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详细分析,民宿体验达人诚意参与,中国国家地理Mook团队实地采写,全景式呈现民宿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民宿主人的诗意与探索、民宿空间的多彩与
遍寻中国,只为住一家好民宿。
宿于丰富的想象之中,宿于美好的器物之上,享用地道珍馐,邂逅志趣相投。
资深业内人士详细分析,民宿体验达人诚意参与,中国国家地理Mook团队实地采写,全景式呈现民宿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民宿主人的诗意与探索、民宿空间的多彩与新生。
好的民宿,像一个个鲜活的小型博物馆,或让人看到一地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或让人看到传统的建筑之美,或让人看到主人的审美倾向、生活经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歇脚之地,也是旅途中的一个家,为旅途开辟了一方新空间。
民宿又是一个平台,它连接起乡村与城市,旅行与生活,情怀与商业,它本身就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风景。
这一次,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通过搜集大量行业信息、深入细致的多地域实地采访,力求为读者呈现中国民宿之美,展现中国民宿在当下的发展状况,也为旅行者提供全新的旅行体验方向。
Preface 序
民宿之美 李栓科
Vision 视野
民宿时代,开启旅行新空间 范亚昆
民宿·众人说
Constellations 境·地
滇西北,民宿风云三十年 袁銮
莫干山民宿外史 夏雨清
江浙民宿,千江有水千山月 潘瓶子
川藏线民宿的梦幻十年 沈明笃
厦门民宿,远去的盛夏文艺梦 黄达隆
京郊,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民宿群落 严锋林
徽州的民宿 [ 美] 沈家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民与艺,黔东南民宿的滋养者 袁銮
湘西民宿,山水人文的新选择 易晓春
“初见如故人”的台湾民宿 吴文智
City 城市
城市民宿进化论 余弦
住到北京胡同里,当回“老炮儿” 汪云
隐于市井烟火里,体验成都慢生活 王静
茶与分享,西湖畔的禅意生活 蒋瞰
八大关与里院,青岛的民国时光 汪云
Experience 体验
旗袍坊里的宝贝们 王静
瓯江,流动的传统 楼学
回应山房:一座山房,一泡茶,一段茶里人生 黄达隆
肇兴侗赏:一块侗布 袁銮
当我们喝酒时,我们说点什么 蒋瞰
夜奔北京,一堂四合院里的武术课 张田小
花梨之家,阿夸的火山田园梦 梅眉
这次,我们去山里不讲隐世 蒋瞰
亼樂:站在浪尖的快乐 梅眉
我在山中,有间小屋 夏雨清
过云山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潘瓶子
群山之心:“分裂”的诗意栖居 袁銮
长城脚下的无墙博物馆 张田小
People 人物
白玛多吉:从“地之肚脐”到“香格里拉精神” 袁銮
阿若康巴,扎巴格丹的马帮梦 袁銮
埃斯特尔:云南乡间的环保“法式”生活 袁銮
跟着伊夫,当一天地道成都人 王静
敬一:恣意于山水间的“禅猫丫头” 张田小
一直:人民路“谋杀者” 袁銮
胡赤骏:“希望人与自然、建筑融合为和谐的生命体”
李敏盈、丘奎源
柏昆、吴运鑫:一个戏台“中西合璧”的民宿之路 袁銮
Architecture 建筑
从民居到民宿,布朗族传统建筑的活化 邹怡情
关麓小筑,徽式古民居的新生 贺靓
有一种设计,由地而生 范佳山
乡村不是建筑师的演绎场 吕晓辉
既下山,设计的勇气与妥协 袁銮
民宿,“界”与“非界”的共存 戚山山
寄生在胡同里的猫民宿 王子一
Postscript 跋
享受民宿,与心灵相约 罗军
范亚昆 主编
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地道风物MOOK主笔,曾主编《地道风物·黔东南》《地道风物·湘西》。
民宿时代,开启旅行新空间
撰文 范亚昆
8 月的云南大理,一如既往地爽朗明媚。早餐时间,我从二楼的房间下来,穿过一楼的客厅,来到一个透明玻璃墙的明亮小饭厅中。摄影师身份的男主人正在准备早餐的黑咖啡,女主人端出了自己做的三明治,他们年幼的儿子则举着一个变形金刚小汽车,找机会想对我炫耀一番变形方法——这里是“山水间”,大理一处鲜花掩映的别墅小区,我在旅途中享用着这家人的生活空间。
这种分享生活空间的旅居形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房屋主人把自家多余的房间拿出来供旅行者居住,并顺便提供一些关于旅行的信息指导;旅行者则避免了标准酒店昂贵的住宿费用,并在房东家里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个名叫“Airbnb”的网站(在进驻中国后称为“爱彼迎”)把分享房间的供需连接起来,并将这种趋势蔓延全球。许多年轻背包客热爱这样的旅行方式,还有人专门为此撰写攻略书籍,分享各种新奇的居住体验,指导更多的人上路远行。在中国,这种旅居业态被称为民宿。
“民宿”是个很年轻的词。2004 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当时全国有5 万余家酒店与客栈等住宿服务场所,其中获得星级标准的只有1 万多家,从酒店业的发展来看,这个数据不算乐观,因此,酒店服务与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呼吁加快酒店服务业的标准推广。两三年之后,“民宿”却作为一个与标准化酒店概念相左的新词,悄悄开始流行。
只不过,“民宿”这个词在中国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原始的“分享生活空间”的含义,而在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民宿所包含的内容,要更加丰富而有趣。
民宿的主人在哪里?
在走访国内民宿的过程中,男主人冲咖啡、女主人做早餐的“分享式住宿”,我只在前述大理的那个场景中体验到了一回。大多数时候,主人作为经营者,并不以“共享自己的居住空间”为己任。
“共享居住空间”,无论对于主人还是客人,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信任成本。在中国,这并不是一种流行风气。主人们做的,多是在乡间租下一片地、一个院落或居所,改造成民宿,并在这个改造过程里将自己的审美与生活理想全面灌注其中。
远离城市、隐居、诗意的生活……这些理想关键词推动着一大批人进入那些山水灵动的美好之地,无论他们先前是什么职业、以什么面目出现于人前,此刻他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身份:民宿主人。
《70 后大叔躲进百年村落,爆改5 个石屋小院,青山绿水中做一场森林美梦》《90 后小夫妻卖了5 家客栈,在洱海边种出一间老院子,一见钟情相守一生》《允许女儿不上学的她惊动央视,29岁裸辞白领,和丈夫带着两个精灵般的女儿重建440万平方米雨林》《70 后姐弟隐居茶山,在999 平方千米森林氧吧造出一片避世秘境,诗酒琴茶逍遥人生》……一个名叫“民宿头条”的微信公众号用超长的网络式标题描述着民宿界的梦想案例。无论用了多么狂欢式的标题,民宿主人的梦想首先是自己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才是经营一所民宿。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经常是老夫妻经营民宿相比,中国的民宿主人没有老人,他们是年青一代,他们并不像国外老夫妻那样把已有的生活空间共享出来,而是归隐山林,英姿勃发地开拓一个全新领域。
琴棋书画诗酒茶,主人的这些爱好与乡间优美的田园生活对接,为暂离尘嚣的客人提供了复古般的居住体验;户外运动、潜水、收藏、手艺、武术,主人曾经自负的绝技也在这个空间里得以施展,供住客互动体验。
这些满怀理想的主人,是民宿“1.0 版本”的核心力量,也是民宿曾经最动人之处。
住客们的旅行新选择
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旅游景区爆满的场景使一部分人望而却步,他们纷纷不再以热门旅游目的地为首选,开始选择度假休闲游。既然是度假休闲游,住宿体验与周边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民宿出现得恰逢其时:与标准化酒店里一个又一个千篇一律的房间相比,中国民宿呈现出来的居住形式可要五花八门得多。
上海热闹里弄中的民居、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云南茶马古道上的魁星阁老戏台、客家人的土楼、土家人的吊脚楼、莫干山的民国老别墅、徽州的徽派老房子、乡村边上的老油厂、被改造的旗袍店……这些自带历史与文化的建筑,就已经足够形成“建筑之旅”的主题了。新兴建筑中,法式山居、藏式文化、泰国风情、云间小景、古镇风情等,又纷纷成为自带光环的旅行新体验。为顺应这种时势,途家网、爱彼迎等网站也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预订平台,为旅行者提供方便的选择渠道,一个名叫“态客”的App(应用程序)则专门提供民宿的“试睡体验”分享。
如果仔细观察一番,我们便会发现,与国外民宿相比,中国民宿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差别,是价格。背包客们在国外旅行首选民宿的一大原因,就是民宿的价格比经济型酒店略低;而国内的民宿价格普遍高于经济型酒店,相对高端的民宿价格甚至大大超过了五星级酒店的价格。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我曾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从事休闲旅游经济研究的魏翔博士讨论过这个问题——受众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国外民宿的受众以背包客为主,他们年轻、有热情,经济条件一般,对世界怀有好奇心,热爱旅行与发现地方文化,热爱旅行中的相遇,对住宿环境要求不高;国内民宿消费者则以中产阶层为主,他们经济条件较好,度假需求高于旅行需求,对住宿环境与条件要求较高,并且需要周期性地组织家庭度假活动,享受与家人一起出游的时光。这类受众群体的需求,引领了一部分国内高端民宿的发展。这部分高端民宿从诞生之时起,就天然承担起“度假酒店”的角色任务,而不再以年轻背包客为主要对象。民宿的“2.0版本”就这样出现了——与“1.0 版”相比,它们在居住体验上更加舒适,服务也趋于高端与标准化。
毕竟,当全家出游时,一栋独立小别墅或一个带庭院的复式套间,比简单的主人客房要舒适得多。
序
Preface
民宿之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旅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古代,士大夫出门了解风土人情,叫作“观风”。如今人们出门旅行,除了饱览山川景色之外,对各地风物风俗的了解也是一种观风。近些年,民宿的出现,就为人们在旅途中的观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好的民宿,像一个个鲜活的小型博物馆,或让人看到一地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或让人看到传统的建筑之美,或让人看到主人的审美倾向、生活经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歇脚之地,也是旅途中的一个家,为旅途开辟了一方新空间。
民宿又是一个平台,它连接起乡村与城市,旅行与生活,情怀与商业,它本身就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风景。
这一次,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通过搜集大量行业信息、深入细致的多地域实地采访,力求为读者呈现中国民宿之美,展现中国民宿在当下的发展状况,也为旅行者提供全新的旅行体验方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社长、总编辑
李栓科
这本书《地道风物·民宿时代》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触动,它描绘的民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住”的概念,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的载体。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返乡创业”民宿主的描绘,他们是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坚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如何将当地的民俗风情、手工艺品巧妙地融入到民宿的设计和体验中。例如,某个藏匿于古村落的民宿,主人费尽心思搜寻来老物件,让每一件家具都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又或者,某个依山傍水的民宿,主人邀请当地的老匠人,教客人体验古老的纺织技艺,让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延续。这些细节,是冰冷的商业模式无法复制的,它们是民宿灵魂的所在,是吸引人前往,并愿意停留的原因。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民宿”的定义,它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连锁酒店,而是充满个性和灵魂的独立空间。每一次入住,都可能是一次与当地文化、与主人故事的深度对话。它引导我去思考,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看更多的风景,还是去感受更真实的生活?而这本书,无疑给出了一个让我心动的答案。
评分《地道风物·民宿时代》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民宿的信息,更是一种关于生活哲学的启迪。书中的每一个民宿,都像是主人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我看到了有人用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去保留老物件的质感,去还原老房子的韵味,即便这意味着更多的成本和精力。比如,书中描述的某个民宿,主人拒绝使用市面上批量生产的家具,而是坚持手工制作,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只为营造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居住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匠心”二字是如何在民宿行业中得以体现。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度假”?是逃离现实,还是融入其中?那些民宿主人们,他们本身就成为了景点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待客之道,都构成了民宿最独特的风景。我仿佛听到了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了他们温暖的眼神,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与客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这片土地的美好。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民宿,是能够让你感受到“人情味”的地方,是让你卸下疲惫,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评分读完《地道风物·民宿时代》,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细腻的旅行,那些文字如同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将一个个鲜活的民宿呈现在我眼前。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回避民宿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境,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展现了经营者们在摸索中前进的真实状态。我看到了有人因为坚持环保理念,在选材和装修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也看到了有人在追求个性化体验的同时,努力平衡商业利益和人文情怀。这种真实性,反而让书中的故事更加打动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非典型”民宿的描绘,比如那些藏匿在城市角落,却有着独立灵魂的书店民宿,或者是在边远山区,依靠星星点点的微光艰难维系的生态民宿。它们或许没有豪华的设施,却有着最纯粹的情感寄托,最动人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宿的“地道”不仅仅在于地理位置,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它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将主人的生命体验、情感寄托,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融汇其中,形成独一无二的魅力。它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对“民宿”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了一种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
评分当翻开这本《地道风物·民宿时代》时,我立刻被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温暖气息所包裹。它不是那种冰冷的攻略,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推荐列表,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些藏匿于山野、融于市井的民宿故事。书中那些关于民宿主人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双手和热情,将一间间老屋、一处处院落,变成承载梦想和生活的空间。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民宿背后故事的挖掘,有的主人放弃了都市的繁华,回到家乡,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修复和改造那些濒临消失的老建筑;有的则是在旅行中找到了灵感,将自己的热爱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从一盏灯,到一张桌,再到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他们独特的品味和哲学。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住宿,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渴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也走进了那些民宿,感受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听着鸟儿在枝头欢唱,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青草和泥土的芬芳。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家”可以如此宽广,可以跨越地理的界限,可以在任何一个充满爱的地方落地生根。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体验那些未曾想象过的生活。
评分翻阅《地道风物·民宿时代》,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无数故事组成的奇妙世界,每一个民宿,都是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承载着经营者的梦想、汗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民宿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化之地,而是真实地展现了经营者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从最初的选址、设计,到后期的运营、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和可能。我看到了有人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凭借着一股韧劲,将一个小小的院落打造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民宿;也看到了有人在坚持初心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让民宿既有特色,又能持续经营。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民宿的描绘,也让我对中国的民宿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江南水乡的诗意栖居,到西北高原的粗犷豪迈,再到海滨城市的浪漫情调,每一个地方的民宿,都深深烙印着当地的文化基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宿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无数有梦想、有情怀的人在默默付出。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民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追梦、关于生活、关于勇气的励志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