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著的《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是“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也是打开未来的中国之书,从北海道到冲绳,一次漫长的思想游历,思考中国与日本的现实问题,回望东方与西方的世纪纠葛,如果我们能读懂每个人秘藏的历史,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发现他的哀伤与痛苦,所有的仇视也就放下了。
在日本,寻找中国与世界,思考制度、人性与意 义。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 旅日期间的所见所思。熊培云著的《西风东土(两个 世界的挫折)》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 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 。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 本日本之书,*是一本中国之书。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自序:人类尚未形成
上卷
加拿大华裔青年的忧虑
邂逅石桥湛山
抗日剧里的灰太狼
与铁牛坐禅
幅馆卓哉的眼泪
山梨一日
落地而死的麦子
从涩谷谈话到日比谷抗议
“同学,请把你的骨头带走”
宗教与迷失
国会故事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一)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二)
现在思考这个**
“笔部队”与书籍广告
清朝的维稳外交——池袋夜谈
中国崩溃论与大正民主运动
武田泰淳的悲伤——学术会议纪要(一)
分人主义——学术会议纪要(二)
“在东京合作盖房吧”
世态炎凉——新宿自焚案报道观察
“Showmypower”
请穿过布满地雷的森林——东大授课纪要
天皇责任与社会抵抗
中国会崩溃吗?
西山事件
从义战到欲战
小日本主义
媒体将日本拖入了战争——寻访石桥湛山
日本的三条道路——中江兆民的预言
**的品格
八木谷的故事——秋叶原叙往(一)
磨刀霍霍的媒介素养
关东大屠杀
西山太吉的微笑
靖国神社的真正问题
大家在东京
身边的“右翼”
失意的记者
一去不回的逃兵
从横滨到久里滨
生死风土
“***的日本立场”——与“右翼”交谈(一)
“中国一无是处”——与“右翼”交谈(二)
抗议声浪中的岩波书店
告别军国主义的几个条件
女儿想家了
言不由衷的右翼——与“右翼”交谈(三)
从涩谷到明治
两个“一郎”的**
论语与算盘——从涩泽荣一到石桥湛山
写序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拓殖与报国
朗费罗的慈悲
风雨中抱紧自由
“需要光明才是真正的不幸”
错过胡适,错过石桥湛山
断臂上的花朵
西风吹开东土(一)
“踏破支那四百州”——乃木希典的春秋
星座与国民性
小中华与日本边境论
意义的**
村八分与和解疲劳
东京自由女神
假如日本征服中国——中野夜谈
靖国问题——感恩还是谢罪?
为众人成功,为自己成仁——箱根归来
幸治的故事
困在两个祖国之间——与右翼交谈(四)
女儿的迷惑——竞选广告上的通缉犯
想起了小鹿纯子
沉重的幽默
名张的天空
日本刀
奈良屋檐下
京都创业课
社会是魔鬼——加藤嘉一来访(一)
仁川印象
道路与命运——卷中插画
下卷
归国数日
丑陋的日本人
回归人的历史与同情
新宿自焚案后续
德鲁克式的旁观者
鸦片与战争
日本与本日
西风吹开东土(二)
寂静的沉睡
礼失求诸野
在横滨想起了傅雷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一)
可实现的乌托邦——秋叶原叙往(二)
中国的进步
高中生来信
皮条客的春天
日本的幽暗与中国的“超稳定结构”
地震亲历记
晤小仓和夫
NHK的烦恼
复活
感谢抗日剧
中间地带
风雨夜归人
历史的后怕——读石原莞尔
悲歌与风骨
从朱舜水到宋教仁
茨城半日与因果谜团
北海道的秋天(一)
北海道的秋天(二)
北海道的秋天(三)
在火车中向后奔跑
在外务省聊石桥湛山
凹凸结构——*后一场讲座
“战争来的时候**个跑”
明石真人的悔悟
休息日
河上民雄的心事——秋叶原叙往(三)
黑暗森林——琉球纪事(一)
一加一等于零——琉球纪事(二)
人生何处不青山——琉球纪事(三)
赤子孤独了
再见幅馆卓哉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二)
一亿总忏悔
“三国治”——加藤嘉一来访(二)
东方的土地
后记:如何弹奏一架钢琴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历史的魅力并非在于那些辉煌的功绩,而更在于那些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无奈与挣扎。“西风东土”这个书名,就立刻给了我一种宏大叙事下,个体命运的宿命感。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聚焦于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比如鸦片战争前后,或者晚清时期,那个东西方力量开始激烈交锋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摇摆,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思潮之间困惑。“两个世界的挫折”,让我联想到的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对抗,更是个体精神层面的迷失与重塑。我期待看到书中刻画的人物,他们可能是开明的官员,也可能是传统的士大夫,抑或是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普通百姓。他们如何在既有的认知体系中,去理解那些颠覆性的新事物?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抱负,又如何在与“西风”的碰撞中,变得支离破碎,又如何试图在废墟上重新建立新的信仰?这本书,不应该只停留在事件的罗列,更应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挖掘那些在时代巨变中,人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精神上的孤独。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很有画面感,“西风东土”,光听名字就勾起了我对不同文化碰撞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描绘不同文明之间交流、融合、甚至冲突的书籍。“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作品的核心主题,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讲述宏大历史事件,更会深入到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想象一下,当来自西方古老文明的思潮,与东方悠久传统的文化土壤相遇,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会是相互理解的桥梁,还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挫折”二字,预示着这不会是一段平坦的旅程,其中必然充满了误解、冲突、失落,甚至可能带有悲剧色彩。但我相信,正是在这些挫折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局限,看到不同文明的韧性与脆弱。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代,感受那些在历史十字路口徘徊的人物的心路历程,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避免的“挫折”,究竟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在。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差异非常敏感的人,总觉得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障碍和沟通的困难的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西风东土”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的美感,仿佛能看到浩瀚的海洋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分隔开来,却又有着无法避免的交集。而“两个世界的挫折”,则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交集可能带来的不适与碰撞。我期待这本书能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角度切入,比如通过几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的故事,来展现这种“挫折”的具体表现。也许是一个东方学者,远赴西方求学,却在思想体系上遇到了难以跨越的障碍;也许是一位西方传教士,满怀善意来到中国,却因为文化的隔阂而处处碰壁。我更想看到的是,书中对于这种“挫折”的解读,它是否只是简单的误会,还是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根本性差异?这本书,也许会引发我对当下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理解问题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深刻交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当这种交流伴随着挑战和困难时,往往更能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厚重。我预设这本书会是一部关于文化碰撞、思想冲击的宏大叙事,但又可能聚焦于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我特别好奇“挫折”这两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是文化的隔阂导致的误解?是利益的冲突引发的对抗?还是观念的差异造成的撕裂?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文明在接触之初的陌生、好奇,以及随之而来的尝试、适应,最终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失落。这本书或许会让我看到,当古老的东方文明遇到蓬勃发展的西方文明时,它所经历的阵痛与蜕变;同时,西方文明在“东土”这片沃土上,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它是否能真正地融入,还是只能留下短暂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几种可能。也许是写意的水墨画,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隐约可见几抹西式的建筑剪影,又或者是一幅油画,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异域风情的市集,人物衣着华丽,表情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无论具体是什么风格,我都能想象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文化交融的视觉冲击力。我非常喜欢那种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西风东土”这样的组合,天然地会让我联想到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探险家,抑或是近代以来传教士、商人的身影,以及他们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留下的足迹。而“两个世界的挫折”,则暗示了这并非简单的单方面输出或输入,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维度的影响与碰撞。我渴望在书中看到,那些来自“西风”的理念、科技、艺术,如何在中国这片“东土”落地生根,又遇到了怎样的水土不服?反之,东方独特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又是否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本书,应该会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关于文明基因的探索,我准备好投入其中,去细细品味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去体悟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