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平编著的《天体物理概论(彩色修订版)》的内容定位为介绍天文学和天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所用到的物理知识主要是大学普通物理,本书注意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展**的主要事件结合到课程内容之中介绍,使读者能够比较生动具体地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艰苦探索过程。在侧重基础的同时,对一些前沿热门问题也进行了适当的介绍和讨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程度对这些内容进行取舍。
**章 绪论
1.1 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1.1.1 太阳系
1.1.2 恒星世界
1.1.3 星系和星系团
1.2 天体物理学的观测方法简介
1.2.1 地面观测
1.2.2 空间望远镜
1.2.3 空间飞船考察
第2章 基本天体物理量及其测量
2.1 星等
2.1.1 视星等
2.1.2 **星等
2.1.3 光度
2.2 温度
2.2.1 色指数与色温度
2.2.2 有效温度
2.3 光谱型
2.3.1 天体光谱研究的开始与发展
2.3.2 恒星光谱的分类
2.3.3 不同光谱型谱线特征的成因
2.4 赫罗图
2.5 变星
2.5.1 脉动变星
2.5.2 爆发变星
2.6 天体距离的测定
2.7 恒星质量的测定
2.7.1 双星系统
2.7.2 质光关系
2.7.3 位力定理
2.8 恒星的年龄
第3章 恒星的形成与演化
3.1 恒星的形成阶段
3.1.1 星云坍缩的条件与金斯判据
3.1.2 星云的快速收缩过程
3.1.3 星云的慢收缩过程——原恒星阶段
3.2 主序星阶段
3.3 恒星结构的基本方程
3.4 积分定理(位力定理)
3.5 主序后的演化
3.5.1 小质量恒星的演化1M<2.3M.
3.5.2 中等质量恒星的演化2.3M. 3.5.3 大质量恒星的演化M>8M.
3.6 超新星
3.6.1 Ⅰa型超新星
3.6.2 Ⅱ型超新星
3.6.3 中微子及其探测
3.6.4 中微子的未解之谜
3.6.5 超新星遗迹
3.7 密近双星的演化
3.7.1 洛希等势面
3.7.2 密近双星的演化
3.7.3 几种典型的*终演化结果
3.8 引力波辐射
第4章 致密星
4.1 白矮星
4.1.1 白矮星的质量上限——钱德拉塞卡极限
4.1.2 白矮星的结构与冷却
4.2 中子星
4.2.1 中子星的结构
4.2.2 中子星的自转与磁场
4.3 脉冲星
4.3.1 脉冲星的发现——一个期待了30多年的结果
4.3.2 脉冲星的观测特征与理论模型
4.3.3 脉冲星的距离测量
4.3.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4 黑洞
4.4.1 引力半径与视界
4.4.2 引力红移与时钟变慢
4.4.3 宇宙飞船向黑洞下落的过程
4.4.4 克尔黑洞,彭罗斯过程和宇宙监察猜想
4.4.5 黑洞热力学简介
4.4.6 黑洞量子力学简介
4.4.7 搜寻黑洞
4.5 宇宙丁射线暴
第5章 星际物质
5.1 星际物质的概况
5.2 中性氢区(HⅠ区)与射电21cm谱线
5.3 电离氢区(HⅡ区)与斯特龙根球
5.4 星际分子
5.4.1 星际分子的发现
5.4.2 星际分子的天体物理学意义
5.4.3 天体分子脉泽
第6章 星系
6.1 星系的主要特征
6.1.1 形态与分类
6.1.2 星系质量的测定
6.1.3 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的“标准烛光”
6.1.4 银河系的主要特征
6.1.5 旋臂生成——密度波理论
6.2 活动星系与活动星系核
6.2.1 活动星系的主要观测特点
6.2.2 活动星系核(AGN)的统一模型
6.3 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6.3.1 星系的大尺度成团结构
6.3.2 星系的大尺度本动速度
6.3.3 星系团的X射线辐射
6.4 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6.4.1 单个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概况
6.4.2 星系的相互作用与并合
第7章 宇宙学简介
7.1 人类宇宙观的进化
7.2 宇宙的有限与无限
7.2.1 空间弯曲的观测效应
7.2.2 空间膨胀的观测效应——哈勃关系
7.2.3 时间有限的观测效应——视界
7.3 宇宙学的基本观测事实
7.3.1 大尺度上星系的分布
7.3.2 星系距离与红移之间的哈勃关系
7.3.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3.4 元素丰度
7.3.5 宇宙的年龄
7.3.6 正反物质粒子数之比
7.3.7 光子数与重子数之比
7.4 几何宇宙学
7.4.1 宇宙学原理
7.4.2 三维常曲率空间与罗伯森一沃克度规
7.4.3 宇宙学红移
7.4.4 宇宙学视界
7.4.5 牛顿宇宙学
7.4.6 宇宙减速因子Qo
7.5 标准宇宙学模型
7.5.1 弗里德曼方程
7.5.2 宇宙的年龄
7.6 物理宇宙学——具有物质和辐射的宇宙
7.7 宇宙演化简史
7.7.1 时空创生
7.7.2 宇宙热历史概述
7.7.3 轻元素核合成
7.7.4 宇宙背景辐射
7.7.5 星系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7.8 几个重要的前沿课题
7.8.1 宇宙的暴胀
7.8.2 宇宙中的暗物质
7.8.3 引力透镜
7.8.4 宇宙暗能量
7.8.5 宇宙学与物理世界的统一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深邃的蓝和点缀的星云,让人一眼就感觉进入了浩瀚的宇宙。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教材”。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彩色的插图印刷得极其清晰,那些遥远的星系、精妙的恒星结构图,色彩过渡自然,细节丰富得让人惊叹。尤其是当我翻到介绍黑洞和引力波的那几个章节时,那些三维的图形模拟和色彩编码,即便是一个初学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科学上的严谨性。这种用心排版的态度,让学习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我记得以前看的很多教材,要么是黑白印刷,要么彩色部分模糊不清,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版和印刷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对于需要大量图示来辅助理解复杂概念的天体物理学来说,这一点简直是太重要了。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片,就已经激发了我对宇宙探索的无限热情,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观测大厅里,亲眼目睹那些壮丽的景象。
评分这本书在配套资源和辅助学习功能的设计上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虽然我手头的只是纸质版,但从书中的引用和脚注就能看出,它背后一定有非常丰富的电子资源作为支撑。那些关键概念的定义框和习题解析的深度简直是业界良心。不同于一些只给出答案但不解释推导过程的习题集,这里的习题往往会引导你思考问题的多个层面,有时候甚至会给出不同解题思路的对比分析。更重要的是,教材中穿插的“思考题”和“拓展阅读”部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它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某个新望远镜的发现是如何验证或挑战书中某个模型的。这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的边界,而是被激发去主动追踪最新的科研进展,培养了一种持续学习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强调理论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观测证据和实验验证的关联性。很多天体物理学的概念,如果不结合实际的观测数据去理解,很容易变得空洞。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理论章节后,都会有一个详尽的“观测验证”小节,清晰地解释了我们是如何“看到”那个理论的。比如在讲述核合成的理论模型时,紧接着就展示了不同金属丰度恒星的光谱数据;在讲解星系形成时,配有深空巡天项目拍摄的真实星系图像对比。这种理论与观测的“双向奔赴”,让我深刻理解了天体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魅力所在。它告诉我,我们所学的每一个定律,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类耗费巨大精力收集和分析的宇宙数据。这种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评分作为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它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平衡点。它既保证了基础理论的覆盖面足够全面,确保了本科阶段学习者不会有知识盲区,又在一些前沿热点领域,比如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进展上,提供了足够深入的探讨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举例来说,在介绍宇宙学部分时,它不仅仅停留在哈勃定律和标准模型上,还详细探讨了暴胀理论的数学基础及其观测证据,并且对于当前模型存在的未解决问题也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这种“既要讲清楚是什么,也要讲清楚为什么不确定”的态度,非常符合科学精神。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学者的风趣。它不是那种为了炫耀复杂性而堆砌公式的教材,每一个公式的引入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支撑,让人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工具,以及这个工具能解决什么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强到让人佩服,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复杂方程,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一开始从基础的天文学观测方法讲起,像是给我们这些“门外汉”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作者非常擅长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在讲解恒星演化时,把恒星的生命周期比作一个巨大的生命体从诞生、壮年到死亡的过程,使得原本冰冷的数据和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哪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被证实或修正的,这种带着历史感的叙述,能让人更好地理解现有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结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更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次结构清晰、内容扎实的学术漫步。对于我这种跨学科背景的读者来说,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我能够自信地迈入更深层次的专业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