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 |
|  《美的沉思》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在台湾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经过几度再版印  刷。此次,应读者迫切需求,大陆引进全新修订彩色珍藏版,增录图片、年表、索引,为读者提供更赏心的视觉体验,更悦目的美的探索!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开始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将历史的渣滓去尽,蒋勋看到了它们透露出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 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 
| 作者简介 | |
|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  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宗白华(1897-1986),生于安徽安庆。哲学家、美学家、诗人。1920年赴德国留学。1925年回国,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 195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等。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 
| 精彩文摘 | |
|  第十章  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  北朝的壁画中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的矛盾组合。一方面是人体处理的公式化,使画面产生静定与肃穆的效果,另一方面隐藏在那静定之下,经变故事本身的悲剧激情,掺杂着强烈煽情的色彩视觉,使中国的艺术经历了一次悲剧性浪漫风格的洗礼。 一、敦煌的开窟 敦煌开窟的年代目前一般所用的资料大都依据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的“李怀让重修莫高窟碑”,开窟的时间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目前整理出的洞窟早可以追溯到北凉,此后历北魏、西魏、北周、隋、曹、宋、西夏、元、明,延续了一千年,是规模大,历时久的佛窟台,也是中国中古美术史重要的数据荟萃之地。 莫高窟在敦煌市南约16公里的鸣沙山下,现已清理出的洞窟有480多个,计魏窟20,隋窟95,唐窟213,五代窟33,宋窟98,西夏窟3,元窟9,时代不明者7;保存壁画,尚有45000余平方米,彩塑2500多件。 敦煌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的中古美术,以灿烂多彩的壁画泥塑、云冈的石雕、南朝的书法与绘画,共同构架起中古美术鼎足而三的重镇。 中国的中古美术围绕着外来的佛教美术作为中心。云冈等地的石雕是较纯粹的外来经验,敦煌的壁画和彩塑在技术上可以承接部分的本土传统。 二、北魏壁画的特征 从目前保留较早的北魏壁画来看,与中土魏晋以前的绘画传统有几点不同,可堪重视: 1.背景的涂满处理法: 传统中国绘画无论是战国楚的帛画,汉和林格尔墓的壁画,或魏晋嘉峪关的壁画,背景皆为留白,并不涂满。 2.对于色彩的重视: 魏晋以前的中国绘画仍以线条为主,并且由于线条的高度成熟发展,色彩常常成为线条的附属。色彩的斑斓强烈成为敦煌美术提供给中土的一项珍贵献礼。 3.对于体积与光影的兴趣: 中国的绘画由于线条(即画论中之“笔”)的高度发展,线代替了对体积的表达。光影的暗示在敦煌壁画中十分明显,亦即当时所谓的凹凸画法或晕染画法。 中国原有飞扬流动、顿挫疾徐的线条,忽然在北魏的敦煌壁画中遇到了静定沉稳的笔触。第二七二窟的供养菩萨壁画,虽然各个姿态殊异,却是在同一种近于公式化 的轮廓配置上完成了一种静定统一的感觉。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硫化汞及碳酸铅的部分氧化变黑,看来仿佛是粗犷的黑线,事实上仔细辨认仍可看出晕染的层次差 别,是为了处理体积的光影。 三、激情与悲愿望 北魏的壁画中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的矛盾组合。一方面是人体处理的公式化,使画面产生静定与肃穆的效果,另一方面隐藏在那静定之下,经变故事本身的悲剧激情,掺杂着强烈煽情的色彩视觉,使中国的艺术经历了一次悲剧性浪漫风格的洗礼。 这种绘画上强烈的浪漫风格自然导源于原始佛教的性格。 我们目前想到的佛教,一般说来倾向于内修的、静定的、沉思默想的精神状态;但是,原始佛传故事及本生经变故事中其实充满了对生命极悲惨强烈的叙述与描写。 有些部分十分近似于希伯来的《旧约》,借助着非理性的忍辱、牺牲,来完成宗教的崇高之感;而这种为绝对信仰受苦到非人地步的强调,确实是原来中国本土所没 有的。  | 
这套书真是让人醍醐灌顶,尤其适合那些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与哲思的读者。我一直觉得,美学这东西听起来高深莫测,但这本书却将它拆解得如同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又触手可及。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穿梭于巴洛克式的宏伟建筑与极简主义的禅意空间之间,探讨着“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事物是美的?”这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衣柜里那件旧毛衣的纹理,以及窗外那棵老树投下的光影,它们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成了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书中对于形式、比例、色彩的阐述,绝非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穿插着生动的历史轶事和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历程,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模仿”美,而是引导你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审美坐标系,让你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和影像时,能保持一份清醒而高贵的判断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美学理论“生活化”,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场景中的鉴赏家。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那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充满回响的空旷大厅,每一个念头都经过精心雕琢才最终发出声响。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去除了所有冗余的枝蔓,只留下最核心的哲理骨架。它探讨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美学普及读物,它敢于直面那些关于“瞬间的永恒性”和“感官的局限性”的终极追问。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它们像一把把锋利的钥匙,打开了通往更高层次思考的大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迎合大众口味、提供快速答案的读物,这里的文字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一场艰苦但回报丰厚的智力攀登。它不是在告诉你“美是什么”,而是在追问“我们如何感知美,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人性”。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哲学基础,渴望在既有认知上进行突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维兴奋剂”,绝对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领悟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跨界整合”能力。它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艺术领域,而是巧妙地将美学原理延伸到了建筑学、心理学,甚至是商业设计和人际交往的范畴。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完美之美”的深入探讨,那段关于“侘寂”(Wabi-Sabi)精神的剖析,让我对“残缺”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它告诉我们,缺陷并非终点,而常常是生命力与时间痕迹的独特表达,是比完美更具深度的叙事。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拓宽了我观察世界的维度。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在日常工作中的项目汇报PPT设计上应用那种“克制与留白”的美学原则,结果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这种实用性与深刻哲思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理论书籍范畴,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美学操作手册”,只是操作的不是工具,而是我们的感知系统。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不高,以为又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作品。然而,翻开第一页后,我的看法立刻被颠覆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属于象牙塔里的晦涩概念,转化为一种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叙事。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间”在美学体验中作用的论述,比如音乐的流逝感与雕塑的凝固感之间的张力,那种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美学流派,而是通过对比和辩证的方式,展现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和谐”与“震撼”的不同理解。我发现,自己过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很多都是停留在“感觉良好”的层面,这本书则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帮助我量化和理解了这种“感觉良好”背后的结构原理。它鼓励读者放下预设的标签,用心去感受事物“存在”的方式,这对于一个常常被快节奏生活裹挟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灵救赎。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近乎禁欲的、但又充满激情的思考方式。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老的、近乎训诫式的权威感,但这种权威并非压迫,而是一种深知事物本质后自然流露出的引导力。它很少使用迎合读者的口吻,而是直接将你带入一个需要高度专注力的思维场域。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艰难的自我对话,不断质问自己:我的审美标准是不是太过浅薄?我是否错过了太多藏在细节中的宏大叙事?它对“崇高感”的描绘尤其震撼,那种面对巨大自然力或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艺术品时,既恐惧又敬畏的复杂情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副强健的精神骨架,让读者能够更坚实地站立在日益喧嚣的世界中,用一种更为成熟和审慎的眼光去筛选和接纳世界的美与真。它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磨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