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

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派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数字化
  • 视觉化
  • 重构
  • 文物保护
  • 数字人文
  • 虚拟现实
  • 历史文化
  • 档案管理
  • 技术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轩泽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4626
商品编码:252440245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

:65.00元

作者:刘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24446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指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原态进行采集、记录处理并生成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之后,利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视角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段对其进行再设计、再演绎的过程,并且将*终的成果用于展示、研究与大众传播。—— 刘 派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指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原态进行采集、记录处理并生成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之后,利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视角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段对其进行再设计、再演绎的过程,并且将*终的成果用于展示、研究与大众传播。

内容提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人类已经全面步入视觉时代,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那样:“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面对视觉文化的全面来袭,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依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手段而的“视觉重构”理念正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基于“视觉重构”理念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研究,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本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借鉴作用;对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与高校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研究与创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内容及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本书框架

2章 “视觉重构”的理论内涵


2.1 何为“视觉重构”
2.2 视觉重构的社会文化基础——视觉文化
2.3 视觉重构的科学技术基础
2.4 视觉重构理念带来的新机遇

3章 遗产的回望与诠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


3.1 无法永存与再生的文化遗产
3.2 文化的重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含义与层次
3.3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及其应用概述
3.4 以设计学视角为导向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

4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实践研究


4.1 叙事的重构与交互式演绎——交互娱乐设计作品《老鼠嫁女》
4.2 信息的组织与表达——北京城历史变迁的数字化表现
4.3 空间的重构与再现——敦煌文化遗产为对象的虚拟呈现

5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成果的传播


5.1 体验型博物馆的传播

140
142
146


151153
154


159160
163
165


169171
173
174


176

183

189

5.2 巡回展览的推广
5.3 互联网平台的传播
5.4 移动终端与互联网整合的移动导览型传播

6章 文化遗产之于人心的重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精髓


6.1 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6.2 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设计原则归纳

7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中的新技术可能


7.1 自由灵活的手势交互
7.2 可穿戴式交互设备——谷歌眼镜
7.3 微软与
MIT的
3D桌面系统
第8章 结论


8.1 本书研究成果
8.2 本书的研究创新点
8.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来源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之眼:窥探失落的文明》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技术实现的教程,也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它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一次关于记忆、时间与存在的哲学叩问。我们将在数字的镜面中,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辉煌却已消逝的文明,不仅仅是它们的物质遗存,更重要的是它们曾经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它们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想象一下,你站在古罗马的广场上,脚下是斑驳的石板,耳畔是遥远的马蹄声和人群的喧嚣。那些曾经矗立的宏伟建筑,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着迷于这些“过去”?是那些隐藏在废墟下的故事,是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智慧,还是对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数字之眼》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我们不会详细罗列三维扫描仪的型号,也不会深入解析点云数据的处理算法。相反,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从古埃及的金字塔群,到玛雅文明的神秘丛林,再到古希腊雅典娜神庙的辉煌。但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这些建筑本身有多么“高科技”地被重建,而是这些重建所带来的“视界”的拓展。 当您看到被数字技术“复活”的古希腊雕塑,它不再是静态的、冰冷的石头。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它曾经的色彩、细节,去想象艺术家们当时的创作心境,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当您漫步于数字化的庞贝古城,那些曾经的街道、房屋、壁画,仿佛重现了城邦毁灭前那一刻的日常。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甚至能听见孩童的嬉笑声。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的脉搏。 本书探讨的核心,是“数字重构”如何成为一种全新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对物理形态的还原,更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诠释。通过对文物、遗址进行精细的数字化采集,我们得以保存那些正在消逝的痕迹,为后世留下更完整的资料。但更进一步,当这些数据被转化为可交互、可感知的数字模型时,它们便拥有了“复活”的力量。 我们将探讨,当文字记载与物质遗存之间存在鸿沟时,数字重构如何成为一座连接的桥梁。例如,一篇古老的文献可能描绘了一个宏伟的宫殿,但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宫殿早已不复存在。通过对散落的残骸进行数字分析,结合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构建出宫殿可能的形态,从而让那些文字描述变得更加具象,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本书也并非一味地赞美科技。我们同样会审视数字重构所带来的挑战与局限。技术的“真实性”如何界定?当数字化的过程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时,我们如何避免“过度解读”或“失真”?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它是由冷冰冰的数据组成的,还是由那些鲜活的人物、情感与故事构成的?这些问题,将贯穿全书的讨论。 我们也将审视,数字重构如何改变我们与文化遗产的互动方式。曾经,参观博物馆、遗址,是对历史的单向接受。而如今,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我们可以“走进”历史,与文物“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特别是对年轻一代而言,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它让枯燥的历史课本变得生动有趣,让遥远的古人仿佛近在眼前。 《数字之眼》还将触及数字遗产的保护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去记录和保存世界。然而,数字信息同样面临着丢失、损毁的风险。如何确保这些珍贵的数字遗产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不被技术迭代所淘汰?这是一个关乎文化延续的重大议题。 这本书的文字将力求生动,避免枯燥的技术术语。我们会用故事性的语言,描绘那些失落的文明,讲述那些沉睡在数字中的灵魂。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重新认识数字技术在理解和传承人类文明中的独特价值,感受到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震撼与启迪。 这不仅仅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溯,更是一次对未来的眺望。当我们以“数字之眼”审视过去时,我们也在为未来积累智慧。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的力量,去理解、去守护、去传承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让那些曾经的光芒,在新的时代依然熠熠生辉。这本书,是这场伟大征程中的一次真诚的邀约,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数字与文明交织的奇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一抹金色的线条,勾勒出古老建筑的轮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这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所打动。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言部分,作者用一种充满激情又略带忧思的笔触,阐述了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财富方面的巨大潜力。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光是作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展望,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重构”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更是一种文化的再生和活化,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关于如何与过去对话,如何在数字时代赋予文化遗产新生命的思考。封面的设计,就像这本书的缩影,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科技的现代感,完美地契合了“视觉重构”的主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深刻体会到“重构”这个词所包含的深意。它不仅仅是对肉眼可见形态的复原,更是一种对历史信息的挖掘和解读。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生机,被新一代所理解和珍视。我非常赞同作者关于“沉浸式体验”的论述,书中对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让我对未来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我甚至可以想象,未来我们可以戴上VR眼镜,漫步在数字化的紫禁城,亲身感受皇家的辉煌;或者通过AR技术,让古老的雕塑在我们的眼前“活”过来,讲述它们的故事。这种超越时空的连接,让我觉得文化遗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触手可及的,是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书中提到的那些技术案例,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能感受到其背后的严谨和创新,它们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让我对“视觉重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书中关于“文化语境下的重构”的论述,让我明白,数字化重构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需要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以及其所处的文化语境。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文化遗产的案例研究,展现了数字化重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探讨,例如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音乐、舞蹈等,如何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在保护人类共同文化财富方面的无限可能。书中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人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团队是如何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用科技的力量去守护和传承那些珍贵的文化记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情怀;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未来。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如何在我们自己的时代,为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古代建筑的精巧工艺,还是失传已久的手工艺,总能让我着迷。这本书的书名《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模糊的影像,那些只能在想象中得以还原的场景。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何将那些残缺的故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令人惊叹的3D模型,能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同时,我也希望能了解到,在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作者是如何平衡史实的准确性和艺术的表达的。毕竟,文化遗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真实性,还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故事。我设想着,书中也许会有一章专门讲述某个具体文物的数字化修复过程,从最初的资料搜集,到建模,再到最后的视觉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创造。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而数字化重构,就是那把能够开启这扇门的钥匙,让我无比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我一步步深入探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世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章节所吸引,作者用非常生动且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如何通过三维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的文物转化为数字模型。我一直很好奇,那些看起来如此逼真的数字文物,究竟是如何被“捕捉”下来的。书中通过对不同类型文物(例如建筑、雕塑、服饰等)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也让我了解到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光照、材质、精度等。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数字模型如何服务于文化传播和教育,比如如何用于学术研究、公众科普、甚至是创意产业。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次关于科技如何赋能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它打开了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视角,也让我看到了数字技术在连接过去与未来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