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中国文学
  • 蒋勋
  • 文化
  • 艺术
  • 诗歌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昆山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579
商品编码:2468603065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39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系在《蒋勋说宋词》(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在宋词D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美从无定规,却皆可成为个人生命的色彩。这是宋词带给我们的启发,以及慰藉。   阅读宋词,J像在阅读生命本身,饱满与孤D、喜悦与感伤各具其美。记得花间晚照,记得金戈铁马,豁达面对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蒋勋先生潜心于艺术与文化之美,“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台湾ZM作家张晓风曾这样描述这位“美的布道者”——“(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关联推荐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FC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说宋词》,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
  蒋勋先生讲宋词,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D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目录
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长于抒情
 词是视觉性FC高的文学形式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自恋”的美学经验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
 文人的从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于万事万物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D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分裂”的知识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CY感伤和喜悦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感伤与温暖并存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中国文学中的夜晚经验
 庭院深深深几许
 白发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富有而不轻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天赋与轻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优美
D四讲 柳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词”自柳永开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
D五讲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D下
 绵中裹铁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D六讲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J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J发展的美学品格
D七讲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Z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D八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儿“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这次D,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D九讲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FC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J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FC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J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J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J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
  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追求一个WQ静下来的心境和画面。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也是它和五代词Z大的不同在于,所谓的“愁”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后面还是要讲到,可是不太像花间词有那么多哀伤和惆怅。它会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那些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会被刻意地描述。
  这1词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尾。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午睡醒来,尤其是夏天午睡醒来,会有一种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阳的愿望。在那一刹那之间,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那儿,可好像还有另一个你在看着自己。所谓“一场愁梦酒醒时”,是说在喝酒睡着以后醒过来,不止是身体的苏醒,同时也是心灵上的苏醒。“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觉到斜阳在移动,时光在慢慢消逝。这种描述和《花间集》或者南唐词句里直接的感伤不太一样,它只是一种观察,比如说斜阳慢慢消失的感觉;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只用“深深院”这样的表达——本来是照在他身上的阳光,此时在慢慢退后。
  北宋词Z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意象的掌握。这些意象经常是FC平淡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J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入一些自己身边Z具体的景象,比如“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东西。我很希望可以通过北宋的词,找到我们现今生活中可以描述类似“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经验的诗句。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描绘自己生活里面Z安静的空间和状态呢?如果不选择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大气魄,而是希望创作保有宋词的某一种安静,那我们JT生活的安静又在哪里?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我们一直在沿着“文学之美”这个话题谈下来,其实是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会在哪里。如果它不是盛唐时代的那种豪迈,那它是不是能够有宋词的那种安静,还是好像两个都没有?两个都没有并不是说不会有,而是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D中。
  我们讲生活美学,是说由生活中升华出的一个特殊景象。在饭后把牛奶倒进咖啡,然后拿着小调羹去搅,这样的场景可能J是一个现代诗的画面,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句子。我的意思是说,牛奶与咖啡融合的场面,其实和“炉香静逐游丝转”是同样的东西。“炉香静逐游丝转”是FC小的一个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诗,那我们JT的诗句要从哪里去寻找入诗的生活细节呢?我想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在读晏殊词的时候要思考的。因为尽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响了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词句D中,你会感觉到他没有像范仲淹的《渔家傲》那样很大气魄的东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CY感伤和喜悦
  我为大家选出来的四1晏殊的词,可能都FC平淡,WQ是一般人会有的生活细节,比如下面这1《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碧纱”也J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和珠帘FC相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鸟虫随便跑进来而设的。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样用屏风、帘、纱来处理生活空间。现代生活中分隔我们的空间的大概只有墙,可墙分隔出的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的“隔”则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现在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些东西,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J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隔断可能了。
  纱和帘JD是可以入诗的东西,因为它既是隔断,可是又通透。隔着帘和纱的光线是FC特殊的,“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夜的月亮,月光是通过纱和他发生关系的。“碧纱”和上一1词提到的“珠帘”其实都造成一种视觉上很特殊的迷离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讲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产生的声音效果。“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作者视觉的经验和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词的美学记忆,然后落到“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孤D的人,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J是喜悦: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户外的月光。生命里面的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它会形成另外一个CY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J错过了。它好像只是在描写一个人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可是晏殊对蜡烛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知道蜡烛D中有一条烛芯,烛芯还很长的时候,火焰已经越来越短,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张爱玲说她Z喜欢这四个字,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J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Z后了,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我想这也是宋词有趣的地方,好的创作者大概才能真正体会到“心长焰短”是这1词D中Z重要的四个字,讲出了人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况。“向人垂泪”D然是在延续唐诗中蜡炬流泪的意象。
  在我们前面介绍的晏殊的两1作品中,很明显,都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与华丽,可是宋代的罗汉J变成了FC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济公,修行原本J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萨的伟大。你不会觉得罗汉伟大,而是觉得他亲切、可爱,仿佛有一种夜市中人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学艺术都在往世俗生活走,D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挥洒完毕,回来安分做人成为他们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面我们看晏殊的一1《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1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冯延巳写的,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下阕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很多人认为是冯正中的句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注意前面讲的珠帘、碧纱,现在讲到的罗幕,你能够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间FC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种转换空间。
  下阕是特别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D一个境界J是“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现实上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J是昨天晚上因为一阵西风吹起,绿色的树叶纷纷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见了,所以“D上高楼”后可以“望尽天涯路”(D然也有“望断天涯路”的说法),可以看到很遥远的路。对于创作者来讲,这个句子只是一个画面,可是王国维将它引申为人生的D一个境界。活在繁华D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J是我们曾经讲过的“颓废”。这个“颓废”不是世俗所讲的颓废,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话,你J没有机会去留恋春天和夏天,你留恋春天和夏天是因为春天和夏天要过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叶子落下了你才开始有感悟,才对生命有眷恋和珍惜。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须痴情,必须像柳永讲的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却一点都不后悔。“为伊”是为一个人,为一个对象;“消得人憔悴”,这是痴情。D二个境界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Z长久的,也是Z痛苦的。D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D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候FC难堪,FC尴尬,也FC分裂。有人过不了这一关,达不到D三个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几乎要放弃了,因为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已经绝望到不找了,可是“蓦然回1”,他其实J在那里。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所以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并没有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的一部书,因为我觉得他虽然是在谈词,可是也借助词谈了生命中FC复杂的内容和FC丰富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读像晏殊这一类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它不仅是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处理。王国维的“三境说”还有一个意思:晏殊是北宋词Z早的领悟,接下来必须要经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D一个境界、D二个境界、D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它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达到D三个境界,感悟的开始是FC重要的,这J是我选讲晏殊词的原因:他是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特别是他尽管荣华富贵一生,却可以用一种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我要写信给一个人,可是没有一尺的素——“素”J是没有染色的丝帛,要写信连信纸都没有。进一步的,这么远的路,这封信到底要怎么传达。晏殊的词里常常表达一种想要传达的情感,而这个情感却无从传达。无从传达和山长水阔并不见得有直接的关系,而是表现了一种落寞感,对于在人生里寻找知己感觉到茫然。光有荣华富贵而没有落寞之感其实是庸俗的,Z精彩的贵族常常带有一种奇怪不可解的感伤和落寞。
  感伤与温暖并存
  下面这1《浣溪沙》是晏殊Z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Z熟悉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D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一面填词,一面喝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想到去年同样的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其实是各自D立的,我们一直在讲词句有D立性。“夕阳西下几时回”,看到太阳越来越往下沉落,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什么时候夕阳会再回来呢?三句之间没有JD的关系,只有歌词会有这种FC奇特的意象的连接,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下面出现的是北宋词开创时期Z重要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觉花凋落了——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花要掉落是你无法挽回的事情,是生命里哀愁和感伤的基础,可是,好像又为自己找回一个生命的希望,那J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只回来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认识过的。一方面是消失的感伤,一方面变成找回的喜悦,二者同时存在,感伤与温暖并存。
  我觉得这是北宋词里面Z美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D然不止是在讲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其实是在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WQ。你在生命里也常常处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许多的生命和你发生“无可奈何”的关系,大概是要结束了,缘分已尽;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开始新的“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所以它是生命的两个状态。
  大家可以把“花落去”、“燕归来”同上面抽象性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起来看,WQ是生命的升华的讨论。这J是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很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一直到JT,过了一千多年,每次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震撼,这种震撼会唤起我自己生命里很多的经验和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永远活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很多无奈,比如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别,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时又有“似曾相识”的新事物在涌现,因为它还是在循环。生命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无可奈何”而掉落到沮丧和绝望D中,“似曾相识”挽回了对生命里面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觉,我称它为一种“体温”。“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种体温,使你感觉到你所接触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D一次认识的。“无可奈何”是非循环性的,但“似曾相识”是循环性的,这个时候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循环性凸显出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晏殊积累了花间词以来的这种经验,把它提高到了Z精彩的状态。这样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场景中都很合用,或者说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状态里,比如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或者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大概都可以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它变成了抽象性的解释,它的内涵J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环。潮来潮去、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全部是事物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使作者在“小园香径D徘徊”的时候,产生了对生命的领悟。
  记得我跟大家讲过,我Z大的野心是盖一座庙,然后把庙里所有的签都变成诗句。你因为担心会和女朋友分手而进到庙里,抽了一支签,结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你会领悟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领悟到Z后,只是你一个人在D自徘徊,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解这个诗句。大概只有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在一个落满了花的园子D中,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下面我们讲晏几道。大家会看到他基本上延续了晏殊的风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转,更深情。我们知道宋代有所谓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曲为职业的歌女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FC亲近。这种亲近使她们扮演了文学传达者的角色,文人的词要通过她们弹奏乐器、歌唱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她们还扮演了给这些在朝为官的文人带来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了很特殊的、部分相D于情人的角色。这些歌妓年纪轻,容貌美,会歌舞,文化也比较高,可以和这些文人进行对话。
  下面这几1晏几道的词,很明显是在和女孩子对话。在晏殊的作品里对此好像还回避一些,可是到晏几道的时候,比如在下面这1《临江仙》里,你会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多漂亮的两个句子,各位注意,这WQ是典型的意象,没有任何对心情的描述,J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飘着微微的雨,一对燕子飞过去。运用意象的高手能够通过画面去传达心情,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感伤,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对生命的领悟,它变成了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变成一支签放到庙里去,抽出这支签的人大概会想好久,然后庙里的住持也不会解答了。签一定要写到连住持都不会解答才精彩,这样它本身对生命的指引性其实是更高的。我们都在通过各种解释的方法试图了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还是手相,可是我们又始终对这种神秘性无法WQ掌握。诗本身也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时候是因为你把生命投射进去了,不可解可能是因为冥顽不灵,因为你始终不愿意去解读生命的本质现象。有人问,“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到底在讲什么?碰到这种情况,你要怎样去跟他解这两句词呢?文字很简单,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么?不懂的是字句背后你自己生命的状况——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时候你拒绝懂。
  举个例子,假设你去对一个人说,我帮你用《易经》卜一个卦,然后你对他讲卦的内容,你会发现,他永远要听他想听的东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听的。其实诗词也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状况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诂”,每个人解读“落花人D立”和“微雨燕双飞”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应该给诗Z大的释放空间,意象被丢出来以后,我们的生命经验会和它发生永远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对话关系。
  “记得小初见”,“小”是一个歌妓的名字,晏几道直接把自己所爱恋的女子的名字放进去了,有没有发现口语化和生活化?“初见”的感觉,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远不停的回忆,有点儿像前面讲过的“记得绿罗裙”。生命中的记忆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记得,可以永远记得的事其实也不是很多,所以“记得小初见”反映出创作者对她是多么的珍惜、多么的眷恋。
  我说北宋词比五代词好一点点,是因为五代词J像我们讲过的,一直在镜子里看自己;可是到了北宋词的时候,有了一个眷恋的对象,会把自己的某一种眷恋和另外一个对象扩大出来,颓废感比五代要少一点点。“两重心字罗衣”又是一个意象,作者记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图案的,很像“记得绿罗裙”。从唐诗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是微不足道的,可它们在宋词里都变得FC重要。
  一个人的记忆对别人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你听到一个人讲自己某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它只对那个人有意义。“小”这个名字用得J好,我们不知道“小”是谁,可是对晏几道来讲,这个名字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出来,这1词不会这么动人,这个名字只对他有意义,所以他记得“两重心字罗衣”。“罗”是一种透明度高、经纬疏落的丝织品,有一点像纱,夏天穿起来FC凉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们穿的J是罗衣。“两重心字罗衣”,一方面是讲衣服,同时又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双关语在这里出现了。
  “琵琶弦上说相思”,小是一个歌妓,可是歌声里全部在讲彼此之间的思念。“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那天晚上月亮那么亮,照着小的身形,如彩云般归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几道的词作的确将五代的无力感拿掉了一点,比较喜悦,对不对?我们读宋祁的《玉楼春》,再读晏殊和晏几道的东西,会感觉到后者有对生命中喜悦的描述。不管晏几道以后多么“去年春恨却来时”,D他记起那个晚上的小,他的生命J曾经是喜悦的,他也把那饱满的喜悦作为自己一生重要的记忆,D然这是FC私人化的。
  如果你觉得应该“文以载道”,文学要有一个更大的题目,那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一类词,觉得它太个人化了,可是个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写。我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发展一些真性情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所以总是写一些很伟大的题目,而伟大的题目有时候会伤害私情,让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内在的SJ究竟是什么样。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讲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FC明显,写作文永远要谈大题目,什么“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之类的,永远没有机会讲自己感受Z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个年代,宋词其实蛮被忽略的,讲宋词至少要讲辛弃疾那种比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够阅读晏几道这类句子。
  ……
显示全部信息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重温盛唐气象,聆听千古绝唱 “唐诗”,一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中国诗歌最辉煌的时代。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凌云,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婉转低徊,唐诗以其丰富的题材、精湛的艺术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伟大的灵魂的亲近。他以其一贯的温润儒雅,兼具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带领读者走进唐诗的殿堂,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品味那些触动心弦的篇章。 本书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精选了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唐诗作品,并对部分解读进行了优化和补充,力求为读者呈现更全面、更深入的唐诗世界。蒋勋先生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将自己对历史、艺术、人生的理解融入其中,让每一首诗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诗魂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共同造就了唐诗的辉煌。安史之乱前,唐朝国力鼎盛,社会安定,文人辈出,诗歌创作呈现出昂扬向上、气象万千的特点。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一代诗仙诗圣,用他们的笔触描绘着山河壮丽、风土人情、家国情怀。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盛唐的繁华也终有落幕。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深刻地影响了诗歌的风格和主题。诗人开始关注战乱带来的苦难,描写民生疾苦,表达对和平的渴望。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蒋勋先生在解读唐诗时,并非将诗人孤立看待,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他娓娓道来,讲述着诗人的生平,讲述着他们所处的时代,讲述着那些塑造了他们思想和情感的事件。通过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意义,才能体会到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唐诗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依旧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体验。无论是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还是王维的禅意空灵,孟浩然的恬淡自然,都折射出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蒋勋先生最擅长的,就是用感性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心灵。他不会用冷冰冰的学术术语去分析,而是以一种平等、亲近的态度,与诗人对话,也与读者对话。他会想象李白举杯邀月时的孤寂,会体会杜甫在战乱中对家人的思念,会感受王维在山水间寻求的精神寄托。 他会带领我们看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力,是如何源于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他会让我们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之心,是如何源于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他会引导我们体会,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是如何源于他对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的追求。 通过蒋勋先生的解读,唐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跳动的灵魂。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亲切的笑容,听到他们真诚的叹息,感受到他们澎湃的热情。 品味诗歌的艺术之美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其艺术成就毋庸置疑。声律的精巧、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格律严谨的律诗,形式自由的古体诗,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蒋勋先生在解析诗歌艺术时,也同样游刃有余。他会耐心解释词语的妙用,会细致分析句式的精妙,会引导读者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他会告诉我们,为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比“春天睡得很沉,到处是鸟叫”更具诗意;他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简单陈述,却能勾起如此深沉的思乡之情。 他还会带领我们领略唐诗中丰富的意象。山川、河流、花鸟、风月,在诗人的笔下,都 imbued with 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我们会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中感受到离别的愁绪,会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体会到时光的流逝。 更重要的是,蒋勋先生强调了唐诗的情感之美。他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思念、愤慨,都 so powerfully 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修订版”的新意与期待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在继承原版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提升。修订不仅是对文字和内容的梳理,更是对理解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 精选与新增: 针对读者反馈和对唐诗研究的新认识,本书对选篇进行了更加审慎的考量,增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可能在原版中篇幅较少的诗人或作品,力求覆盖更广泛的唐诗面貌。 解读的深化: 蒋勋先生以其丰富的学识和洞察力,对一些诗歌的解读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在保留原有的感性体验的同时,增加了对诗歌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的探讨,使解读更具思想性和启发性。 语言的优化: 在保持蒋勋先生一贯温润、流畅的语言风格的同时,修订版对部分表述进行了优化,力求文字更加精炼、准确,阅读体验更佳。 排版与视觉: 本次修订在装帧设计上也进行了升级,力求在视觉上更符合传统文化之美,让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艺术的愉悦。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盏灯,照亮了通往唐诗世界的小径;它更像是一艘船,载着我们驶向那片浩瀚的诗歌海洋。无论您是唐诗的爱好者,还是初次接触的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获得启迪。 重温盛唐气象,聆听千古绝唱,让蒋勋先生的解读,引领您在唐诗的海洋里,发现生命的温度,体悟人文的光辉。这不仅仅是对经典的重温,更是对我们自身心灵的一次洗礼。 ---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婉约词风的深情回响,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咏叹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并肩的璀璨星辰。若说唐诗是奔放热烈的歌唱,宋词便是深沉婉转的低语,是细腻入微的倾诉,是时代变迁中,文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从北宋的豪放与婉约并存,到南宋的凄婉与坚韧交织,宋词以其独特的词牌格式、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 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延续了他一贯的温润视角与人文关怀,带领读者穿越千年,走进宋词的婉约与深情,感受那个时代士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本书在原版基础上,精选了更具代表性的宋词名篇,并对解读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深化,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关于宋词的全新阅读体验。 时代的回声,词人的心语 宋朝,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时代。文人的地位得到提升,但也面临着宦海沉浮、国事艰危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宋词应运而生,成为文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 蒋勋先生在解读宋词时,始终强调“人”在词中的主体地位。他认为,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词人情感的投射,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对自我的理解与回应。他不会简单地分析词牌的格律,而是带领读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悦、悲伤、失落与希望。 他会娓娓道来,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是如何在江山的壮阔中,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他会让我们体会,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是如何在国破家亡、个人颠沛流离的境遇中,发出的最深沉的呼唤;他会引导我们理解,辛弃疾“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激昂,是如何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中,依旧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通过蒋勋先生的解读,宋词中的人物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我们仿佛能听到他们穿越时空的叹息,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 婉约之美,细腻入微的描摹 宋词以其婉约的风格著称,尤其受到女性词人的青睐。婉约并非浅薄的柔弱,而是一种含蓄、内敛、细腻的情感表达。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将稍纵即逝的情绪,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 蒋勋先生对婉约之美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他会带领我们品味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伤感,是如何通过描摹秋日的清冷,烘托出离愁别绪的绵长;他会让我们体会,秦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意境,是如何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孤寂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 在解读李清照的作品时,蒋勋先生更是将她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李清照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将宋词的婉约之美推向了极致。她的词,既有闺阁中的情趣,更有家国罹难后的悲愤。从“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情态,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凉,李清照以其生命本身的厚度,铸就了宋词的经典。 蒋勋先生在解析这些作品时,不仅仅关注词句本身,更关注词句背后的情感逻辑和生活细节。他会引导读者去体会,为何一次擦肩而过的眼神,会勾起心中无限的牵挂;为何一场细雨,会触动连绵的愁绪。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的深刻洞察,使得宋词的婉约之美,在蒋勋先生的解读下,愈发动人。 豪放之魂,家国情怀的激荡 虽然宋词以婉约著称,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同样为宋词注入了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他们的词,不仅有对自然的赞美,更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蒋勋先生在解读豪放词时,同样展现了他游刃有余的功力。他会带领我们感受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豁达与超脱,他会在字里行间,挖掘出词人面对人生无常的智慧与勇气。他会让我们理解,为何苏轼能在贬谪之地,依旧吟咏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世名句。 对于辛弃疾,蒋勋先生更是充满了敬意。他会引导读者体会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军事情怀,感受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英雄气概。他会让我们明白,为何辛弃疾在壮志难酬的现实中,依然能够写出如此充满力量的词篇。 蒋勋先生在解析这些豪放词时,并非将其仅仅视为抒发个人情感的篇章,而是将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紧密联系起来。他会讲述词人所处的政治环境,讲述他们为国为民的理想,让我们深刻理解,为何这些词句能够如此激荡人心, resonates with so deeply with our nation's aspirations. “修订版”的深意与价值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是对宋词经典的一次深度致敬,也是一次面向当代读者的全新邀约。 精选与拓展: 本次修订精选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宋词,不仅涵盖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挖掘了一些被忽视但同样精彩的作品,力求呈现更全面的宋词风貌。 解读的深化与创新: 蒋勋先生在原版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词作背后历史、文化、哲学意涵的挖掘。他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赋予词作新的解读角度,使之更具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语言的打磨与优化: 修订版对文字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力求语言更加精炼、流畅,阅读体验更佳。在保持蒋勋先生温润的风格同时,更加注重表述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艺术的升华: 本次修订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与宋词的古典韵味相契合,让读者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视觉上的美学享受。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窥见士人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通往宋词经典的大门,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无论您是宋词的资深爱好者,还是初次接触的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启迪。 重温宋词的婉约与激昂,感受词人穿越时空的深情回响,让蒋勋先生的解读,引领您在宋词的海洋中,发现生命的柔美与坚韧,体悟人文的温度与力量。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传承,更是对我们自身情感与精神的一次滋养。 ---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穿越古今,领略汉字承载的东方智慧与情感 “中国文学”,一个浩瀚而深邃的词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记录着先民的悲欢离合,闪耀着东方独特的智慧与审美。从上古的歌谣,到唐诗的壮丽,再到宋词的婉约,中国文学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由知名学者蒋勋先生倾情打造,是一套旨在引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本系列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蒋勋先生一贯的温润、感性、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文学的温度,人性的光辉 蒋勋先生坚信,文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人”的温度,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情感和最普世的价值。 本系列丛书,无论是对唐诗的解读,还是对宋词的品析,都始终围绕着“人”来展开。蒋勋先生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分析词牌,而是带领读者走进诗人的生活,体味词人的心境。他会讲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的狂放不羁,也会让我们感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的深切悲悯。他会引导我们理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也会让我们共鸣辛弃疾“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激昂。 通过蒋勋先生的解读,那些曾经遥远的文学形象,变得鲜活而立体。我们仿佛能与古人对话,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对生命、对世界、对情感的理解。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本系列丛书充满了温暖与生命力,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慰藉。 审美的深度,东方智慧的闪光 中国文学,是东方美学的集大成者。它追求意境的营造,注重含蓄的表达,推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种独特的审美,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蒋勋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中国文学的审美特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会细致入微地引导读者品味诗词中的意象之美,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勾勒出的辽阔与孤寂,“枯藤老树昏鸦”所渲染的萧瑟与凄凉。他会让我们理解,为何仅仅是“落花”二字,就能引发无限的伤感;为何“明月”的意象,总能承载着无尽的思念。 更重要的是,蒋勋先生善于将中国文学的审美,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他会从道家的“自然无为”,到儒家的“仁者爱人”,再到佛家的“禅意空灵”,去解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他会让我们理解,为何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哲学观;为何在悲伤与苦难中,依然能找到一种宁静与超脱。 本系列丛书,通过对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为读者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次深入探索。 历史的厚度,文明的传承 中国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并非将文学作品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蒋勋先生会梳理不同朝代的文学发展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演变。他会告诉我们,为何唐诗如此雄浑壮阔,宋词如此细腻婉约,元曲又为何如此生动活泼。 他会带领读者回顾历史的变迁,感受社会风貌的转变,理解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审美趣味。通过对历史的梳理,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认识到文学与历史、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系列丛书,通过对中国文学的系统性梳理,为读者构建起一幅宏大的中国文学史画卷。它不仅是对经典作品的介绍,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一次生动呈现。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的特色与价值 学者风范与大众解读的完美结合: 蒋勋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结合其独特的感性解读,使得本系列丛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 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学品鉴: 本系列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体裁,而是涵盖了诗歌、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并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力求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文学品鉴。 引发思考与情感共鸣: 蒋勋先生的解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读者心灵的触动。他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去体会情感,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塑造正确的文学观: 本系列丛书倡导以“人”为本,以“美”为追求的文学观,帮助读者建立起正确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文化、渴望了解中国文学读者的珍贵礼物。它是一次穿越古今的心灵之旅,是一场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 阅读本系列,您将不仅能欣赏到汉字所承载的绝美文字,更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骨。 --- 蒋勋的书 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更是关于“如何生活”的启示 “蒋勋的书”,这个看似简单而直接的标签,背后却承载着无数读者对于知识、对于美、对于生命理解的探索与期待。蒋勋先生的书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精神读物。 “阅读”的再定义:不只是文字,更是心性的开启 在蒋勋先生的著作中,“阅读”的概念被大大地扩展了。他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识字、理解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性的开启,一种与作者、与作品、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他的书籍,往往不是一本本按部就班的教材,而是一场场充满温度的对话,一种将读者带入作者心灵世界的体验。 他解读唐诗,不只讲格律与意象,更讲李白仰天大笑时的狂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他解读宋词,不只析词牌与韵律,更感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激昂。他的文字,如同他的声音一样,温润而富有磁性,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蒋勋先生的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文字的关系。他教会你如何去“看”一幅画,如何去“听”一首诗,如何去“感受”一件艺术品。他鼓励读者放下功利的心态,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态度去接纳世界,去理解生活。他让你明白,真正的阅读,是能够滋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 “美”的触角:渗透于生活每一个角落 蒋勋先生的书,是关于“美”的书。但他所讲的美,并非仅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里的陈列品,而是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他会讲到生活中简单的“器物之美”,如碗、筷、茶杯,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材质的选择,带给我们愉悦和便利;他会谈到“身体之美”,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如何通过运动和关怀,与自己的身体建立和谐的关系;他会探讨“自然之美”,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从一片落叶、一缕阳光中,感受生命的律动。 蒋勋先生的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他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带领读者去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他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周遭的世界,去体会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通过阅读他的书,你会发现,美,原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 “生活”的智慧:从容应对,活出真我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许多人感到迷茫和焦虑。蒋勋先生的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活得从容”的智慧。他所倡导的,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他会探讨“孤独”的意义,教我们如何与孤独相处,并在孤独中找到与自我对话的空间;他会讲到“时间”的流逝,引导我们如何珍惜当下,如何在忙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他会分享“情感”的智慧,让我们理解爱与被爱的真谛,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与尊重。 蒋勋先生的书,所传达的,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生活态度。他鼓励我们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真实的自我。他的文字,总能给人带来一种力量,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更加坦然。 “蒋勋的书”的价值与影响 蒋勋先生的书籍,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具备以下几个关键价值: 真诚与温度: 他的文字,充满了真诚的情感和温暖的力量。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真挚,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深刻的思想与广博的知识: 蒋勋先生学识渊博,他能够将艺术史、文学、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启发性与引导性: 他的书籍,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和深刻的思考,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提升人文素养: 阅读蒋勋先生的书,能够极大地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蒋勋的书”,不只是一本本书,它们更像是一种精神的陪伴,一种人生的指南。它们鼓励我们用心去感受世界,用美去滋养心灵,用智慧去应对生活。在阅读他的著作时,你会发现,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生命的一次次觉醒和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蒋勋老师的书,总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这次读《蒋勋说唐诗(修订版)》,我仿佛置身于大唐的繁华盛世,耳边回响着李白的豪情壮志,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淡泊宁静。蒋老师的语言是如此温润而富有感染力,他不是生硬地讲解诗歌的格律和典故,而是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绘出诗人们的生活场景,勾勒出他们内心的世界。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我能感受到李白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那份情谊穿透了千年的时光,直抵人心。而读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种国家沦陷的悲凉,小人物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无助,也让我心头沉甸甸的。蒋老师的解读,让唐诗不再是冰冷的书本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历代文人心灵的呐喊与低语,每次翻开,都有新的感悟,仿佛与古人面对面地交流,体味他们的人生百态。

评分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简直是一次文学的饕餮盛宴。蒋勋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漫游中国文学的星辰大海。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某个时代或某个流派的梳理,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将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潮、乃至文学家的生活方式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谈到《诗经》的质朴与纯真,谈到汉赋的铺陈与壮丽,谈到唐诗的跌宕与辉煌,宋词的细腻与婉转,元曲的生动与通俗,以及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他的讲解,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注重文学的“精神”和“气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他的观点所启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文学作品,发现其中被忽略的美。这套书让我明白,中国文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一面映照着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镜子,展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评分

蒋勋老师的书,总有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即使是对文学初学者来说,《蒋勋的书》系列,特别是关于唐诗宋词的部分,也完全不会让人感到畏惧。他的文字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文学作品,变得亲切可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娓娓道来,分享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喜欢他在书中时不时流露出的个人思考和生活体验,这些细节让他的讲解更加生动,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他能将一首简单的诗,讲出万千气象,将一句寻常的词,道出人生的哲理。读他的书,就像在品一杯香茗,先是淡淡的清香,然后是回甘,最后是满口留香。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不知不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尝试着自己去读、去感受、去体会其中的美好。

评分

每一次翻开蒋勋老师的书,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他不仅仅是在解读文学作品,更是在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艺术中的美、以及人性中的美。《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和《蒋勋说宋词(修订版)》让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将唐诗宋词的意境、韵律、情感与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以及词人的个人经历紧密结合,让我们看到这些文学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诞生的,又是如何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思考。他让我们体会到,无论是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还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哀愁,都是生命体验的真实流露。他教会我们,欣赏文学,不仅仅是看它写了什么,更要感受它“怎么写”,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那份独特的美学品味。这是一种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加懂得欣赏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诗意的瞬间。

评分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带给我的是另一种别样的宋朝风情。如果说唐诗是汪洋恣肆、气象万千,那么宋词便如小家碧玉、婉约缠绵,又或是如一杯陈年的老酒,回味悠长。蒋勋老师在解读宋词时,笔触更加细腻,他不仅分析了词的意境,更深入挖掘了词人背后的情感世界。读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能感受到她晚年飘零的孤寂与凄凉;读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如梦的感慨扑面而来。蒋老师善于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也能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命运沉浮。他引导我们去感受词中的“愁”与“乐”,去体味“相思”的滋味,去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与“及时行乐”背后隐藏的无奈。这本书让我对宋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看到了文学背后所承载的丰富而复杂的人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