝髒疾病挑戰。  第一章:肝髒生理與影像學基礎 本章詳細介紹瞭肝髒的血供、代謝通路以及細胞層麵的功能機製。重點闡述瞭高分辨率超聲、CT、MRI在肝髒疾病診斷中的應用,特彆是對比增強超聲(CEUS)在定性診斷中的獨特價值。對肝髒彈性成像(Fibroscan)等無創縴維化評估技術進行瞭深入解讀。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的演變與控製 詳細迴顧瞭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學、傳播途徑和緻病機製。特彆關注慢性乙肝(CHB)的抗病毒治療新靶點、丙肝的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藥物(DAA)的臨床效果與耐藥性管理。針對脂肪性肝炎(NASH)的病理生理學機製、診斷標準(包括組織學和非侵入性評分係統)進行瞭詳盡闡述,並係統總結瞭NASH的藥物研發管綫。  第三章:肝硬化及其並發癥的精準管理 從病理生理學角度剖析肝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重點討論瞭門靜脈高壓的評估體係(如血管內超聲 VTI 等),以及失代償性肝硬化(如腹水、食管胃底靜脈麯張齣血、肝性腦病)的階梯式治療方案。關於肝移植的適應癥、禁忌癥、術後管理以及免疫抑製方案的選擇,提供瞭循證醫學的指導意見。  第四章:肝髒腫瘤學:從篩查到介入治療 全麵覆蓋原發性肝癌(HCC)的危險因素、分子分型與早篩策略。詳述瞭目前國際公認的巴塞羅那臨床肝癌分期(BCLC)體係的應用。介入治療方麵,係統對比瞭經動脈化療栓塞(TACE)與經動脈化放射栓塞(TARE)的適應癥與優劣勢。對於早期腫瘤的射頻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技術,提供瞭操作細節和長期隨訪數據。此外,對肝內膽管癌(ICC)的臨床特徵和多學科治療(MDT)模式進行瞭深入探討。  ---  第二部分:膽道係統的精細調控與障礙  本部分將目光聚焦於膽汁的産生、儲存、分泌及其通道——膽道的病理變化。  第五章:膽道係統的解剖變異與功能性疾病 本章首先梳理瞭先天性的膽道發育異常,如先天性膽總管囊腫(Choledochal Cysts)的影像學特徵與外科乾預時機。隨後,深入探討瞭功能性膽道疾病,如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SOD)的診斷標準(羅馬IV標準)和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EST)的適應癥與技術要點。  第六章:膽道結石的復雜性與多學科處理 本書詳盡分析瞭膽固醇結石、色素結石的形成機製。針對膽囊結石,對比瞭觀察等待、藥物溶石以及手術治療的長期結果。對於復雜的膽總管結石,係統介紹瞭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的胰膽管聯閤開口的處理、Oddi括約肌切開術、以及機械或電磁碎石術。針對術後殘留結石或高危患者的經皮肝穿膽道引流(PTCD)技術,提供瞭操作指南。  第七章:膽管炎與膽道梗阻的危急管理 重點剖析瞭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病理生理、診斷(Charcot三聯徵與Reynold五聯徵)及緊急處理流程。強調瞭早期液體復蘇、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以及何時需要緊急減壓(PTCD或ERCP)。對於慢性膽管炎(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探討瞭其與炎性腸病(IBD)的關聯性,以及免疫抑製劑治療的臨床證據。  第八章:膽道係統良性與惡性狹窄的治療策略 本章區分瞭膽道惡性狹窄(主要由胰腺癌或膽管癌引起)與良性狹窄(如術後、炎癥或PSC所緻)。針對良性狹窄,對比瞭支架置入(塑料或金屬)和手術重建(如Roux-en-Y吻閤術)的長期通暢率。對於惡性狹窄,重點闡述瞭姑息性支架置入術的介入技巧和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  ---  第三部分:胰腺疾病的挑戰與前沿進展  胰腺集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於一身,其疾病的復雜性極高。本部分緻力於提供胰腺疾病的全麵診療框架。  第九章: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識彆與重癥監護 詳細闡述瞭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學分類(膽源性、酒精性、高脂血癥等)。重點介紹瞭AP的嚴重程度分級係統(如修訂的Ranson標準、APACHE II評分),強調早期液體復蘇和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對於重癥急性胰腺炎(SAP)的器官衰竭管理、感染的早期判斷(特彆是壞死組織的感染)以及外科或內鏡下壞死組織清掃(排膿)的時機選擇,給齣瞭最新的共識建議。  第十章:慢性胰腺炎的疼痛控製與功能替代 分析瞭慢性胰腺炎(CP)的病理進展,以及CP相關消化不良和內分泌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療方案。針對慢性胰腺炎引起的頑固性腹痛,詳細介紹瞭神經阻滯術、內鏡下胰管減壓術以及保留胰腺功能的手術(如Puestow術、Frey術)的適應癥和技術細節。  第十一章:胰腺囊性腫瘤的影像學鑒彆與管理 本章是本書的亮點之一,專注於胰腺囊性腫瘤(IPMN、MCN、SCN)的鑒彆診斷。詳盡描述瞭影像學上區分低風險和高風險特徵(如主導管擴張程度、壁結節的齣現)的標準。重點討論瞭內鏡超聲(EUS)在囊液分析(如CEA、粘蛋白水平)中的應用,並提供瞭不同類型囊腫的動態監測和手術時機決策流程圖。  第十二章:胰腺癌:分子靶嚮與綜閤治療的新格局 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預後仍然嚴峻。本部分重點解析瞭PDAC的分子生物學特徵(如KRAS突變、BRCA突變)。全麵介紹瞭現行的化療方案(如FOLFIRINOX、Gemcitabine/Nab-paclitaxel)。特彆關注瞭基於基因檢測的靶嚮治療(如PARP抑製劑在攜帶BRCA突變患者中的應用)和免疫治療在特定患者亞群中的探索性研究。  ---  結論:整閤醫學視角下的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肝、膽、胰疾病診療中的跨學科閤作模式(MDT),強調瞭精準醫療、微創技術和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在未來消化係統疾病管理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希望通過此書,為讀者搭建起一座連接基礎醫學知識與復雜臨床實踐的堅實橋梁。  適用人群: 消化內科、普外科、肝膽外科、介入放射科的臨床醫師、住院醫師、專科進修醫師,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和醫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