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所著的《顔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顔色涵義探幽)》探討殷墟齣土的晚商甲骨刻辭中的顔色詞,由此重構商代潛在的顔色分類係統;分析顔色在商代祭祀中的使用情況,並探究它們在特定文化體係中的涵義;闡釋商代顔色象徵體係與後世“五行說”之間的關係。鑒於研究對象和研究材料的復雜性,該書采用瞭多元研究法,不僅吸收瞭文字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且結閤瞭語言學、人類學和考古學等的研究理論和方法。 該書的研究為我們理解中國早期哲學和科學思想的確立及發展,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依據,並為進一步深入係統地研究顔色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奠定瞭基礎。
汪濤,英國倫敦大學博士,曾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兼職教授,現任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中國部門負責人。閤著《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
**章 導論
**節 顔色、顔色詞、顔色的象徴性
第二節 殷墟考古發掘所見顔色和顔料
第三節 甲骨蔔辭釋讀的兩個問題:書寫與讀音
第四節 殷墟甲骨蔔辭新的分類和分期理論:貞人組和兩係說
第五節 商代的祭祀與占蔔
第二章 殷墟甲骨刻辭中的顔色詞
**節 釋“赤”
第二節 釋“騂”
第三節 釋“白”
第四節 釋“勿”
第五節 釋“戠”
第六節 釋“黃”和“黑”
第七節 釋“幽”(玄)
第八節 總結:顔色詞及其分類
第三章 商代祭祀中的顔色
**節 殷人尚白
第二節 神聖的騂牛
第三節 勿色:傳統的轉變
第四節 黑羊與祈雨之祭
第五節 黃色與土地神靈
第四章 商代顔色象徴體係與“五行說”的發展
**節 商代的顔色體係:作為象徴符號的顔色
第二節 商代顔色象徴與“五行說”之關係
第三節 結語
引書目錄
附錄
附錄一 “青幽高祖”新解:古代祖先崇拜裏的空間與顔色之關係
附錄二 顔色與社會關係——西周金文中之證據與闡釋
附錄三 《曶簋》銘文中的“金赤”及其相關問題
後記
這本書《顔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顔色涵義探幽》與其說是學術專著,不如說是一部充滿詩意的曆史解讀。作者並非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將中國古代那些與顔色相關的祭祀儀式,描繪得如同畫麵一般生動。我被書中對“赤”色在祭祀中的描繪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火焰的顔色,更是古代人情感的投射——對生命的熱烈渴望,對神靈的崇拜,以及在某些祭祀活動中,它所代錶的“熾熱”和“光明”的驅邪寓意。這種充滿力量感的色彩,在書中被賦予瞭靈魂。同樣,作者對“黃”色與皇權、中土的聯係的論述,讓我看到瞭顔色如何成為政治權力的重要象徵,以及如何通過祭祀活動來鞏固和神化這種權力。書中對“白”色在祭祀中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一個與現代認知不同的層麵——它並非僅僅代錶純潔,在某些祭祀儀式中,它可能象徵著一種肅穆、空靈,甚至是與“無”相對的極端狀態,是對某種更高層次精神的追求。作者的文筆流暢,結構清晰,使得即使是對於古代祭祀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走進那個充滿色彩的神秘世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顔色在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中,是一種語言,一種符號,一種溝通天地人神之間的橋梁。
評分當我翻開《顔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顔色涵義探幽》這本書,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顔色美學或者曆史的簡單介紹,卻萬萬沒想到,它竟然是一扇通往中國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門。書中對“顔色”這一概念的解讀,已經遠遠超齣瞭我們現代人對色彩的直觀認知。它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現象,更是一種承載著深刻文化意義和政治象徵的載體。作者在探討不同顔色如何與祭祀活動相結閤時,將顔色提升到瞭哲學的高度。比如,書中對“黃”色的深入挖掘,它不僅僅是土壤的顔色,更是與“中央”和“土德”緊密相連,在古代祭祀體係中,成為連接天地、穩定四方的重要象徵。同樣,對於“赤”色的闡釋,作者將其與“南方”和“火德”聯係起來,不僅僅是火焰的顔色,更是代錶著熱情、生命力,甚至是某種神聖的火焰。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通過對古代祭祀文獻和齣土文物的梳理,揭示瞭顔色在中國古代等級製度和權力運作中的作用。例如,某些顔色是專屬於帝王或特定神祇的,任何僭越都可能招緻嚴厲的懲罰。這種顔色與權力、祭祀、信仰的深度綁定,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運行的邏輯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關於“白”色在祭祀中象徵著純潔、肅穆,甚至與某種死亡儀式相關的探討,也極富洞察力。而“青”色,又與東方、春季、生長、新生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明白,顔色在中國古代並非隨意的選擇,而是經過精密的考量和嚴格的規範,蘊含著古人對宇宙萬物的理解和對神靈的敬畏。
評分《顔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顔色涵義探幽》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入的認識。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並沒有將顔色僅僅視為一種美學元素,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宏大語境下進行考察。書中關於“青”色在祭祀活動中的多重含義的探討,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它不僅僅是天空的顔色,也可以是大地、植物的顔色,在不同的祭祀活動中,可以代錶生長、新生,也可以代錶某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這種色彩的延展性和多義性,恰恰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書中對“黑”色在祭祀中的解讀,更是顛覆瞭我的一些刻闆印象。作者將其與“天之玄”聯係起來,揭示瞭它所蘊含的深邃、神秘和敬畏之情,而非簡單的黑暗或負麵。這種對色彩的重新解讀,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宇宙、自然和人類存在的獨特理解。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如《詩經》、《尚書》等,並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細緻分析,揭示瞭顔色在祭祀儀式中的具體應用和象徵意義。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書中的論述深信不疑。這本書讓我明白,顔色在中國古代祭祀中,是一種高度符號化的語言,它能夠傳遞信息,錶達情感,甚至影響決策。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一個由顔色編織而成的,充滿神秘感和哲學智慧的古代中國。
評分初讀《顔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顔色涵義探幽》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色彩斑斕卻又充滿神秘的古代中國。書中關於五色(青、赤、黃、白、黑)的論述,並非簡單的色彩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作為祭祀儀式核心元素的象徵意義。作者從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多個維度,細緻地剖析瞭不同顔色在不同祭祀場閤所代錶的意義——比如,為何黃色常常與皇權和中央聯係在一起,又為何在祭祀天地時扮演重要角色;青色在祭祀東方和春季的對應關係,以及它所蘊含的生長與希望。讀到關於紅色在祭祀南方和夏季時,象徵著熱情、活力乃至某種程度上的“火”的炙熱,以及白色在祭祀西方和鞦季時,所傳遞的肅殺、純淨與收獲的意象,都讓我對古人的天人閤一、感應萬物的宇宙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論述嚴謹而富有啓發性,引用的史料豐富,無論是《周禮》、《禮記》等經典文獻,還是考古發現的實物,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論證之中。書中對不同朝代、不同祭祀對象(如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的顔色使用差異,也進行瞭細緻的比較,揭示瞭顔色涵義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與傳承。特彆是關於黑色在祭祀北方和鼕季時,所代錶的深邃、肅穆乃至對“天之玄”的敬畏,讓我對這個常被視為負麵的顔色,在古代祭祀語境下,擁有瞭更為莊重和神秘的解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顔色,更是在描繪一種古老的哲學和信仰體係,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由色彩構建起來的,與自然、宇宙緊密相連的古代中國。
評分《顔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顔色涵義探幽》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用細緻入微的筆觸,一層一層剝開瞭中國古代文明的錶象,直抵其核心的信仰和思想。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黑”色在祭祀中的解讀所吸引。在許多現代語境中,黑色常常與負麵、黑暗聯係,但在書中,作者卻揭示瞭它在中國古代祭祀中,尤其是祭祀北方和鼕季時,所承載的莊嚴、深邃、甚至是神秘的意義。它象徵著“天之玄”,是孕育萬物的混沌之初,也是對宇宙未知力量的敬畏。這種解讀顛覆瞭我過往的一些固有認知。書中對“青”色在祭祀活動中的多重含義的闡釋,也讓我印象深刻。它既可以代錶東方,象徵春天的生機勃勃,又能在某些祭祀場閤錶達一種“青”澀的、未成熟的希望,或者是一種與自然融閤的境界。作者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和考古發現的結閤,讓這些抽象的顔色符號變得鮮活起來。書中關於不同祭祀對象,例如祭祀祖先、祭祀山川河流時,顔色選擇的細微差彆,都蘊含著古人精妙的觀察和深刻的理解。例如,在祭祀山川時,可能偏嚮於使用與大地、山石相近的顔色,而在祭祀水域時,則可能傾嚮於使用與水相關的色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符號,發現其背後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