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268
作 者:(汉)班固 撰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4-1
版 次:1
页 数:全4册
字 数:
印刷时间:2012-4-1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101085280
包 装:精装
内容推荐
班固编著的《汉书》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文赡事详,奠定正史编例,为治文史学者必读之中华史学名著。今以点校本《汉书》为基础,简体横排刊印,更加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
目录
册
出版说明
卷一上 高帝纪上
卷一下 高帝纪下
卷二 惠帝纪第二
卷三 高后纪第三
卷四 文帝纪第四
卷五 景帝纪第五
卷六 武帝纪第六
卷七 昭帝纪第七
卷八 宣帝纪第八
卷九 元帝纪第九
卷十 成帝纪第十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第二册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上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下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 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沟 洫志第九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第三册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兄宽传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碑传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第四册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
入手这套《汉书》纯属偶然,但却意外地成为了我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而《汉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套书的质量真的没话说,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再加上横排的设计,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配备了详细的注释,这对于我这种对古文理解有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很多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典故,通过注释都能迎刃而解,让我能够更加顺畅地深入理解原文。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翻阅注释,一边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仿佛置身于汉朝的宫廷之中,亲历那些历史事件。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无论是送人还是自用,都是绝佳的选择。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情有独钟,尤其钟爱那些能够窥见历史真相的经典著作。终于入手了这套《汉书》,收到的时候,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就让我心生欢喜。打开书页,竖排繁体字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直接对话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精装的封面不仅耐看,也方便我长期保存,横排的排版更是贴合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尽管是原文,但注释清晰,语焉不详之处都有解说,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读《汉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它让我对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很多在中学课本里一笔带过的人物和事件,在这里都变得鲜活起来,有了鲜活的血肉。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地理、人物传记的详尽描述,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生动的图景。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一直以来都想深入了解汉朝的历史。《汉书》作为正史,自然是首选。收到这套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无论是物理上的分量,还是其承载的历史信息。精装的四册,设计简洁大气,放在书架上非常有档次。我尤其看重的是它的“简体横排原文注释”这个特点,很多古代经典虽然有研究价值,但晦涩的文言文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套书的注释非常到位,将原文的意境和历史背景解释得清晰明了,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在不失去原文精髓的前提下,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其内涵。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每天晚上都沉浸在《汉书》的世界里,从开篇的纪传,到后面的天文、地理,再到人物传记,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智慧和信息量,让我对汉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成就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中国历史,必须回归到最原始的史料。《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自然是我一直渴望拥有的。这套书的包装和装帧非常出色,四册精装,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非常有收藏价值。我特别欣赏它采用的简体横排原文注释的设计,这让原本可能难以企及的古籍变得触手可及。当我翻开书页,看到清晰的排版和详实的注释时,我知道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注释部分非常详尽,不仅解释了词语的意思,还常常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信息,这使得我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能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走向和人物的动机。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历史的教材,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觉得读史书是连接古人的最好方式。《汉书》,这本班固呕心沥血之作,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这套精装的四册本,拿到手就觉得非常有分量,无论是包装还是印刷都非常精良,一看就是正版,让人买得放心。简体横排的设计,对于我这样习惯了现代阅读方式的人来说,简直太友好了,完全没有阅读障碍,再加上详细的原文注释,很多古文中的典故、人名、地名,甚至是当时的官职,都能通过注释得到解释,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深度。我特别喜欢它附带的注释,它们不像生硬的字典解释,而是有机的融入到原文语境中,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在旁边娓娓道来,让我受益匪浅。每天读上几页,都感觉自己对汉朝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那些曾经在历史书上闪过名字的帝王将相,在《汉书》里都变得鲜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