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心见性》,试图通过理论与实修结合的方法,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佛教的修行,既包括诵经、念佛、持戒、禅定,也包括心性的修养、人格的提升。这是作为当今汉传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的一个很好重要的特色。这种注重人格提升的人间佛教,其超YUE性不一定像其他宗教那样,主要表现为外在的超YUE、出世的超YUE,而更多地表现为内在的超YUE、当下的超YUE。 苏树华 著 苏树华,男,1961年10月生,山东省梁山县人,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师从赖永海先生,主要研究*国佛学,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著有《*国宗教与人生修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义今释》、《大话佛家智慧》、《大话六祖坛经》。《尘封的西域古道》这本书,与其说是历史地理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调查笔记。作者并非科班出身的学者,他更像是一个固执的流浪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徒步重走了丝绸之路上那些几近被遗忘的烽燧和驿站。书中的语言朴实、真诚,带着一种风沙打磨过的质感。他记录的不是帝王将相的功绩,而是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普通人的生活痕迹:一个戍边士兵留下的陶罐碎片,一处古老清真寺墙上被风化的手写经文,以及沙漠深处那骆驼队留下的模糊辙痕。我最喜欢的是他描述自然环境的部分,他写出了西域的“寂静之美”——那种能吞噬声音、让人感到时间停止的辽阔。通过他的镜头(文字镜头),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天地,感受到那种古老文明凋零后的苍凉与壮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记载,它还凝固在每一粒沙土、每一块残垣断壁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倾听和重现。它唤醒了我对探寻“失落的连接”的渴望。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星尘低语者》的时候,我有点被它那极其晦涩的哲学思辨吓到了。这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在阅读一篇被翻译了无数次的古老文本,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需要反复咀嚼的谜语。它似乎并不在乎读者是否能“轻松”理解,它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思想迷宫。全书围绕着“时间性与存在感的消解”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作者似乎对线性叙事抱着一种近乎蔑视的态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那种跳跃式的、非线性的章节安排。但一旦你找到了那个进入的“口诀”,你会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严密性令人叹服。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系列思想的碎片和意象的堆叠,比如“镜子里的第五个维度”、“不存在的色彩”等等。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角力。我身边很多人放弃了,觉得它故弄玄虚,但我却从中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智识上的兴奋感,仿佛在攀登一座只有精神力量才能抵达的山峰。它强迫你重新审视你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并且大胆地告诉你:你所认为的“真实”,可能只是一个非常狭隘的幻象。
评分我通常不太涉猎科幻小说,但《银河边缘的拓荒者》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部作品的宏大设定让人叹为观止,它构建了一个跨越数百万光年的星际文明图景,其中的社会结构、能源体系和物种伦理,都设计得极其细致和自洽。它不像很多太空歌剧那样充斥着无休止的激光枪战,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的史诗。故事的主角,一个来自高度集权星球的年轻档案管理员,意外接触到了一个关于“被遗忘的物种”的古老记录,从而踏上了横跨星系的旅程。旅途中,作者探讨了记忆的可塑性、文化同质化的危险,以及在无限的宇宙尺度下,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思维网络”的描述,当所有人的意识都可以实时连接时,隐私和独立思考如何存活?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主角一次次孤立无援的抉择,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这本书的想象力是磅礴的,但内核却是极其人文的,它让我们思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对自由和真实连接的渴望,是否才是人类(或类人)永恒的驱动力。
评分这本名为《灯塔与迷航》的精装本,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富深意,黑色的底色上,一盏孤立的灯塔在风暴中顽强地发着光,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个体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挣扎与坚守。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它讲述的是上世纪初,一群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思想抉择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主角林教授,他一方面深信科学理性的光芒,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文化中那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所牵绊,这种拉扯感,真实得让人心疼。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比如在旧式书房里,油灯昏黄,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那种氛围感简直要溢出纸面,让你仿佛能闻到墨水和陈旧纸张混合的气味。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漫步,需要你停下来,去思考“何为真正的启蒙”这一宏大命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匠心,他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使得冰冷的史实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性。
评分《最后的乐章:巴赫的沉默》这本书,就像是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段落都有其精准的位置和重量。我是在一个极度喧嚣的通勤路上开始读的,但奇迹般地,它竟然起到了镇静剂的作用。作者对音乐史的把握功力深厚,他没有写成一本枯燥的传记,而是将巴赫晚年的创作状态,置于当时欧洲宫廷的政治暗流和社会变迁之中,探讨艺术的纯粹性与现实妥协之间的永恒张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创造力枯竭与重生”的探讨。作者通过对《哥德堡变奏曲》几个不同版本的细致比对,描绘了一个天才如何在自我怀疑的深渊中寻找新的表达语言。书中的音乐分析部分,我承认有些地方我需要反复阅读,但作者的描述方式非常形象,他不用复杂的术语,而是用“情感的几何结构”、“声音的雕塑感”来描绘,让你即使不懂五线谱,也能感受到那种音乐的力量。读完后,我忍不住去重听了那些曲子,感觉像是第一次真正听懂了它们背后的重量与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