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是迄今为止靠前上很畅销的现代逻辑基础教程(没有“之一”)。该教程是面向那些需要关于逻辑学既严格而又亲切的全面介绍的学生面编写的。教程的靠前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伴以清晰阐释的循序渐进式训练,带领学生从语句逻辑通达带等词的一阶谓词逻辑。第三部分则覆盖逻辑畛域其他内容的比较稳固的范围,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归纳逻辑、模态逻辑、认知逻辑和道义逻辑。全书以清晰、准确的理论阐释见长,并辅以精心搜集、设计的例题、习题及部分习题解答,生动体现了逻辑学在哲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通俗地阐释了当代逻辑与逻辑哲学领域的一些前沿问题。全书体现了“理论严整性”与“学生友好性”的完美结合,因而受到读者欢迎与好评。 (美)保罗·蒂德曼(Paul Tidman),(美)霍华德·卡哈尼(Howard Kahane) 著;张建军,张燕京 译 保罗·蒂德曼(Paul Tidman)(1956—),美国俄亥俄州尤宁山大学(University of Mount Union)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及应用伦理学。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特点,那一定是“系统性”和“穿透力”。它不像那种只关注某几个热门话题的碎片化读物,而是真正意义上地试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全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从基础的语言分析、命题逻辑,逐步过渡到谓词逻辑、非经典逻辑,最后延伸到元逻辑和语言哲学的前沿领域,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是如何像滚雪球一样积累和深化的。我个人认为,最考验一本哲学书功底的,是如何处理那些历史悠久但充满争议的概念,比如“同一性”或“本体论地位”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没有强行给出某一方的胜利,而是公正地梳理了主要的对立观点,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潜在的逻辑漏洞。通过这种方式,它培养的不是教条的信徒,而是独立的审视者。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自己的思维清晰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智力投资。
评分作为一本厚重的学术读物,我原以为它会充斥着生僻的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拉丁文引用,但实际阅读体验出乎意料的流畅。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对话性,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耐心地为你拆解那些盘根错节的哲学难题。比如,在探讨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模拟了一场发生在两个历史学派之间的辩论,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双方论据的强弱。我发现这种“沉浸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参与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做得极为详尽,每一处关键概念的引入,都有明确的来源指向,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流派或哲学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导航图一样的存在。我经常会因为一个感兴趣的观点,顺着脚注找到原著进行对比阅读,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该学科广阔图景的认识,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评分拿到这本新版的哲学入门读物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开本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封面设计得相当简洁,但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距处理得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逻辑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方法。很多经典的逻辑悖论,比如理发师悖论或者说谎者悖论,作者都没有简单地抛出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日常场景或者数学小故事来铺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举个例子,对于“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区别,作者用了一个关于天气预报的例子,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前提真实性与论证形式之间的独立性。此外,书中对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回顾部分写得尤为扎实,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三段论的各种变体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对于那些想追溯西方思辨源头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不失对当代应用的关注,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哲学教材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哲学思潮中,而是以一种近乎全景式的方式,勾勒出了逻辑思维从古希腊到当代分析哲学的演变轨迹。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逻辑体系的比较性分析。例如,它花了一定的篇幅来介绍东方哲学(如印度因明学)中关于推理和辩证的一些独特方法,这与其他许多西方中心主义的教材形成了鲜明对比,让读者体会到“逻辑”本身也具有多元的形态和历史偶然性。在处理现代数理逻辑的部分时,作者展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但同时保持了对非专业读者的友好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写得非常细致,每一步的转换都有清晰的文字说明作为支撑,确保了即使是对数学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读完关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章节后,我对自己对“真理”和“可证明性”的理解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识,那种智识上的震撼感,是其他很多哲学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结构严谨的思维体操训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作者在构建每一个章节时,都像是搭建一座精密的脚手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特别喜欢它对“模态逻辑”的介绍部分,这块内容在许多同类书籍中往往被一带而过或者处理得过于抽象,但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必然性”和“可能性”是如何通过集合和关系来界定的。这种数学化的严谨性并没有削弱其哲学思辨的魅力,反而为讨论自由意志、神学论证等宏大命题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工具。我用了好几周时间才彻底消化完关于量词和变量的章节,因为作者不仅解释了如何运用它们,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符号系统能如此有效地捕捉和约束我们的思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相信什么哲学观点,而是教你如何清晰、无矛盾地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哲学训练。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语言背后的假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