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Le Corbusier: 建築界的畢卡索,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大師, 又譯作柯比意

柯布Le Corbusier: 建築界的畢卡索,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大師, 又譯作柯比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植明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
  • 现代主义
  • 柯布西耶
  • Le Corbusier
  • 建筑大师
  • 设计
  • 艺术
  • 西方建筑
  • 二十世纪建筑
  • 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728826
商品编码:1607822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09-26
页数:2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向大師致敬!柯布(Le Corbusier)逝世五十周年紀念
◎建築專業必讀!建築領域不可不知的傳奇人物
◎建築旅行必讀!三百多張圖照,跟著建築大師環遊世界

「追溯他的作品,更令我深深震懾於他作品的神祕力量。」
--安藤忠雄

「柯布的建築是以旅遊、觀察、實習所學到的活的建築。」
--漢寶德

「一個能夠傳世的就只有思想,此乃人類較高的成就。此思想不一定能夠戰勝未來的命運,不過倒是可能開拓另一個無法預測的境界。」
--Le Corbusier

安藤忠雄等現代建築大師談柯布
「1965年4月,不准日本人出國旅行的禁令解除後,我隨即獨自一人踏上生平頭一次的歐洲之旅。……為的就是想見到——也就是旅行最重要的目的——柯布本人。……追溯他的作品,更令我深深震懾於他作品的神祕力量。我一定要透過親眼看見他的作品,來弄清楚那股力量。」
--安藤忠雄(Tadao Ando)

「在哈佛研究所就讀時,柯布的作品和文章,在我們的自學過程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幾乎每個同學都對他的《全集》滾瓜爛熟。」
--1960年羅馬獎得主邁可.葛雷弗(Michael Graves)

「我也和當時其他英國人一樣,認為柯布是最偉大也具有象徵性的現代主義代表性人物。」
--威廉.林(William S. W. Lin)

●小小亮點:柯布與《小王子》的作者曾經相遇
在南美航空公司的安排下,讓柯布乘坐齊柏林飛船航行整個南美洲大陸,包括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巴西、巴拿馬大瀑布、安地斯山脈以及熱帶雨林區,其中的駕駛員之一是後來撰寫《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引自本書第111頁

●大師現身:來自愛因斯坦&畢卡索的讚賞
?柯布在美國訪問期間,到普林斯頓拜會愛因斯坦時,向物理大師展示黃金比模矩,並獲得讚賞:「有了這種整體比例的語言,要做出不好看的東西,將變得很困難且複雜,做得好反而是容易與自然的事。」——引自本書第150頁

?畢卡索在柯布的陪伴下,參觀仍在施工的馬賽公寓工地現場,之後還有興趣到事務所參觀建築設計的操作過程。得到繪畫泰斗的讚許,讓柯布興奮不已。——引自本書第155頁

◎柯布就是柯比意……
柯布(Le Corbusier,1887-1965,簡稱Corbu),又譯做科比意、柯比意,全譯名為勒柯布季耶、勒柯布西耶,本名查理-艾杜阿.江耐瑞(Charles-Edouard Jeanneret)。Le Corbusier原是筆名,後來反成為他最為世人熟知的名字。他是一個非建築科班出身的建築大師,尤其是對於學建築的人而言,不曉得這位大師就如同是學藝術的人不知道畢卡索一樣不可思議。

身為現代建築第一代大師,他不僅在現代建築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革命先驅的角色,且才華洋溢,集建築師、城市規畫師、畫家、雕刻家、作家、思想家與煽動者於一身,堪稱為二十世紀建築領域中具有有影響力的人物。

◎居住空間的革命,建築史的旅行
柯布生於瑞士,成年後大部分時間是居住在巴黎,並周遊世界許多國家。他是作家、思想家、畫家、雕刻家、建築師以及城市規畫師;他透過不斷繪畫與建築的實驗,並注意「新技術」的動向,最後試圖在都市的層面,尋找新的形式,解決人的居住問題,因此他也是一位社會關懷者。二十世紀大概少有建築師是如此跨領域地關心人類的問題。

國外有關柯布的書不勝枚舉,他的作品與思想也成為著名的建築史論學者的研究議題。尤其是柯布本身也勤於寫作表達理念,自己出版的著作就超過五十本以上,因此他在身分證職業欄填寫的不是建築師,而是「文人」。

本書以年代為主軸,透過柯布少年的成長過程、旅行的學習經驗、初期在家鄉的發展以及定居巴黎之後展開的輝煌職業生涯,以這些波折的過程配合每個時期的重要作品與主要思想,作全面性的介紹,提供讀者對這位大師有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認識。

◎珍貴史料+三百多張圖照
作者整理了涵蓋柯布各個層面的年表,使本書更具完整性與參考價值。作者除了前往柯布故居,並走訪許多他的作品所在地,拍得現場照片;還親赴巴黎的柯布基金會(Fondation Le Corbusier),挑選許多難得一見的史料照片、手稿等資料,在本書中一一呈現。

作者简介

施植明
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巴黎拉維列特建築學院)。現任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建築思維研究室主持人。著有:《閱讀巴黎》、《建築省思》、《台北建築MAP》、《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家》等,並譯有許多建築相關書籍。

目录

【前言】二十世紀的建築傳奇人物──柯布


01 少年的啟蒙教育
克紹其裘/自然與幾何/建築的召喚


02 行萬里路的自我學習
北義大利之旅/維也納之旅/巴黎之旅/德國之旅/東方之旅


03 從挫敗中學習的創業經驗
面對挫敗的勇氣/獨立職業的建築生涯/多方嘗試的成長/多米諾住宅/許沃柏別墅


04 現代建築的迷思
純粹主義/新精神雜誌/二○年代的都市計畫構想


05 現代的生活機器模組
純粹主義的別墅/貝沙克工人住宅/新精神館/五項要點/四種構成/兩幢理想的別墅


06 從住宅到宮殿
國際聯盟總部大廈/現代建築國際會議/莫斯科──尋找現代的太陽王/莫斯科消費合作社中央聯合會總部/光輝城市/蘇維埃宮


07 放眼世界的建築視野
光明住家/瑞士館/救世軍收容中心/南美洲之旅/阿爾及利亞/美國之旅/巴西現代建築的種子


08 逼上梁山:建築與革命
魯雪住家/社會主義理想/從房屋工業化到地域性構造技術/新時代展覽館


09 大戰期間的鬥士
維奇政府/雅典憲章/推動建築革新的營造師議會


10 戰後重建的憧憬
聖迪耶都市規畫/聯合國總部/庫魯切特住家/黃金比模矩/馬賽集合住宅單元/宏香教堂


11 伯樂與千里馬的結合
建城的時代背景/規畫師的選取/規畫成員的替換/亞美德城/紡織工會大樓/秀丹別墅/沙拉拜住家/柯布的昌地迦規畫/行政中心區公共建築/半個世紀的考驗


12 滿手接得、滿手施捨
拉圖瑞特修道院/飛利浦展覽館/無限成長的美術館/卡本特視覺藝術中心/來自各方的肯定/費米尼/壯志未酬/ 張開手紀念碑/回歸自然


【後記】開拓生活空間傳世思想的播種者
建築論述的傳統/社會聲譽的建立/建築理念的宣揚/不滿情緒的抒發/建築思想的分享/空間改革的鬥士

索引
年表
著作
謝誌
圖片出處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涉及《柯布Le Corbusier: 建築界的畢卡索,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大師, 又譯作柯比意》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一部关于建筑史、城市规划或现代艺术的著作。 --- 书名:现代主义的崛起与重塑:二十世纪建筑思潮的演变与实践 作者:[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引言:时代的脉动与建筑的应答 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飞跃、社会剧变和哲学思辨。从蒸汽机的轰鸣到原子能的曙光,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到全球化的浪潮,这一百年间的剧烈震荡,无不深刻地投射到人类的居住空间和城市形态之中。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如雷贯耳的巨匠,而是旨在描摹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图景,记录在技术进步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双重驱动下,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如何孕育、发展、分化,并最终重塑我们对“家园”与“城市”的理解。 我们试图超越对个体天才的赞颂,转而深入剖析那些推动建筑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结构性力量: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以及对社会公平和大众福利的全新承诺。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争议的年代,探寻不同学派和地域如何回应“如何为新时代设计”这一核心命题。 第一部分:萌芽与基石——功能主义与国际风格的奠定(约1900-1930年代)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二十世纪初,欧洲大陆上对维多利亚时代冗余装饰的反叛。建筑师们开始将焦点转向“形式追随功能”这一朴素却极具颠覆性的理念。我们详细探讨了德国的“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运动,尤其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建筑师如何试图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理性设计来解决战后紧缺的住房问题。 德绍的包豪斯(Bauhaus)学院,作为这场运动的精神熔炉,其教育理念的转变——从艺术与工艺的融合到对工业化生产的拥抱——构成了理解现代建筑美学的基础。我们分析了诸如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早期的工厂设计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汉堡及巴塞罗那世博会上所展现的对空间纯粹性的极致追求。 此外,本书细致梳理了“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传播路径。这不是一个统一的学院派,而是一套共享的“语法”:简洁的体块、平面屋顶、水平长窗以及对结构逻辑的诚实表达。我们将考察这些原则如何跨越大西洋,在北美洲快速的城市扩张中找到了最适合生长的土壤,并探讨了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微妙变异。 第二部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战后重建与现代主义的分化(约1945-1970年代) 二战的结束,为全球范围内的城市重建和大规模公共工程提供了空前的实践机遇,也使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检验。这一时期,建筑的社会责任感达到了顶峰,大规模的社会福利住房项目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本书深入分析了“粗野主义”(Brutalism)的兴起。这种风格,以其对未经修饰的混凝土(Béton Brut)的偏爱和体量上的纪念碑性,意图表达一种坚韧不拔的公共精神。我们不仅审视了英国和法国在战后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也特别关注了巴西利亚(Brasília)等新兴国家首都的宏大规划,探讨了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性规划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文化与社会阻力。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对早期国际风格纯粹性的反思和修正。在北美,一些建筑师开始质疑标准化带来的千篇一律和对地方文脉的漠视。他们开始在设计中引入更具表现力或象征意义的元素,为后来的批判性区域主义埋下了伏笔。本部分将侧重于分析这些细微的裂痕,它们预示着现代主义内部张力的爆发。 第三部分:对中心的挑战——后现代的批判与多元化的回归(约1970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开始遭受来自哲学、社会学和建筑学内部的联合挑战。人们对技术万能论和“一刀切”的城市解决方案感到厌倦。本书详细解读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它并非是对现代性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复杂的、充满戏仿与符号的对话。 我们将探究詹克斯(Charles Jencks)等人对风格复兴的呼吁,以及文丘里(Robert Venturi)那句著名的“少即是乏味”(Less is a bore)如何颠覆了密斯所倡导的极简主义信条。后现代建筑开始重新拥抱历史的装饰元素、地方的语汇和消费文化的符号,使建筑重新具有了叙事性和可读性。 进入当代,本书将视角转向“批判性区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探索,即如何在全球化的技术标准和地域性的气候、文化之间寻找张力平衡。此外,我们也触及了可持续性设计、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ism)等新兴思潮,它们代表着建筑师在面对气候危机和数字革命时的最新回应。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性 《现代主义的崛起与重塑》力求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批判性的视角,认识到二十世纪建筑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系列充满辩证关系的探索。从对新材料的乐观拥抱到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再到对符号与语境的重新发掘,这些思潮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建筑景观。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我们周围环境的深入思考:在快速更迭的技术与永恒的人类需求之间,建筑师们将如何继续他们的探索?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现代设计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深入浅出解读柯布西耶复杂思想脉络的著作。这本书的排版结构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题单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其理论体系,比如“新建筑五点”或是“模度”(Modulor)系统时所采取的图解方式,那些清晰的剖面图和概念草图,一下子就点亮了我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它成功地将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注入了人性的温度和哲学的思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强烈的几何线条与光影的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那种扑面而来的现代主义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去探究这位“建筑界的毕加索”究竟是如何用他的构思塑造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的。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我特别留意了字体和版式的选择,清晰、克制却又不失力量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柯布西耶那革命性的建筑哲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梳理他复杂而庞大的一生时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预示着里面蕴含的知识密度与美学深度。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体验那种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了。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的大胆尝试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完全遵循传统建筑书籍的刻板印象,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动态美学。例如,有些章节的版面设计就模拟了柯布西耶后期建筑中那种错落有致的体块感,阅读路径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空间体验。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最难得的是,它没有用晦涩的专业术语将读者拒之门外,而是用一种富有诗意和洞察力的语言,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某些结构如此重要,为什么他对居住的单元有了如此革命性的定义。它激发了我重新审视身边日常建筑环境的欲望,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和“城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位大师的遗产,转化为了一场触手可及的、引人深思的智力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我几乎能从文字和图片的交织中,感受到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界的风起云涌,以及柯布西耶如何以一种近乎偏执的姿态去挑战和重塑既有的城市形态。它让我思考,在他那个时代,面对急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蔓延,他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他对“光、空间、秩序”的狂热追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作者的笔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没有将他神化,而是展现了一位伟大天才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所经历的挣扎、争议和最终的突破。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我正在与那位伟大的先行者并肩行走在未来的蓝图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赞叹,每一页的色彩还原度都非常精准,尤其是一些早期的手稿和色彩研究图,那种近乎油画般的质感,让人感觉仿佛能触摸到大师指尖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书脊的处理方式,既稳固又美观,可以平整地摊开阅读,这对于研究建筑图纸和平面布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时,我注意到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度适中,既能承载复杂的图像信息,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这让我联想到柯布西耶本人对材料的执着追求,这本书本身似乎也在实践着他“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它在功能上是完美的阅读工具,在形式上亦是一种视觉享受。这种对实体媒介的尊重,在现在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