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建筑的伦理功能
原价:53.00元
作者:(美)卡斯腾·哈里斯 ,申嘉,陈朝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4-01
ISBN:9787508024363
字数:452000
页码:3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建筑不能降格为只是具有美学价值或技术价值,应是对我们时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应帮助表达出某种共同的精神风貌。全书充满了哲学意味,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时时可见,尤以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为甚。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后现代的前奏
第1编 装饰化棚屋
第2章 美学态度
第3章 装饰的问题
第4章 装饰承诺
第5章 装饰华棚屋
第2编 表现和再现
第6章 语言问题
第7章 象征和符号
第8章 表现和再现
第3编 空间·时间·住宅
第9章 房子起源的传说
第10章 建筑和安居
第11章 空间和位置
第12章 空间的声音
第13章 从两所看不见的房子所学到的
第14章 房屋·住宅·时间
第15章 对时间的恐惧和对几何的热爱
第16章 霉斑和废虚
第17章 死亡、爱和房屋
第4编 建筑和社会
第18章 建筑和房屋
第19章 建筑的公共性
第20章 坟墓和纪念碑
第21章 生活的再现
第22章 乌托邦之梦
第23章 迷宫的教训
第24章 结论:现代状况和建筑的未来
注释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卡期腾·哈里斯,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艺术和建筑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尼采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出版过多部著作。
文摘
序言
《建筑的伦理功能》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对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直接告诉你如何建造、如何设计、如何装修的书,而是直指“伦理”这个词。这让我不禁思考,建筑,这个我们每天生活、工作、休憩的空间,它到底承载了怎样的伦理价值?是公平分配资源,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体面的居所?是尊重自然环境,减少对地球的破坏?还是关于社区的营造,如何让人们在建筑中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形成有归属感的社群?翻开书页,我被书中那种沉静而深刻的探讨所吸引。作者并非在陈述某种冰冷的学术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历史的维度,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下的建筑实践与伦理考量联系起来。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讲述了公共空间的演变,从古希腊的广场到现代城市的公园,探讨了这些空间如何塑造社会互动,如何体现或背离了公共利益的原则。书中对“空间正义”的论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设计的建筑,是否无意中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那些地段优越、设计精美的建筑,是否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外,形成了看不见的隔阂?而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简陋的棚户区,又折射出怎样的伦理困境?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我所居住的城市,那些熟悉的高楼大厦,那些穿梭的人群,在我眼中似乎都染上了新的色彩,承载了更多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书。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建筑,那些默默存在于城市边缘的建筑,它们的故事,它们所承载的伦理,同样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尊重。
评分读《建筑的伦理功能》,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其中有一部分,我反复阅读,那就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辩论。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立场的声音。一方面,我们有责任保护那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为社会发展留出空间,满足当下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书中对“如何在现代城市中平衡历史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探讨,尤其具有启发性。它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适应性再利用”,将老建筑融入现代化的城市肌理,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作者还探讨了“数字修复”的可能性,以及这种技术在伦理上可能带来的影响。它既能让消失的建筑“重现”,但这种“重现”是否会对历史的真实性造成误导?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对物质的守护,更是对历史、对文化、对我们集体记忆的一种尊重和传承。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老建筑,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建筑的伦理功能》,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冲击。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可持续性”这个概念的伦理化解读。我之前总觉得可持续性就是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但作者在这里把它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他探讨了我们建造的建筑,是否在消耗地球的资源,是否在剥夺后代人享有美好环境的权利。书中对“生命周期评估”的伦理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计算,更是对我们行为后果的深切反思。例如,我们选择的建筑材料,它们是如何生产的?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它们的寿命是多久?是否能够被回收利用?这些看似微小的决策,在作者的笔下,都与地球的未来紧密相连。书中有个案例,讲的是某个社区为了开发而砍伐大片森林,建造了豪华的度假村。从经济角度看,这可能带来了短期的利益,但从伦理角度看,它却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并剥夺了当地居民世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建造真正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对地球的责任,一种对未来的承诺。
评分《建筑的伦理功能》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我尤其被书中对“建筑的记忆性”与“社会记忆”之间关系的探讨所打动。作者提出,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它更是承载和传递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那些经历过历史变迁的老建筑,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它们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然而,书中也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这种“遗忘”,不仅仅是物质的消失,更是文化和记忆的断裂。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问道,我们拆毁的不仅仅是砖瓦,更是我们与过去的联系,是我们集体认同的一部分。书中对“场所精神”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为什么有些地方能让人感到宁静和归属,而有些地方则让人感到疏离和不安?这与建筑本身的设计、周边的环境,以及人们在其中产生的互动息息相关。作者认为,一个真正具有伦理功能的建筑,应该能够唤起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珍视那些老建筑,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无声的历史讲述者,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守护。
评分《建筑的伦理功能》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建筑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建筑的功能就是提供遮蔽、分隔空间,仅此而已。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更深层的价值——它能够塑造人的行为,影响人的情感,甚至决定人的命运。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探讨了“监狱设计”的伦理困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认为,监狱就是用来惩罚罪犯的地方,而是深入分析了建筑设计如何可能加剧囚犯的绝望感、暴力倾向,甚至成为他们“再犯”的温床。反过来,作者也探讨了那些以“改造”为目标的监狱设计,如何通过营造更人性化的环境,来促进囚犯的心理健康和回归社会。这个对比,让我触目惊心。我开始意识到,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人的尊严、人的救赎的道德问题。书中还对“公共福利住房”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低成本和实用性,更是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被尊重,拥有社区的归属感,从而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其物理属性,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评分《建筑的伦理功能》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让我对“公共性”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有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社会包容性”的问题。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真正具有伦理功能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能够在其中感到舒适和自在。然而,现实中,很多公共空间的设计,却无意中制造了排斥。比如,那些过于商业化、充满消费主义导向的空间,可能会让那些没有消费能力的人感到尴尬和不被欢迎。又比如,那些设计复杂、缺乏无障碍设施的空间,可能会将老年人或残疾人排除在外。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那些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它们是如何通过细节上的考量,比如提供充足的座椅、良好的照明、人性化的标识系统,来提升空间的包容性,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我所生活的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思考它们是否真正服务于全体市民,是否真正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包容的精神。
评分在阅读《建筑的伦理功能》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浸在作者对城市肌理的细致描绘之中。特别是关于“城市密度与公共健康”这一章节,简直像打开了我的一扇新视野。我一直觉得,城市越拥挤,生活就越不方便,但书里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城市的生活密度,以及它们在交通、环境、社区互动等方面的表现,阐述了适度的城市密度如何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通勤时间,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街道的活力”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道路,更是人们相遇、交流、产生社区感的场所。那些拥有丰富街边店铺、步行友好的街区,往往比那些被停车场和封闭式建筑占据的空间,更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关于“公平住房”的讨论,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空间隔离现象。那些高墙围城的住宅区,以及与之相对的、缺乏基本公共服务的贫民窟,它们之间的伦理鸿沟是如何通过建筑和城市规划而被固化甚至加深的?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敏感的问题,而是直率地提出了解决方案的思考方向,例如如何通过混合式开发、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等策略,来打破这种空间上的不平等。这本书真的让我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我每天穿行的城市街道,那些看似平凡的建筑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伦理意涵。
评分这本《建筑的伦理功能》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低估了作者的叙事能力和对议题的深刻洞察。书中有一部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关于“纪念性建筑”的伦理反思。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那些宏伟的建筑,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权力、历史叙事以及可能存在的遗忘。比如,我们如何看待那些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它们在彰显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是否也掩盖了战争的残酷和受害者的痛苦?书中对一些极权主义时期建筑的批判性分析,让我不寒而栗。那些试图通过压迫性的体量和僵硬的线条来宣示绝对权力的建筑,它们所传递的“功能”,并非服务于人,而是服务于统治者。反之,作者也探讨了那些真正体现了“伦理功能”的建筑,比如灾后重建中的庇护所,或者为弱势群体设计的社区中心。这些建筑,无论外观如何朴素,它们所承载的关怀、尊重和希望,才是建筑最宝贵的价值。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建筑作为道德实践”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了建筑师不仅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道德的参与者,他们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从美学或功能的角度去评价建筑,更需要从伦理的维度去审视它们,去思考它们为谁服务,为社会带来了什么。
评分《建筑的伦理功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建筑从冰冷的物质实体,升华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考量的载体。书中有一部分,我反复咀嚼,那就是关于“医疗建筑的伦理设计”。作者探讨了医院的设计,如何能够影响病人的康复速度、减轻他们的痛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求生意志。他提出,一个真正具有伦理功能的医疗建筑,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更应该是一个能够给予病人安慰、希望和尊严的空间。书中描绘了一些成功的医疗建筑设计,比如利用自然光线、引入花园和绿色空间、注重私密性和舒适性的设计,这些都能够为病人提供一个更温馨、更积极的康复环境。反过来,那些冰冷、压抑、缺乏人情味的医疗空间,可能会加剧病人的焦虑和无助感,甚至对他们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医疗建筑的“功能”,绝不仅仅是提供医疗设备和技术,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关怀,以及它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所熟悉的医疗场所,思考它们在伦理层面是否做到了极致。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的关于建筑的书,而《建筑的伦理功能》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对建筑实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建筑背后隐藏的伦理维度。书中有一个关于“教育建筑的伦理设计”的章节,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作者探讨了学校建筑的设计,如何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力,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一个好的教育建筑,不应该仅仅是教室的堆砌,而应该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鼓励探索、促进协作的空间。书中描绘了一些极具创意的学校设计,比如利用自然光线、引入绿植、设置灵活的空间布局,这些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积极、更具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反过来,那些昏暗、拥挤、缺乏活力的建筑,可能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建筑的“功能”,绝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容纳学生的地方,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教育理念,以及它对下一代成长的深远影响。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评分正版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