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文字体2:经典款字体及其表现方法 中信出版社

西文字体2:经典款字体及其表现方法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林章 著
图书标签:
  • 字体设计
  • 西文字体
  • 经典字体
  • 字体应用
  • 排版设计
  • 设计工具
  • 中信出版社
  • 字体规范
  • 字体表现
  • 平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1446
商品编码:1618693397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仪旗黑最新发布海报,由《西文字体2:经典款字体及其表现方法》的监修及书籍设计师的陈嵘操刀设计。海报设计以汉仪旗黑字体家族所独有的矩阵式构成为核心,运用单纯而强烈的红蓝色阶来表现字库的X、Y轴变体比例。并展示了旗黑15款基础粗细和长、方、扁三种造型比例组成的矩阵和命名方式。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西文字体》、《西文字体2》两本书全文正文都采用了汉仪旗黑55进行排版设计。

为了支持国内优秀的设计师对于字体设计的关注与参与,中信出版社联合汉仪,将汉仪字库的精品大作汉仪旗黑已经完成的15+56款下载开放。现在您只需关注汉仪字库公众帐号,发送“旗黑”即可获得由汉仪字库提供的个人非商业版旗黑系列字库体验版。

日本西文字体第一人,德国蒙纳字体公司 字体设计总监小林章,

以亚洲人的视角,告诉你如何彻底掌握经典款西文字体!

你懂得如何使用西文字体才能最出效果?

你懂得如何理解经典款字体设计的设计意图?

内容简介

在日本被誉为“西文字体第一人”的小林章先生,通晓东西方文化、历史、近代书法和字体设计。常被聘请为国际字体设计大赛的评委,发现很多亚洲设计师并不真正了解西文字体的背景知识,更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西文字体。

小林章第一本书《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是以年轻设计师和入门学生为对象的一本西文字体入门书。《西文字体2:经典西文字体及其表现方法》则为进阶内容,着重讲解了如何有效使用西文字体,以及如何理解字体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内容。

在第一章里,小林章按照几个主题介绍了如何有效使用西文字体,如体现高级感、亲近感和食欲的字体,还有体现英国、德国和法国风情的字体,以及传达信赖感和体现20世纪70年代风格的字体。在第二章《彻底解析经典字体》里,则以访谈的形式,采访了小林章所尊敬或者感兴趣的设计师们,包括察普夫先生、阿德里安、马修、罗伯特、萨姆纳、约阿希姆、阿希姆、巴斯和萨米。带你深入了解经典款西文字体设计师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世界著名西文字体设计师,在日本被誉为“西文字体第一人”。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983至1989年在写研公司从事字体设计,1989年起赴伦敦游学一年半,专攻西文字体设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1990年回到日本,先后任职于字游工房和TypeBank公司。1997年独立成为一名自由字体设计师后,曾在美国Adobe公司、德国FontShop公司、美国ITC公司等发表多款畅销西文字体,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型字体设计比赛大奖。

2001年就任德国莱诺字体公司[Linotype,2013年公司改名为蒙纳(Monotype)字体公司]的字体设计总监,并定居德国。负责对公司字体产品进行品质管理及开发企业定制字体的同时,也继续进行原创字体的设计制作,并与赫尔曼·察普夫、阿徳里安·弗鲁提格等著名字体设计师共同进行新字体的开发和旧字体的改良设计。

2003年起每年在北美的字体设计大会上,与马修·卡特等设计师一起担任大会活动之一“十分钟字体评审”的评委;2006年起任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Tokyo TDC)年鉴字体设计部门评委。工作之余还以亚洲为中心,进行过多场以西文字体的形成及设计为主题巡回演讲,受到广泛的好评。

媒体评论

★各种西文字体出现于何时何地,又是如何被人们使用,如何在各地蓬勃发展的呢?全日本第一本深入浅出解说西文字体的书。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有了这本书,大家都可以从同样的起点出发!

——书籍装帧设计师 祖父江慎


★在《西文字体2》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小林章写了很多关于英文字体设计和字体使用的精彩内容。同时,这本书也传达出小林章从心底对文字设计的多样性表现乐此不疲的探索。他知识丰富又热情洋溢,是一位现代西文字体设计最好的解读者。

——马修·卡特

目录

文字编排设计中的秩序与自由 马修· 卡特

自序:畅游西文字体的世界 小林 章

相关术语解说

海外生活中的字体

第一章 字体表现入门

1. 体现高级感的字体(上)

2. 体现高级感的字体(下)

3. 体现亲近感的字体

4. 促进食欲的字体

5. 体现英国风情的字体

6. 体现德国风情的字体

7. 体现法国风情的字体

8. 传达信赖感的字体

9. 体现20世纪70年代风格的字体

第二章 彻底解析经典字体

1. Helvetica —— 马克斯· 米丁格、爱德华· 霍夫曼

2. Adobe Garamond /Garamond Premier —— 罗伯特 · 斯林巴赫

3. Palatino —— 赫尔曼· 察普夫

4. Zapfino —— 赫尔曼· 察普夫

5. Univers —— 阿德里安· 弗鲁提格

6. OCR-B / Frutiger —— 阿德里安· 弗鲁提格

7. Galliard —— 马修 · 卡特

8. Big Caslon/Georgia —— 马修 · 卡特

9. Snell Roundhand/Shelley Script —— 马修 · 卡特

10. ITC Bodoni —— 萨姆纳· 斯通

11. Shuriken Boy —— 约阿希姆· 米勒– 朗塞

12. Bello —— Underware

作者后记

出版后记

参考文献

字体名索引

人名、公司名索引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彻底解析经典字体

有一些西文字体,只要是设计师就肯定用过,而且总是常年保持在畅销榜的前列。我直接找到了这些字体原作的设计师们,一起探寻这些字体如此受欢迎的秘密。

彻底解析经典字体 —— 1

Helvetica

马克斯· 米丁格、爱德华· 霍夫曼

Helvetica 活字是由拥有近400 年历史的瑞士哈斯活字铸造所(以下简称“哈斯公司”)于1957年推出销售的。当时这款字体被称为Neue Haas Grotesk,即“新版的哈斯公司怪异体”,后来,由于需要一个更为国际通用的名字而改用“瑞士的”的拉丁文Helvetica并沿用至今。在这里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款自发售以来一直在畅销榜名列前茅的字体。

金属活字的Helvetica

在Helvetica 发表50 周年的2007 年,一部介绍其开发过程的纪录片《Helvetica》(导演盖里· 哈斯特维特)的首映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而拉斯· 穆勒则出版了其专著《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 Helvetica》(Helvetica Forever),书中刊载了当时书信及印刷样本记录等珍贵图片,Helvetica字体制作的幕后逐渐被世人所知。综合这些意见和文章来看,Helvetica 的设计师不是一个人。正如米勒在其书中所述,“一款字体,两位父亲”才是更恰当的说法。也就是说,更多的意见认为,Helvetica 的设计师除了一般认为的马克斯· 米丁格(Max Miedinger,1910 —1980)以外,担任其设计监制的时任哈斯公司经理的爱德华· 霍夫曼(Eduard Hoffmann,1892—1980)也同样功不可没。

在电影中,曾担任默根塔勒· 莱诺字体公司经理的迈克· 帕克证实说:“随着对哈斯公司了解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了霍夫曼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特别回避把自己放到台前,也不想提及借助他人之手帮忙的事。” 据瓦尔特· 格赖斯纳(Walter Greisner)说,ATypI(国际文字设计协会)在20 世纪80 年代制作字体一览时,施滕佩尔公司建议Helvetica 的制作者姓名要写米丁格和霍夫曼两个人的名字,当时似乎也没有人反对。另外,他还对米丁格晚年待遇不佳之说提出了异议。哈斯公司高层每个季度都主动给他支票,据说这个补贴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

米丁格作为排版工人,曾经在好几家印刷厂工作过。1946年起,他担任哈斯公司的销售员、字体设计师,并在1954年推出了一款名叫Pro Arte 的粗衬线标题字体。1956 年米丁格搬到苏黎世后,成为一位独立的自由平面设计师,并在当年秋天与霍夫曼合作,开始了Neue Haas Grotesk的制作。

根据两人来往的书信,设计工作是从Halbfett(相当于现在Bold粗度)的20点字号开始的。当时,随着瑞士文字编排设计的流行而大受欢迎的贝特霍尔德公司的Akzidenz-Grotesk 字体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米丁格采用了先画出新设计, 缩小之后重点比较其与20 点Akzidenz-Grotesk活字的不同之处,再进行调整的方式开始的。根据最开始的开发方针,这款字的设计要比Akzidenz-Grotesk 粗一圈,x 字高稍微高一些,而字间距偏窄。虽然哈斯公司曾在1943年推出过一款叫Normal-Grotesk的无衬线字体,但在1956年制作Halbfett 时,并没有把它作为比较对象。

看这张最早的试验样字就可以知道, 两款字排成单词后的密度和统合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目标,不是模仿现成的活字,而是想抛弃19 世纪的陈旧感,做一款带有现代大都会感觉的设计。这一方针成为后来Helvetica 家族化拓展设计的基础。米丁格只负责了Fett(现在的Black)、Mager(Roman)、Mager Kursiv(Italic)的制作工作。

经过反复测试,1957 年6 月在洛桑召开的“graphic 57”展会会场上发布Neue Haas Grotesk 之后,米丁格又制作了好几种大写字母R,还修改了小写字母a 的设计。现在被认为体现了Helvetica 最典型特征的大写字母R、小写字母a,都不是最后阶段的设计。看看后来20 世纪60年代哈斯公司与施滕佩尔公司的联合字体样本册也可以发现,里面写着大写字母R作为替换变体需要“另外订购”。对于这一点,与同在“graphic 57”上以21 款字体家族华丽登场的法国字体公司推出的Univers(第104 页)差别很大。后来,由于需要迅速应对更大的需求,设计者于20世纪60 年代往字体家族里加入了不同字宽的变体,其中也有一些并不是完全的原创。我手头这本哈斯公司1956年的样本册里,Breite fette Normal-Grotesk 的字母和20 世纪60 年代Helvetica 金属活字样本中Breite fette Helvetica的一部分可以完全重合。这款Normal-Grotesk 同是出自哈斯公司,但早于Helvetica。同样,该公司一款叫Commercial-Grotesk 的字体也是在经过若干修改之后就成了Helvetica 窄体。也就是说,哈斯公司之前制造的部分字体变身成了Helvetica。所以Helvetica 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一款在发布之后仍不断改变设计,并吸取本公司其他字体成为其家族成员,不断茁壮成长的一款活字。

作者后记

我在本书的第二章《彻底解析经典字体》里采用了访谈的形式,访谈的对象都是我所尊敬的,或者我认识并且感兴趣的设计师们。这些访谈里,从Palatino 到Shuriken Boy 部分已经在2005年夏到2006年末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在日本的杂志《设计的现场》进行了连载,新增的是Helvetica 和Garamond的部分。这两款也是经典款中的经典,我本人也非常有兴趣,所以也是抱着很大的期待来写的。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追寻老的字体,我也想了解一些新的东西。从一些优秀的新字体中选择了Bello推荐给大家。因为我觉得Underware所做的东西,会对今后的字体设计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其实,我还想介绍更多更多的设计师呢,可是这样会一发不可收拾,还是就此打住吧。

遗憾的是,Helvetica 字体原作的设计师及监制都已过世,不能像其他几篇那样进行直接采访,但刚好碰上了Helvetica 诞生50 周年纪念, 出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影片,还出版了记录当初制作Helvetica 活字的书籍,因此直到几年前都不为一般大众所知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我在碰到《Helvetica》的电影导演哈斯特维特先生时听说,当时他在企划阶段根本没有把握能采访到那些业界著名人士,后来是随着口碑传开,才得以由人介绍了字体设计、平面设计界的大师级人物进行访谈,才能逐渐扩展开来。而我也是这样。

在公司工作之余大概每两个月做一次访谈,和对方说是要向日本的读者们介绍字体设计师的实际工作内容,算是一种使命感也好,是一种借口也罢,反正这也成了我的动力,还可以问一些往往平时不方便询问的细节问题。对于设计师和字体,当然会事先做功课,但当面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这样,我也发现了很多书里没有写到的以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就是说,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觉得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直接询问这些字体设计大师们,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实际上,在写本文的前一天,我还在位于瑞士伯尔尼的阿德里安· 弗鲁提格先生家里和他交谈。聊天时,我说道:“在日本时, 我还觉得阿德里安先生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人呢。”他笑着回答说:“说什么呢。我自己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在问完罗马碑文的一系列问题之后,他就要我把他当作不必用敬语的好友就可以了,之后我就一直对他直呼“阿德里安”。通过这一系列访谈后我发现,那些被誉为大师的设计师们,绝对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

直接提问这一方法也是我在《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的第六章里提到过的,我自己到现在也是这么做的。不能觉得把手头的书读完了就算懂了,而是要把内容以能重新给自己阐述一遍的方式整理出来。当然,即使是这样写出来的书,也不能说是涵盖了西文字体设计的全部内容,但也算是为了让读者能接触到更为有趣的部分而迈出第一步的指路牌吧。

在最后,我想在此感谢花费时间接受采访的察普夫先生、阿德里安、马修、罗伯特、萨姆纳、约阿希姆、阿希姆、巴斯和萨米。还要感谢旅居英国的河野英一先生为我提供了资料,还有帮我拍摄巴黎的照片的萨拉,莱诺字体公司的奥托曼等帮我搜索资料的同事们,以及为我提供最初的Helvetica 珍贵图版的、《字体传奇:影响世界的Helvetica》一书的作者米勒先生和阿尔弗雷德· 霍夫曼先生。嘉瑞工房的高冈昌生先生、时任《设计的现场》编辑的宫后优子女士、立野龙一先生、大崎善治先生等为本书的构成、图版是否通俗易懂而认真地考虑并给予了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我诚挚的感谢。另外为了拍几张照片而在天公不作美的意大利坚持了好几小时的时候,我的妻子由美子和我的两个儿子都在一旁毫无怨言默默等待,谢谢你们。

小林 章

2008 年6 月于德国巴德洪布尔格市

出版后记

去年小林章的《西文字体》出版发行之际,请他到北京做了几场巡回讲座,场场爆满的盛况还让人记忆犹新,一转眼《西文字体2》的中文版也已马上问世了。他这2本书的原版在日本一直是设计类里的畅销书,而《西文字体》在中国出版后受到了设计师的好评,这给了我们继续出版《西文字体2》的信心和力量。

第一本《西文字体》出版当时,由于经验不足和时间仓促,一些内文文字、排版以及索引部分都出现了错误和疏漏。所以,我们这次尤为谨慎,规划了更多的时间来核对文字内容和排版的细节。但具体翻译过程中仍碰到一些专业术语缺少统一权威译法的问题,毕竟西方现代设计中typography 的概念在中国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刘庆和我进行了来回多次的讨论,因为某些原有术语含义多元,很难用单一的中文词汇去概括对应。在尽力保持翻译易理解易记忆的原则下,我在这里就比较重要的几个词汇做一些说明吧。

哥特体:欧美的字体术语里blackletter 或gothic都可以指哥特体。《西文字体》第29页里,我们曾按字面意思把blackletter 翻译成了黑字体,但其实反而会容易引起误解,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干脆回到中文习惯统一翻译为更容易理解的“哥特体”。

字冲:这个词在本书推荐语下面马修的简介里首次出现,后面介绍ITC Bodoni 的部分也数次出现。原指冲压字模制作法中,在软钢上雕刻文字的阳文反字后,淬火使钢坚硬,用于冲压铜坯制作字模的钢制字。英文原文为punch,日文称其为父型。我们查了不少文献,有翻译为钢字、冲压原字或钢钻等,最终还是按刘庆查阅的资料定为字冲,比较简短,也容易理解。

文字编排设计:这个词是我和刘庆讨论、争议最多的部分。该词英文原为typography,在《西文字体》第29 页有typographer 一词的解说,当时翻译为字体排印师。 这样的翻译符合该词在早期铅字时代的语意。然而到了电脑桌面排版时期,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屏显文字的占比越来越大的现在,这样的翻译又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毕竟现在既自己制作字体、又自己动手排版和印刷的设计师是基本没有了。所以,在这本书里我先是建议使用最为广义的“文字设计”,这个翻译现在比较获得认可,书中提到的 AtypI 官方已使用“国际文字设计协会”这一名称。但在翻译《西文字体2》第137页Bodoni 编印出版的《Manuale Tipografico》时,用“文字设计手册”去对应就明显不符合那个时代性,所以非常难以抉择。因为typography 一词在欧美设计领域里,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被赋予更广泛、更新的含义。我广泛征询了李德庚、杨林青、赵宇、顾欣、方宏章、陈焘、厉致谦、潘剑锋、倪海郡等诸多设计界友人的观点和意见,结果也未能达成多数统一的意见,可见该词准确翻译之难。经过对本书出现该词部分文字代入比对论证后,我最后选择了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广义的“文字编排设计”这一说法。当然,本书采用这一翻译,并不说明它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只是在本书的多数语境下,该词会比较适合而已。在此,与该词在《西文字体》一书中出现的翻译差异,也请各位读者理解。从这一术语的翻译困难,也可见现代设计的概念和知识引入中国还是任重道远的。

本书出版前,经过出版社编辑、刘庆和我的多次核查,希望能尽量减少翻译、编排、设计上的错误,不过,百密一疏,我想一定还是会有遗漏之处,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多为指正,一起讨论,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

前言/序言

自序:畅游西文字体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书《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是以学生朋友以及年轻的设计师为对象的一本入门书。其中也涉及了一些西文的基本排版规则等内容,倒是非常意外地受到了中坚力量甚至资深设计师们的好评。而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在第一本《西文字体》里没写全的两部分,也就是:从如何使用才能最出效果来考虑对字体进行区别使用,以及如何理解字体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理解了这两点,西文字体用起来就会变得非常有趣。

随着《西文字体》的出版,我在日本讨论西文字体和字体设计的机会也日益增多。最近,我在日本举办讲座时感觉到,虽然设计师们每天都在用西文字体,但是大家或多或少都对字体的挑选和用法有些不确定。比如像“法国的东西是不是必须要用出自法国的字体Garamond呢”之类,担心是否存在这样的成文规矩等等。因为在日本很少能看到国外的范例,所以这类传言很容易被当成欧美的常识而传播开。造成的结果是,字体排印被误认为是一个貌似凶险的行业, 担心一知半解的知识会造成不利影响等等。其实,大家尽管放心好了。即使是母语使用拉丁字母的人们,也就是生来就使用ABC的人们,他们通常也不会那样做选择的。对于这一点,我在本书的第二章里同时问了好几位设计师,可以供大家参考。

在本书开头《海外生活中的字体》的那几页里,都是使用西文字体的实际情形。我出于工作习惯,拍摄收集了这些照片。希望通过它们,大家能找到像这样在国外站在街头巷尾放眼一望的感觉。我把这样在街头边走边拍的照片按主题分开,加上详细的解说,组成了第一章的内容, 就像是在店铺里或者按照指定地点等主题逛来逛去一样。而第二章,则是我对字体设计师的采访,从2005年到2006年在《设计的现场》杂志进行连载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部分内容。其中Helvetia 和Garamond 的彻底解剖是读者呼声最高的部分。在决定出版《西文字体2》的同时,在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的协助下,我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得到的结果反馈到了这些文章上。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参加问卷调查的诸位朋友。我在书里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字体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制作的顺序和意图等等,希望对大家挑选和使用字体有所帮助。

随便翻翻本书的前半部分就会知道,字体用法根本不是一件难事,而是非常有乐趣的!这才是我在本书里最想传达给大家的一点。接下来,请放轻松,和我一起畅游西文字体的世界吧!

小林 章

文字编排设计中的秩序与自由

有一本非常优秀却不怎么为人所知的书叫《发挥字体的功能》(Making Type Work),作者是本杰明· 谢尔博 (Benjamin Sherbow)。该书于1916 年在纽约出版,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实践中选择和使用字体的书,采用了好坏实例比较的方式。谢尔博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不陷于空谈的解说方式。在那本书的前言里,他写道:“……我尽量不去写那些束缚大家的各种规则,否则读者们很可能就不会自己去尝试了。”小林的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谢尔博书里的这一细致手法。两位作者都是用实例而不是罗列规则和规定,所以他们都非常有说服力。无论是小林还是谢尔博都是想让大家去尝试一下,当然我也是这么想的。

只要遵循规则就肯定不会错,所以也许会比较轻松。当我在日本的一所设计学校做完讲座后,曾有一名学生问我:“西文字体设计的七条规则是什么?”“ 我可不知道有什么规则。”我回答,并且想解释说文字编排设计不是棒球。棒球是有规则的,你必须遵守才能比赛。但是文字编排设计和体育运动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设计有功能和审美两面。字体具有把信息从作者传达给读者的目的性,但如何使用,则是品位的问题。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相比装饰性字体,有更多的餐厅菜单偏向使用无衬线体。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如果每家餐馆都使用同样的无衬线体,它们的菜单也许会在昏暗的灯光下比较容易认读,但却无法把个性、氛围等与品质相关的信息传达给顾客。也就是说,功能并不能代表全部。难以表达的“品质”和“风味”也是一部分要素。

文字编排设计中的秩序与自由,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虽然没有严密的规则,但肯定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西文字体和其他语言的字体一样,有一些字体制作者和读者之间长期培养出来的约定。小林章和我都是字体设计师,不可能随意地说:“我受够了字母T 的形状,要把它改成一个完全不同的造型。”这是绝不会被允许的,而且我们也不会这么想。字体设计师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表现的东西里是包含有制约的。我们现在用的字母T 的字形,和本书第23 页里出现的1900 多年前提图斯大帝的碑文是一样的。在这样自古以来的制约下,设计师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风格会怎样呢?为什么可能在看到一款新字体的第一眼时,就能说出“这是小林章的风格”、“这肯定是马修的设计” 这样的话呢?因为西文字体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但却不是那么刻板。字体设计师虽然不能发明新的文字,但是设计师可以在某些地方加入新的诠释。

在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小林章写了很多关于字体设计和字体使用的优秀的内容。同时,这本书也传达出了他从心底里对于文字编排设计表现多样性的浓厚兴趣。他知识丰富又热情洋溢,是一位现代文字编排设计最好的解说员。

马修· 卡特

马修· 卡特(Matthew Carter)

1937 年生于英国。20 世纪50 年代末在恩斯赫德印刷所(荷兰)学习了字冲(活字的原型)的雕刻,走上字体设计之路。之后的50 多年里,成为了经历过金属活字、照相排版、数码时代的字体设计师(他制作的部分字体在第116—133页有介绍)。笔者曾与他一起进行了三得利字标的监修,以及TypeCon 的字体评审等工作。

自序:畅游西文字体的世界

我的第一本书《西文字体:字体的背景知识和使用方法》是以学生朋友以及年轻的设计师为对象的一本入门书。其中也涉及了一些西文的基本排版规则等内容,倒是非常意外地受到了中坚力量甚至资深设计师们的好评。而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在第一本《西文字体》里没写全的两部分,也就是:从如何使用才能最出效果来考虑对字体进行区别使用,以及如何理解字体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理解了这两点,西文字体用起来就会变得非常有趣。

随着《西文字体》的出版,我在日本讨论西文字体和字体设计的机会也日益增多。最近,我在日本举办讲座时感觉到,虽然设计师们每天都在用西文字体,但是大家或多或少都对字体的挑选和用法有些不确定。比如像“法国的东西是不是必须要用出自法国的字体Garamond呢”之类,担心是否存在这样的成文规矩等等。因为在日本很少能看到国外的范例,所以这类传言很容易被当成欧美的常识而传播开。造成的结果是,字体排印被误认为是一个貌似凶险的行业, 担心一知半解的知识会造成不利影响等等。其实,大家尽管放心好了。即使是母语使用拉丁字母的人们,也就是生来就使用ABC的人们,他们通常也不会那样做选择的。对于这一点,我在本书的第二章里同时问了好几位设计师,可以供大家参考。

在本书开头《海外生活中的字体》的那几页里,都是使用西文字体的实际情形。我出于工作习惯,拍摄收集了这些照片。希望通过它们,大家能找到像这样在国外站在街头巷尾放眼一望的感觉。我把这样在街头边走边拍的照片按主题分开,加上详细的解说,组成了第一章的内容, 就像是在店铺里或者按照指定地点等主题逛来逛去一样。而第二章,则是我对字体设计师的采访,从2005年到2006年在《设计的现场》杂志进行连载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部分内容。其中Helvetia 和Garamond 的彻底解剖是读者呼声最高的部分。在决定出版《西文字体2》的同时,在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的协助下,我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得到的结果反馈到了这些文章上。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参加问卷调查的诸位朋友。我在书里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字体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制作的顺序和意图等等,希望对大家挑选和使用字体有所帮助。

随便翻翻本书的前半部分就会知道,字体用法根本不是一件难事,而是非常有乐趣的!这才是我在本书里最想传达给大家的一点。接下来,请放轻松,和我一起畅游西文字体的世界吧!

小林 章

文字编排设计中的秩序与自由

有一本非常优秀却不怎么为人所知的书叫《发挥字体的功能》(Making Type Work),作者是本杰明· 谢尔博 (Benjamin Sherbow)。该书于1916 年在纽约出版,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实践中选择和使用字体的书,采用了好坏实例比较的方式。谢尔博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不陷于空谈的解说方式。在那本书的前言里,他写道:“……我尽量不去写那些束缚大家的各种规则,否则读者们很可能就不会自己去尝试了。”小林的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谢尔博书里的这一细致手法。两位作者都是用实例而不是罗列规则和规定,所以他们都非常有说服力。无论是小林还是谢尔博都是想让大家去尝试一下,当然我也是这么想的。

只要遵循规则就肯定不会错,所以也许会比较轻松。当我在日本的一所设计学校做完讲座后,曾有一名学生问我:“西文字体设计的七条规则是什么?”“ 我可不知道有什么规则。”我回答,并且想解释说文字编排设计不是棒球。棒球是有规则的,你必须遵守才能比赛。但是文字编排设计和体育运动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设计有功能和审美两面。字体具有把信息从作者传达给读者的目的性,但如何使用,则是品位的问题。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相比装饰性字体,有更多的餐厅菜单偏向使用无衬线体。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如果每家餐馆都使用同样的无衬线体,它们的菜单也许会在昏暗的灯光下比较容易认读,但却无法把个性、氛围等与品质相关的信息传达给顾客。也就是说,功能并不能代表全部。难以表达的“品质”和“风味”也是一部分要素。

文字编排设计中的秩序与自由,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虽然没有严密的规则,但肯定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西文字体和其他语言的字体一样,有一些字体制作者和读者之间长期培养出来的约定。小林章和我都是字体设计师,不可能随意地说:“我受够了字母T 的形状,要把它改成一个完全不同的造型。”这是绝不会被允许的,而且我们也不会这么想。字体设计师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表现的东西里是包含有制约的。我们现在用的字母T 的字形,和本书第23 页里出现的1900 多年前提图斯大帝的碑文是一样的。在这样自古以来的制约下,设计师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风格会怎样呢?为什么可能在看到一款新字体的第一眼时,就能说出“这是小林章的风格”、“这肯定是马修的设计” 这样的话呢?因为西文字体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但却不是那么刻板。字体设计师虽然不能发明新的文字,但是设计师可以在某些地方加入新的诠释。

在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小林章写了很多关于字体设计和字体使用的优秀的内容。同时,这本书也传达出了他从心底里对于文字编排设计表现多样性的浓厚兴趣。他知识丰富又热情洋溢,是一位现代文字编排设计最好的解说员。

马修· 卡特

马修· 卡特(Matthew Carter)

1937 年生于英国。20 世纪50 年代末在恩斯赫德印刷所(荷兰)学习了字冲(活字的原型)的雕刻,走上字体设计之路。之后的50 多年里,成为了经历过金属活字、照相排版、数码时代的字体设计师(他制作的部分字体在第116—133页有介绍)。笔者曾与他一起进行了三得利字标的监修,以及TypeCon 的字体评审等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礼物送人的

评分

书还可以就是有点贵

评分

当礼物送人的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正品~

评分

书还可以就是有点贵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还可以就是有点贵

评分

嗯嗯嗯嗯嗯呢嗯嗯嗯呢呢嫩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