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儀旗黑最新發布海報,由《西文字體2:經典款字體及其錶現方法》的監修及書籍設計師的陳嶸操刀設計。海報設計以漢儀旗黑字體傢族所獨有的矩陣式構成為核心,運用單純而強烈的紅藍色階來錶現字庫的X、Y軸變體比例。並展示瞭旗黑15款基礎粗細和長、方、扁三種造型比例組成的矩陣和命名方式。中信齣版社齣版的《西文字體》、《西文字體2》兩本書全文正文都采用瞭漢儀旗黑55進行排版設計。
為瞭支持國內優秀的設計師對於字體設計的關注與參與,中信齣版社聯閤漢儀,將漢儀字庫的精品大作漢儀旗黑已經完成的15+56款下載開放。現在您隻需關注漢儀字庫公眾帳號,發送“旗黑”即可獲得由漢儀字庫提供的個人非商業版旗黑係列字庫體驗版。
日本西文字體第一人,德國濛納字體公司 字體設計總監小林章,
以亞洲人的視角,告訴你如何徹底掌握經典款西文字體!
你懂得如何使用西文字體纔能最齣效果?
你懂得如何理解經典款字體設計的設計意圖?
在日本被譽為“西文字體第一人”的小林章先生,通曉東西方文化、曆史、近代書法和字體設計。常被聘請為國際字體設計大賽的評委,發現很多亞洲設計師並不真正瞭解西文字體的背景知識,更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西文字體。
小林章第一本書《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是以年輕設計師和入門學生為對象的一本西文字體入門書。《西文字體2:經典西文字體及其錶現方法》則為進階內容,著重講解瞭如何有效使用西文字體,以及如何理解字體設計師的設計意圖的內容。
在第一章裏,小林章按照幾個主題介紹瞭如何有效使用西文字體,如體現高級感、親近感和食欲的字體,還有體現英國、德國和法國風情的字體,以及傳達信賴感和體現20世紀70年代風格的字體。在第二章《徹底解析經典字體》裏,則以訪談的形式,采訪瞭小林章所尊敬或者感興趣的設計師們,包括察普夫先生、阿德裏安、馬修、羅伯特、薩姆納、約阿希姆、阿希姆、巴斯和薩米。帶你深入瞭解經典款西文字體設計師的心路曆程!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世界著名西文字體設計師,在日本被譽為“西文字體第一人”。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1983至1989年在寫研公司從事字體設計,1989年起赴倫敦遊學一年半,專攻西文字體設計及相關領域的研究。1990年迴到日本,先後任職於字遊工房和TypeBank公司。1997年獨立成為一名自由字體設計師後,曾在美國Adobe公司、德國FontShop公司、美國ITC公司等發錶多款暢銷西文字體,並多次獲得國際大型字體設計比賽大奬。
2001年就任德國萊諾字體公司[Linotype,2013年公司改名為濛納(Monotype)字體公司]的字體設計總監,並定居德國。負責對公司字體産品進行品質管理及開發企業定製字體的同時,也繼續進行原創字體的設計製作,並與赫爾曼·察普夫、阿徳裏安·弗魯提格等著名字體設計師共同進行新字體的開發和舊字體的改良設計。
2003年起每年在北美的字體設計大會上,與馬修·卡特等設計師一起擔任大會活動之一“十分鍾字體評審”的評委;2006年起任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Tokyo TDC)年鑒字體設計部門評委。工作之餘還以亞洲為中心,進行過多場以西文字體的形成及設計為主題巡迴演講,受到廣泛的好評。
★各種西文字體齣現於何時何地,又是如何被人們使用,如何在各地蓬勃發展的呢?全日本第一本深入淺齣解說西文字體的書。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業餘愛好者,有瞭這本書,大傢都可以從同樣的起點齣發!
——書籍裝幀設計師 祖父江慎
★在《西文字體2》這本書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小林章寫瞭很多關於英文字體設計和字體使用的精彩內容。同時,這本書也傳達齣小林章從心底對文字設計的多樣性錶現樂此不疲的探索。他知識豐富又熱情洋溢,是一位現代西文字體設計最好的解讀者。
——馬修·卡特
文字編排設計中的秩序與自由 馬修· 卡特
自序:暢遊西文字體的世界 小林 章
相關術語解說
海外生活中的字體
第一章 字體錶現入門
1. 體現高級感的字體(上)
2. 體現高級感的字體(下)
3. 體現親近感的字體
4. 促進食欲的字體
5. 體現英國風情的字體
6. 體現德國風情的字體
7. 體現法國風情的字體
8. 傳達信賴感的字體
9. 體現20世紀70年代風格的字體
第二章 徹底解析經典字體
1. Helvetica —— 馬剋斯· 米丁格、愛德華· 霍夫曼
2. Adobe Garamond /Garamond Premier —— 羅伯特 · 斯林巴赫
3. Palatino —— 赫爾曼· 察普夫
4. Zapfino —— 赫爾曼· 察普夫
5. Univers —— 阿德裏安· 弗魯提格
6. OCR-B / Frutiger —— 阿德裏安· 弗魯提格
7. Galliard —— 馬修 · 卡特
8. Big Caslon/Georgia —— 馬修 · 卡特
9. Snell Roundhand/Shelley Script —— 馬修 · 卡特
10. ITC Bodoni —— 薩姆納· 斯通
11. Shuriken Boy —— 約阿希姆· 米勒– 朗塞
12. Bello —— Underware
作者後記
齣版後記
參考文獻
字體名索引
人名、公司名索引
第二章 徹底解析經典字體
有一些西文字體,隻要是設計師就肯定用過,而且總是常年保持在暢銷榜的前列。我直接找到瞭這些字體原作的設計師們,一起探尋這些字體如此受歡迎的秘密。
徹底解析經典字體 —— 1
Helvetica
馬剋斯· 米丁格、愛德華· 霍夫曼
Helvetica 活字是由擁有近400 年曆史的瑞士哈斯活字鑄造所(以下簡稱“哈斯公司”)於1957年推齣銷售的。當時這款字體被稱為Neue Haas Grotesk,即“新版的哈斯公司怪異體”,後來,由於需要一個更為國際通用的名字而改用“瑞士的”的拉丁文Helvetica並沿用至今。在這裏就嚮大傢介紹一下這款自發售以來一直在暢銷榜名列前茅的字體。
金屬活字的Helvetica
在Helvetica 發錶50 周年的2007 年,一部介紹其開發過程的紀錄片《Helvetica》(導演蓋裏· 哈斯特維特)的首映引發瞭極大的關注;而拉斯· 穆勒則齣版瞭其專著《字體傳奇:影響世界的 Helvetica》(Helvetica Forever),書中刊載瞭當時書信及印刷樣本記錄等珍貴圖片,Helvetica字體製作的幕後逐漸被世人所知。綜閤這些意見和文章來看,Helvetica 的設計師不是一個人。正如米勒在其書中所述,“一款字體,兩位父親”纔是更恰當的說法。也就是說,更多的意見認為,Helvetica 的設計師除瞭一般認為的馬剋斯· 米丁格(Max Miedinger,1910 —1980)以外,擔任其設計監製的時任哈斯公司經理的愛德華· 霍夫曼(Eduard Hoffmann,1892—1980)也同樣功不可沒。
在電影中,曾擔任默根塔勒· 萊諾字體公司經理的邁剋· 帕剋證實說:“隨著對哈斯公司瞭解的深入,我們逐漸認識到瞭霍夫曼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特彆迴避把自己放到颱前,也不想提及藉助他人之手幫忙的事。” 據瓦爾特· 格賴斯納(Walter Greisner)說,ATypI(國際文字設計協會)在20 世紀80 年代製作字體一覽時,施滕佩爾公司建議Helvetica 的製作者姓名要寫米丁格和霍夫曼兩個人的名字,當時似乎也沒有人反對。另外,他還對米丁格晚年待遇不佳之說提齣瞭異議。哈斯公司高層每個季度都主動給他支票,據說這個補貼一直持續到他去世 。
米丁格作為排版工人,曾經在好幾傢印刷廠工作過。1946年起,他擔任哈斯公司的銷售員、字體設計師,並在1954年推齣瞭一款名叫Pro Arte 的粗襯綫標題字體。1956 年米丁格搬到蘇黎世後,成為一位獨立的自由平麵設計師,並在當年鞦天與霍夫曼閤作,開始瞭Neue Haas Grotesk的製作。
根據兩人來往的書信,設計工作是從Halbfett(相當於現在Bold粗度)的20點字號開始的。當時,隨著瑞士文字編排設計的流行而大受歡迎的貝特霍爾德公司的Akzidenz-Grotesk 字體是其主要競爭對手。米丁格采用瞭先畫齣新設計, 縮小之後重點比較其與20 點Akzidenz-Grotesk活字的不同之處,再進行調整的方式開始的。根據最開始的開發方針,這款字的設計要比Akzidenz-Grotesk 粗一圈,x 字高稍微高一些,而字間距偏窄。雖然哈斯公司曾在1943年推齣過一款叫Normal-Grotesk的無襯綫字體,但在1956年製作Halbfett 時,並沒有把它作為比較對象。
看這張最早的試驗樣字就可以知道, 兩款字排成單詞後的密度和統閤感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目標,不是模仿現成的活字,而是想拋棄19 世紀的陳舊感,做一款帶有現代大都會感覺的設計。這一方針成為後來Helvetica 傢族化拓展設計的基礎。米丁格隻負責瞭Fett(現在的Black)、Mager(Roman)、Mager Kursiv(Italic)的製作工作。
經過反復測試,1957 年6 月在洛桑召開的“graphic 57”展會會場上發布Neue Haas Grotesk 之後,米丁格又製作瞭好幾種大寫字母R,還修改瞭小寫字母a 的設計。現在被認為體現瞭Helvetica 最典型特徵的大寫字母R、小寫字母a,都不是最後階段的設計。看看後來20 世紀60年代哈斯公司與施滕佩爾公司的聯閤字體樣本冊也可以發現,裏麵寫著大寫字母R作為替換變體需要“另外訂購”。對於這一點,與同在“graphic 57”上以21 款字體傢族華麗登場的法國字體公司推齣的Univers(第104 頁)差彆很大。後來,由於需要迅速應對更大的需求,設計者於20世紀60 年代往字體傢族裏加入瞭不同字寬的變體,其中也有一些並不是完全的原創。我手頭這本哈斯公司1956年的樣本冊裏,Breite fette Normal-Grotesk 的字母和20 世紀60 年代Helvetica 金屬活字樣本中Breite fette Helvetica的一部分可以完全重閤。這款Normal-Grotesk 同是齣自哈斯公司,但早於Helvetica。同樣,該公司一款叫Commercial-Grotesk 的字體也是在經過若乾修改之後就成瞭Helvetica 窄體。也就是說,哈斯公司之前製造的部分字體變身成瞭Helvetica。所以Helvetica 不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而是一款在發布之後仍不斷改變設計,並吸取本公司其他字體成為其傢族成員,不斷茁壯成長的一款活字。
作者後記
我在本書的第二章《徹底解析經典字體》裏采用瞭訪談的形式,訪談的對象都是我所尊敬的,或者我認識並且感興趣的設計師們。這些訪談裏,從Palatino 到Shuriken Boy 部分已經在2005年夏到2006年末這一年半的時間裏在日本的雜誌《設計的現場》進行瞭連載,新增的是Helvetica 和Garamond的部分。這兩款也是經典款中的經典,我本人也非常有興趣,所以也是抱著很大的期待來寫的。另一方麵,也不能一味追尋老的字體,我也想瞭解一些新的東西。從一些優秀的新字體中選擇瞭Bello推薦給大傢。因為我覺得Underware所做的東西,會對今後的字體設計界産生相當大的影響。其實,我還想介紹更多更多的設計師呢,可是這樣會一發不可收拾,還是就此打住吧。
遺憾的是,Helvetica 字體原作的設計師及監製都已過世,不能像其他幾篇那樣進行直接采訪,但剛好碰上瞭Helvetica 誕生50 周年紀念, 齣瞭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影片,還齣版瞭記錄當初製作Helvetica 活字的書籍,因此直到幾年前都不為一般大眾所知的故事逐漸浮齣水麵。我在碰到《Helvetica》的電影導演哈斯特維特先生時聽說,當時他在企劃階段根本沒有把握能采訪到那些業界著名人士,後來是隨著口碑傳開,纔得以由人介紹瞭字體設計、平麵設計界的大師級人物進行訪談,纔能逐漸擴展開來。而我也是這樣。
在公司工作之餘大概每兩個月做一次訪談,和對方說是要嚮日本的讀者們介紹字體設計師的實際工作內容,算是一種使命感也好,是一種藉口也罷,反正這也成瞭我的動力,還可以問一些往往平時不方便詢問的細節問題。對於設計師和字體,當然會事先做功課,但當麵提問本身就是一種原動力。這樣,我也發現瞭很多書裏沒有寫到的以及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就是說,對我自己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覺得有疑問的地方,通過直接詢問這些字體設計大師們,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實際上,在寫本文的前一天,我還在位於瑞士伯爾尼的阿德裏安· 弗魯提格先生傢裏和他交談。聊天時,我說道:“在日本時, 我還覺得阿德裏安先生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人呢。”他笑著迴答說:“說什麼呢。我自己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習的東西。”在問完羅馬碑文的一係列問題之後,他就要我把他當作不必用敬語的好友就可以瞭,之後我就一直對他直呼“阿德裏安”。通過這一係列訪談後我發現,那些被譽為大師的設計師們,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
直接提問這一方法也是我在《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的第六章裏提到過的,我自己到現在也是這麼做的。不能覺得把手頭的書讀完瞭就算懂瞭,而是要把內容以能重新給自己闡述一遍的方式整理齣來。當然,即使是這樣寫齣來的書,也不能說是涵蓋瞭西文字體設計的全部內容,但也算是為瞭讓讀者能接觸到更為有趣的部分而邁齣第一步的指路牌吧。
在最後,我想在此感謝花費時間接受采訪的察普夫先生、阿德裏安、馬修、羅伯特、薩姆納、約阿希姆、阿希姆、巴斯和薩米。還要感謝旅居英國的河野英一先生為我提供瞭資料,還有幫我拍攝巴黎的照片的薩拉,萊諾字體公司的奧托曼等幫我搜索資料的同事們,以及為我提供最初的Helvetica 珍貴圖版的、《字體傳奇:影響世界的Helvetica》一書的作者米勒先生和阿爾弗雷德· 霍夫曼先生。嘉瑞工房的高岡昌生先生、時任《設計的現場》編輯的宮後優子女士、立野龍一先生、大崎善治先生等為本書的構成、圖版是否通俗易懂而認真地考慮並給予瞭寶貴建議,在此一並錶示我誠摯的感謝。另外為瞭拍幾張照片而在天公不作美的意大利堅持瞭好幾小時的時候,我的妻子由美子和我的兩個兒子都在一旁毫無怨言默默等待,謝謝你們。
小林 章
2008 年6 月於德國巴德洪布爾格市
齣版後記
去年小林章的《西文字體》齣版發行之際,請他到北京做瞭幾場巡迴講座,場場爆滿的盛況還讓人記憶猶新,一轉眼《西文字體2》的中文版也已馬上問世瞭。他這2本書的原版在日本一直是設計類裏的暢銷書,而《西文字體》在中國齣版後受到瞭設計師的好評,這給瞭我們繼續齣版《西文字體2》的信心和力量。
第一本《西文字體》齣版當時,由於經驗不足和時間倉促,一些內文文字、排版以及索引部分都齣現瞭錯誤和疏漏。所以,我們這次尤為謹慎,規劃瞭更多的時間來核對文字內容和排版的細節。但具體翻譯過程中仍碰到一些專業術語缺少統一權威譯法的問題,畢竟西方現代設計中typography 的概念在中國還沒有被完全理解。劉慶和我進行瞭來迴多次的討論,因為某些原有術語含義多元,很難用單一的中文詞匯去概括對應。在盡力保持翻譯易理解易記憶的原則下,我在這裏就比較重要的幾個詞匯做一些說明吧。
哥特體:歐美的字體術語裏blackletter 或gothic都可以指哥特體。《西文字體》第29頁裏,我們曾按字麵意思把blackletter 翻譯成瞭黑字體,但其實反而會容易引起誤解,所以在這本書裏我們乾脆迴到中文習慣統一翻譯為更容易理解的“哥特體”。
字衝:這個詞在本書推薦語下麵馬修的簡介裏首次齣現,後麵介紹ITC Bodoni 的部分也數次齣現。原指衝壓字模製作法中,在軟鋼上雕刻文字的陽文反字後,淬火使鋼堅硬,用於衝壓銅坯製作字模的鋼製字。英文原文為punch,日文稱其為父型。我們查瞭不少文獻,有翻譯為鋼字、衝壓原字或鋼鑽等,最終還是按劉慶查閱的資料定為字衝,比較簡短,也容易理解。
文字編排設計:這個詞是我和劉慶討論、爭議最多的部分。該詞英文原為typography,在《西文字體》第29 頁有typographer 一詞的解說,當時翻譯為字體排印師。 這樣的翻譯符閤該詞在早期鉛字時代的語意。然而到瞭電腦桌麵排版時期,尤其是進入網絡時代後屏顯文字的占比越來越大的現在,這樣的翻譯又顯得有些不閤時宜。畢竟現在既自己製作字體、又自己動手排版和印刷的設計師是基本沒有瞭。所以,在這本書裏我先是建議使用最為廣義的“文字設計”,這個翻譯現在比較獲得認可,書中提到的 AtypI 官方已使用“國際文字設計協會”這一名稱。但在翻譯《西文字體2》第137頁Bodoni 編印齣版的《Manuale Tipografico》時,用“文字設計手冊”去對應就明顯不符閤那個時代性,所以非常難以抉擇。因為typography 一詞在歐美設計領域裏,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被賦予更廣泛、更新的含義。我廣泛徵詢瞭李德庚、楊林青、趙宇、顧欣、方宏章、陳燾、厲緻謙、潘劍鋒、倪海郡等諸多設計界友人的觀點和意見,結果也未能達成多數統一的意見,可見該詞準確翻譯之難。經過對本書齣現該詞部分文字代入比對論證後,我最後選擇瞭比較容易理解、也比較廣義的“文字編排設計”這一說法。當然,本書采用這一翻譯,並不說明它是唯一的正確選擇,隻是在本書的多數語境下,該詞會比較適閤而已。在此,與該詞在《西文字體》一書中齣現的翻譯差異,也請各位讀者理解。從這一術語的翻譯睏難,也可見現代設計的概念和知識引入中國還是任重道遠的。
本書齣版前,經過齣版社編輯、劉慶和我的多次核查,希望能盡量減少翻譯、編排、設計上的錯誤,不過,百密一疏,我想一定還是會有遺漏之處,希望讀者朋友能夠多為指正,一起討論,也是對我們的鞭策。
……
自序:暢遊西文字體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書《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是以學生朋友以及年輕的設計師為對象的一本入門書。其中也涉及瞭一些西文的基本排版規則等內容,倒是非常意外地受到瞭中堅力量甚至資深設計師們的好評。而在這本書裏,我寫瞭在第一本《西文字體》裏沒寫全的兩部分,也就是:從如何使用纔能最齣效果來考慮對字體進行區彆使用,以及如何理解字體設計師的設計意圖。理解瞭這兩點,西文字體用起來就會變得非常有趣。
隨著《西文字體》的齣版,我在日本討論西文字體和字體設計的機會也日益增多。最近,我在日本舉辦講座時感覺到,雖然設計師們每天都在用西文字體,但是大傢或多或少都對字體的挑選和用法有些不確定。比如像“法國的東西是不是必須要用齣自法國的字體Garamond呢”之類,擔心是否存在這樣的成文規矩等等。因為在日本很少能看到國外的範例,所以這類傳言很容易被當成歐美的常識而傳播開。造成的結果是,字體排印被誤認為是一個貌似凶險的行業, 擔心一知半解的知識會造成不利影響等等。其實,大傢盡管放心好瞭。即使是母語使用拉丁字母的人們,也就是生來就使用ABC的人們,他們通常也不會那樣做選擇的。對於這一點,我在本書的第二章裏同時問瞭好幾位設計師,可以供大傢參考。
在本書開頭《海外生活中的字體》的那幾頁裏,都是使用西文字體的實際情形。我齣於工作習慣,拍攝收集瞭這些照片。希望通過它們,大傢能找到像這樣在國外站在街頭巷尾放眼一望的感覺。我把這樣在街頭邊走邊拍的照片按主題分開,加上詳細的解說,組成瞭第一章的內容, 就像是在店鋪裏或者按照指定地點等主題逛來逛去一樣。而第二章,則是我對字體設計師的采訪,從2005年到2006年在《設計的現場》雜誌進行連載的基礎上,我又增加瞭一部分內容。其中Helvetia 和Garamond 的徹底解剖是讀者呼聲最高的部分。在決定齣版《西文字體2》的同時,在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的協助下,我進行瞭問捲調查,把得到的結果反饋到瞭這些文章上。我想藉此機會感謝參加問捲調查的諸位朋友。我在書裏介紹瞭具有代錶性的字體設計師們的靈感來源、製作的順序和意圖等等,希望對大傢挑選和使用字體有所幫助。
隨便翻翻本書的前半部分就會知道,字體用法根本不是一件難事,而是非常有樂趣的!這纔是我在本書裏最想傳達給大傢的一點。接下來,請放輕鬆,和我一起暢遊西文字體的世界吧!
小林 章
文字編排設計中的秩序與自由
有一本非常優秀卻不怎麼為人所知的書叫《發揮字體的功能》(Making Type Work),作者是本傑明· 謝爾博 (Benjamin Sherbow)。該書於1916 年在紐約齣版,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實踐中選擇和使用字體的書,采用瞭好壞實例比較的方式。謝爾博最吸引人的一點是不陷於空談的解說方式。在那本書的前言裏,他寫道:“……我盡量不去寫那些束縛大傢的各種規則,否則讀者們很可能就不會自己去嘗試瞭。”小林的這本書讓我想起瞭謝爾博書裏的這一細緻手法。兩位作者都是用實例而不是羅列規則和規定,所以他們都非常有說服力。無論是小林還是謝爾博都是想讓大傢去嘗試一下,當然我也是這麼想的。
隻要遵循規則就肯定不會錯,所以也許會比較輕鬆。當我在日本的一所設計學校做完講座後,曾有一名學生問我:“西文字體設計的七條規則是什麼?”“ 我可不知道有什麼規則。”我迴答,並且想解釋說文字編排設計不是棒球。棒球是有規則的,你必須遵守纔能比賽。但是文字編排設計和體育運動卻完全不是一迴事兒。設計有功能和審美兩麵。字體具有把信息從作者傳達給讀者的目的性,但如何使用,則是品位的問題。
最近的一項研究錶明,相比裝飾性字體,有更多的餐廳菜單偏嚮使用無襯綫體。但從另一個角度想一下,如果每傢餐館都使用同樣的無襯綫體,它們的菜單也許會在昏暗的燈光下比較容易認讀,但卻無法把個性、氛圍等與品質相關的信息傳達給顧客。也就是說,功能並不能代錶全部。難以錶達的“品質”和“風味”也是一部分要素。
文字編排設計中的秩序與自由,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問題。雖然沒有嚴密的規則,但肯定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西文字體和其他語言的字體一樣,有一些字體製作者和讀者之間長期培養齣來的約定。小林章和我都是字體設計師,不可能隨意地說:“我受夠瞭字母T 的形狀,要把它改成一個完全不同的造型。”這是絕不會被允許的,而且我們也不會這麼想。字體設計師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錶現的東西裏是包含有製約的。我們現在用的字母T 的字形,和本書第23 頁裏齣現的1900 多年前提圖斯大帝的碑文是一樣的。在這樣自古以來的製約下,設計師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風格會怎樣呢?為什麼可能在看到一款新字體的第一眼時,就能說齣“這是小林章的風格”、“這肯定是馬修的設計” 這樣的話呢?因為西文字體雖然具有悠久的曆史與傳統,但卻不是那麼刻闆。字體設計師雖然不能發明新的文字,但是設計師可以在某些地方加入新的詮釋。
在這本書裏,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小林章寫瞭很多關於字體設計和字體使用的優秀的內容。同時,這本書也傳達齣瞭他從心底裏對於文字編排設計錶現多樣性的濃厚興趣。他知識豐富又熱情洋溢,是一位現代文字編排設計最好的解說員。
馬修· 卡特
馬修· 卡特(Matthew Carter)
1937 年生於英國。20 世紀50 年代末在恩斯赫德印刷所(荷蘭)學習瞭字衝(活字的原型)的雕刻,走上字體設計之路。之後的50 多年裏,成為瞭經曆過金屬活字、照相排版、數碼時代的字體設計師(他製作的部分字體在第116—133頁有介紹)。筆者曾與他一起進行瞭三得利字標的監修,以及TypeCon 的字體評審等工作。
自序:暢遊西文字體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書《西文字體:字體的背景知識和使用方法》是以學生朋友以及年輕的設計師為對象的一本入門書。其中也涉及瞭一些西文的基本排版規則等內容,倒是非常意外地受到瞭中堅力量甚至資深設計師們的好評。而在這本書裏,我寫瞭在第一本《西文字體》裏沒寫全的兩部分,也就是:從如何使用纔能最齣效果來考慮對字體進行區彆使用,以及如何理解字體設計師的設計意圖。理解瞭這兩點,西文字體用起來就會變得非常有趣。
隨著《西文字體》的齣版,我在日本討論西文字體和字體設計的機會也日益增多。最近,我在日本舉辦講座時感覺到,雖然設計師們每天都在用西文字體,但是大傢或多或少都對字體的挑選和用法有些不確定。比如像“法國的東西是不是必須要用齣自法國的字體Garamond呢”之類,擔心是否存在這樣的成文規矩等等。因為在日本很少能看到國外的範例,所以這類傳言很容易被當成歐美的常識而傳播開。造成的結果是,字體排印被誤認為是一個貌似凶險的行業, 擔心一知半解的知識會造成不利影響等等。其實,大傢盡管放心好瞭。即使是母語使用拉丁字母的人們,也就是生來就使用ABC的人們,他們通常也不會那樣做選擇的。對於這一點,我在本書的第二章裏同時問瞭好幾位設計師,可以供大傢參考。
在本書開頭《海外生活中的字體》的那幾頁裏,都是使用西文字體的實際情形。我齣於工作習慣,拍攝收集瞭這些照片。希望通過它們,大傢能找到像這樣在國外站在街頭巷尾放眼一望的感覺。我把這樣在街頭邊走邊拍的照片按主題分開,加上詳細的解說,組成瞭第一章的內容, 就像是在店鋪裏或者按照指定地點等主題逛來逛去一樣。而第二章,則是我對字體設計師的采訪,從2005年到2006年在《設計的現場》雜誌進行連載的基礎上,我又增加瞭一部分內容。其中Helvetia 和Garamond 的徹底解剖是讀者呼聲最高的部分。在決定齣版《西文字體2》的同時,在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的協助下,我進行瞭問捲調查,把得到的結果反饋到瞭這些文章上。我想藉此機會感謝參加問捲調查的諸位朋友。我在書裏介紹瞭具有代錶性的字體設計師們的靈感來源、製作的順序和意圖等等,希望對大傢挑選和使用字體有所幫助。
隨便翻翻本書的前半部分就會知道,字體用法根本不是一件難事,而是非常有樂趣的!這纔是我在本書裏最想傳達給大傢的一點。接下來,請放輕鬆,和我一起暢遊西文字體的世界吧!
小林 章
文字編排設計中的秩序與自由
有一本非常優秀卻不怎麼為人所知的書叫《發揮字體的功能》(Making Type Work),作者是本傑明· 謝爾博 (Benjamin Sherbow)。該書於1916 年在紐約齣版,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實踐中選擇和使用字體的書,采用瞭好壞實例比較的方式。謝爾博最吸引人的一點是不陷於空談的解說方式。在那本書的前言裏,他寫道:“……我盡量不去寫那些束縛大傢的各種規則,否則讀者們很可能就不會自己去嘗試瞭。”小林的這本書讓我想起瞭謝爾博書裏的這一細緻手法。兩位作者都是用實例而不是羅列規則和規定,所以他們都非常有說服力。無論是小林還是謝爾博都是想讓大傢去嘗試一下,當然我也是這麼想的。
隻要遵循規則就肯定不會錯,所以也許會比較輕鬆。當我在日本的一所設計學校做完講座後,曾有一名學生問我:“西文字體設計的七條規則是什麼?”“ 我可不知道有什麼規則。”我迴答,並且想解釋說文字編排設計不是棒球。棒球是有規則的,你必須遵守纔能比賽。但是文字編排設計和體育運動卻完全不是一迴事兒。設計有功能和審美兩麵。字體具有把信息從作者傳達給讀者的目的性,但如何使用,則是品位的問題。
最近的一項研究錶明,相比裝飾性字體,有更多的餐廳菜單偏嚮使用無襯綫體。但從另一個角度想一下,如果每傢餐館都使用同樣的無襯綫體,它們的菜單也許會在昏暗的燈光下比較容易認讀,但卻無法把個性、氛圍等與品質相關的信息傳達給顧客。也就是說,功能並不能代錶全部。難以錶達的“品質”和“風味”也是一部分要素。
文字編排設計中的秩序與自由,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問題。雖然沒有嚴密的規則,但肯定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西文字體和其他語言的字體一樣,有一些字體製作者和讀者之間長期培養齣來的約定。小林章和我都是字體設計師,不可能隨意地說:“我受夠瞭字母T 的形狀,要把它改成一個完全不同的造型。”這是絕不會被允許的,而且我們也不會這麼想。字體設計師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錶現的東西裏是包含有製約的。我們現在用的字母T 的字形,和本書第23 頁裏齣現的1900 多年前提圖斯大帝的碑文是一樣的。在這樣自古以來的製約下,設計師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風格會怎樣呢?為什麼可能在看到一款新字體的第一眼時,就能說齣“這是小林章的風格”、“這肯定是馬修的設計” 這樣的話呢?因為西文字體雖然具有悠久的曆史與傳統,但卻不是那麼刻闆。字體設計師雖然不能發明新的文字,但是設計師可以在某些地方加入新的詮釋。
在這本書裏,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小林章寫瞭很多關於字體設計和字體使用的優秀的內容。同時,這本書也傳達齣瞭他從心底裏對於文字編排設計錶現多樣性的濃厚興趣。他知識豐富又熱情洋溢,是一位現代文字編排設計最好的解說員。
馬修· 卡特
馬修· 卡特(Matthew Carter)
1937 年生於英國。20 世紀50 年代末在恩斯赫德印刷所(荷蘭)學習瞭字衝(活字的原型)的雕刻,走上字體設計之路。之後的50 多年裏,成為瞭經曆過金屬活字、照相排版、數碼時代的字體設計師(他製作的部分字體在第116—133頁有介紹)。筆者曾與他一起進行瞭三得利字標的監修,以及TypeCon 的字體評審等工作。
正品~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當禮物送人的
評分書還可以就是有點貴
評分嗯嗯嗯嗯嗯呢嗯嗯嗯呢呢嫩還沒看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正品~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的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