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塾教学法:经典译评版 湖北新华书店

家塾教学法:经典译评版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彪 著
图书标签:
  • 家塾教育
  • 传统教育
  • 教学方法
  • 育儿
  • 家庭教育
  • 古代文献
  • 译评
  • 湖北新华书店
  • 教育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5258
商品编码:1679577836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家塾教学法:经典译评版 作者 唐彪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 9787514615258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344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家塾教学法》是我国教育史上首部以“教学法”命名的理论著作。清代教育家唐彪博采众多书法家和文字学家的精辟言论,融入自己的实践经验,介绍了阅读方法和技巧,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指导,诸多语文教学理论至今仍然值得借鉴。此次重新整理出版,对符合当下“大语文改革”教学思想及启蒙教育理念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力求为现代儿童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唐彪,字翼修,浙江瀫水(一名兰溪,今金华)人,生卒年月不详。清代教育家。关于其人其事,官方史志少有记载。名儒仇兆鳌和毛奇龄曾为《家塾教学法》作序,仇兆鳌序中称其曾“秉铎(学官名)武林(今杭州),课徒讲学,人士蒸蒸蔚起”。后来,唐彪解职后,益力于学,毛奇龄序中称:“乃睥睨之间拂衣归里(辞官回乡),复取平时所为《读书作文谱》《父师善诱法》二书梓以行世。”毛奇龄称“其书旧名《家塾教学法》”。
王刚,中学名师,写作培训讲师。文章散见《人民日报》《大公报》《意林》等报刊杂志。曾注释点评过《长物志》《随园食单》《琴史》《文房四谱》《曾国藩家书》等书。

   目录

父师善诱法

上卷

(一)父兄教子弟之法

(二)尊师择师之法

(三)学问成就全赖师传

(四)明师指点之益

(五)经蒙宜分馆

(六)师不宜轻换

(七)学生少则训诲周详

(八)教法要务

(九)读书分少长又当分月日多寡法

(十)父师当为子弟择友

(十一)损友宜远

(十二)劝学

(十三)字画毫厘之辨

下卷

(一)童子初入学

(二)童子重认字并认字法

(三)教授童子书法

(四)童子读书温书法

(五)读书讹别改正有法

(六)童子读注法

(七)觅书宜请教高明

(八)背书宜用心细听

(九)童子学字法

(十)童子宜歌诗习礼

(十一)童子讲书复书法

(十二)童子读古文法

(十三)童子读文课文法

(十四)改文有法

(十五)童子宜学切音

(十六)教学杂务

附:不习举业子弟工夫

附:村落教童蒙法

读书作文谱

卷一

(一)学基

(二)文源

(三)读书总要

卷二

(一)看书总论

(二)能记由于能解

(三)讲书、看书当求实际,不可徒藉讲章

(四)看史实际并要决

(五)看书须熟思又须卓识

(六)读书、作文当阙所疑

(七)看书进一层法

(八)书文标记、圈点、评注法

(九)看书会通法

(十)看书须分界限、段落、节次

(十一)看书分层次法

(十二)看书查考审问,更当虚心体认,不可参入偏见

(十三)论古人读书同异之故

(十四)成人讲书之法及问难之理

卷三

(一)读书、作文总期于熟

(二)课程量力始能

附:记课程式

(三)为学有优游渐积一法

(四)学有专功深造之法

(五)深思

(六)下问

(七)请问大儒有法

(八)良师友切磋之法

卷四

(一)书法总论

(二)运腕运指法

(三)笔锋

(四)方圆

(五)钩

(六)真、行、草书

(七)摹书临书

(八)名人书法不一体

卷五

(一)文章宜分类读

(二)读文贵

(三)读文贵极熟

(四)读文不可有弊病

(五)读文不可一例

(六)风气转移,文章新旧

(七)读书贵深造,不可贪多

(八)文章阅读评注之法

(九)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

(十)文章全藉改窜

(十一)作文有精研一法

(十二)作文上乘工夫

(十三)三先生实事

(十四)补遗:改窜法

卷六

(一)临文体认工夫

(二)布格

(三)时文有取用、自撰有端

(四)修词

(五)论文疏密、长短、奇正

(六)作文引用经史典故

(七)论应试文

(八)临场涵养

卷七

(一)文章诸法

1总论

2深浅虚实

3开阖

4描写

附:对面描写

5衬贴

附:对面衬贴

6跌宕

7详略

8先后

9宾主

10翻论

11进退

12转折

13推原

14推广

15反正

16照应

17关锁

18代

19咏叹

20遥接

21带叙、附叙

22抑扬

23顿挫

24虚衍

25顺逆

26预伏

27补法

28挨讲、穿插

29省笔

30分总

31一意推出三四层

32牵上搭下法、类叙法

(二)文中用字法

(三)文章诸要

1笔姿

2势

3气

4机

卷八

诸题作法

1口气题

2暗比题

3明喻题

4叠句题

5搭题吊法

6代语题

7单问答题

8长题

9记事题

10引证四种题

11记言题

12难结构题

卷九

(一)制艺体裁

(二)制艺有六位

(三)制艺发题面与所以然之分

卷十

评古文

1左传

2孟子

3国策

4史记

5韩文

6欧文

7大苏

8总评

卷十一

(一)论读古文

(二)论选古文

(三)后场体式

1策问

2经论体裁

3表

(四)诸文体式

1记

2序、小序

3碑文

4墓志铭

5祭文

卷十二

(一)惜书

(二)杂论

   编辑推荐

古人开蒙启智的基础指南

当今语文学习的技法宝典

识字、练字方向解析

阅读、写作方法传承

披沙沥金,一线写作培训讲师精注细评

古为今用,注重蒙学心理,读书育人并行

   文摘

   序言

《静听花开:乡村童年与自然笔记》 这是一本关于童年、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在家乡乡村度过的童年时光,以及长大后重返故土,重新观察和体悟自然的心路历程。 书中没有刻意的说教,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关怀和体味。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露珠上的晶莹,雨后泥土散发的芬芳,虫鸣鸟叫交织成的夏夜交响,还有田间野花悄然绽放的惊喜,都被作者一一捕捉。她笔下的乡村,不是被程式化、概念化的理想之地,而是充满着烟火气、生机勃勃的生活现场。 作者将自己童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比如和小伙伴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在老屋的瓦片上数星星,跟着爷爷奶奶下地干活,以及那些关于泥土、昆虫、植物的纯真好奇,娓娓道来。这些回忆,充满了朴素的快乐和童趣,也映射出那个时代乡村生活的独特印记。 成年后的回归,让作者以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视角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她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童,而是带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去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她观察蚂蚁搬家,记录蝴蝶的蜕变,探究植物的生长规律,甚至从一场寻常的雷雨中,也能品味出自然的磅礴与力量。 《静听花开:乡村童年与自然笔记》更像是一本随身携带的自然观察日记,又像是一位老友在低语,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这本书不是为了教你什么,而是让你在喧嚣的生活中,慢下来,去感受,去聆听。去听那些花开的声音,去体会那些生命最本真的律动。 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久违的纯粹和宁静,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它提醒我们,即使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自然也从未真正远离,它藏在我们记忆的角落,也等待着我们重新去发现和拥抱。 这本书适合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也适合那些在忙碌中渴望片刻宁静,想要重拾初心的人。它是一份送给心灵的礼物,在阅读中,你会仿佛闻到泥土的清香,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感受到生命在指尖悄然绽放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教育文本,不仅仅在于其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其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并激发读者主动去探索和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塾教学法:经典译评版》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的译评内容,并非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通过精炼的语言,对原文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常常辅以现代视角的分析和评论。这种“译”与“评”的结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可能对古文不甚熟悉,或者对传统教育理论缺乏系统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其思想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提出的那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虽然源自古代,但在经过提炼和解读后,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适性。我读到某些片段时,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某些教育场景,或是反思自己曾经的教学经历,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边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领我在教育的沃土中,寻觅那些被遗忘却依然闪耀的珍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着实令人惊喜,厚重的封皮,细腻的纸张,触感温润,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油墨香,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经典译评版的设计,感觉像是时光的信物,将古老的智慧以最得体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封面上的设计也很考究,没有过多的花哨,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静而有力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分量。我平时对书籍的物理质感要求比较高,很多现代出版的书籍虽然内容不错,但纸张偏薄,印刷也略显粗糙,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味道”。但这本书不同,它让我重新体会到了纸质书的魅力,翻阅时沙沙的声响,指尖滑过文字的触感,都让我沉浸其中。书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号适中,阅读起来不费力,即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个电子阅读泛滥的时代,能收到这样一本精心制作、充满诚意的纸质书籍,我感到非常满足,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阅读体验的开始。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对教育理论,尤其是传统教育理念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家塾教学法:经典译评版》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所呈现的并非是当下流行、时时更新的教育“秘籍”,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家塾教育的精髓,通过严谨的译评,将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教学思想和实践方法一一梳理呈现。我个人一直对古代的士人教育方式充满好奇,总觉得在那些古老的典籍中,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现代教育反思和借鉴的宝贵经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的回响,是先贤们在教育领域的智慧结晶。通过阅读,我仿佛能够看到过去那些在私塾中,先生循循善诱,学子们孜孜不倦的场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当下教育模式的得失。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教育思想的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教”与“学”这个问题感到着迷。在接触了大量现代教育理论后,我越来越觉得,有时候过于强调新颖和变化,反而可能忽略了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最本质的教育原则。这本《家塾教学法:经典译评版》的出现,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去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和评析,将古代家塾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它所采取的“译评版”形式,这既保证了原文的严谨性,又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和视角,使得这些古老的思想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智慧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于如何更好地启迪下一代的探索从未停止,并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深迷恋的读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经典著作。当我在书店瞥见《家塾教学法:经典译评版》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它不仅仅是对“家塾教学法”这一概念的简单介绍,更是通过细致的译评,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哲学、师生关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策略等多个维度。我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体系。每当读到一段精彩的译评,我都会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含义,并尝试将其与我所理解的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和融合。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教育”这一概念有了更宏观、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独特魅力,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教育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