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所著的《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探讨殷墟出土的晚商甲骨刻辞中的颜色词,由此重构商代潜在的颜色分类系统;分析颜色在商代祭祀中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它们在特定文化体系中的涵义;阐释商代颜色象征体系与后世“五行说”之间的关系。鉴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的复杂性,该书采用了多元研究法,不仅吸收了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且结合了语言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该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早期哲学和科学思想的确立及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汪涛,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曾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兼职教授,现任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中国部门负责人。合著《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录》。
**章 导论
**节 颜色、颜色词、颜色的象徴性
第二节 殷墟考古发掘所见颜色和颜料
第三节 甲骨卜辞释读的两个问题:书写与读音
第四节 殷墟甲骨卜辞新的分类和分期理论:贞人组和两系说
第五节 商代的祭祀与占卜
第二章 殷墟甲骨刻辞中的颜色词
**节 释“赤”
第二节 释“騂”
第三节 释“白”
第四节 释“勿”
第五节 释“戠”
第六节 释“黄”和“黑”
第七节 释“幽”(玄)
第八节 总结:颜色词及其分类
第三章 商代祭祀中的颜色
**节 殷人尚白
第二节 神圣的騂牛
第三节 勿色:传统的转变
第四节 黑羊与祈雨之祭
第五节 黄色与土地神灵
第四章 商代颜色象徴体系与“五行说”的发展
**节 商代的颜色体系:作为象徴符号的颜色
第二节 商代颜色象徴与“五行说”之关系
第三节 结语
引书目录
附录
附录一 “青幽高祖”新解:古代祖先崇拜里的空间与颜色之关系
附录二 颜色与社会关系——西周金文中之证据与阐释
附录三 《曶簋》铭文中的“金赤”及其相关问题
后记
《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识。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将颜色仅仅视为一种美学元素,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宏大语境下进行考察。书中关于“青”色在祭祀活动中的多重含义的探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天空的颜色,也可以是大地、植物的颜色,在不同的祭祀活动中,可以代表生长、新生,也可以代表某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这种色彩的延展性和多义性,恰恰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书中对“黑”色在祭祀中的解读,更是颠覆了我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将其与“天之玄”联系起来,揭示了它所蕴含的深邃、神秘和敬畏之情,而非简单的黑暗或负面。这种对色彩的重新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存在的独特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如《诗经》、《尚书》等,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细致分析,揭示了颜色在祭祀仪式中的具体应用和象征意义。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论述深信不疑。这本书让我明白,颜色在中国古代祭祀中,是一种高度符号化的语言,它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甚至影响决策。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由颜色编织而成的,充满神秘感和哲学智慧的古代中国。
评分初读《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却又充满神秘的古代中国。书中关于五色(青、赤、黄、白、黑)的论述,并非简单的色彩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祭祀仪式核心元素的象征意义。作者从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多个维度,细致地剖析了不同颜色在不同祭祀场合所代表的意义——比如,为何黄色常常与皇权和中央联系在一起,又为何在祭祀天地时扮演重要角色;青色在祭祀东方和春季的对应关系,以及它所蕴含的生长与希望。读到关于红色在祭祀南方和夏季时,象征着热情、活力乃至某种程度上的“火”的炙热,以及白色在祭祀西方和秋季时,所传递的肃杀、纯净与收获的意象,都让我对古人的天人合一、感应万物的宇宙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富有启发性,引用的史料丰富,无论是《周礼》、《礼记》等经典文献,还是考古发现的实物,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论证之中。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祭祀对象(如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的颜色使用差异,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揭示了颜色涵义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传承。特别是关于黑色在祭祀北方和冬季时,所代表的深邃、肃穆乃至对“天之玄”的敬畏,让我对这个常被视为负面的颜色,在古代祭祀语境下,拥有了更为庄重和神秘的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颜色,更是在描绘一种古老的哲学和信仰体系,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由色彩构建起来的,与自然、宇宙紧密相连的古代中国。
评分当我翻开《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这本书,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颜色美学或者历史的简单介绍,却万万没想到,它竟然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门。书中对“颜色”这一概念的解读,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代人对色彩的直观认知。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现象,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刻文化意义和政治象征的载体。作者在探讨不同颜色如何与祭祀活动相结合时,将颜色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比如,书中对“黄”色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土壤的颜色,更是与“中央”和“土德”紧密相连,在古代祭祀体系中,成为连接天地、稳定四方的重要象征。同样,对于“赤”色的阐释,作者将其与“南方”和“火德”联系起来,不仅仅是火焰的颜色,更是代表着热情、生命力,甚至是某种神圣的火焰。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通过对古代祭祀文献和出土文物的梳理,揭示了颜色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和权力运作中的作用。例如,某些颜色是专属于帝王或特定神祇的,任何僭越都可能招致严厉的惩罚。这种颜色与权力、祭祀、信仰的深度绑定,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白”色在祭祀中象征着纯洁、肃穆,甚至与某种死亡仪式相关的探讨,也极富洞察力。而“青”色,又与东方、春季、生长、新生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明白,颜色在中国古代并非随意的选择,而是经过精密的考量和严格的规范,蕴含着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对神灵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历史解读。作者并非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将中国古代那些与颜色相关的祭祀仪式,描绘得如同画面一般生动。我被书中对“赤”色在祭祀中的描绘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火焰的颜色,更是古代人情感的投射——对生命的热烈渴望,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在某些祭祀活动中,它所代表的“炽热”和“光明”的驱邪寓意。这种充满力量感的色彩,在书中被赋予了灵魂。同样,作者对“黄”色与皇权、中土的联系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颜色如何成为政治权力的重要象征,以及如何通过祭祀活动来巩固和神化这种权力。书中对“白”色在祭祀中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与现代认知不同的层面——它并非仅仅代表纯洁,在某些祭祀仪式中,它可能象征着一种肃穆、空灵,甚至是与“无”相对的极端状态,是对某种更高层次精神的追求。作者的文笔流畅,结构清晰,使得即使是对于古代祭祀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进那个充满色彩的神秘世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中,是一种语言,一种符号,一种沟通天地人神之间的桥梁。
评分《颜色与祭祀: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涵义探幽》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一层一层剥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表象,直抵其核心的信仰和思想。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黑”色在祭祀中的解读所吸引。在许多现代语境中,黑色常常与负面、黑暗联系,但在书中,作者却揭示了它在中国古代祭祀中,尤其是祭祀北方和冬季时,所承载的庄严、深邃、甚至是神秘的意义。它象征着“天之玄”,是孕育万物的混沌之初,也是对宇宙未知力量的敬畏。这种解读颠覆了我过往的一些固有认知。书中对“青”色在祭祀活动中的多重含义的阐释,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既可以代表东方,象征春天的生机勃勃,又能在某些祭祀场合表达一种“青”涩的、未成熟的希望,或者是一种与自然融合的境界。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考古发现的结合,让这些抽象的颜色符号变得鲜活起来。书中关于不同祭祀对象,例如祭祀祖先、祭祀山川河流时,颜色选择的细微差别,都蕴含着古人精妙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例如,在祭祀山川时,可能偏向于使用与大地、山石相近的颜色,而在祭祀水域时,则可能倾向于使用与水相关的色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发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