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日本收藏: 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 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布川寬/ 西上實/ 等 曽布川寛/ 西上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
  • 日本收藏
  • 关西
  • 百年收藏
  • 艺术史
  • 收藏史
  • 文化交流
  • 绘画
  • 书法
  • 艺术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6049880
商品编码:16075551
包装:精裝
出版时间:2015-06-15
页数:19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歷經百年動盪的文化至寶,
如何重回美術殿堂的永恆居所?
日本關西家族的鑑藏記錄!

1. 領略中國書畫之美與精髓,不可錯過的必讀之作。
2. 華文世界第一本介紹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完整記錄。
3. 關西美術館鎮館之寶、重要館藏精采蒐羅。
4. 近百幅書畫大師筆墨至寶大公開。
5. 藝術系所研究、收藏家、藝術投資者、中國書畫愛好者的參考書籍及教材。

1911年可謂歷史上最具關鍵性的一年,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瓦解,中國陷入政治分裂之中。在這動盪時代,大批的書畫珍品因為戰亂隨之散佚,更有皇室公親、高官大臣趁著逃難之際,紛紛將手中的藏品銷往市場上拋售,並意圖運往海外。

日本京都學派學者內藤湖南,以保護東洋文物為使命,極力呼籲關西的政治、財經界人士群起蒐集中國書畫,於是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黑川幸七……等關西家族紛紛響應,在他的號召下,這些因戰亂而輾轉流離異鄉的中國書畫,逐漸匯聚在這半徑不足一百公里的關西地區。之後,山本悌二郎、住友寬一、橋本末吉等著名收藏家的收藏投入了關西中國書畫收藏。歷經百年,這些寶貴的書畫名品或捐贈或寄藏,於關西各大美術館重新找到了一個永久性的寄身之所。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完整紀錄,對於關西重量級藏家的收藏人生、博物館、美術館的中國書畫典藏皆有精彩詳實的介紹。難得一見的大師作品都將在本書一一揭開其神祕面紗。書中每一篇文章皆由各館所研究員執筆撰寫,內容紮實極具深度並輔以珍貴圖片對照,讀來令人讚嘆與驚豔。行過百年,關西已成為傲視全世界的中國書畫寶庫之一,對於喜好研究與欣賞中國書畫的讀者來說,本書絕對是最珍貴且極重要的參考文本。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是以日本關西一帶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學藝員、大學研究人員、及收藏家為成員,於2010年展開活動,目的在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形成的歷史和作品的歷史意義進行調查研究。參加館是大阪市立美術館、大和文華館、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泉屋博古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澄懷堂美術館、藤井齊成會有鄰館、觀峰館、協力館是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其成果經活用後,於2011年出版了介紹各館收藏歷史的《中國書畫探訪》(東京:二玄社);同年1月至翌年2月間,又推出了「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展」,以參加館為會場進行相關展示,期間並主辦「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過去和未來」國際研討會。此外還發行了《關西九館所藏中國書畫錄》Ⅰ?Ⅱ(2013、2015),介紹各館收藏作品及附屬資料。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王耀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白適銘
國際知名中國書畫鑑定專家/傅 申

目录

前言
大正時代崛起的關西收藏家/曾布川寬

1 京都國立博物館│上野理一,1848-1919│須磨彌吉郎,1892-1970
賓老的軟毫和硬筆桿──筆墨精神:連接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一個概念/西上實
他,澎湃的中西外交藝動──一位外交官眼中的中國近代繪畫:須磨彌吉郎論東西藝術/呉孟晉

2 大阪市立美術館│阿部房次郎,1868-1937│岡村蓉二郎,1910-1991
蘇東坡和燕文貴,在大阪!/弓野隆之
拓本收藏家──岡村蓉二郎三五事/弓野隆之

3 澄懷堂美術館│山本悌二郎,1870-1937
「非常宗炳」的山本悌二郎:澄懷堂中國書畫收藏歷程/伊藤みのり

4 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黒川幸七,1871-1938
低調的大器,後浪的巔峰:關西富商──黑川家第二代黑川幸七精彩的收藏活動/竹浪遠

5 大和文華館│矢代幸雄,1890-1975
「美的殿堂」裡的中國繪畫-矢代幸雄與大和文華館的收藏/植松瑞希

6 泉屋博古館│住友寬一,1896-1956
無為庵,孤高獨行收藏癡:住友寬一的收藏──「住友收藏的中國繪畫」展」/實方葉子

7 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橋本末吉,1902‐1991
松濤美術館之橋本收藏:橋本家族與桑名鐵城收藏/味岡義人

8 觀峰館│原田觀峰,1911-1995
原田的精玉,發亮於石間:觀峰收藏之中國書畫──其收藏及特色/瀨川敬也

9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林宗毅,1923-2006
林宗毅,好畫百軸的喜樂:定靜堂收藏與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河田昌之

圖片索引
館藏資訊
东方翰墨的跨越与传承:一部审视东亚艺术史的独立考察 本书聚焦于中国书画艺术自古以来的流变、审美转向,以及其在日本收藏语境下所经历的独特发展与解读。 全书摒弃了对单一地域或时间段的局限性叙述,转而采取宏大且精微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东亚文化圈内部,尤其是中日两国在艺术观念、收藏传统以及品鉴标准上的互动与张力。 第一编:文脉的溯源与重塑——中国书画核心观念的嬗变 本篇将时间轴拉回至魏晋风度,探讨中国书画如何从早期的实用性(如肖像、界画)逐渐升华为寄托“言志”与“写心”的纯粹艺术。重点考察了唐宋时期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并峙格局,分析了宋徽宗的审美趣味如何影响了官方艺术的精微化走向,而苏轼、米芾一脉的“意在笔先”思想如何奠定了后世水墨精神的基石。 随后,重点深入研究了元代四家对书画本体论的贡献。我们详细辨析了赵孟頫“复古”思想背后的文化危机感,以及黄公望、倪瓒在笔墨语言上对“拙朴”和“逸气”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笔墨自身语言的关注,正是中国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明代中晚期,艺术思潮的激荡尤为剧烈。本书不仅梳理了吴门画派的精工与雅逸,更着重分析了松江派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论”的历史局限性与理论影响。董其昌的理论体系,尽管在后世引发诸多争议,却成为近世中国士人理解和整理自家艺术史的重要框架。通过对这些核心理论的梳理,读者得以理解中国书画艺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与重塑。 第二编:海域的彼岸:中国艺术东传的轨迹与早期接受 东亚艺术的互动并非始于近代。本篇追溯了中国艺术对日本早期文化形态的决定性影响。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带回的典籍、法帖,到平安时代贵族阶层对“唐风”的模仿与本土化,艺术的输入是一个长期且深层次的过程。 本书特别关注了镰仓、室町时代,禅宗(尤其是临济宗)对水墨画的推动作用。荣西、道元带来的禅宗思想,与中国南宋的院体水墨画、文人画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通过分析如雪舟等代表人物的作品,探讨了日本本土艺术家如何在接受中国绘画技法的同时,融入对自然环境、个体心境的独特观察,从而孕育出具有自身面貌的“水墨画”体系。这不仅是技法的学习,更是审美观念的本土化过程。 第三编:江户的凝视:日本收藏体系的成熟与“中国化”的界限 进入江户时代,随着德川幕府的稳定和国内文化(如町人文化)的兴盛,艺术收藏活动变得更为系统化和世俗化。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幕府武士阶层对中国“名物”的崇拜,以及后期的町人与文化人对文玩、书画的鉴赏热潮。 此处重点剖析了日本收藏家如何构建他们的“中国艺术谱系”。他们依赖于有限的、经过精心挑选的输入渠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鉴标准。例如,对于明清两代某些流派的推崇,可能与中国本土的评价体系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力图揭示,这种“他者凝视”下的收藏,如何在无意中保存了中国某些失落或被边缘化的艺术珍品,同时也可能因文化隔阂而错失了对某些新趋势的同步理解。通过对比当时中国画坛的实际发展与日本藏家的关注重点,展示了收藏行为本身所携带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第四编:近代转折:全球化冲击下的东亚艺术观重构 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的艺术生态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本书将视角转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探讨在“现代美术”概念的挑战下,中国书画艺术如何寻求自身的“革新”与“拯救”。 重点分析了中国艺术界关于“中西融合”的激烈争论,以及如何通过“复古”和“革新”两条路径,试图在保留民族性与拥抱世界潮流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审视了日本收藏家在这一时期的应对策略。他们一方面积极引进西方艺术理论,重构本国的艺术史;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书画的态度也从早期的“师法”转向更为审慎的“比较研究”甚至“价值重估”。这种复杂的心理与行动,共同塑造了近代东亚艺术的格局。 结语:流动的遗产与未来的对话 全书最后将目光投向战后,探讨中国艺术的“遗产”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继续发挥其生命力。它不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活态的文化资源。通过对上述历史脉络的梳理,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帮助读者超越地域和时段的限制,理解中国书画作为一种跨越国界、持续演变的艺术现象,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不朽的审美价值。全书力求以严谨的考据和开阔的视野,呈现东亚艺术交流史上那条复杂而迷人的“翰墨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战后日本文化产品的国际流动,尤其是那些在战后经济腾飞期涌现出的新型艺术赞助人。相比之下,那些聚焦于明治维新前后,由旧时豪商或贵族阶层主导的早期收藏史,总带有一种独特的时代厚重感和仪式性。这本《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这种“百年”跨度中的断裂与延续,那就太棒了。我上次读到一本关于战前大阪纺织业巨头私人美术馆兴衰史的记录,里面详述了他们如何不惜代价地从上海或香港购入宋元时期的精品,那本书的笔法充满了戏剧张力,仿佛在讲述一场又一场无声的艺术竞速赛。因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否展现出关西收藏家群体在面对中国艺术时,那种既尊崇传统又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地方性”精英姿态。他们与东京收藏体系相比,是否有本质的区别?是更偏向于文人趣味,还是更倾向于一种资产配置的理性考量?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早期的访谈记录、信件往来,甚至是当时的报纸评论,那就更好了,这能让历史的肌理立刻变得立体起来,避免了许多当代研究中常见的“后见之明”式的判断。

评分

这本《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听起来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东方艺术史、尤其是跨文化收藏脉络着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宝藏。我前阵子刚读完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印象派画作如何被美国富豪家庭系统性搜罗并最终捐赠给博物馆的学术专著,那本书的叙事结构严谨,充满了档案挖掘和家族谱系的梳理,读起来非常扎实,但多少有些学术的冷峻感。我猜想,这本书在处理“关西百年收藏”这个主题时,或许会采取一种更加细腻、更富有人情味的角度。毕竟,“收藏”二字背后,隐藏的不仅是金钱和品味,更是时代的变迁、家族的兴衰以及文化认同的微妙拉锯。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探讨那些早期日本收藏家是如何接触到中国艺术的?是通过贸易路线、留学生,还是更私密的渠道?书名中的“記事”二字暗示着一种近乎编年史的记录,这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案研究的鲜活细节的?比如,某几件关键作品的易手过程,是否能折射出当时日本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复杂情结?如果这本书能像我最近读过的一部关于明清文人园林变迁的散文集那样,将艺术品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去描摹,那将是极大的享受。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汇编,而是一部关于“凝视”与“拥有”的文化史诗。

评分

我总觉得,当我们谈论“日本收藏中国艺术”时,总会不自觉地被一种宏大的、带有政治意味的叙事所裹挟,仿佛那是一场单向度的文化掠夺或单方面学习。我非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更复杂、更具灰色地带的解读。我最近读到的一部关于二战后日本文学作品在东亚的传播研究,就揭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文化反作用力,并非简单的“接受”或“模仿”。因此,对于《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这本书,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讨收藏背后的“权力关系”与“审美转化”。关西的收藏家们,他们是真的完全理解了中国书画的笔墨精神,还是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异域的、具有投资价值的符号?这种“理解”与“误读”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作者能引用一些当时日本评论家对中国作品的评价,哪怕是带有偏见的,那也比一种后世的、理想化的解读要真实得多。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场发生在审美观念深处的对话,而不是一纸被简单定论的收藏清单。

评分

对于艺术收藏类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叙事节奏和现场感。我最近看了一部关于维也纳霍夫堡皇宫珍宝馆的纪录片,那位策展人的讲解充满了激情,他不仅展示了物品的华丽,更重要的是,他能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物品被创造、被使用的历史情境中去,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我期望《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在讲述这“百年”的故事时,能够构建起类似的沉浸感。比如,当描述某位收藏家在战后萧条时期如何艰难地保护其藏品时,如果能配上当时关西地区社会经济的背景描述,或者用一种近似于口述历史的、充满现场感的语言来呈现,那该书的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我不希望它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希望它能像一部优秀的地方志那样,将中国书画融入关西的城市肌理、家族记忆和市民生活之中。如果能达到那种,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初的某个日式藏书室中,轻轻拂过画卷的触感,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那些洋洋洒洒、动辄上百页的艺术史著作已经感到有些疲倦了,它们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流派”、“风格”的归纳上,而忽略了艺术品本身的“物性”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命周期。我真正喜欢的,是那种带着强烈田野调查痕迹的写作,就像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关于印度尼西亚皮影戏历史的书,作者为了考证一个道具的起源,跑遍了爪哇岛上几个偏远的村落,这种对“物质证据”的执着追寻,远比纯粹的理论推演来得震撼。那么,这本关于关西收藏的书,能否做到这一点?它是否能够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流传百年的中国书画?比如,某幅明代书法作品,在经历了清末的战乱、被某位关西富商购入后,又是如何被珍藏和供奉的?画心上的污渍、装裱的风格变化,这些“物的伤痕”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我希望作者能将这些细节放大,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纸张经年的氧化气味,感受到绢帛在反复装裱中留下的细微褶皱。如果这本书能用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去解构这些艺术品的“收藏旅程”,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史论著,而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物质史的记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