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美)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 S.Feldman) 著 著作 定 价:118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4月01日 页 数:6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5385536 英美等国300多所大学院校采用,很受欢迎的导论性心理学教材之一
模块化的结构体例独树一帜,既适应于课堂教学,也适合阅读和自学
语言简练,清新自然,生动形象且富有激情
普通心理学双语教学的优选教材或参考读物
中国心理学界泰斗黄希庭教授作序推荐
●Preface xxiii
●CHAPTER1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MODULE 1Psychologists at Work
●MODULE 2A Science Evolve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MODULE 3Research in Psychology
●MODULE 4Critical Research Issues
●CHAPTER2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
●MODULE 5 Neurons: The Basic Elements of Behavior
●MODULE 6 The Nervous System and the Endocrine System: Communicating Within the Body
●MODULE 7 The Brain
●CHAPTER3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MODULE 8 Sensing the World Around Us
●MODULE 9 Vision: Shedding Light on the Eye
●MODULE 10 Hearing and the Other Senses
●MODULE 11Perceptu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ng Our View of the World
●CHAPTER4States of Consciousness
●MODULE 12Sleep and Dreams
●MODULE 13Hypnosis and Meditation
●MODULE 14Drug Use: The Highs and Lows of Consciousness
●CHAPTER5 Learning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这部由罗伯特·费尔德曼撰写的《心理学纲要》(Essentials of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在英美等国被300多所大学采用,是很受欢迎的导论性心理学教材之一。本书即影印自该教材的近期新靠前0版。
全书分为14章,依次为:心理学导言,神经科学与行为,感觉与知觉,意识状态,学习,记忆,思维、语言与智力,动机与情绪,发展,人格,健康心理学,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治疗,社会心理学。在此基础上,全书进一步划分为46个独立的模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这种独树一帜的模块化设计,不仅适应于课堂教学,也很好适合普通读者来自学。
从靠前版到靠前0版,作者始终秉持“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宗旨,致力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心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将心理学与日常世界建立起联系。作者的语言简练,生动形象,书中的等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 S.Feldman) 著 著作 罗伯特·费尔德曼,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同时任该校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院长。作为学院杰出教师奖的获得者,他所教授的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人数从15人到500人不等。在长达20多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中,除马萨诸塞大学之外,他还曾在芒特霍尤克学院、卫斯理恩大学和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费尔德曼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和心理科学协会会员,他从卫斯理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从威斯康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荣获富布赖特资历研究学者和讲师奖,以及卫斯理恩大学的杰出校友奖。他是行为和脑科学联合会(FABBS)的理事会成员之一,也是FABBS基金会的候任,该基金会大力支持心理学领等
《心理学导论:心智与行为的探索》 本书是一本全面、深入地介绍心理学核心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入门级教材。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以及行为的驱动因素,并引导读者学会以科学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心理现象。 第一部分:心理学的基石 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科学的视角 什么是心理学? 本章将界定心理学的定义,强调它是一门关于心智和行为的科学。我们将探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最微观的神经活动到最宏观的社会互动。 心理学的目标: 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四大目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通过具体的例子,阐释这四个目标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回溯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独立出来的历程。介绍重要的早期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他们对心智的早期思考。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深入探讨心理学发展的几个主要流派,包括: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冯特和铁钦纳的内省法,试图分解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詹姆士和杜威,关注心智的功能以及它如何帮助生物适应环境。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压抑、防御机制以及童年经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华生、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联结、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和惩罚等概念,强调可观察行为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个体潜能、自我实现、自由意志和主观体验。 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 兴起于20世纪中期,将研究焦点重新拉回到心智内部过程,如思维、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 现代心理学的视角: 介绍当前心理学融合多种视角的研究取向,包括: 生物心理学视角: 关注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生物机制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认知视角: 将心智比作信息处理器,研究思维、学习、记忆、语言等认知过程。 行为视角: 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学习如何塑造行为。 精神动力学视角: 关注潜意识动机、早期经历和冲突对行为的影响。 人本主义视角: 强调人的成长、自我实现和主观意义。 社会文化视角: 探讨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 进化心理学视角: 运用进化论原理,解释心理机制的起源和功能。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详细介绍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包括: 观察法(Observation): 自然观察、实验室观察、参与式观察。 案例研究(Case Study): 对个体或小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 问卷、访谈,收集大量样本数据。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 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建立因果关系。重点讲解实验设计的关键要素:实验组、控制组、自变量、因变量、随机分配。 科学诚信与伦理: 强调研究中的伦理原则,如知情同意、保密、避免伤害、公平对待被试等。 第二章 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工具 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 经验主义、可证伪性、客观性、可重复性。 研究问题的提出: 如何从观察、理论、现有研究中产生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文献回顾: 掌握查找、评估和综合现有研究信息的重要性。 形成假设: 将研究问题转化为可检验的预测。 研究设计: 描述性研究: 描述现象,如自然观察、案例研究、调查。 相关性研究: 探索变量间的关系,但不能确定因果。 实验性研究: 建立因果关系,强调实验控制。 数据收集: 讨论各种数据收集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 介绍描述性统计(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和推论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结果解释: 如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来支持或否定假设,以及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报告的撰写: APA格式等规范,如何清晰、准确地呈现研究过程和结果。 元分析(Meta-Analysis): 整合多项研究结果,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脑成像技术: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EG(脑电图)、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脑损伤研究: 通过研究脑损伤患者的行为异常来推断脑区功能。 神经电生理学: 单细胞记录、群体记录。 计算建模与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认知过程。 研究伦理的深化: IRB(机构审查委员会)的作用,人类被试和动物被试的研究伦理。 第二部分:心智的运作:感觉、知觉与意识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从原始信号到主观体验 感觉(Sensation): 介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如何接收外部刺激(光、声、化学物质、压力、温度),并将这些物理或化学能转化为神经信号。 阈值概念: 绝对阈值(能被探测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阈值(辨别两个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韦伯定律)。 信号检测论: 探讨在噪音干扰下,如何做出决策(正确击中、错误报警、漏报、正确拒绝)。 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持续的刺激导致感觉敏锐度下降的现象。 知觉(Perception): 解释大脑如何组织、解释和赋予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 视觉: 眼睛的结构: 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视觉信号的传导: 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 颜色视觉: 三色理论(Young-Helmholtz)、对立过程理论。 视觉知觉组织: 格式塔原则(邻近律、相似律、连续律、封闭律、共同命运律)。 深度知觉: 单眼线索(相对大小、遮挡、纹理梯度、线性透视、运动视差)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集合)。 形状、大小、颜色恒常性: 即使在不同光照、距离下,我们仍能感知物体的基本属性。 听觉: 耳朵的结构: 外耳、中耳、内耳(耳蜗)。 声音的物理属性: 频率(音高)、振幅(响度)、波形(音色)。 听觉信号的传导: 从耳蜗到听觉皮层。 听觉知觉: 声源定位,对声音的组织和解释。 其他感觉: 味觉与嗅觉: 化学感受器,味觉(甜、酸、苦、咸、鲜)和嗅觉(气味)。 触觉: 压力、温度、疼痛感受器,皮肤的机械感受。 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 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 前庭觉(Vestibular Sense): 平衡和空间定向。 知觉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 基于已有知识、期望和情境的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 基于原始感觉数据的加工。 错觉(Illusions): 探讨导致知觉失误的现象,以及它们如何揭示知觉加工的规律。 注意力(Attention): 选择性注意力: 聚焦于特定刺激,忽略其他。 分配性注意力: 同时处理多个信息。 注意力的局限性: 鸡尾酒会效应。 意识(Consciousness): 意识的定义与类型: 清醒意识、睡眠、梦境、恍惚状态。 睡眠的周期: REM(快速眼动)睡眠和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 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激活-整合假说。 改变的意识状态: 冥想、催眠、药物影响。 第四章 意识状态:睡眠、梦境与药物 睡眠的生物节律: 日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褪黑素的作用。 睡眠的阶段: 详细描述NREM睡眠的四个阶段(N1, N2, N3, N4)及其脑电图(EEG)特征,以及REM睡眠的特征(快速眼动、肌肉松弛、生动梦境)。 睡眠的功能: 恢复体能、巩固记忆、能量保存、大脑发育。 睡眠障碍: 失眠、嗜睡症、睡眠呼吸暂停、夜惊、梦游。 梦(Dreams): 梦的内容: 日常生活经验、情感、记忆的重组。 梦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梦是愿望的满足。 激活-整合假说(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梦是随机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的整合解释。 信息加工理论: 梦是大脑对白天信息进行整理和巩固的副产品。 威胁模拟理论: 梦是模拟潜在威胁,帮助个体预演应对策略。 改变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冥想(Meditation): 训练注意力和意识,放松身心。介绍不同类型的冥想(专注冥想、正念冥想)。 催眠(Hypnosis): 一种高度放松、专注和暗示易感的状态。探讨催眠的机制、能力和应用(如缓解疼痛、改变习惯)。 精神活性药物(Psychoactive Drugs): 影响神经递质,改变情绪、感知、思维和行为的物质。 兴奋剂(Stimulants): 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增加神经活动,提高警觉性。 抑制剂(Depressants): 如酒精、镇静剂、阿片类药物。减缓神经活动,引起放松、镇静。 致幻剂(Hallucinogens): 如LSD、大麻。改变感知,产生幻觉。 阿片类药物(Opiates): 如吗啡、海洛因。缓解疼痛,产生欣快感,高度成瘾。 药物作用机制: 激动剂、拮抗剂、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 成瘾(Addiction): 药物滥用的生理和心理依赖。 第三部分:学习、记忆与思维 第五章 学习:行为的改变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导致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心理过程的改变。 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巴甫洛夫的狗。 基本概念: 非条件刺激(UCS)、非条件反应(UCR)、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 学习过程: CS与UCS的联结。 关键现象: 获得(Acquisition)、消退(Extinction)、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刺激分化(Stimulus Discrimination)。 实际应用: 广告、行为矫正(恐惧症治疗)。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斯金纳的箱子。 基本概念: 反应与结果的联结。 强化(Reinforcement): 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给予愉悦刺激。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移除厌恶刺激。 惩罚(Punishment): 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正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 给予厌恶刺激。 负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 移除愉悦刺激。 强化程序(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固定比率(Fixed-Ratio, FR): 按一定数量的反应给予强化。 可变比率(Variable-Ratio, VR): 反应次数不固定。 固定间隔(Fixed-Interval, FI): 按一定时间间隔给予强化。 可变间隔(Variable-Interval, VI): 时间间隔不固定。 塑造(Shaping): 逐步强化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 实际应用: 行为管理、教育、训练。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Imitation):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 四个过程: 注意(Attention)、保持(Retention)、再现(Reproduction)、动机(Motivation)。 榜样(Model): 行为的示范者。 实际应用: 儿童社会化、媒体影响。 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 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 科勒的黑猩猩实验,突然领悟问题解决方法。 潜伏学习(Latent Learning): 托尔曼的老鼠迷宫实验,无需强化也能习得地图。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心智中形成的对环境的表征。 学习的神经基础: 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 LTP)、神经递质(谷氨酸、GABA)。 第六章 记忆:编码、储存与提取 记忆模型: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 短暂储存感觉信息。 视觉感觉记忆(Iconic Memory): 约0.5秒。 听觉感觉记忆(Echoic Memory): 约2-4秒。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 也称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容量有限(7±2个组块),持续时间短(约15-30秒)。 工作记忆模型: 中央执行器、语音循环、视觉空间画板。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LTM): 容量几乎无限,储存时间长。 记忆的三个过程: 编码(Encoding): 将信息转化为记忆系统可以储存的形式。 深度加工: 语义编码(意义)、结构编码(形式)、声音编码(发音)。 精细化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组织(Organization): 分类、层级结构。 图像联想(Imagery): 创造视觉形象。 记忆术(Mnemonic Devices): 如地点法、关键词法。 储存(Storage): 信息在记忆系统中的保持。 概念: 存储的巩固(Consolidation)。 提取(Retrieval): 从记忆系统中找回储存的信息。 线索(Cues): 促进提取的信号。 提取失败(Retrieval Failure): 遗忘的一种表现。 情境依赖性提取(Context-Dependent Retrieval): 在相同环境中更容易提取信息。 状态依赖性提取(State-Dependent Retrieval): 在相同情绪或生理状态下更容易提取信息。 长时记忆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可意识到的事实和事件。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 个人经历的记忆(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 关于事实、概念、语言的知识。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关于如何做某事的记忆(技能、习惯)。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无意识的记忆,表现为行为的改变。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有意识的回忆。 遗忘(Forgetting): 遗忘的理论: 衰退理论(Decay Theory): 痕迹随时间流逝而衰退(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 新旧信息相互干扰。 前摄抑制(Proactive Interference): 先前学习的信息干扰后续学习。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后期学习的信息干扰先前学习。 提取失败理论(Retrieval Failure Theory): 无法找到适当的线索。 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 Repression): 压抑不愉快或痛苦的记忆(精神分析观点)。 记忆的神经基础: 海马体(情节记忆形成)、杏仁核(情绪记忆)、大脑皮层(长期储存)。 记忆的错误与扭曲: 虚假记忆(False Memories): 错误地相信某事发生过。 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 受到暗示、情绪等因素影响。 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ies): 对突发重大事件的生动、详细记忆。 第七章 思维、语言与智能 思维(Thinking): 心理表征、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决策。 概念(Concepts): 对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事件或思想进行分类的心理类别。 概念形成: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范例理论(Exemplar Theory)。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问题解决的步骤: 识别问题、定义问题、制定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结果。 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Algorithms): 保证成功的系统性程序。 启发法(Heuristics): 经验法则,快速但可能不完美。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根据典型性判断概率。 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根据容易想到的程度判断概率。 洞察(Insight): 突然的顿悟。 问题解决的障碍: 固定化思维(Mental Set): 固守一种解题方式。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 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预设功能。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决策(Decision Making): 理性决策模型: 评估选项、权衡利弊。 启发法与偏见: 常见决策偏差。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信息的呈现方式影响决策。 语言(Language): 语言的定义: 由符号(词语)和规则(语法)组成的交流系统。 语言的构成要素: 语音(Phonemes)、形态(Morphemes)、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s)、语用(Pragmatics)。 语言习得: 婴儿的语言发展: 哭声、咕咕声、咿呀学语、单字句、双字句、电报句。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天生的语言习得装置(LAD)。 社会互动理论: 语言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 语言决定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语言影响思维。 智能(Intelligence): 智能的定义: 学习经验、适应环境、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的测量: 智力测验: 比奈-西蒙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 智商(IQ): 智能商数。 智能的理论: 斯皮尔曼的“G”因素: 通用智能。 卡特尔-霍恩的流体与晶体智能: 流体智能(推理、解决新问题),晶体智能(已习得知识和技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动觉、人际、内省、自然观察者、生存者。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能理论: 分析性智能、创造性智能、实践性智能。 智能的遗传与环境: 遗传因素: 双生子研究、领养研究。 环境因素: 教育、营养、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 智能的局限性: 测验的文化偏见、区分智力与知识。 第四部分:发展、动机与情绪 第八章 人类发展:从摇篮到黄昏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长期跟踪同一批被试。 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在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段的被试。 顺序研究(Sequential Study): 结合纵向和横断研究。 先天与后天之争: 遗传与环境在发展中的作用。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觉运动期(Sensorimotor Stage, 0-2岁):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 前运算期(Pr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出现象征性思维,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思维不守恒(Lack of Conservation)。 具体运算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 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理解守恒,但思维局限于具体事物。 形式运算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以上): 抽象思维,假设演绎推理。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脚手架(Scaffolding)。 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 自主对羞耻和怀疑(幼儿期) 主动对内疚(学龄前期)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 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 依恋(Attachment):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性别角色(Gender Roles): 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期望的塑造。 青春期(Adolescence): 生理发育,身份认同的探索。 成年期(Adulthood): 早期、中期、晚期,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衰老(Aging): 生理、认知和社会变化。 临终(Death and Dying): 库伯勒-罗丝的临终五阶段。 第九章 动机:行为的驱动力 动机的定义: 启动、指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状态。 动机的理论: 本能理论(Instinct Theory): 认为行为由本能驱动(现已较少使用)。 驱力理论(Drive-Reduction Theory): 强调维持体内平衡(Homeostasis)的需要,如饥饿、口渴。 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 追求最佳唤醒水平。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外部奖励和目标吸引个体。 认知理论: 期望、归因、目标对动机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具体动机: 饥饿与进食: 生理机制(胃、下丘脑、激素如瘦素)、心理因素(学习、文化、情绪)。 性动机: 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复杂交互。 成就动机(Need for Achievement): 追求卓越、克服困难、达到高标准。 归属动机(Need to Belong): 社交需求,与他人建立联系。 好奇心与探索: 对新奇事物的兴趣。 冲突(Conflict): 当两种或多种动机相互冲突时产生。 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 Theory): 具体、有挑战性、可实现的目标能增强动机。 第十章 情绪:感受、表达与调节 情绪的定义: 涉及生理唤醒、行为表达和主观体验的复杂状态。 情绪的成分: 生理唤醒: 心率、血压、呼吸、汗腺活动的变化(交感神经系统)。 行为表达: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 主观体验: 个体对情绪状态的认知和感受。 情绪的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James-Lange Theory): 情绪是身体反应的解释,我们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 坎农-巴德理论(Cannon-Bard Theory): 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 沙赫特-辛格的二因素理论(Schachter-Singer Two-Factor Theory): 情绪是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的结合。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估理论(Lazarus's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对情境的评估决定了情绪反应。 面部反馈假说(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面部表情会影响情绪体验。 基本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普遍存在,具有进化意义)。 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跨文化的一致性。 肢体语言: 声音语调: 情绪的调节(Emotion Regulation): 管理和控制情绪体验和表达的过程。 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 改变对情境的看法。 表达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 压抑情绪表达。 应激(Stress): 应激源(Stressors): 引起应激的事件或情境。 应激的生理反应: 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皮质醇。 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警报期、抵抗期、衰竭期(塞利)。 应激的类型: 急性应激、慢性应激。 应激与健康: 应激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问题焦点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 直接解决应激源。 情绪焦点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管理与应激源相关的情绪。 幸福感(Happiness)与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第五部分:个性、社会与心理障碍 第十一章 个性:独特性与一致性 个性的定义: 一个人相对稳定、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个性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心理动力学: 潜意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转移、升华)。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原型、个人无意识、性格类型(内倾与外倾)。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追求优越、补偿、生活风格。 特质理论(Trait Theory): 艾森克的维度: 外倾性-内倾性、神经质-情绪稳定、精神质。 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想象力、好奇心。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组织性、可靠性。 外倾性(Extraversion): 社交性、精力充沛。 宜人性(Agreeableness): 合作性、同情心。 神经质(Neuroticism): 焦虑、情绪不稳定。 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Concept of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条件性积极关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 追求个体的全部潜能。 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行为主义观点: 个性是习得的行为模式。 个性的测量: 自陈量表: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16PF。 投射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文化与个性: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对个性的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社会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内因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内部因素(性格、能力)。 外因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 将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情境、机遇)。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倾向于高估内因,低估外因。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Bias): 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行为时存在差异。 态度(Attitudes): 对某人、某物或某事的评价性反应。 态度形成: 学习、社会比较、接触。 态度改变: 精致化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不适。 刻板印象(Stereotypes)、偏见(Prejudice)与歧视(Discrimination): 刻板印象: 对群体成员的概括化信念。 偏见: 对群体成员的负面态度。 歧视: 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负面行为。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服从(Obedience):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从众(Conformity): 艾希的从众实验。 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 群体思维(Groupthink): 群体决策时追求一致性而忽略异议。 群体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与群体迟滞(Social Loafing): 群体存在对个体表现的影响。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 群体中个体责任感的降低。 说服(Persuasion): 改变态度的过程。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 吸引力(Attraction): 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外貌。 爱情(Love): 激情、亲密、承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帮助行为(Altruism)。 攻击行为(Aggression): 社会认知与行为的神经基础: 第十三章 心理障碍:理解与干预 什么是心理障碍? 导致显著痛苦、功能损害或自伤风险的异常心理模式。 心理障碍的分类: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意义。 主要类型的心理障碍: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持续的过度担忧。 恐慌障碍(Panic Disorder): 反复的恐慌发作。 特定恐惧症(Specific Phobias): 对特定物体或情境的过度恐惧。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对社交场合的恐惧。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创伤事件后的持续反应。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持续的低落情绪、兴趣丧失。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思维、感知、情感和行为的严重紊乱。 阳性症状(Positive Symptoms): 幻觉(Hallucinations)、妄想(Delusions)、思维混乱。 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 情感迟钝、言语贫乏、意志减退。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长期、普遍的人格模式,与社会适应不良。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 物质相关与成瘾障碍(Substance-Related and Addictive Disorders): 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心理障碍的成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异常。 心理学因素: 学习、认知偏差、压力、早期经历。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支持、文化压力、贫困。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 整合多种因素的观点。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Psychodynamic Therapy): 探索潜意识冲突。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 应用学习原则改变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改变非适应性思维和行为。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apy): 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理解。 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团体疗法(Group Therapy)。 生物医学治疗(Biomedical Therapies): 药物治疗(Psychopharmacology): 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 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预防与康复: 第六部分:整合与未来 第十四章 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临床心理学: 评估、诊断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 咨询心理学: 帮助个体应对生活挑战、促进个人成长。 学校心理学: 支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情感发展。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I/O Psychology): 提高工作场所的效率和满意度。 健康心理学: 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司法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原理于法律系统。 运动心理学: 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和心理健康。 环境心理学: 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设计更安全、高效的系统和产品。 第十五章 心理学的未来方向 神经科学的进步: 脑成像技术、基因研究对理解心智的贡献。 计算心理学: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模拟认知过程。 积极心理学: 关注人类的优势、幸福感和潜能。 跨文化研究: 促进对人类行为的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的理解。 整合研究: 结合不同理论和方法的趋势。 伦理与社会责任: 心理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 通过本导论的学习,读者将不仅能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并学会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