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平装) 湖北新华书店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平装)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鸿祎,范海涛 著
图书标签:
  • 周鸿祎
  • 自传
  • 360
  • 互联网
  • 企业家
  • 商业
  • 人物传记
  • 科技
  • 中国
  • 平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09304
商品编码:2034021526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平装) 作者 周鸿祎、范海涛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 9787559609304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周鸿祎,一个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

作为*代互联网人,中国互联网行业*好的产品经理、创业者,他每时每刻都以自己的实践,为互联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没有在公共场合发声,甚至有粉丝对当前死水一潭的互联网现状不满意,发出了“人民想念周鸿祎”的呼声。

他被认为是奠定当今中国互联网格局的人之一。

***

但周鸿祎在小时候,却是一个踢天弄井,动不动就大闹天宫的超级熊孩子,一个成年人眼里的非主流儿童。

小时候周鸿祎在家里经常因为捅出娄子,惹来父母一顿胖揍。上学之后,更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异类分子——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戏弄女同学、画漫画丑化惩罚他的老师,甚至因为淘气被警察找上门来。

岁月会让人变得成熟稳重,然而上大学之后的周鸿祎,却也不怎么安分——刚上大学就跟人打架,差点被开除、大学期间两进公安局、多次创业失败……

***

在“熊孩子”背后,周鸿祎还有另外一面:

他从小就热爱阅读,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阅读的好习惯,不断升级迭代自己的思维体系;

他高中时期就立下了“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志向,要做一款产品改变世界。

大学期间创业虽然失败,但没有击倒他,反而更坚定了他做好产品,服务好用户的理想。

***

一个调皮捣蛋四处惹祸的“超级熊孩子”,一个颠覆式的挑战者,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凭借着对计算机的无限热爱,蜕变为了人尽皆知的“互联网英雄”。

周鸿祎这个四十年走过的路,一点都没有枉顾时间给他所有的考验和历练。

不甘于平庸的你,读完周鸿祎的成长故事,也可以得到一些启迪,从而颠覆观念,颠覆人生。


   作者简介

周鸿祎,360公司创始人兼CEO,知名创业导师,免费安全之父。

2006年,周鸿祎创立360公司,创新性地推出“免费安全”战略,颠覆了传统互联网安全行业,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的新格局。2011年3月,周鸿祎率领360公司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将之发展成为全球的互联网安全企业。

2017年,周鸿祎提出“大安全”理念,指出随着网络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互联网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攻击,甚至网络战争,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产业甚至人类生命的重要威胁。

在“大安全”时代,周鸿祎领导360公司向安全企业转变,为用户、企业以及单位提供从信息、金融、车联网、物联网到工业互联网多层级的安全保障服务。

范海涛,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代表。

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著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并以此获得蓝狮子中国佳本土商业作者奖。

2011年赴美留学,201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学位,这是该专业的高学位。

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

2016年,出版畅销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以后去留学》。受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邀请,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

2017年1月,当选年度影响力作家。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创新者的窘境:技术、市场与企业生存的悖论》 作者: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译者:林建华 等 出版信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原版),不同中文译本由不同出版社引进出版 --- 内容简介: 《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著作,它深入剖析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反复上演的企业衰亡模式:那些曾经优秀、管理得当、倾听客户、持续改进产品的行业领导者,为何最终会被名不见经传的“颠覆性创新”击垮? 本书并非关于“我们如何创新”的技术手册,而是关于“为什么最好的公司会在面对创新时失败”的深刻洞察。克里斯坦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钢铁制造、挖掘机等多个行业的细致案例研究,构建了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揭示了驱动“渐进式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的理性决策机制,如何成为企业在面对“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时的致命缺陷。 一、 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本质区别 克里斯坦森清晰地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 1. 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这类创新关注的是现有市场中顶级客户的需求,旨在使产品在现有性能维度上不断改进,例如提高存储容量、提升发动机效率、增强软件功能。成功的企业往往擅长维持性创新,因为这符合其现有的商业模式、利润结构和客户反馈机制。它们听从了最有利可图的客户的建议,并投入资源开发能带来更高利润率的产品。 2. 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颠覆性创新通常始于市场的低端或全新的市场领域。它们的产品在初期往往性能较差,无法满足现有主流客户的需求,但它们具有更低的成本、更小的体积、更简便的操作,或者开创了全新的价值网络。它们的优势不在于性能的卓越,而在于易用性、可负担性或面向全新的用户群体。 例如,早期的个人电脑在性能上远不如大型机和小型机,但它们为个人用户和小型企业提供了负担得起且足够使用的计算能力。 二、 为什么优秀的公司会失败?——“窘境”的根源 企业的失败并非源于管理层的愚蠢或疏忽,而是源于其理性且正确的管理原则。克里斯坦森指出,以下机制导致了领导企业的“失明”: 1. 资源依赖性(Resource Dependence): 大型企业依赖其现有的大客户和高利润业务。任何新的、初期利润率低、市场规模小的项目都会被内部资源分配机制自然地拒绝。 2. 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 企业是嵌入在特定的价值网络中的,这个网络定义了客户、供应商和投资者。颠覆性技术往往不符合现有价值网络的盈利逻辑,企业为了保护其既有网络,会本能地排斥颠覆者。 3. 绩效衡量标准(Metrics for Success): 企业的财务模型和绩效指标(如投资回报率、毛利率)倾向于支持大规模、高利润的维持性项目,而对低利润、小规模的颠覆性项目天然产生排斥。 4. 能力与组织结构: 现有组织结构和流程被设计用来优化现有业务,这使得它们难以灵活应对那些初始阶段看起来“不合逻辑”的新技术路径。 当颠覆性技术经过时间积累,性能逐渐提升,最终跨越了主流客户的最低要求门槛时,那些曾经被视为“低端”或“玩具”的产品,便能迅速蚕食甚至摧毁领导者的市场份额。这时,领导者往往反应过激,但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关键的窗口期。 三、 如何应对颠覆性创新? 本书的后半部分为企业提供了应对这一“窘境”的战略框架,核心思想是:不能用管理现有业务的逻辑来管理颠覆性创新。 1. 将颠覆者安置在独立的组织中: 颠覆性技术必须被放置在一个独立于主营业务的组织中,这个新组织必须拥有不同的成本结构、不同的激励机制,并且能够容忍早期的低利润率和不确定性。 2. 容忍“不完美”的市场: 颠覆性技术的目标客户往往不存在于现有市场中,或需求尚未被充分定义。企业需要接受初期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在“聆听客户”的同时,学会“引导”新市场。 3. 匹配技术成熟度与组织规模: 只有当颠覆性技术发展到足以吸引现有客户的某个细分市场时,才应将其整合回主流业务。过早整合只会因内部压力而被扼杀。 《创新者的窘境》深刻揭示了商业世界中“好”的管理实践如何导向“坏”的结果。它提醒所有管理者,真正的威胁往往不是来自那些直接竞争对手推出的更强性能的产品,而是来自那些你目前根本看不上、但正以不同规则运营的“小麻烦”。本书是所有高管、创业者、战略规划师和技术领导者案头必备的经典读物,指导他们识别、拥抱并驾驭那些旨在重塑行业的颠覆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简洁有力的感觉,书名“颠覆者”更是直击人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无数的新模式、新概念层出不穷,而周鸿祎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颠覆者”之一。我非常好奇,他在书中是如何剖析“颠覆”这个概念的?是源于对现有模式的深刻洞察,还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把握?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他对于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的独到见解,甚至是一些他犯过的错误和从中吸取的教训。毕竟,成功的故事固然激励人心,但失败的经历往往更能提供宝贵的经验。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周鸿祎?不是那个在媒体上高谈阔论的“老周”,而是那个在深夜思考、在会议室争论、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摸索前进的创业者。他对360的每一次战略调整,对竞争对手的每一次“反击”,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复杂心路历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生动案例,能让我从中窥见时代变迁的脉络。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翻开目录,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飙升。我一直以来对科技行业的创业者和他们的故事都充满了好奇,而周鸿祎这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的经历,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挑战、争议和智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述他早期创业的艰辛,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普通技术人成长为互联网巨头掌舵者的。尤其是那些被媒体报道的“炮轰”事件,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战略考量和个人性格使然?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更深入、更真实的视角,让我理解那些决定命运的时刻?我还想知道,在每一次的危机和转型中,他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平装版本轻便易携带,我很喜欢在通勤路上或者咖啡馆里阅读,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近期阅读清单中的亮点,为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评分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预示着这是一本关于突破、关于创新的故事。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周鸿祎这个人充满了好奇,他身上有太多让大家津津乐道的经历和话题。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周鸿祎。我好奇他对于“颠覆”的定义,以及他在实践中是如何践行的。是否会分享一些他关于创业、关于竞争、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我特别想知道,在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互联网领域,他如何平衡道德与利益,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以及在面对质疑和非议时,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一个企业家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商业哲学读物,能够让我从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中,汲取宝贵的养分,更好地理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评分

收到这本书,感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书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和时代印记。周鸿祎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经历过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时代。我一直很好奇,他的“颠覆”究竟是怎样一种思维模式?是从零开始的创新,还是对现有规则的重塑?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他对于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独到观察和预判,他是如何洞察先机,又是如何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的?那些在互联网浪潮中沉浮的企业,那些曾经辉煌又黯然离场的公司,在这本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值得玩味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互联网行业十几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迫切想知道,在无数次的风口浪尖上,他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化解危机,又如何带领360一次次地“绝地反击”。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一个企业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持和成长?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

坦白说,我对周鸿祎的印象一直比较复杂。他身上的标签太多了——“鲶鱼”、“搅局者”、“敢说敢做”,这些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褪去那些标签化的描述,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人情味的他。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充满硝烟的商业战场上,他作为领导者,是如何凝聚团队,如何激励士气,又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艰难的决策?他的成功是否也伴随着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和妥协?我期待书中能够透露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和家庭的细节,这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他作为一个“颠覆者”背后,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关注他对于“安全”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360从一个杀毒软件公司,一步步发展成为涉及安全、搜索、直播等多个领域的巨头,这个转型的过程一定充满了挑战和故事。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个过程中,他所面临的瓶颈和突破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在互联网江湖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