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清春 著
图书标签: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红斑狼疮
  • 慢性病防治
  • 中西医结合
  • 自我管理
  • 免疫系统疾病
  • 风湿免疫病
  • 健康指导
  • 疾病预防
  • 内科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3932
商品编码:1638602028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

原价:15.00元

作者:黄清春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117183932

字数:46000

页码: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介绍

内容提要


暂无


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

原价:15.00元

作者:黄清春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117183932

字数:46000

页码: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目录

 


 

一、基础知识导航
(一)什么是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哪些表象应警惕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知多少?
1.发病率高
2.病因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何危害?
(五)红斑狼疮的预后
1.早期诊断
2.肾脏损害
3.并发症
二、个人调理攻略
(一)有氧运动,量力而行
1.适当运动
2.因人而异
3.循序渐进
4.持之以恒
(二)食养体质,抗病祛邪
1.杏母甲鱼汤
2.地黄枣仁粥
3.桑枝鸡
4.丝瓜饮
5.乌黑蜜膏
6.大蒜炖黑鱼汤
7.薏仁粥
8.葡萄根炖猪蹄
9.虫草花椒土鸡汤
10.怀山红枣小米汤
11.怀山枸杞兔肉汤
12.莲子百合瘦肉汤
13.黑木耳羹
14.黑豆粳米粥
15.梨萝蜜膏
(三)自我艾灸,提扶正气
1.关元
2.中脘
3.气海
4.命门
5.足三里
6.三阴交
7.大椎
(四)按摩保健,防病治病
1.面部红斑
2.口、鼻黏膜溃疡
3.脱发
4.穴位按摩
(五)常见误区
1.饮食误区
2.认识误区
3.用药误区
三、名家防治指导
(一)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2.常用药物
(二)中医治疗
1.分型治疗
2.中成药
3.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及膏方
4.验方、便方
5.中医外治法
(三)康复及预防
..
四、药食宜忌速查
五、医患互动空间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目录

 


 

一、基础知识导航
(一)什么是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哪些表象应警惕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知多少?
1.发病率高
2.病因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何危害?
(五)红斑狼疮的预后
1.早期诊断
2.肾脏损害
3.并发症
二、个人调理攻略
(一)有氧运动,量力而行
1.适当运动
2.因人而异
3.循序渐进
4.持之以恒
(二)食养体质,抗病祛邪
1.杏母甲鱼汤
2.地黄枣仁粥
3.桑枝鸡
4.丝瓜饮
5.乌黑蜜膏
6.大蒜炖黑鱼汤
7.薏仁粥
8.葡萄根炖猪蹄
9.虫草花椒土鸡汤
10.怀山红枣小米汤
11.怀山枸杞兔肉汤
12.莲子百合瘦肉汤
13.黑木耳羹
14.黑豆粳米粥
15.梨萝蜜膏
(三)自我艾灸,提扶正气
1.关元
2.中脘
3.气海
4.命门
5.足三里
6.三阴交
7.大椎
(四)按摩保健,防病治病
1.面部红斑
2.口、鼻黏膜溃疡
3.脱发
4.穴位按摩
(五)常见误区
1.饮食误区
2.认识误区
3.用药误区
三、名家防治指导
(一)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2.常用药物
(二)中医治疗
1.分型治疗
2.中成药
3.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及膏方
4.验方、便方
5.中医外治法
(三)康复及预防
..
四、药食宜忌速查
五、医患互动空间



《风雨中的阳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居家康复与生活指导》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同潜伏在体内的阴影,悄然侵蚀着患者的健康。它打破了身体的平衡,扰乱了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遭受攻击,轻则疲惫乏力,重则危及生命。然而,即便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患者也并非孤军奋战。科学的治疗、积极的心态、合理的自我管理,是战胜疾病、重拾生活品质的关键。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医学专著,而是为每一位与红斑狼疮共舞的勇士量身打造的居家康复指南。它凝聚了医学专家多年的临床经验与患者的真实心声,旨在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您提供最实用、最易懂的健康指导。我们将与您一同探索,如何在疾病的阴影下,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重塑健康、活力与希望。 第一部分:认识你的“战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深度解析 在踏上康复之旅前,充分了解疾病是首要一步。我们将剥去复杂的医学术语,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您剖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本质。 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系统的“误会”: 揭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免疫系统错将自身健康的组织和细胞当作外来敌人,并发起攻击。 “狼疮”之名的由来: 回溯狼疮名称的演变,了解其历史渊源,以及早期症状与狼的相似之处,增加医学知识的趣味性。 疾病的“多面性”: 强调红斑狼疮的全身性特点,它并非局限于皮肤,而是可能累及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血液、神经系统等几乎所有器官,解释为何它被称为“风湿免疫系统的内科之王”。 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强调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是独特的,症状表现、病变累及的器官、疾病的严重程度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红斑狼疮患者。 红斑狼疮的“面孔”——常见症状解析 皮肤的表现: 详细描述蝶形红斑(面部蝴蝶状皮疹)、盘状红斑(隆起的、有鳞屑的红斑)、光敏感(对日光照射后出现的皮疹)、口腔溃疡、脱发等,配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帮助患者识别自身变化。 关节与肌肉的疼痛: 解释关节炎(疼痛、肿胀、僵硬,尤其在晨起时)、肌肉疼痛(肌痛)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日常活动。 全身性的不适: 聚焦疲劳、发热(低烧或中度发热)、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看似“小毛病”却可能是疾病活动的重要信号。 内脏器官的“悄悄话”: 肾脏的损害(狼疮性肾炎): 描述早期可能不明显,但严重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尿液和血液检查发现。 心脏与肺的“负担”: 解释心包炎(心包膜炎症)、胸膜炎(胸膜炎症)可能引起的胸痛、呼吸困难。 血液系统的“危机”: 贫血(疲劳、苍白)、血小板减少(易出血、瘀伤)、白细胞减少(易感染)。 神经精神系统的“困扰”: 头痛、癫痫、精神异常(抑郁、焦虑、幻觉)等,强调神经系统受累的复杂性。 其他可能的表现: 如眼部症状(眼干、眼睑炎)、消化系统症状等。 驱动疾病的“引擎”——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与诱因 遗传的“易感性”: 探讨遗传因素在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强调并非直接遗传,而是基因的易感性。 性别的“倾斜”: 解释为何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与性激素的关联。 环境的“催化剂”: 紫外线照射: 强调其对疾病复发的强大诱发作用。 感染: 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可能触发或加重病情。 药物: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惊厥药)可能引起药物性红斑狼疮。 精神压力: 长期、过度的精神压力可能影响免疫系统。 激素水平变化: 如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等。 第二部分:与“战友”和谐共处——科学治疗与日常护理 确诊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部分将聚焦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技巧,助您更好地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 医学的“盾牌”——正规治疗方案解读 药物治疗的“组合拳”: 抗炎与免疫抑制药物: 详细介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强的松等)的作用、剂量调整、减停原则,以及长期使用的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的应对。介绍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常见的副作用及其管理。 抗疟药: 阐述羟氯喹等药物在稳定病情、减轻皮肤及关节症状、预防血栓方面的作用,及其长期使用的监测。 生物制剂: 介绍新一代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利妥昔单抗、贝利木单抗等)的原理、优势、适用人群及安全性。 其他辅助药物: 如解热镇痛药、抗凝药物、维生素D和钙剂等,解释它们在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强调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器官受累情况、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反应,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切忌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遵医嘱的重要性: 强调定期复诊、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换药是控制疾病的关键。 监测与随访: 介绍常规的血液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补体、自身抗体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在评估病情、监测疗效及副作用中的作用。 生活的“智慧”——居家康复与自我管理 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是基础: 强调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避雷”食物: 提示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如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部分海鲜(如深海鱼可能含有重金属)。 关注钙与维生素D: 解释因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导致的骨质疏松风险,鼓励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或遵医嘱补充。 温和烹饪: 建议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烧烤。 个体化饮食建议: 鼓励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记录食物与症状的关系,调整饮食。 科学运动: “动”与“静”的平衡: 强调在病情稳定期,适度、温和的运动对于增强体质、改善循环、缓解疲劳至关重要。 推荐运动项目: 如散步、太极拳、瑜伽、游泳(水温适宜)、八段锦等,选择低强度、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 运动的“禁忌”: 避免剧烈运动、高强度训练,以及在关节急性炎症期进行运动。 聆听身体的声音: 强调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 充足睡眠与休息: 对抗疲劳的“秘密武器”: 解释红斑狼疮常伴有严重的疲劳感,充足的休息是缓解疲劳、恢复精力的重要手段。 规律作息: 建议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小睡”的智慧: 在白天适当安排短暂的小睡,有助于恢复精力。 区分休息与“不动”: 并非鼓励完全卧床,而是在身体需要时主动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 疾病带来的“挑战”: 承认红斑狼疮带来的身心双重压力,如焦虑、抑郁、恐惧、无助感等。 接纳与积极心态: 鼓励患者接纳疾病,认识到它是一种可以管理的慢性病,而非绝症。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将注意力放在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上。 寻求支持: 鼓励与家人、朋友、病友交流,加入患者支持团体,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支持。 专业心理咨询: 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兴趣与爱好: 鼓励患者培养业余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园艺等,转移注意力,丰富生活。 防晒是“重中之重”: 紫外线的“潜在威胁”: 再次强调紫外线对红斑狼疮的强烈诱发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物理防晒: 户外活动时,务必采取物理防晒措施,如穿长袖衣裤、戴宽檐帽、打遮阳伞、戴防晒墨镜。 化学防晒: 选择SPF值30以上、PA+++的广谱防晒霜,均匀涂抹于暴露的皮肤,并根据需要及时补涂。 避免日光直射: 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阳光强烈的时段。 室内防晒: 即使在室内,也要注意窗户玻璃可能过滤掉UVA,必要时使用防晒膜。 预防感染: 免疫力低下的“风险”: 解释红斑狼疮患者及部分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激素)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生病的人。 疫苗接种: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但要注意接种活疫苗的禁忌。 口腔卫生: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溃疡,防止细菌进入。 警惕感染信号: 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腹泻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戒烟限酒: 强调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身体的危害,会加重病情,影响药物疗效,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关注肾脏健康: 定期监测: 强调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的重要性,及时发现早期肾脏损害。 低盐低脂饮食: 遵医嘱调整饮食,避免对肾脏造成负担。 避免使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在用药前咨询医生。 关注血液健康: 警惕出血与贫血: 留意皮肤出现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以及贫血导致的乏力、头晕。 按时复查血常规。 关注骨骼健康: 预防骨质疏松: 强调补钙、补充维生素D,适度运动,减少激素用量(在医生指导下)。 定期骨密度监测。 第三部分:希望的曙光——管理并发症与拥抱生活 尽管红斑狼疮可能带来并发症,但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正确的应对,依然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品质。 常见的“拦路虎”——红斑狼疮并发症的管理 狼疮性肾炎的长期管理: 强调早期发现、规范治疗的重要性,配合低盐低脂饮食,定期监测肾功能。 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的应对: 强调及时就医,配合药物治疗与心理疏导。 血液系统异常的监测与处理: 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的监测与对症治疗。 心肺系统并发症的关注: 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及时就医。 其他并发症: 如股骨头坏死、感染等,强调预防与及时处理。 生命的“调色板”——重塑丰富多彩的生活 与家人朋友的沟通: 坦诚交流病情,争取理解与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工作与学习的平衡: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工作量或学习节奏,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 旅行与社交: 学习如何在病情稳定时,安全地享受旅行和社交活动,如选择适宜季节、目的地,做好充分准备。 生育与妊娠: 探讨红斑狼疮患者的生育问题,强调充分的病情评估、治疗调整和围产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妊娠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关注生活细节: 如穿着舒适的衣物,使用温和的洗护用品,避免接触刺激性化学品。 结语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征途或许充满挑战,但绝非一片黑暗。这本书希望成为您手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赋予您应对疾病的智慧和力量。记住,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通过科学的治疗、积极的自我管理,以及家人的关爱与支持,您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重拾生命中的阳光与色彩。让我们一同,以坚韧的意志,温柔的心,拥抱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免责声明: 本书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医生或其他合格的医疗保健提供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知识空白。作为一个在疾病泥潭中挣扎多年的红斑狼疮患者,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也接触过很多医生,但总感觉他们要么偏重西医的药物治疗,要么侧重中医的辨证施治,很少有能将两者真正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到“自我管理”层面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疗法,而是将中西医的优势进行了整合,例如,在阐述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时,书中会同步给出中医的调理方案,帮助缓解不适。在介绍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时,也会解释其作用机理,让患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把“管理”这两个字流于形式,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指导。从日常饮食的禁忌和推荐,到如何适度运动,再到如何调整心态,应对压力,甚至是如何与家人朋友沟通病情,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建议。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强调了“个体化”的重要性,提醒读者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案,而不是生搬硬套。这种细腻的关怀和实用的方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健康导师,陪伴我一起走过艰难的康复之路。

评分

作为一名SLE患者的家属,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疾病,以便更好地支持我的家人。当我看到这本《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时,我仿佛找到了一个金矿。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讲解之透彻,让我赞叹不已。它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充满关怀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红斑狼疮的全貌。我理解了西医在抑制免疫反应、控制炎症方面的关键作用,也学习了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身体的平衡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将“自我管理”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仅是告诉患者“做什么”,更是教会患者“如何做”,并且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例如,书中关于饮食的建议,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禁忌食物,还会解释这些食物对SLE病情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来达到营养均衡。还有关于运动的部分,它强调了个体化的原则,鼓励患者在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活动,并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人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帮助她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医学指南,更是一份充满爱与希望的礼物。

评分

读完《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本册子,我深感震撼。我一直认为,对于像红斑狼疮这样复杂的慢性疾病,单一的治疗模式往往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并且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将西医的精准诊断与现代治疗手段,巧妙地融入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智慧之中。书中对SLE病因、病程的阐述,既有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又不乏中医对人体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的精妙解读。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并没有将“防治”和“自我管理”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指导我们如何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疗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力量去管理自己的生活。从细微的饮食起居,到复杂的心理调适,书中都给出了清晰、可执行的建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一章节,它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调整睡眠、适度锻炼、合理饮食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同时又如何通过正念冥想、放松技巧来管理焦虑和压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治疗并非只发生在医院,更多时候,治愈的力量蕴藏在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中。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普通读者,出于职业兴趣,我对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进展一直非常关注。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套《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并且特别翻阅了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这一本。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医学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面向患者和大众的科普读物,但其专业性又丝毫不打折扣。作者在阐述SLE的复杂性时,能够巧妙地融合东西方医学的视角,既有对免疫系统紊乱、自身抗体产生等西医核心概念的清晰解释,又不失对中医“虚”、“瘀”、“毒”等病机认识的深入剖析。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关于“防治指导”和“自我管理”的部分,内容详实且极具操作性。例如,它不仅列举了不同证型的红斑狼疮患者在饮食、作息上的禁忌与宜忌,还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建议,如不同季节的养生之道,以及如何应对情绪波动,甚至包括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辨别病情变化,以及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这种全方位、个体化的指导,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是一名长期与红斑狼疮(SLE)抗争的患者,多年的求医问药,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总感觉效果不尽如人意,病情也时好时坏,情绪也备受折磨。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各种治疗手段。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结合”和“自我管理”。书中详细介绍了西医的最新疗法,比如生物制剂的应用,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特别是针对SLE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被动的病人,而是教会我如何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居家护理技巧,比如饮食调理、运动康复、心理疏导等,让我觉得不再孤单无助,而是充满了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治疗方案也变得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我甚至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养生方法,比如穴位按摩和食疗,感觉身体状况有所改善,心情也舒畅了不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