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定价:12.0元
售价:8.2元,便宜3.8元,折扣68
作者:(晋)陈寿,著,臧宪柱,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三国志》中人物所处年代正是东汉破裂,群雄并起之时,个人一时的取舍进退,不仅关乎荣辱,而且关乎生死,成功失败,往往间不容发。现代人所处社会,机会与诱惑此来彼往,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时的取舍进退,也往往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撇开生死,与他们实有十分相似的处境。他们的沉毅果决、智计百出与进取的勇气、锐气,也是时下人们生存与竞争的基础所在。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魏书
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①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初相国曹参的后裔。汉桓帝在位时,宦官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被封费亭侯。曹腾收了一个养子,叫作曹嵩,作为自己的嗣子。虽然曹嵩后来做官做到太尉的位置,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曹操便是曹嵩的亲生儿子。
曹操年少时便十分机警,有权谋,也有心计,而且为人仗义,乐于行豪侠之事,从来不拘,对于学业却一点也不上心,所以当时的人都不重视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两人非常欣赏曹操,觉得他不同于众人。桥玄甚至还对曹操说:“天下要大乱了,要具有绝世之才才能救天下,我看那个能安定天下的人就是你!”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封为郎官。后来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之后升任顿丘县令。后被招入朝中,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领兵征讨颍川黄巾军。后来升任济南国相。济南国有十多个县,各县长官大多为阿谀奉承之徒,乐于讨好朝廷贵戚,枉法之事做了不知凡几,一时声名狼藉。曹操上任之后,奏明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县的长官;又禁绝了以往风行多年的不合规矩的祭祀活动,该地的不良风气从此斩绝。而那些奸邪小人,也都逃窜到其他地方去了。济南,一时风气井然,秩序安定。过了很久,曹操被征召为东郡太守。他没有接受任命,称病回乡了。
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①、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金城郡的边章、韩遂,杀了刺史郡守而叛乱,手下有兵众十余万,使天下震动。朝廷封曹操为典军校尉。正在这时,汉灵帝崩逝,太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二人密谋诛除宦官,何太后却不同意。于是,何进召董卓入京,打算用董卓的力量迫使太后同意诛杀宦官。没想到,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就被宦官杀死了。董卓进京之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刘辩的异母弟弟刘协为帝,史称献帝。一时间,京城大乱。董卓上表奏请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想要和他共谋大事。曹操见形势不对,便改名易姓,暗中从小路向东逃回了家乡。
曹操逃出旋门关,路过中牟县时引起了亭长的怀疑。亭长了曹操,带着他去见县令。当时,县衙幕僚中有人认出他是曹操,却假装不认识,没有道出实情,而且向县令说情,因而曹操被释放。后来,董卓杀了太后和弘农王。曹操回到陈留后,散尽家财,招募义兵,想要诛除董卓。冬季十二月,曹操在己吾县起兵,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第二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每人兵众各有数万,大家共推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而曹操以奋武将军的身份入盟。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
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①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里面有很多对历史的演绎,但这句话确是对历史的高度总结。历史上的朝代更迭确实如此,分分合合、反反复复。
一般来讲,在稳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但对后世的读史者来说,这部分历史往往平淡而略显乏味;动荡期则恰恰相反,战乱频起的时代往往可以给读史者带来更多的启示。纵观中国历史,三国时期的故事,为精彩。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仅有曹操、刘备这样的奸雄和枭雄,还有诸如诸葛亮、荀彧等高明的谋臣、政治家,更有像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彼此都展示着自己的实力,相互角逐,相互依存。
对他们来说,只有天下的形势,没有永远的敌我。有些人昨天还是同盟,今天已然开战;有些人昨天还视彼此为仇雠,但今天已然称兄道弟。不是这些人毫无原则,而是他们明白,什么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形势、读出智慧,更能读出人性。这是历史人物的魅力,也是历史的魅力。
相对于小说的演义,真正的历史或许没有那么多的巧合与夸张,却多了厚重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一样精彩。
《三国志》便是忠实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陈寿,是一位的史学家。陈寿生于蜀汉,一生命运多舛,屡遭贬谪,但并未灰心,而是开始从事史书创作,后历经十几年完成了《三国志》。
陈寿为世人称道的是他的客观。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书写史书的时候不带半点怨气,也不会随意褒贬人物,而是忠实地还原历史,还每个人以本来面貌。他的客观,在程度上保证了《三国志》的质量。坦白说,我对“历史地理必读本”这类标签总是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怀疑态度,总觉得要不就是地理部分过于简略,成了点缀;要不然就是地理描述过于枯燥,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巧妙地将地理要素融入到对事件的叙述之中,让地理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地图和经纬度,而是成为了塑造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当读到某一战役的描述时,你会清晰地感受到地势高低、河流走向是如何直接影响了军队的部署和最终的胜负。注释中对古代地名的今址对照,也做得极其细致,使得今天的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波澜壮阔的三国版图时,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清晰的坐标感。这种将“人”的故事和“地”的形态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可视化程度和代入感。阅读过程中,我甚至忍不住拿出一张现代地图,试图在上面标示出那些经典的战场遗址,那种追溯历史足迹的探索感,是单纯读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注意到译文的用词选择上,透露出一种对“国学经典”应有的敬畏感,但这种敬畏感并未演变成僵硬的教条主义。译者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意的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成熟的文学判断力。他们显然不是简单地将古文拆解成现代词汇,而是在理解了作者(司马光或其他史学家)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后,进行的“意译”和“神似”的再创作。例如,对于一些充满哲理意味的论断,译文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高明,既保留了原文的思辨深度,又使其符合当代读者的语言习惯,易于理解和消化。这种处理使得《三国志》这部厚重的史书,读起来有了一种奇特的韵律感,仿佛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用现代的语言,讲述千年前的兴衰更迭。这种译文的质量,是衡量一本“文白对照”书籍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此书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让人愿意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品味。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文白对照处理上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很多同类书籍的处理方式是把原文堆在那儿,注释像密集的跳蚤一样点缀其间,阅读起来需要频繁地在原文、注释和译文之间切换,非常费神。但这个版本不同,它的译文布局安排得极富人性化,译者似乎深谙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不是那种直译到生硬的“翻译腔”,而是真正做到了将白话文的流畅自然与原文的精髓意境完美融合。在遇到关键的历史人名或地理术语时,注释部分的处理也极为精准,寥寥数语便能点明其在历史中的定位或地理上的确切位置,避免了读者陷入冗长复杂的历史背景考证中。这种“克制”的注释艺术,使得阅读过程如行云流水,我得以更专注于故事的起伏和人物的权谋斗争,而不是被繁琐的工具性信息打断。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领略历史风采,却又苦于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坚固而优雅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无障碍地跨越时空的鸿沟,直抵历史事件的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匠心,光是拿到手里,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敬畏。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良苦,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把古文和现代文挤在一起的简陋版本,它给足了空间,让每一部分的元素——无论是繁体的原文、严谨的注释,还是流畅的译文——都有足够的呼吸感。打开扉页,那印着古朴花纹的衬纸,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中,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装帧的配色也十分讲究,那种深沉的墨绿和典雅的米黄搭配起来,既不失国学经典的沉稳大气,又避免了老旧的沉闷感。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即便是作为书架上的陈设品,也显得格调非凡。我甚至特意在不同的光线下观察,发现书中的插图(如果有的线描或地图)也处理得极为精细,线条干净利落,完全不会喧宾夺主干扰阅读主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部内容的专业性也充满了信心,毕竟,愿意在“面子”上如此下功夫的出版方,在“里子”上想必也不会草率行事。这样的书,不仅是用来阅读的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自己最大的收获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学习框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了原文和译文,更像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工具包。从排版到注释的精心设计,无不体现出它想让读者“真正读懂”而非“草草翻过”的良苦用心。这种“精粹”的定位,意味着它去除了冗余的、非核心的枝节,将最具价值的史料和论断提炼出来,让读者能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密度。我发现自己对那个时代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变得更加客观和多维,因为注释部分经常会引用其他史料或学者的观点来补充说明,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总之,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部导读手册、一本参考词典,也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古典史学的认知深度。
评分不错,服务到位,价格公道。
评分价格便宜,国学经典,还真看不懂。印刷稍差。
评分不错,服务到位,价格公道。
评分内容丰富,字体清晰,实在是一次美好的网购!
评分价格便宜,国学经典,还真看不懂。不过给个好评。
评分很不错
评分折扣价实惠京东购图书正版放心
评分买来收藏的。因为便宜,哈哈哈哈
评分还给一颗星是因为店家最终还是发货了,28号拍的,一个多礼拜才发货,定价1元每本都收5元快递费,还不如定价6元免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