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志: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

職人志: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靖懿,嚴芷婕 著
图书标签:
  • 职人
  • 匠人精神
  • 励志
  • 故事
  • 台湾
  • 人物
  • 职场
  • 奋斗
  • 人生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3272878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6324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10-01
页数:29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好作品,不該只在新一代計獎得金獎,這個用古早味設計語法介紹台灣職人的作品,要透過出版讓更多人認識、收藏。-李明道(知名設計師、Akibo Works負責人)
  在文創大張旗鼓的年代裡,《職人誌》忠實地記錄下為台灣傳統造型之美傳承而努力的職人之心、巧匠之藝,更顯此書價值。-林承緯(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用田野考掘和設計的方式,重新呈現了傳統匠師的敬事態度與情意;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首詩,說得真摯、動人且內斂著充實的美。-官政能(實踐大學副校長)
  他們兩個是設計憨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對設計的執著、耐心及熱血。-陳永基(知名設計師、陳永基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透過這本《職人誌》的出版,讓現在及未來被看見的職人,留下一份給下一輪孩子的備忘錄;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台灣人記得什麼是台灣精神──職人精神!-陳俊良(知名設計師、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負責人)

作者简介

  黃靖懿,一九九一年出生於花蓮,在新竹成長,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組。在新竹女中就讀時發現自己對設計的喜愛,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磨練,對設計的熱情更加執著堅定。二○一三年初踏入設計職場,希望能夠接觸更多不同領域,多看多聽多思考充實自己,未來有機會希望能夠繼續出國進修,回到曾經讓我流連的倫敦,接觸更多元的文化,學習不同國家對設計的視野。
  
  嚴芷婕,一九九一年生,台北人,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設計組。喜歡設計,熱愛插畫,認為插畫是對外輸出內心小宇宙的一條絕佳途徑。未來抱負為:一步步往風格確立的平面設計師、插畫工作者之領域邁進;過著以旅行當作充電的生活;努力讓身邊的人都幸福快樂。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薦序一 職人文化的展現 林承緯
推薦序二 堅強的堅持 陳俊良
壹、北部職人,頂真報乎恁知
1 剪紙職人李煥章
2 毛筆職人陳耀文
3 珊瑚雕刻職人黃忠山
4 製鼓職人王錫坤
5 樹皮編刻職人李永謨
6 製刀職人謝錦鐘
7 鶯歌陶瓷職人許朝宗
8 糊紙職人林我福
9 手工燈籠職人張美美
10 麥頭(字樣鐵板)職人林柏占
11 門神彩繪職人劉家正
12 打鐵職人謝次郎
13 風箏職人謝金鑑
14 銅鑼職人林烈旗
15 竹具製作職人簡添盛
16 刺繡職人李文河
17 春仔花職人陳惠美
18 木屐製作職人林文樹
19 玻璃職人黃安福

貳、中部職人,執著報乎恁知
20 蛇窯職人林瑞華
21 竹編職人張憲平
22 藺草編職人廬來春
23 木魚職人李隆彰
24 木鴨雕刻職人湯日耀
25 漆藝職人賴作明
26 手工紙職人黃煥彰
27 蛋雕職人簡長順
28 獅頭職人施竣雄
29 手工扇職人陳朝宗
30 古董傢俱修繕職人徐坤潔
31 土黏香布袋戲偶職人徐智雄
32 立體繡職人許陳春
33 香包職人周月容
34 錫器職人陳萬能
35 神像雕刻職人吳祥宇
36 木器花窗職人陳輝煌陳正忠
37 螺溪石硯職人董坐
38 布袋戲戲偶雕刻職人徐俊文
39 紙製神像職人蔡爾容

叁、南部職人,堅持報乎恁知
40 繡花鞋職人李東志
41 旗袍職人鄭道瑩
42 帆布職人許勝凱
43 銀帽工藝職人林啟豐林盟修
44 畫佛職人像賴俊榮
45 磚雕職人王郭挺芳
46 榻榻米職人李宗勳
47 竹雕職人李先明
48 蒸籠木桶職人王開弘王炳文
49 玉雕職人黃福壽
50 剪黏職人葉明吉
51 寺廟雕刻職人蔡德太
52 石雕壺職人盧志松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构思一本全新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一个假设的、完全不同的主题展开,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生成式工具的痕迹。 --- 尘封的星图:奥古斯都的最后航程 图书简介 《尘封的星图:奥古斯都的最后航程》 作者:伊利亚·凡·德·维尔德 ISBN:978-1-948375-22-6 类型:历史悬疑 / 海上探险 / 文艺复兴晚期 导言:风暴前的宁静,迷雾中的真相 在十七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航海技术与天文观测的进步,如同火焰般照亮了世界的边缘。然而,知识的边界往往伴随着更深的未知与更残酷的政治角力。《尘封的星图:奥古斯都的最后航程》并非一部简单的航海日志,而是一卷关于野心、背叛与被遗忘的科学遗产的宏大史诗。 本书聚焦于一艘传奇性的西班牙三桅帆船——“圣伊格纳西奥号”(San Ignacio),及其船长,那位在欧洲宫廷中声名狼藉却又才华横溢的星相学家与航海家:唐·奥古斯都·德·拉斐尔(Don Augusto de Rafael)。 奥古斯都并非典型的探险家。他出身于卡斯蒂利亚的没落贵族家庭,毕生沉浸于托勒密的天文模型和经院哲学的残余影响之中。然而,他拥有一个秘密:一套他自称能精确预测数十年内地球磁场漂移的复杂计算方法,这套方法颠覆了当时所有被官方认可的导航理论。 1618年,在腓力三世国王的默许和宗教裁判所的暗中资助下,奥古斯都奉命启航。他的任务表面上是寻找传说中位于南太平洋的“黄金群岛”,实则是一场为西班牙帝国争夺制海权和关键贸易航线的绝密行动。他的船舱里装载的不是金银,而是数千页的手稿、精密制作的星盘,以及被视为异端的亚里士多德批注本。 第一部分:光环与阴影——里斯本的告别 故事伊始于里斯本港口,一个充满香料、奴隶和秘密交易的熔炉。奥古斯都在登船前夕,卷入了一场针对他的诽谤阴谋。他的主要竞争者,来自热那亚的航海家和外交官——维琴佐·科尔蒂,坚信奥古斯都的理论是异端邪说,不仅会葬送船只,更会玷污上帝赋予人类的自然秩序。 奥古斯都的妻子,伊莎贝拉,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植物学家,在这段离别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她深知丈夫的疯狂与他的天才并存,她留给奥古斯都的,不是送别的花束,而是一株来自新世界的稀有种子,象征着未知与希望。 启航的船队由三艘船组成,但“圣伊格纳西奥号”因其携带的特殊货物——包括一台由荷兰工匠秘密制造的、用于校准时间差的早期机械钟表——而显得格格不入。这次航行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内部矛盾:船上的士兵忠于国王,但对奥古斯都那套基于行星运动而非传统航海图的导航方法心存疑虑。 第二部分:赤道的迷宫与时间的悖论 航程穿越大西洋,环境的极端考验了船员的意志。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奥古斯都的“星图”。他坚持使用一种基于伽利略提出不久的、尚未被官方认可的“相对性观察”方法来修正经度。当船只深入南纬区域时,他们遭遇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现象:指南针失灵,熟悉的星辰位置似乎发生了微小的、却影响巨大的偏差。 书中精细地描绘了十七世纪航海的艰辛——坏血病、宗教仪式、船员间的等级冲突,以及对海怪的原始恐惧。奥古斯都试图用数学解释这些现象,但他越深入,就越发现自己引用的古老文献与新发现的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 在一次毁灭性的风暴中,船队与“圣伊格纳西奥号”失散。奥古斯都必须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仅凭他那份“尘封的星图”和那台走得过于精准的钟表,带领残余船员继续南下,目标是地图上一个从未被证实存在的小岛——他坚信那里藏有古代文明留下的、关于宇宙运行的终极秘密。 第三部分:失落的岛屿与未竟的遗产 经过数月的绝望航行,船只终于抵达一个被浓雾常年笼罩的群岛。这个地方,并非西班牙人想象中的黄金之国,而是一个充满独特地质构造和奇特生物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奥古斯都发现了一个隐藏在火山岩洞穴中的古代天文观测站遗迹。 遗迹的墙壁上刻着与他手稿惊人相似的符号,但其年代却远远早于任何已知的欧洲文明。奥古斯都在那里找到了他毕生追寻的答案,但代价是彻底失去了回归的希望。他意识到,他所推翻的“旧有理论”,并非全然错误,而是人类认知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对同一宇宙规则的局部投射。 本书的高潮在于奥古斯都最后的记录:他并非失败者,而是一个孤独的见证者。他耗尽余力,将他的发现——关于星图的修正、关于新世界经纬度的确定、以及他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全部誊写在一批特殊的羊皮纸上,并将它们密封在一个青铜制的防水容器中,埋藏在岛屿的最高点,等待下一个世纪的目光。 尾声:一百年后的回响 故事的叙事视角在最后一章切换,时间快进至一百多年后,一位年轻的荷兰制图师在偶然发现了一份被盗的殖民地档案时,发现了关于“圣伊格纳西奥号”失踪的模糊记载。这份线索,如同幽灵般引导他,最终抵达了那座被遗忘的岛屿。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严肃的科学史、宏大的海上冒险,与文艺复兴晚期在信仰与理性之间挣扎的个人命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它探讨了一个永恒的主题:知识的进步是否必然以牺牲发现者自身的声誉为代价? 那些被时代遗忘的真理,是否正等待着一个更勇敢、或仅仅是更幸运的继承者去重新发掘? 《尘封的星图》是一部献给所有在黑暗中试图描绘光明的人们的颂歌,它邀请读者跟随奥古斯都的航程,去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地图”,并重新审视那些定义了我们航行方式的古老坐标。 (本书包含大量精细的航海日志摹本、早期星图复制品以及船只结构草图,旨在为读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職人志: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纸张的厚实,更是内容上承载的无数个“認真打拚”的瞬间。这本书的选材,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它没有选择那些声名赫赫的大人物,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各自细分领域默默付出的“頂真職人”。我个人非常推崇这种视角,因为我们生活中真正的榜样,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可能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糕点师,用一生去钻研面团的发酵;可能是一位老道的木匠,用双手去雕刻出古朴的韵味;也可能是一位执着的程序员,在代码的世界里构建着精妙的逻辑。这些“職人”的故事,更具可触性,也更能引发普通人的共鸣。“報乎恁知”这四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透露出一种真诚的分享意愿,仿佛书的作者就是一位信使,带着52位职人的汗水和智慧,来到我们面前。我很好奇,在书中,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职人的精髓的?他们又是如何平衡“頂真”与生活,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创新的火花?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寻常生活中的“寻宝”之旅,我期待能从中汲取到那份最朴实却也最坚韧的力量。

评分

《職人志: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用一种非常实在、没有华丽辞藻的方式,直接告诉读者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我特别喜欢“職人”这个词,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专业精神和匠心独运的推崇。而“頂真”更是把这种精神具象化了,它是一种不敷衍、不马虎、一丝不苟的态度,是对手艺的尊重,是对产品的负责。再看到“認真打拚的故事”,我就能想象到,这本书里讲述的,一定不是那些一夜成名的传奇,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奋斗史。这种真实感,比那些虚幻的成功故事更能打动人心。最后,“報乎恁知”这几个字,带有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和分享的意味,好像是作者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姿态,把你当作一位朋友,把你引向这些职人的世界。我很好奇,这52位职人,他们来自哪些领域?他们的故事里,会有怎样的坚持和感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台湾社会肌理的探索,一次对普通人身上闪光点的聚焦,我期待能从中感受到那份朴实无华却又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職人志: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光是“職人志”这三个字,就带有一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和传承感,仿佛翻开书页,就能听到那些默默耕耘、一丝不苟的声音。而后面的副标题“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不是泛泛而谈的成功学,也不是空洞的励志鸡汤,而是深入到52位真正“頂真”的职人身上,去挖掘他们“認真打拚”的点点滴滴,并且是用一种亲切、贴近的方式“報乎恁知”,告诉我们这些故事。这种“報乎恁知”的说法,自带一种接地气和分享感,让人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冰冷的书,而是在听长辈或者朋友娓娓道来,分享那些令人敬佩的人生经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各自的领域里,那些坚守初心、不断打磨技艺的职人们,他们是如何面对挑战,又是如何从平凡的岗位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真实的故事,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匠心”二字的重量,以及在浮躁的时代里,坚持和专注的力量。这本书的书名,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52位职人,他们是谁?他们的故事,又会如何打动我?

评分

《職人志: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这个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朴实而充满力量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承诺,承诺将52位“頂真”职人的故事,用一种温情而实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喜欢“頂真”这个词,它包含着一种不敷衍、不偷工减料的认真态度,一种对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而“認真打拚”更是直接描绘了这些职人的人生状态,他们不是靠运气,也不是凭空而谈,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着。更让我心动的是“報乎恁知”这几个字,它有一种浓浓的台湾乡土人情味,好像是邻里之间,或者一位长者,把自家最珍贵的故事,毫无保留地讲给你听。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温度和吸引力,让人感觉这本书不会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我能看到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职人们,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但一定充满了最真实的感动和最深刻的启示。

评分

光是看到《職人志: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这样的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没有使用一些哗众取宠的标题,而是用最直接、最朴素的语言,点出了书的核心——“職人”的精神和他们的“打拚”故事。这种“職人”的定位,就让我感觉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关注的是那些在各个行业里默默耕耘,用自己的技艺和汗水,创造出价值的人。而“頂真”二字,更是精妙地捕捉到了这些职人的特质——他们认真、专注,不妥协,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虔诚的态度。后面的“認真打拚的故事”则更是引人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故事会是怎样的?是关于如何克服困难?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找到乐趣?还是关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自己的初心?“報乎恁知”这句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更是增添了一层亲切感和信任感,仿佛作者是在邀请读者,一起去了解这些值得尊敬的人。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了解台湾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脉络的窗户,更是一次与那些平凡却不凡的人物对话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带给我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