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财政学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财政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廉,李锐 著
图书标签:
  • 财政学
  • 公共财政
  • 国家财政
  • 财政政策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中国文库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经济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3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3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5
字数:3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财政学》分为六部分35章。主要内容包括“财政学与财政学说史”、“支出”、“收入”、“租税”、“公债”、“财务行政与立法”等。它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经济问题,侧重于对公共财政理论和财政制度的介绍与梳理,重视制度建设在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对当代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财政学》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何廉,(1895~1975),湖南邵阳人。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李锐,(1898~1978),湖南宝庆人。著名学者,曾任南开大学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绪论
第一章 财政学之定义及范围
第一节 财政学之定义
第二节 财政之基本原则
第三节 政府理财与私人理财之比较
第四节 财政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关系
第五节 财政学之范围
第二章 财政学之发达
第一节 欧美财政学之发达略述
第二节 欧美现代财政学界之著作
第三节 中国古昔之财政论说略述
第四节 民国以来之财政资料及著述

第一编 支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公共支出之意义
第二节 国家职务之范围
第三节 公共支出与工商业及政治情形之关系
第二章 公共支出之分类
第一节 分类之功用
第二节 分类之方法
第三章 公共支出膨胀及分配之趋势
第一节 公共支出增加之趋势
第二节 公共支出分配之趋势
第三节 公共支出增加之原因
第四节 公共支出节制之方法
第四章 公共支出之经济性质及影响
第一节 专门名词之诠释
第二节 公共支出之经济性质
第三节 公共支出对于生产及分配之影响
第五章 中央支出与地方支出之划分
第一节 中央支出与地方支出划分之原则
第二节 欧西各国中央与地方之财政关系
第三节 吾国中央及地方收支之划分

第二编 收入
第一章 公共收入之分类
第一节 公共收入之意义
第二节 公共收入之分类
第三节 本书所采用之分类
第二章 公产收入
……
第三编 租税
第四编 公债
第五编 财务行政与立法
何廉先生学术年表
财政思想与民国实践的创新结合
——何廉、李锐《财政学》导读

精彩书摘

吾国各省之募集内债,始于前清之末,当光绪三十一年时,袁世凯以北洋陆军扩张需费,遂募集地方公债以资应用,债额为四百八十万两。嗣后宣统年间,湖北、安徽、湖南相继举债,惟额少期短,率已按期偿付。同时各省中亦有借用外债者,如宣统年间,鄂省向英国汇丰银行所订借之外债,苏省之维持市面借款,粤省之周转市面借款等,即为其例,亦均如数偿清。民国成立后,地方公债之发行渐多,民六以还,政变频起,军人割据,省自为政,中央无法监督,各省遂得自由募集。就年来各省发行公债之原因观之,约可概括为四:第一,因地方灾歉事故而发行,如河北、山西、安徽、浙江之赈灾公债,江苏之灾歉善后公债等是;第二,为建设或救济生产事业而发行,如各省之建设公债,江浙之丝业公债等是;第三,为财政金融之整理而发行,如江苏之增比债券,江西之币制公债,云南之整理金融公债等是;第四,为支应军政费而发行,如河南之八厘公债,湖北之地方公债以及各省之军需公债等是。以上所述各因,骤视之除第四种外,似尚未可指摘,实则仅凭各省发行公债条例所载,以决其用途,必多不实,盖借新政之名以举债,而移其所得之一部分以充军政费,此各省财政上所数见不鲜者也。迄至现在,各省所负之债额,为数若干,材料多缺而不完,故从略。
募举外债之事,民国以来,各省亦多有之,据凌文渊氏《省债》一书所载,在民国十四年前,积欠外债而未能清偿者,有冀、鲁、皖、闽、苏、赣诸省,数额自数十万至数百万元不等。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初未采外债政策,故各省所举之债,亦仅国内公债库券及银行借款三种而已。
近年来,地方政府举债之额,为数殊巨,就二十一年言之,各省发行地方债券总额,共一万零八百万元,即广东一省,计五千万元。
……
财政学:国家财富的分配与治理(不含“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财政学”) 图书定位与目标读者: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财政学的核心理论、分析框架与现实应用,为高等院校财政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权威、深入的教材与参考读物。同时,它也将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智库研究人员及关注公共经济运行的社会公众,理解国家如何通过预算、税收、公共支出等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收入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指南。本书立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紧密结合当代中国乃至全球财政实践,力求在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之间达成精妙的平衡。 全书结构与内容深度解析: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章,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财政学基础与理论沿革 (Foundations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Finance) 本部分奠定了财政学的学科基础,明确了财政的定义、职能及其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 1. 财政学的学科界定与范畴: 深入探讨财政活动的对象、研究方法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以及财政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如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交叉渗透关系。详细阐述财政活动的三大核心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稳定。 2. 财政理论的历史演进: 追溯古典学派(斯密、李嘉图)关于国家职能的界定,重点解析边际革命后对财政支出的边际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崛起。特别辟章节论述了公共物品理论(皮古、汉密尔顿)的奠基性作用,以及现代公共选择理论对财政决策过程的解构。 第二部分:收入的艺术——税收理论与实践 (The Art of Revenue: Tax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本部分是财政学的核心,聚焦于国家如何合法、有效地筹集资金,并探讨税制设计中的公平与效率权衡。 3. 税收的基本要素与法律基础: 详细解析税收的构成要素(税目、税率、纳税人、征收期限),并从法理学角度探讨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法定性特征。 4. 税收的经济学分析: 深入研究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问题,运用供需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税(如流转税、所得税)对价格、产量、就业和投资决策的影响。重点阐述“超额负担”(Deadweight Loss)的概念及其量化分析。 5. 现代税制结构与主要税种: 对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流税种进行原理剖析、历史沿革及在各国税制中的地位分析。特别侧重于增值税的抵扣链原理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6. 税收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详细阐述霍布斯、洛克等哲学思想对“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塑造。引入拉弗曲线理论,探讨税率与税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设计促进经济增长的税制。 第三部分:支出的逻辑——公共支出与政府干预 (The Logic of Expenditure: Public Spending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本部分探讨政府资金的流向,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支出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7. 公共支出的分类与增长规律: 根据职能和经济性质对政府支出进行科学分类。重点分析瓦格纳定律(Wagner’s Law)和皮考克-怀斯曼模式(Peacock-Wiseman Hypothesis),解释随着经济发展公共支出必然增长的内在动因。 8.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财政: 详尽阐述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征,解释市场失灵的根源。深入分析最优公共物品供给量的确定(基于基度森-萨缪尔森的“搭便车”问题与协同机制)。 9. 转移支付与社会保障财政: 详细解析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对地方政府的补助政策。重点分析养老金体系(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医疗保险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0. 政府债务与代际公平: 分析政府借债的动机、融资方式(国债、地方债)及债务的偿还机制。系统评估政府债务的经济后果,包括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里卡多-巴罗等价理论的批判性考察,以及主权债务风险的管理。 第四部分:预算、赤字与财政政策 (Budgeting, Deficits, and Fiscal Policy) 本部分聚焦于政府财政活动的年度管理框架及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11. 政府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阐述预算的职能(计划、控制、公开透明),分析不同预算体制(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的优缺点。详述预算草案的提出、审议、批准与执行的全过程。 12. 财政赤字与债务融资的宏观效应: 区分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扩张政策对利率、投资、总需求和汇率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13. 财政政策工具与相机抉择: 探讨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的内在时滞性、政治制约性,以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主导与货币主导的争论)。 14. 财政可持续性分析: 引入跨期预算约束概念,分析财政政策对代际间的福利转移。探讨衡量财政可持续性的指标(如财政缺口、代际负债比率)及预警机制。 第五部分:地方财政与财政体制 (Sub-national Finance and Fiscal Federalism) 本部分专门处理多层次政府结构下的财政关系与事权划分,对理解中国特色财政体系至关重要。 15. 财政联邦制的基本原理: 阐述奥尔森(Oates)关于最优政府层级的“地方化原则”(Decentralization Theorem)。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税权、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的划分逻辑。 16. 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与债务管理: 考察地方税体系的构成(如房产税、地方附加税)。深入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的运作模式、风险敞口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与化解路径。 17. 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设计: 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的关键工具。详细分析垂直平衡性转移支付(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和水平补助(激励地方政府行为)的计算模型与激励相容性设计。 18. 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机制: 探讨特许经营(PPP)、特许权收费以及政府购买服务(GBS)等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财政绩效评估与风险分担机制。 本书特色: 理论的严谨性与实践的结合度高: 不仅教授“是什么”(What),更侧重于分析“为什么”(Why)和“如何做”(How)。每一章节都配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涵盖国际经验(如北欧福利国家、美国税制改革)与中国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强调政策目标与工具的匹配: 引导读者辨析在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稳定增长三大目标冲突时,财政政策如何进行权衡和取舍。 前沿议题的引入: 专门讨论了环境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财政机制、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税收管辖权挑战、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财政压力应对策略。 通过对上述模块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一套分析和解决现代国家财政问题的专业工具箱,深刻理解财政活动对社会福利与经济稳定的决定性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与人生哲学相关的部分非常感兴趣,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古老智慧的书。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不同古代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比如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对个人修养的强调,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的。我特别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先贤们的思想世界,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宏大的宇宙观出发,最终落脚到个体生命的实践层面的。这本书如果能包含一些经典的哲学文本选段,并配以详细的注释和解读,那就更好了,这样我可以直接感受原著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引导我思考一些关于幸福、死亡、自由等终极问题的答案,并从中汲取力量,以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特别是它对国际金融和贸易规则的影响。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变化,并深入分析其背后驱动因素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能够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权力结构、利益博弈以及意识形态的较量。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国际组织会崛起,而另一些则可能面临挑战,以及不同国家在塑造国际规则时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项国际协议的谈判过程,或者某个经济危机是如何演变的,并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那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对未来全球治理的走向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预测,为我们理解和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感,我一开始是被它“中国文库”的名头吸引的,想着能在这个系列里找到一些系统性、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理论之间建立更清晰的联系,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很多传统理论似乎需要新的视角来解读。我希望能读到关于公共财政如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深入的探讨。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中国特色的财政政策案例分析,并与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进行对比,那就更好了。我个人比较偏好那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剖析的学术风格,所以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帮助我理解财政政策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影响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并且论证严谨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年代叙事,深入挖掘那些塑造历史进程的隐秘力量,比如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是个人的决策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作用。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书籍,以及那些能够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书。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独到的见解,甚至是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谜团提供新的解释,那我一定会非常着迷。我期待它能激发我进一步思考,并对历史保持一种批判性、探索性的态度。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对那些能够反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的书籍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技术性的规划方法,而是能更深入地探讨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我期待它能分析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宜居、有韧性城市的新思路。我尤其想了解在解决交通拥堵、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社区营造等方面,是否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如果这本书能包含一些成功的城市案例研究,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同时也能指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陷阱和误区,那将对我理解和参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