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忽滑谷快天著的《中国禅学思想史(上下)》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内容从论述印度禅学入手,进而论述禅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演变,并考察禅宗形成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情况和禅法特点。 (日)忽滑谷快天 著;朱谦之 译;麻天祥 丛书主编 忽滑谷快天(1867-1934)是日本近代早期有名佛教学者之一。东京人,自幼受曹洞宗的传统教育。1884年入东京的曹洞宗大学(现名驹泽大学),专攻佛学,尤致力于曹洞宗学,毕业后从善长寺住持忽滑谷亮童受法。1891年入庆应义塾大学。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极高水准的“学理的优雅”。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和精准,避免了故弄玄虚的晦涩,又在不失分寸的前提下,融入了恰到好处的文学色彩。行文时,他似乎总能找到最精准的那一个词汇来描摹那种稍纵即逝的精神状态或哲学思辨的微妙之处。阅读时,我多次被一些精妙的措辞所吸引,它们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如同精确的手术刀,直抵思想的核心。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原本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消化的概念,在优美的文字引导下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但却以一种近乎恳切的态度,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深邃的思想领域进行漫步。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好,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也体现了他对读者体验的体贴。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严密,脉络清晰得像是精心梳理过的古代园林,每一步的转折和铺陈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没有陷入单纯的年代罗列或概念堆砌的窠臼,而是采用了那种如同河流入海般的渐进式推进手法。初读时,会感觉信息量较大,但很快便能捕捉到其内在的结构——它似乎遵循着从“个体觉醒”到“群体思潮”再到“影响外延”的三重递进结构。特别是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某个重要流派的兴起与式微,作者的处理非常细腻,他总能精准地指出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哪一个支点,触发了内部思想的巨大震荡。这种“因果链条”的展示,使得复杂的历史演变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整体。读完任何一个主要部分,你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而不是仅仅记住了几个生硬的理论术语。
评分本书在引证和参考资料的使用上,展现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博大精深。翻阅附录和注释部分,便能清晰地感知到作者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似乎遍览了所有重要的原始文献和重要的次级研究,并且在引用时,极少出现断章取义或为论证服务而扭曲原意的现象。更难得的是,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关键文本,作者的处理方式是极其审慎和公正的,他会清晰地呈现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解读,让读者自行去权衡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宣布“标准答案”。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整部著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阐述,更像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且负责任的“盘点”,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极其扎实的研究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部跨越了历史长河的典籍。封面选用的淡雅墨色,配上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大气。装帧工艺上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纸张的选取也十分考究,手感温润,墨色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引文,也能清晰辨识,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精妙布局,页边距的处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重视,让阅读体验从内容本身延伸到了对“物”的珍视,仿佛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与对知识的敬畏。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宁静致远的阅读空间,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在于其超越了单纯的史学梳理,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它没有把那些古代的智者描绘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还原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挣扎、探索、试图解答人类终极困惑的“同行者”。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如果置身于那个时代,我会作何选择?我所坚持的信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又算得几何?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对自我处境的反思,是许多纯粹的知识性著作所缺乏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唤醒,让人在合上书卷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一股沉静的力量在心底涌动,促使我们以一种更加谦卑和内省的目光,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与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