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谱编修指南
定价:25.00元
作者:姚建康编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1
ISBN:9787222048997
字数:180000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标识:22612523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阐述家谱的定义、起源、种类、特性、功能、内容和体例、发展和现状以及收藏和应用等基本理论知识。之后,主要介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如何应用新的观点、新的资料和新的方法来编撰新家谱。着重阐述了为什么要编修新家谱;新家谱的编纂工作;新家谱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家谱的质量要求;新家谱的内容和体例;资料的搜集工作;序、凡例和附录的编写;人物传的编写;家谱的记述方法;以及家谱的修订、审查和出版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笔者在学习和编撰家谱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目录
序
导言
家谱的定义和名称
一、家谱的定义
二、家谱的名称
家谱的起源
一、历*几种不同的起源说
二、起源说的新见解
家谱的种类和特性
一、家谱的种类
二、家谱的特性
家谱的功能
一、存史功能
二、学术功能
三、教化功能序
导言
家谱的定义和名称
一、家谱的定义
二、家谱的名称
家谱的起源
一、历*几种不同的起源说
二、起源说的新见解
家谱的种类和特性
一、家谱的种类
二、家谱的特性
家谱的功能
一、存史功能
二、学术功能
三、教化功能
四、凝聚功能
家谱的内容
一、姓氏源考
二、祠堂、祠产、坟茔
三、字辈谱
四、家训族规
五、世系
六、人物传
七、志
家谱的体例
一、体例的重要性
二、体例的演变
三、家谱的格式
家谱发展史略
一、上古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元时期
六、明清时期
家谱的现状
一、家谱编修、开发和利用取得显著成绩
二、家谱开发、研究和管理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旧家谱的通病
一、封建主义思想糟粕随处可见
二、伪证之风盛行
三、隐恶书善
四、重农轻商
家谱的收藏和利用
一、家谱的收藏
二、家谱的利用
为什么要编修新家谱
一、编修新家谱是继承文化传统的需要
二、编修新家谱是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资源
三、编修新家谱是增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四、编修新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新家谱的编纂工作
一、建立机构
二、拟定篇目
三、搜集资料
四、分工撰写
五、搞好总纂
六、筹措经费
新家谱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新家谱的指导思想
二、新家谱的原则
新家谱的内容和体例
一、新家谱的内容
二、新家谱的体例
三、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新家谱的质量要求
一、思想质量
二、资料质量
三、体例质量
四、文字质量
资料的搜集工作
一、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二、搜集资料的原则
三、搜集资料的内容
四、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资料的考证
六、资料的整理
七、搜集和使用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序、凡例和附录的编写
一、序
二、凡例
三、附录
人物传的编写
一、编写人物传的意义
二、编写人物传的原则
三、编写人物传的方法
家谱的记述方法
一、家谱的文体
二、家谱的章法
三、家谱的文风
家谱的修订、审查和出版
一、家谱的修订
二、家谱的审查
三、家谱的出版
家谱实例简介
一、《孔子世家谱》
二、《续修宣威浦氏族谱》
参考文献
常见中文家谱网站简介
后 记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家谱编修指南/姚建康》在叙述风格上,保持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学者风范。姚建康先生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将自己毕生的研究心得娓娓道来。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建议和可借鉴的经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人丁不旺”的家族,如何通过旁系亲属、姻亲关系来补充谱系完整性的章节。这在很多传统家谱编修中是容易被忽略的,但姚先生却将其提炼出来,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让我对家族史研究的可能性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书中对考证环节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如何利用历史文献、民俗习惯、地理变迁等多种维度来佐证谱系信息,减少错误,提高准确性,这些都是家谱编修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姚先生在这一章节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地方志资料,详细说明了如何将个体的家族信息与宏观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从而让家谱的研究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这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真实性的负责。让我深刻体会到,编修家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历史的探寻和挖掘。
评分《家谱编修指南/姚建康》的文字风格犹如一股清流,让我得以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家谱编修的诸多奥秘。姚建康先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学术概念,转化为了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步骤。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家族故事”的挖掘和呈现的建议。他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记录人物的生平,更鼓励我们去发掘那些能够体现家族精神、家族特质的动人故事,例如家族中的孝子贤孙、杰出人物、或者是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感人经历。 他指出,这些故事,才是让家谱“活”起来的关键。它们能够让后代在阅读家谱时,不仅仅是认识到自己的祖先是谁,更能感受到祖先的精神,获得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启迪。姚先生还分享了一些如何通过采访、收集文献、甚至是从老物件中挖掘故事的技巧,这些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对未来编修自家家谱充满了期待。
评分《家谱编修指南/姚建康》给予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家族记忆”的深刻理解和价值阐释。姚建康先生并非仅仅将家谱视为一份族人的名录,而是将其看作是家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他鼓励读者去思考,我们编修家谱,不仅仅是为了记录逝去的祖先,更是为了传承家族的精神,凝聚家族的力量,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中对“家族精神”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他引导我们去发现和总结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优秀品质,例如勤劳、智慧、忠诚、仁爱等等,并将其融入到家谱的叙述中。这使得家谱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力量,能够激励后代,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非常认同姚先生的观点,家谱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唤醒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家谱编修指南/姚建康》的出现,对于像我这样渴望了解祖辈过往,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姚建康先生的笔触朴实而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族史研究的深厚感情和专业素养。他没有回避家谱编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比如如何处理家族内部的分歧,如何应对一些敏感的历史时期对家族记录造成的影响。相反,他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处理策略,让我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有信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写什么”,更关注“怎么写”。姚先生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解家谱的结构设计,如何科学地设置目录、索引,如何运用图表来直观地展示家族关系,如何让家谱在具有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兼具阅读性和传承性。他强调,一本好的家谱,应该让后人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感受到家族的脉络和力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姚先生的专业精神肃然起敬。
评分拿到这本《家谱编修指南/姚建康》着实让我感到一阵惊喜,因为我一直对家族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却苦于缺乏系统的方法和专业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心中的空白。初翻开,我就被它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姚建康先生显然在家族史研究领域浸淫已久,对于家谱编修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从最基础的寻根溯源,到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证,再到最终的成书,每一个步骤都伴随着详实的案例和操作指南。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资料收集部分的详尽论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去哪里找资料,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去辨别资料的真伪,如何从看似零散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书中提到的族谱、碑文、墓志铭、地方志、口述历史等多种资料来源,都给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在解读族谱时,书中详细讲解了谱牒的结构、称谓、记载方式等,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信息,避免望文生义。对于口述历史,更是强调了多方印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巧妙地引导受访者回忆,获取更丰富、更真实的信息。这些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能够有效地避免走弯路,提高研究效率。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家谱编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姚建康先生在《家谱编修指南》中,不仅聚焦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还触及了许多与家谱相关的周边知识,例如地方风俗、姓氏起源、历史地理等。他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家谱编修的各个环节中,让读者在学习编修技法的同时,也能拓宽知识面,加深对家族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如何确定家族的迁徙路线时,姚先生就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地方志、古地图、以及当地的地理特征来推断。这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让家谱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文字工作,而是与更广阔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编修家谱,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家族文化之旅。
评分《家谱编修指南/姚建康》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书籍。姚建康先生通过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打开了家谱编修的精彩世界。我从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如何去编修一份合格的家谱,更学到了如何去理解和珍视家族的根脉。书中对于“家族的传承”的论述,让我深受触动。他不仅仅是关注血缘的传承,更关注精神的传承,家族价值观的传递。 姚先生在书中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家谱来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美德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家谱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他鼓励我们,通过家谱,让家族的优秀传统得以延续,让家族成员在跨越时空的联系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家族史研究的道路,让我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评分姚建康先生在《家谱编修指南》中,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家谱的“修撰”过程。他反复强调了“校对”和“复核”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家谱的准确性是其生命线,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延续。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字词校对、数据校对、内容逻辑校对等,甚至是如何在请族人共同审阅时,如何组织和引导,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姚先生指出,即使某些家族信息存在一些令人尴尬或不光彩的记载,也应当如实记录,而不应为了遮丑而篡改。他认为,真实的历史,无论好坏,都是家族的一部分,是后代认识祖先、反思历史的宝贵财富。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态度,让我对姚先生的治学理念深感钦佩,也让我对家谱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姚建康先生的《家谱编修指南》让我对“家谱”这个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枯燥的辈分和名字罗列。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将家谱描绘成了一幅鲜活的家族画卷,承载着家族的迁徙、兴衰、奋斗和传承。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寻访失落的族人”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提供寻找亲人的技巧,更传递了一种不放弃、不遗忘的家族精神。书中提出的利用现代技术,如网络寻人、DNA数据库比对等方法,与传统的宗祠拜访、亲友走访相结合,展现了家谱编修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这本书让我明白,编修家谱绝非易事,它需要耐心、细致、严谨,更需要一份对祖先的敬畏之心和对后代的责任感。姚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告诫我们在收集和记录信息时,务必做到真实可靠,不夸大,不虚构,不妄议。这是一种治学态度,更是一种道德操守。我深以为然,因为一本充满谬误的家谱,不仅是对历史的不负责,更是对后代的误导。
评分读完《家谱编修指南/姚建康》的初稿,我内心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着手整理我家族的渊源。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想。姚建康先生对于家谱编修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仿佛站在初学者的角度,预设了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所有困难,并提前给出了解决方案。例如,在处理古代称谓不统一,或者同一人有多个名字的情况时,书中提供了多种比对和考证的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指引。 书中关于家谱格式、排版、用语规范的讲解,更是让一本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家谱,变得清晰易读,富有文化韵味。姚先生强调的“文辞简练,叙述清楚,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的原则,不仅是对编修者的要求,更是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他引导我们思考,家谱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记录,更是家族情感的纽带,是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因此,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谢谢
评分谢谢
评分内容不丰
评分好
评分纸张较差!
评分内容不丰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