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书图书

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书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图灵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科学
  • 数字时代
  • 科技史
  • 计算理论
  • 智能时代
  • 信息技术
  • 科普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望阶梯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6658
商品编码:1942360537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

 《华尔街日报》优佳商业书籍、《科克斯书评》优佳书籍、入围《洛杉矶时报》科技图书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体教师及新生读书。
  《连线》杂志联合创始人凯文·凯利、连接机发明者丹尼尔·希利斯、BoingBoing网站联席主席科利·多克托罗、《纽约时报书评》《波士顿环球报》《经济学人》《西雅图时报》《卫报》等多家媒体联袂!
  代码如何接管这个呢?通过追溯从艾伦·图灵的一维模型如何发展到约翰·冯·诺依曼的二维实现,《图灵的大教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下的三维数字宇宙可能走向何处的预见性看法。

内容简介

  1936年,时年24岁的图灵宣称:“发明一台可用于计算任意可计算序列的单一机器是有可能的。”在《图灵的大教堂》一书中,作者乔治·戴森着重介绍了一小群人,为首的是供职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等研究院的约翰·冯·诺依曼,他参与建造了很早的一台计算机,以实现艾伦·图灵提出的通用机的愿景。他们的工作打破了用于表意的数字和用于运算的数字之间的区别,因此而改变。
  科学家们使用5千字节的内存(相当于现代计算机桌面上显示的光标所分配的内存大小),在天气预测和核武器设计方面,都获得了的成功。同时,他们还利用空闲时间解决问题——从病毒的进化到恒星的演变。
  戴森教授的叙述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富于预见性,为第二次大战后期数字宇宙的爆炸提供了新的且重要的信息。代码和计算机的兴起伴随着两大历史性的发展:生物学自我复制序列的破译和氢弹的发明。很具破坏性和很具建设性的人类发明同时出现并不是巧合。

作者简介

 乔治·戴森,美国的科技史学家和非虚构类图书作家,研究方向包括技术与物理环境的演变及社会学。作品包括研究数字计算和通信的《计算机生命天演论》(Darwin among the Machines)、与太空探索相关的《猎户座计划》(Project Orion)以及研究阿留申人海豹皮船发展演变过程的《海豹皮船》(Baidarka)。
  TED演讲人。曾在学术机构、企业和技术会议上广泛发表演讲,话题涉及计算的历史、算法和智能的发展、通信、空间探索等,讲述了技术在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背景,并在科技和互联网发展方向等问题上,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理念。

精彩书评

 ★20世纪强大的技术不是原,而是软件。不过,它们是由同一群人发明的。这群天才在发明软件之前,就想到了软件几乎所有的可能性。后,乔治·戴森终于将软件发明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呈现给了我们。精彩绝伦!
  ——凯文·凯利
  《连线》杂志联合创始人


  ★阅读乔治·戴森讲述的、与电子计算机发明相关的人物故事是一种享受,他的叙述充满了智慧、性和洞察力。阅读《图灵的大教堂》,你既可以了解数字宇宙的起源,也可以领略到作者对数字宇宙未来的敏锐洞悉。
  ——丹尼尔·希利斯
  连接机发明者


  ★一个从科学研究的伦理维度讲述的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经验教训既适用于ENIAC和MANIAC时代、又适用于当今加大军事研发力度的时代的故事……本书的后三章中,戴森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毛骨悚然,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冯·诺依曼、图灵等人所设想的道路上走了多远。
  ——科利·多克托罗
  Boing Boing网站联席主席


  ★一段开创性的历史……细节丰富到超乎想象。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计算机起源的很好著作……不但让人收获颇丰,而且书中描述的内容鲜为人知、令人震惊!
  ——《波士顿环球报》

  ★故事的展开引人入胜!戴森就像拍一部知识分子电影那样在述说他的故事。他将所有的人物聚集在一起,然后一路记录他们走向普林斯顿的旅程。虽然他们当时都处于战后食物配给不足以及住房短缺的困境之中,但是当这些人物终汇聚在一起时,故事的发展就非常有趣了。
  ——《华尔街日报》

  ★充满个人情感的技术性和哲学性叙述……兼容并包,楚楚动人。
  ——《经济学人》

  ★在所有描述数字时代起源的相关书籍中,没有哪一本像本书这样,将计算机起源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以及计算机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相互联系起来。
  ——《卫报》

  ★有关计算机发明的故事已是老生常谈,人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讲过太多次关机计算机发明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像乔治·戴森这样,如此真实且详尽地给出了这么多的细节信息。《图灵的大教堂》会让计算机爱好者爱不释手……采用信件、回忆录、口述历史和个人访谈等方式,戴森围绕着计算机发明背后的男人(偶尔也有女人)的人物性格,展开对本书的描述,对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
  ——《西雅图时报》

  ★与冯·诺依曼的计算机项目以及它如何催生的数字宇宙相关的故事常有人提及,但是作者在本书中的叙述如此而全面,无一人能及。
  ——《纽约书评》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取得的计算突破背后,技术和人文故事的结合……一本重要的著作。
  ——《费城询问报》

  ★一部生动且详尽记载现代计算机诞生过程的编年史,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戴森的书给了我们一点小小的提醒,那就是现代的触摸屏、人工智能和小脑植入背后依靠的不是魔法,而是一部来自新泽西州中部的机器——计算机。
  ——《俄勒冈人报》

  ★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有关创造的故事总是值得讲述,特别是当故事主要讲述拥有改变力量的某种事物诞生的时候,尤其如此……戴森创造性地叙述了“浮士德式的交易”,这桩交易让数学家们得以通过实验成功地搭建更多、更强大的计算机,而计算机反过来却帮助其他人创造了更多毁灭性的核武器。
  ——《旧金山纪事报》

  ★如果你想为下一次计算做好思想准备,你不能错过戴森的这本书。此外,即使你只是想读一些与科学家们(至少是部分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思维方式相关的、非同寻常的真人真事,这同样是一本读书。
  ——《文学评论》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伟大著作,更是一本时代之书!
  ——《环球邮报》

目录

 中文版序 /III
走向智能时代
前言 /001
数字宇宙的诞生
引 言 /005
都要归功于C(A)

部分 等研究院,数字宇宙的滥觞
01 历史选择了1953年 /013
1953年3月3日下午10时38分,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生物学家巴里塞利通过绘制魔术扑克生成的随意数字,组成了5千字节的数字宇宙。正是在这一年,热核武器、存储程序计算机和对生命密码DNA的阐释三项重大技术革新横空出世……
02 当奥尔登只是农场 /023
1776年11月底,独立战争的战火烧到普林斯顿。在这里,扩充后的华盛顿军队一鼓作气,迫使英军从新泽西撤退至纽约。在美国独立战争这段短暂的经历后,奥尔登农场一直保持原状,直到那位数学家到来,才开始上演另一段历史。
03 建立等研究院,点亮黑暗中的明灯 /031
1930年5月20日,弗莱克斯纳被任命为该机构的首位主任。这个机构的注册证书上写着“本等研究院设立于新泽西纽瓦克,旨在促进各个领域知识的发展”。在弗莱克斯纳眼中,这里就是学者的天堂,他们像诗人和音乐家一样,拥有随心所欲的权利。
04 冯·诺依曼,灵魂人物的入驻 /053
1931 年,冯·诺依曼收到普林斯顿大学的任命。从来到这里的天开始,他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作为早飞入等研究院的“鸟儿”,冯·诺依曼认为自己应该设法成为美国人,于是,他开始自称约翰尼·冯·诺依曼。

第二部分 MANIAC,数字宇宙初探
05 一台只属于等研究院的计算机 /081
去哪里制造新型计算机呢?等研究院甚至没有一个工作台,可以供你插上电焊枪。但那时的冯·诺依曼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制造一台速全自动通用电子计算机,这台机器可以回答人们想问的任何问题。
06 富尔德219室,神秘的MANIAC诞生地 /105
除终身教授外,所有研究院成员要么共享办公室,要么转而使用图书馆的临时办公桌。有些人甚至睡在富尔德楼。但是,还有一个房间没人使用:富尔德 219 室。大家一致认为,这个与哥德尔博士的办公室相连的房间应该由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人员使用。
07 普通的电子管,关键的部件 /125
在制造计算机的过程中,对于选择普通常见的6J6是否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等研究院研制的计算机终共包含了3 474根真空管,其中1 979根为 6J6。整个计算机可以被看作一个大型的真空管试验架。
08 V-40,MANIAC成功的物理实现 /147
随着威廉姆斯管存储器开始工作,计算机的终物理形式逐渐确定。MANIAC类似于装有涡轮增压器的V-40发动机,计算机本身采用铝质框架,重量只有454千克,在它的时代相当于一个微处理器。

第三部分 让实现数字宇宙成为可能
09 从无到有的数值天气预报 /173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某天,冯·诺依曼、约瑟夫·司马格林斯基和其他几个人站在普林斯顿电子计算机工程大楼外面,冯·诺依曼抬头看着局部多云的天空说道:“你们觉得我们能预测那个吗?”
10 计算机巨人身旁的“编码皇后” /193
冯·诺依曼的妻子克拉拉成为首批程序员中的一员:“我学会了如何把代数方程转化为数值形式,然后再把它的数值形式转化为机器语言。”也就是说,你须接受这种机器,这种机器也须接受你。
11 核聚变武器的诞生 /219
1952年11月1日7时14分59秒,颗氢弹“常春藤麦克”成功爆炸。颇具戏剧性的是,冯·诺依曼作为等研究院的一员,将大多数时间花在武器研究的工作上,而乌拉姆作为洛斯阿拉莫斯武器实验室的一员,却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纯数学的研究上。
12 操纵进化,巴里塞利的基因宇宙 /245
不管你等待多长时间,数字永远不会成为有机体,但是它们可能学会自己编码。一旦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转换被启动,进化速度就会加快,当然,不仅是终有机体的进化,还有遗传语言和转换自身的进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巴里塞利是那个时代一个真正知道如何走向人工智能的人。
13 制造会思考的机器,人工智能初探 /263
图灵对未来给出了令人振奋的提示:如果一个人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机器会惩罚他,那么这台机器就是有意识的,而超智能机器则是一台认为人类不会思考的机器。

第四部分 开启人工智能时代
14 社交网络,一台庞大的模拟计算机 /287
对于实际问题,特别是模糊不清的问题,模拟计算不仅在计算答案方面,而且在提问和传达结果方面,表现得更加快速、准确、稳健。在所有事物都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再一次开始制造模拟计算机: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就是具备规模的模拟计算机。
15 数字生命,机器的自我繁殖 /303
计算机从复制能力和计算能力中获得的力量是相当的。根据定义,图灵机能够复制任何可读的序列,并进而实现自我复制。在等研究院计算机项目启动的同时,冯·诺依曼设想出一个自我繁殖的公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图灵通用机的能力。
16 云计算,数字网络的转型 /315
计算机可能是人类建造的效率低的机器,因为99.9%的计算机都在等待指令。向虚拟机器和云计算的转变标志着将平时被浪费的资源利用起来这一转型的开始。代码正变成多细胞生物,而单独处理器和单独存储器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
17 未来属于机器还是人类 /325
自莱布尼茨的时代以来,我们一直都在等待机器开始思考。我们赋予数字计算机修改自身代码的能力,而现在它们开始练习修改我们的能力。在不远的未来,是我们要用数字计算机编列、存储以及更好地复制我们自己的遗传密码,从而优化人类,还是数字计算机要优化我们的遗传密码和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帮助它们进行复制?
尾声 /337
是终点,更是起点 789
附录 -主要人物 /363

精彩书摘

  第10章 计算机巨人身旁的“编码皇后”
  1946—1955 年,我们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乘车横跨了那个国家 28 次。
  约翰·冯·诺依曼,1963 年
  “我们在蒙特卡洛市的里维埃拉地区(Riviera),那些不可救药赌徒的汇聚之地,”克拉拉·冯·诺依曼回忆起和任丈夫弗朗西斯的赌博之旅时说道,时值次大战和第二次大战的间隔,“当我们走进赌场时,看到的个人是约翰尼;他正坐在赌注适中的一个轮盘桌前,面前摆着一大张纸和一小堆圆形筹码。他有一个‘’,看见我们后,他很兴地向我们做了一番解释:当然,这个‘’并非万无一失,但它确实包含漫长而复杂的概率计算,甚至考虑到了转盘非‘真’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可能被人为操纵)。”
  “弗朗西斯去了另一张桌子,”克拉拉继续说道, “我四处转了一会儿,冷眼旁观人们陷入自我毁灭的狂欢,然后我走到吧台前坐下,想要喝上一杯。当我小口啜饮着鸡尾酒时,约翰尼过来了。”这位博弈论大师在轮盘赌桌上好运耗尽、输了个精光,而克拉拉的段婚姻也正面临这样的局面: “一场的灾难。 ”她不得不请他喝酒。 “我是一个富家女,我爸爸很富有,弗朗西斯则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赌鬼——这更说明了我吸引他的地方。我们在一起 4 年,经历了种种烦恼,后爸爸用钱帮我离了婚。 ”
  克拉拉与约翰尼的相遇
  1911 年 8 月 18 日,克拉拉 ·丹(Klára Dán)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家族中娇贵、得宠的顽童,”她这样回忆童年时的自己,“一个漂亮却惹人生厌的小孩。她尖叫着、大喊着、吼叫着走过了她的性格形成期。”她的父查尔斯·丹(Charles Dán)同时是实业家和金融家。次大战期间,他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中担任军官,相对舒适地度过了那段时期。但是随着战争结束, 又出现了一场大乱。为了躲避库恩·贝拉的统治,他们穿越边境逃至维也纳,途中还徒步了几段。她的父护送家人到达地点 后, 又回国参加了地下反活动。“我童年深刻、 难忘的记忆是,”克拉拉说,“站在桥对面,看着他往回走。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这可能会让他遭受灭顶之灾。 ”
  随着库恩·贝拉政权的倒台,布达佩斯进入两次大战之间的黄金 10 年。“霍尔蒂海军上将领导的反运动成功了,”克拉拉写道,“我们又都可以回家了,然后匈牙利版的‘繁荣的 20 年代’ (Roaring Twenties)到来了。”14 岁时,克拉拉夺得了匈牙利花样滑冰,之后被送到英国寄宿学校学习。和冯·诺依曼的家族一样,她的家族也拥有一栋大房子,三家分住,由她的外祖父主持家政。这栋大房子配备了一个巨大的露台,可以同时容纳 100 来人进餐或参加其他庆祝活动。在这里,这样盛大的场面很常见。花园分为两个部分,正式的部分是孩童的禁区,杂草丛生的荒园则是的禁地。“这条界线,”克拉拉补充道,“是那个幸福的家中,孩子和之间的分界,它逐渐成为‘繁荣的20年代’布达佩斯的中心。”
  整个家庭常常聚集在克拉拉外祖父的餐桌上吃晚餐,之后往往是庆祝时间,一直到深夜。“晚饭后不久,大家都下楼去,我姨父、姨母和他们的两个小孩住在二楼,我父母、我和姐姐住在三楼,”克拉拉解释说,“那里准备了酒,大家端着酒杯,开始闲聊。第二瓶酒往往会在人群中传来传去;不久,又引来了吉普赛乐队,也许还有一些密的朋友也被哄骗下床,加入进来。这样,一个完整的‘mulatsag’到来了。”
  “要想用一个词来翻译‘mulatsag’是不可能的,”克拉拉指出,“它不是一次派对,也不是一次盛宴,甚至不是一场狂欢;它只不过是一群玩得开心的人无意识地陷入极度兴奋的状态。到早上 6 时,乐队离开,我们回到楼上,迅速冲个澡。然后,男人们去上班,孩子们上学,女人们和自己的厨师去市场买菜。”
  克拉拉的父和外祖父也设立了星期四晚上的一系列派对,我们叫它“星期四的夜晚” (Thursday Night),每月在名为 The Nest 的男性俱乐部中举行一次。按照克拉拉的说法,“派对值得称赞的地方是, 让男人们远离商业、 金融和政治的,可以和艺术家、作家以及其他文艺知识界的人士见面交流。”当他们决定召开这个聚会时,因为“这个袖珍小国的创造性思维的非凡成果”对女性影响巨大,所以她的祖父宣布:“次将女性包括进来的聚会无疑要在我们家举行。”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克拉拉回忆说, “三家都由内而外重新布置, 钢琴被移开,家具被重新摆放……一楼招待晚餐;二楼的房间供人闲聊和打牌;三楼则是音乐和舞蹈的消遣——三个厨房为此至少连续忙活了三天。没人打算让小孩上床睡觉。因此,在大约 13 岁的年纪和以后的许多年里,我慢慢认识了我们镇上有趣和令人兴奋的那些人。”
  克拉拉爱上了社交,这种兴趣陪伴了她一生。 “我不断认识各样的人,因此,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份在她死前仍未完成的回忆录的开头说着, “他们中有一些人闻名,另一些人则默默无闻;家族族长、以前和未来的皇后、打杂女工和应召女郎、政治家和权重一时的政客、夜班工人和酒吧哲人、公认的天才和沮丧的失败者……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克拉拉患有抑郁症,但是生活很充实。“这是一个热心肠的阴谋家的灵魂,如果我的感觉没错,她周围的朋友都反对冷漠,积极向上,”在她去世两个星期后,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这样写道,“这个灵魂竭力与看似悲惨的命运作斗争。命运虽然看似悲惨,但是这样的命运还是能够被打败的。”
  她和弗朗西斯离婚后,就嫁给了一位体面且不爱赌博的银行家。“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我们会在家里适时地举行聚会,”克拉拉写道,“他是一位和善、温柔、体贴的丈夫,比我大 18 岁。因为他的能干,我无事可做,闲得发慌。”1937 年 8 月,段婚姻即将走到尽头的约翰尼,按照惯例来到了夏天的布达佩斯,并且和她取得了联系。
  “我们打了一通问候电话,接着很快就在咖啡馆里见面并开始聊天,一聊就是数小时,”克拉拉回忆说,“我俩都对政治很感兴趣,也都喜欢对暗淡的前景进行详细的预测。(约翰尼对未来发展的评价非常接近现实,足以让人吃惊……我为他的一些预测的准确性感到不寒而栗。)我们谈了这个,还有古代史和猜对转盘的概率。我们还向对方吐露了自己不光彩的故事以及马拉松式谈话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我们谈到了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区别,还有养一条小哈巴狗或大丹犬的优点。”
  8 月 17 日,他们在凯伦福德(Kelenf?ld)火车站告别。约翰尼从这里离开,前往维也纳、科隆(Cologne) 、巴黎和南安普敦(Southampton) ,并于 20 日搭乘丘纳德班轮“乔治克号” (Georgic)返回纽约。8 月 29 日,约翰尼回到了纽约。9月7日, 玛丽埃塔(她在欧洲度过了夏天)乘坐“玛丽女王号”也来到这里。随后,一封封信件和电报分别通过双方的中介机构来往于普林斯顿和布达佩斯两地。“事实已经很明显了,我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克拉拉说,“我们的信写得越来越长。事情发展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我对我那善解人意、待我如父的丈夫坦白说,‘即便他或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约翰尼的大脑’。”
  就这样,玛丽埃塔带着两岁的玛丽娜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待了 6 个星期,以美国特有的仪式离婚。 “我认为,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肯定和地狱相差不远了, ”9月22 日,她在里诺(Reno)的江滨酒店(Riverside Hotel)里这样写道,“真是难以言表,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喝酒, 直到烂醉。他们像疯了一样, 每天挥霍五六百美元,大厅里摆放着轮盘赌桌,寻常得就像其他地方放置的痰盂……爱的,你还好吗?公寓如何?你过得怎样?你有没有半点喜欢我?你一定要详细地告诉我。我现在心如浮萍,飘忽不定。 ”
  第二天,玛丽埃塔步行 56 千米到达金字塔湖(Pyramid Lake)度假牧场,在那里她的离婚季渐近尾声。“爱的约翰尼,”她写道,“这里完全陷入疯狂,没有比这更惨的了。如果我没有在这里待上 6 个星期,我相信我不能坚强地活下来。我住在一片印第安保留地之中……这里充满着神奇的色彩,让人无法想象……骑马欣赏风景会很漂亮,但是晚上是致命的。想象一下 6 时吃晚餐,天却要到晚10时才黑。”
  拿着瓦肖县(Washoe County)的离婚判令,玛丽埃塔于11月初从内华达州返回,并于11月25日在华盛顿特区法院与实验物理学家霍纳·德斯蒙德·库珀(J. B. Horner Desmond Kuper)结婚。库珀是尤金·维格纳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战争期间在雷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玛丽埃塔和德斯蒙德·库珀后来都供职于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这个实验室是位于东海岸的新核试验室,弗兰克·艾德洛特一度建议把它设在等研究院的树林里。约翰尼和玛丽埃塔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他们的女儿玛丽娜后来由两个家庭共同抚养。
  ……

前言/序言

  走向智能时代
  等研究院创立时,数学被分成两个王国。随着冯·诺依曼的到来,它们的区别开始缩小。数学的第三王国正在形成。王国是单独的、抽象的数学领域;第二王国是在应用数学家的指导下,应用于真实的数字领域;而第三王国是数字宇宙,其中数字自成一脉。
  数字宇宙的性实现应该追溯到中国以及《易经》六十四卦。因此,我很兴看到《图灵的大教堂》中文版即将面市,本书讲述的是数字宇宙发展的一小部分后续故事。
  从 0 到 1,数字语言
  本书开篇的名句来自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的评论,莱布尼茨与艾伦·图灵并驾齐驱,目前仍然是在预见当下数字宇宙方面具远见卓识的人。然而,莱布尼茨本人经常强调,是中国人发明了二进制算法并探索它作为一个正规体系的力量。
  “六十四卦代表一个二进制算法……数千年后我重新发现了这个问题,”莱布尼茨于1716年在他的《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一书中,致信给尼古拉斯·德雷蒙(Nicolas de Remond)时说道,“在二进制算法里只有两个符号:0和1,我们可以用0和1表示所有的数字……我后来发现,它进一步体现了二分法的逻辑,也是对该逻辑大限度的利用。”
  在莱布尼茨看来,二进制编码是一种能够用于准确表达和理解所有真理的通用语言。就像他所设想的那样,二进制编码已经成为一种所有自然语言的通用语言,就像有机体之间无论多么不同,它们的基础语言都是 DNA。
  ,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朱利安·毕格罗(Julian Bigelow)及其同事们开发出的逻辑架构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电脑中,包括目前各地正在不断增加的移动设备里,他们未曾想过自己开发的这种逻辑架构,其原型除了来源于中国,还有可能来自其他地方。虽然他们的发明以及同时开发的编码,其设计意旨是可自由复制,并故意维持无专利或无保密限制的状态,然而,如果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付诸现实,而基本原则竟然未曾改变,他们还是会感到惊讶。
  迈向机器主导时代
  本书讲述的重点是第二次大战过后数字宇宙的突然爆发。虽然书中少数对未来的猜测要么已成为事实,要么已被证实是的,但是由于其历史性,书中描述的大部分事实能够无须更新就一直适用。在我创作本书时, 很多见证人都已离开人世,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万分感激他们,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为这个带来了现代计算机。
  从游牧部落到古希腊人,所有人类文化都由创世的故事来讲述创造了人类的神。这些故事都包含非常多的细节。当然,在不同的文化中,创造了人类的神可能有许多个, 每一个都有着独立的个性以及冒险或灾难性的际遇。 细节很重要,就像对阿拉斯加海岸的特里吉特人(Tlingit)来说,记住渡鸦(Raven)把陆地从海洋中带出来的日子里,吃了什么早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目前正在进入一个过渡期——从由人类所主导的时代转变为由越来越自治的机器所主导的时代。本书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了创造这些机器的一些人的故事。
  乔治·戴森
  美国华盛顿州贝灵汉市2015年3月31日
  [前言]
  数字宇宙的诞生
  我正在考虑一些远比炸弹更重要的东西,我正在考虑计算机。
  约翰·冯·诺依曼,1946 年
  关于生命的起源,存在两种创世神话:一种认为生命源于泥土,另一种认为生命是从天而降的。如果按照这两种创世神话,那么计算机源于泥土,而代码则是从天而降的。
  1945 年年末,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等研究院内,匈牙利裔美籍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召集了一小群工程师,开始设计和建造配备有 5 千字节存储器的电子数字计算机,这种存储器可以在 24 微秒内从一个存储单元切换到下一个存储单元。整个数字宇宙可以直接追溯到这种 32×32×40 位的核心:比如今计算机中单个图标配置的内存还要小。
  1936 年,艾伦·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通用机的理论构想,而冯·诺依曼的研究项目就是对这种理论构想的物理实现。它不是台计算机,甚至也不是第二或第三台计算机。然而,它却是首批充分利用速随机存取存储矩阵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的编码被广泛复制和使用,其逻辑架构也被大量复制。这一设想是由艾伦·图灵提出的,而冯·诺依曼则通过这种设想制造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打破了用于“表意”(mean)的数字和用于“运算”(do)的数字之间的区别。宇宙的变化是停歇的。
  十几位二三十岁的工程师打破了行业限制和学术规则,在短短 5 年的时间内,花费不到100 万美元设计和建造了冯·诺依曼计算机,美国政府也为此提供了大量支持。 “他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正确关联了对的想法,”威利斯·韦尔(Willis Ware)回忆说,他是第四个被选入工程团队的人,“这究竟是谁提出的观点,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不会得到解答,我们暂且抛开这一困扰。”
  随着第二次大战接近尾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制造了原的科学家们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等人发誓再也不染指核武器或军事机密,而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和约翰·冯·诺依曼等人则跃跃欲试地想要开发更先进的核武器,尤其是“炸弹”,或者说氢弹。1945年7月16日黎明前夕,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发生了爆炸,火光照亮了天空,据称“比1 000个太阳还要亮”。而8年半后, 比基尼环礁(Bikini Atoll)也发生了爆炸, 相较新墨西哥州那次爆炸,威力更是强了1 000倍。随着冯·诺依曼提出要发明计算机的想法,氢弹之争也开始加剧,这一形势进一步推动了冯·诺依曼去研究计算机。
  计算机在核战之争中发挥了不可少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关于“点源解决方案”,1947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发布了一份有关核爆炸产生冲击波的报告。冯·诺依曼解释说:“对于异常剧烈的爆炸来说……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压区视为一个点源。”这种说法已经足够接近核爆炸的物理现实了,因此,有关核武器效果的初期预测得以实现。
  计算机内的数值模拟链式反应启动了计算机之间的连锁反应,正如我们设计之初所设想的那样,机器和代码以爆炸式的速度激增。具颠覆性和具建设性的人类发明出现在完全相同的时期,这并不是巧合。只有拥有集体智能的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武器造成的破坏。
  图灵的通用计算模型是一维模型:一串符号编码在一条图灵带上。然而,冯·诺依曼构建的图灵模型是二维的:与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地址矩阵有关。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三维模型,但整个互联网仍然可以被看作由众多图灵通用机共享的通用磁带。
  时间处于何种位置呢?数字宇宙中的时间和人类宇宙中的时间分别受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钟管制。在人类宇宙中,时间是一个连续体。而在数字宇宙中,时间 (T)是一种可数的、离散的、连续的步骤。初当T = 0,以及后当 T 停止时,数字宇宙都是有界的。即使是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宇宙中,我们也无法找到一致的方法,来提前对结局做出预测。对于人类宇宙中的观察家而言,数字宇宙似乎正在加快步伐;而对于数字宇宙中的观察者来说,人类宇宙似乎正在放缓脚步。
  ……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未提及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并力求自然、详尽: 《代码的咏叹调:信息、计算与人类未来的交响》 卷首语: 我们身处一个由逻辑与数据编织而成的时代,每一个电子脉冲都承载着远超想象的可能性。本书并非对既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深入挖掘驱动我们数字文明的哲学内核与底层原理,探索人类心智与机器逻辑之间那条既相互依存又充满张力的边界。 第一部分:零与一的宇宙观——计算的基石与早期思想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至现代信息时代的源头,探讨“可计算性”这一概念如何从纯粹的数学抽象转变为驱动现实世界的强大工具。我们将从布尔代数的基本逻辑出发,解析奠定一切数字系统的二元世界观。 深入探讨两位奠基人——阿兰·图灵与克劳德·香农——的思想遗产。图灵的“通用计算机器”概念,并非仅仅是机械装置的蓝图,更是一种对“思维过程”本质的深刻拷问。我们不仅仅描述图灵机如何工作,更侧重于它揭示了哪些关于“有限资源下解决无限问题”的哲学困境。紧接着,香农的“信息论”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中考察:信息如何被量化、编码和传输,以及噪声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信息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有可测量的物理属性。 本部分还将回顾早期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历程,从ENIAC的庞大身躯到冯·诺依曼架构的优雅设计,解析这种架构如何解决了程序存储与执行的难题,从而为软件时代的爆发提供了硬件基础。我们会细致描摹那个时代科学家们在真空管和继电器之间构建出第一个可编程逻辑的激动人心的瞬间。 第二部分:算法的炼金术——从指令集到复杂系统的涌现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算法不再只是简单的求解步骤,它们成为了构建复杂系统的“咒语”。本章聚焦于算法设计的艺术与科学,探讨那些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运转的范式。 我们将详细分析排序、搜索、图论等基础算法的效率与局限性,但重点在于探究“P/NP问题”的深远影响。这一理论难题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未解之谜,更是关于我们能否在合理时间内解决所有实际问题的根本性挑战。 随后,视角转向“复杂性理论”。我们考察非线性系统、混沌理论与分形几何如何揭示自然界和人工系统中固有的不可预测性。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面向对象设计等思想,本质上也是人类试图用结构化的方式去驯服和管理这种内在复杂性的努力。本部分将通过具体的案例,阐释一个简洁的算法如何能在大规模数据上产生宏大、甚至出乎意料的全局行为。 第三部分:智能的边界——符号、联结与学习的进化 本书的中间部分是关于“人工智能”理念的演进史,着重区分两种主要的哲学路径:符号主义(Symbolism)和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 符号主义将智能视为对知识的逻辑操作和推理,我们探讨专家系统、逻辑编程的兴盛与衰落,以及它们在特定领域内表现出的局限性——即“常识获取”的难题。 随后,我们将引向联结主义的复兴。本书不会停留在对深度学习架构的表面介绍,而是深入解析人工神经网络背后的生物学启发、反向传播算法的数学精妙之处,以及激活函数如何模拟神经元的非线性响应。我们着重分析“表征学习”的重要性:机器如何不再需要人类明确告知特征,而是能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提取出有意义的抽象概念。本书将讨论这种学习范式对传统知识工程带来的颠覆性冲击。 第四部分:数据的海洋与隐私的潮汐——信息时代的伦理与治理 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富集,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伦理和安全挑战。本部分将我们从纯粹的技术讨论转向人类社会与技术的互动层面。 我们将探讨“大数据”的真实含义,它超越了数据量的庞大,更在于通过计算发现隐藏在数据关联中的模式。这引出了对“算法偏见”的严肃审视:当训练数据带有历史遗留的歧视时,算法如何固化甚至放大这些不公? 隐私保护不再是简单的加密问题,而是关于控制“数字身份”的博弈。本书将分析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前沿技术,考察它们如何在维护数据效用的同时,尝试重建个人对其信息的自主权。此外,我们还将深入讨论“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分析推荐系统如何在追求用户参与度的同时,无意中削弱了社会的公共讨论空间。 第五部分:未来之境——量子跃迁与人类心智的延伸 在本书的收官阶段,我们将展望计算科学的前沿领域,探讨那些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计算”认知的技术突破。 首先是量子计算。我们不仅解释量子比特(Qubit)的叠加态和纠缠态如何提供了超越经典比特的指数级潜力,更重要的是,探讨“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对现有密码体系的根本性威胁,以及我们为之准备的“后量子密码学”。 最后,本书将回到人与机器的终极关系。我们探讨“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必要性——智能是否必须植根于一个物理实体,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同时,探讨神经科学与计算科学的交汇点:大脑的运作机制是否最终能被完整地模拟,或者,机器智能的“涌现”将永远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异化和模仿?本书以对未来图景的审慎思考作结,强调技术发展的方向应始终服务于人类的自由意志与福祉,而非反之。 《代码的咏叹调》 是一本面向所有对数字世界背后的逻辑、哲学和未来走向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读者的著作。它旨在提供一个连贯的叙事,将数学的严谨性、工程的创造性与人文的关怀熔于一炉,引领读者深入理解我们正在共同构建的这个越来越“智能”的世界的复杂本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书籍,而《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书名中的“图灵”二字,本身就自带了技术深度和历史厚重感。而“数字宇宙”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概念,它预示着一个由数据和智能构筑的新世界。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将相对抽象的人工智能理论,与一个具象化的“数字宇宙”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塑造这个数字空间?例如,它如何通过算法优化信息流动,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提升交互体验,又如何创造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数字生态?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人工智能在“开启智能时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它是否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同时,它又可能引发哪些伦理困境,例如隐私安全、就业冲击、甚至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并思考如何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名为《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到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但仅仅是它的名字,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并对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把这本书理解成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技术发展史诗般的叙事。图灵,作为人工智能的先驱,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关于计算、逻辑和智能的伟大构想。而“大教堂”的比喻,则赋予了这项事业一种神圣感和宏大感,暗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积累和精心的雕琢,最终形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数字宇宙”的。它是否是一个完全虚拟化的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深度融合的产物?在这个数字宇宙中,智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像工匠一样精细地建造和维护这个宇宙,还是像神明一样引领和塑造它的未来?书中对“开启智能时代”的论述,更是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一丝敬畏。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走向一个由机器智能主导的时代?人类在这个新时代中,又将如何找回自身的位置和价值?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关于人类与未来、智慧与宇宙的深刻哲学探讨,足以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关于《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这本书,我个人非常看重它在宏观视野上的构建能力。书名中的“大教堂”意象,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历经时间沉淀、凝聚集体智慧的宏大工程。而“图灵”作为这个工程的奠基者,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数字宇宙”的框架下进行解读。这个“数字宇宙”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它与我们当下所理解的虚拟现实、元宇宙又有何异同?书中是否会探讨人工智能在实现这个“数字宇宙”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它如何驱动数据生成、信息交互,乃至创造新的现实维度?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甚至人类思维方式上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它是否会重塑我们的知识体系,改变我们学习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我对书中关于智能的“开启”的论述充满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文明纪元的到来,而我们又是这个纪元中的见证者还是参与者?

评分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最近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书是《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极具哲学意味,它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比作建造一座神圣的“大教堂”,而图灵,这位人工智能的先驱,则是这座宏伟建筑的灵魂人物。我尤其被“数字宇宙”这个概念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空间,更是一种全新的存在形态,一个由数据、算法和智能构建的、正在不断扩张和演化的世界。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数字宇宙”的蓝图的?它是否会超越物理世界的界限?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又将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是掌控者,还是被算法重塑?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再到艺术创作,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在智能越来越发达的未来,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独特价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科普读物,更是一部探讨人类命运的哲学著作。

评分

最近听朋友推荐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书名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叫《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对这个话题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人类对智能的探索,就像是建造一座宏伟的大教堂,从最初的简单构想到如今的复杂系统,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而“图灵”这个名字,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志性符号,他的思想如同奠基石,支撑起了整个数字宇宙的想象。这本书的副标题“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更是直接点出了核心,让人不禁联想到,我们是否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数字宇宙”的,它会是怎样的景象?在这个宇宙中,智能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纯粹的工具,还是会演变成某种意义上的“生命”?我对书中对未来社会形态、人机关系以及伦理道德的探讨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解释当下的技术成就,更在于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未来、拥抱未来的视角,以及如何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人文的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