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西方哲学史-下卷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 作者:罗素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8.00 | 页数:502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00111461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该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根据其在美国讲学时的讲稿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字优美,生动有趣。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该书深受读者的欢迎,自中译本问世后上卷重印了23次,下卷重印了21次,可以说,它是我国累计发行量*大的哲学史著作。它对我国普及西方哲学知识,启迪民智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不得不说,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思想的“密度”。它不像那些轻松的哲学普及读物,而是要求你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对抗那些精妙但又极其拗口的逻辑推演。尤其是在探讨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部分,作者似乎不愿意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那些思想家们内心最深处的困惑和挣扎,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记得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消化尼采那段关于“永恒轮回”的阐释,那种既是宣告又是拷问的语气,着实让人脊背发凉。这种写作风格,虽然偶尔让人感到有些沉重,但却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原汁原味哲学体验的渴望——我不是来听别人总结的,我是来和思想本身对话的。这种对思想张力的精准捕捉,是此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它让那些抽象的理论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套书的下卷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历了哲思的跌宕起伏。我尤其欣赏他对康德之后哲学的梳理,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将纷繁复杂的思想流派串联起来,清晰地展现了从启蒙运动到现代主义的演变轨迹。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论述,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绝对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不再是空中楼阁般的概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力,有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当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段落的论证深度可能需要反复咀嚼,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最终的豁然开朗显得格外珍贵。我身边的几位朋友,包括一位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学者,都对这部分内容赞不绝口,认为它为理解现代社会思潮的根源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翻阅这卷书时,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浸在一种深深的敬畏之中。这种敬畏并非源于对大师的盲目崇拜,而是对人类心智能够抵达的深度和广度的惊叹。下卷的文字组织呈现出一种古典式的庄严和节奏感,尤其是在总结某些重大哲学转向时,那种排比句式的力量感,几乎带有宗教布道的色彩。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绵延数个世纪的“思想的救赎之旅”。这种审美上的愉悦,与知识上的收获是同步发生的。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精准的措辞和每一个精妙的转折。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思想史写作,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评分比起对单一思想家的深度挖掘,我更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和跨文化交流时的那种广博视野。下卷中关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处理,简直可以看作是一次微型的思想史“交汇点”的描绘。他没有将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它们之间看似对立实则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那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解读,都显得既公允又独到。这对我这样的理工科背景的读者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哲学如何与科学对话”的绝佳框架。读完这部分,我不再觉得哲学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玄思,而是认识到它是支撑现代科学和逻辑体系的底层架构之一。那种清晰的脉络划分,让原本晦涩的逻辑论证也变得可以被追踪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下卷,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危机。它并没有止步于对黑格尔或马克思的经典阐述,而是将视角投向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作者对福柯和德里达的介绍,处理得非常谨慎,既肯定了他们对权力结构和文本解构的颠覆性贡献,同时也隐晦地指出了这种思潮可能带来的知识相对主义的风险。这种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评价方式,非常高明,它避免了陷入简单的赞扬或贬低,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这些强大思想工具的适用边界。我感觉作者的立场是开放的,他提供的是地图,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这对于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至关重要。整体而言,它成功地将近现代社会那些令人不安的、碎片化的体验,置于一个可以被历史性理解的框架之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