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并非孤立生长,交流激发思想脉动。
书名:知中·洋人
定价:59.80元
作者:罗威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2
页码: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82907
洋人,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人。旅居中国的洋人们是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里双方文明得以沟通的桥梁。东洋人与中国的交往开始得较早,遣唐使曾为日本带回彼时的“现代典范”;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各国都开始探索海洋对面的未知世界,明初郑和的海上远航也推动了中国与南洋的和平交流;我们与西洋人的交往则更曲折,对他们来说,中国曾是丝绸之路上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大国,是马可· 波罗笔下人人向往的繁华盛世,也是被坚船利炮打开的列强殖民地。清末民初,西方的文化与科技面对着闭关锁国的中国,相对先进的制度、观念、科学、技术等一股脑涌入,古老的帝国终于穿上“近世文明”的外衣。
过去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中国自身的文化与文明。讲中国,不可能丢掉传统,所以解构传统承袭的部分,自然而然成为知中的选题逻辑之一。
但没有文明是孤立生长的,中国也从来不是一座孤岛。今日之中国,可以说是过去之中国在与各民族不断交流、彼此学习、相互激发中形成的。所以我们想,或许应该用一本特集来聚焦中国之外的世界、世界之中的中国,于是有了这本《洋人》特集。
《知中·洋人》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十二本书,知中目前的另外十一本在售特集包括:《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特集、《知中·以侠之名》特集、《知中·禅的入门》特集、《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特集、《知中·幸会!苏东坡》特集、《知中·山水》特集、《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知中·孙子兵法指南书》特集、《知中·民谣啊民谣》特集、《知中·竹林七贤》特集和《知中·一本读懂!山海经》特集。
在「知中ZHICHINA」这个「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的平台上,我们希望发掘和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知中·洋人》特集
文明并非孤立生长,交流激发思想脉动
◎世界史视角下的中外大事件
◎汉至近现代的思想文化交流
◎西方文化对衣食住行的影响
书中特别呈现:
◎哈佛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包弼德专访!
◎世界史视角下的中外大事件梳理!
◎汉唐宋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如何影响着世界?
◎元明清及至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红楼梦》里的西洋玩意儿有哪些?
◎西方科学如何中国人的世界观?
◎专访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解读上海老爵士乐的前世今生!
编辑的话
世界史视角下的中外大事件
《知中·洋人》特集·言论
采访汉学家包弼德:中国从来都不是孤岛
汉代:丝绸之路
汉代:影响世界的中国
唐代:生活在中国的洋人
唐代:东传日本的汉文化
世界史上的盛唐
宋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宋代:一个意大利人在刺桐城的见闻
马可·波罗眼中的元代世界
蒙古军西征与十字军东征
明代:西学东渐
明代:利玛窦与西方传教士
清代:清政府中的洋人们
清末民初:洋人和他们的东方发现
高罗佩的中国古琴情结
20世纪: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20世纪的民国洋货
《红楼梦》里的西洋玩意儿
科学:中国人世界观的
改变中国的一群人:从清末到民国的留学生们
食:引入中国的外国食物
衣:民国初年的摩登洋装
住:中道西器的民国建筑风格
行: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民国交通
采访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上海老爵士的前世与今生
和制汉语和华制汉语
参考文献
受访人
包弼德(Peter K. Bol)
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学者,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历任哈佛大学副、、讲座,1997年至2002年任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现任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地理分析主任等职。作为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他主持了哈佛大型网络公开课项目(HarvardX)以及哈佛学习与教学倡议(Harvard Initiativ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并与柯伟林(W. C. Kirby)一起开设了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公开课(ChinaX)。
肖雪强
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经理兼次中音萨克斯手。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成立于 1980年,乐团初由周万荣组建并担任队长,以演绎三四十年代的爵士名曲为主,堪称20世纪玫瑰色的爵士时代浪潮中保留至今的一颗明珠。乐团多次应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并广受赞誉。1996年,老年爵士酒吧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佳酒吧之一。
现代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构造、性质、运行规律及宇宙结构与发展的学问,它的研究基于空间测量与理论推算。方法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别无二致;但是在目的与意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天文学首先是观测天象的学问,目的有二,一是通过观测、计算天体的运转而获得对时间的精确认识;二是以天象的变化来获得对未来的预知。我国古代天文分成两个系统:其一是历法系统,其二是星象系统。前者重在推算,后者重在观测,二者共同的目的则在于为王权服务,加强王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
那么历法与星象这两个系统,究竟何者处于位?从计算方式来说,可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种数理天文学或者代数天文学。由于天文学在古代的特殊性,相关学者多为皇家服务,他们计算出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继而制成历书。《三统历》是中国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历书的基本框架。一般认为,此历书是刘歆(前50—23)据《太初历》改造而成,全书分为六章,其中有特色的地方在章。章“统母”的数据,重要是“立元”与“上元积年”,立元,即确定推算的起点。上元,是历书之始,也是历史的开始。由上元至修历的年数,为上元积年。不同历书的上元积年是不同的,其历史的开端与未来的指向也有所不同,其政治意义自然更是不同。这样就可以明白为何王朝更换首先要改历立元了。
同时,我们也可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种数理天文学,相较而言,“数”比“象”更为重要。皇家的天文机构对天象进行观测,一方面捕捉特殊的天象,进行政治解释;另一方面则密切跟踪日、月、五星的运行来与历书参证。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历法预测日食不准,会导致轻则国家组织重新修历、重则相关人员身陷囹圄的结果了。
古代天文的历法系统与王朝的命运相关,星象系统则与人们的世界观有关。如前所述,星象系统的起点是实际观测,在观测中古代人形成了种种的宇宙观,其中为重要的就是盖天、浑天、宣夜三说。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日月星辰依附于天盖而随天盖运转;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缀附于蛋壳般的天球上,随之运转;宣夜说则主张日月星辰皆为浮在空中的气体,此说早佚。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宣夜说接近现代科学的探索,浑天说适合地平观测与计算,盖天说在观测上亦有其优势。这便是古人对宇宙的基本认识。
那么,何以清廷的天文官员出现了洋人呢?而且,洋人的算法似乎还超过了中国人。这就要从千年以来中西天文学的互动说起了。
……
拿到《包邮 知中 洋人》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有一种既新颖又充满故事感的感觉。“包邮”这个词,在当下这个网络购物时代,总会给人一种实惠和便利的印象,而“知中”则指向了其核心内容——关于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那些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外国艺术家、音乐家、作家,或者是在中国现代史进程中扮演了某种角色的外国友人。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籍的“洋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他们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哲学、艺术、社会制度,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创作。例如,一些西方汉学家是如何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并将其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或者是一些在中国从事教育、医疗事业的外国人,他们在中国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我很想知道,在那些外国人眼中,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看到了哪些我们可能忽视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通过他者的眼睛,重新审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评分对于《包邮 知中 洋人》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充满了一种探寻和理解的意味。“知中”二字,明确地指向了这本书的内核——关于外国人的视角下的中国。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文化,除了从内部去感受,从外部的审视同样重要。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很多关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洋人”在中国的生活片段,他们可能是早期来华的探险家,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可能是怀揣理想的传教士,试图理解并传播信仰;也可能是商业巨头,在中国的市场中寻找机遇。这些故事,一定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别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这些“洋人”们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的理解。这些来自异域的目光,或许能让我们看到许多自己习以为常却被忽略的文化特质,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的“包邮”标签,也显得格外贴心,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一份便利。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珍贵的日记,记录下那些外国人与中国相遇的动人瞬间。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了这本《包邮 知中 洋人》,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平时对历史和文化交流类的书籍就情有独钟,加上“知中”二字,总感觉里面会讲述一些外国人如何理解中国、如何与中国互动的故事。拿到书后,粗略翻阅了一下,纸张和印刷都挺不错,封面设计也很有质感。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来看,内容涵盖的时期和角度都相当广泛,从古代的遣唐使,到近现代的传教士、商人、学者,再到当代的留学生和文化交流项目,仿佛是一部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立体画卷。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洋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社会风俗、哲学思想、艺术文化,以及中国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有时候,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去审视一个文化,反而能发现许多我们自己习以为常却被忽略的独特之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充满智慧和趣味的跨文化碰撞的细节,了解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故事,以及他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本书的“包邮”标签也让我觉得非常贴心,说明出版社在物流和定价上都考虑到了读者的便利,这一点值得称赞。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读到《包邮 知中 洋人》这本书,内心还是挺激动的。书名里的“知中”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曾经踏足这片土地的外国友人,他们带着好奇、带着使命,或是带着商业的眼光,来到中国,又带着对中国的理解、甚至是改变回去。这本书似乎就是要讲述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我猜测,里面应该会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如何“发现”中国,以及这种“发现”是如何塑造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那些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他们不仅传播宗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同时,他们也被中国的儒家思想、哲学智慧所吸引,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著作,这些都成为了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还有那些在中西方贸易往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人,他们的经历肯定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不仅带来了商品,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细节,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些“洋人”在中国的生活图景,以及他们与中国社会发生的真实互动。这本书的出版,我相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反思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评分《包邮 知中 洋人》这个书名,确实很有意思,尤其是“知中”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一直对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关于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工作、学习的真实故事。想象一下,那些曾经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或是被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所吸引的外国人,他们在中国经历了什么?他们是如何融入中国社会,又是如何看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这些“洋人”们,无论是学者、商人、艺术家,还是旅行家,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和经历,为世界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片段,感受那些跨越国界的交流与碰撞。也许书中会有关于某个西方艺术家在中国创作的灵感来源,或者是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独到见解,又或者是一位在中餐馆里孜孜不倦学习烹饪技艺的外国人。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许多有趣、有料、有深度的故事,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去认识“中国”这个概念,以及它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
评分很刚哈更很刚哈更很刚哈更好
评分封面用了厚铜版纸,质量非常不错~
评分习惯性好评,习惯性好评,习惯性好评
评分太棒了
评分知中还在找自己的定位,现在还很模糊,编辑努力吧
评分已购待阅读,支持京东图书
评分产品不错,非常喜欢,很满意
评分知中系列做得很精致,读完了还适合收藏!为中信很多精品书点赞!期待更多题材
评分一直在买这系列的书,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