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旗舰店官网】大国宪制 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苏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宪法制度经验

【新华书店旗舰店官网】大国宪制 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苏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宪法制度经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力 著
图书标签:
  • 宪法
  • 制度
  • 历史
  • 中国
  • 政治
  • 法律
  • 苏力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大国宪制
  • 宪法制度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宿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955
商品编码:25526949319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624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D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关联推荐
暌违逾十年,苏力教授全新力作《大国宪制》!本书将展示,我们的先人,在这块后来才被称为中国的土地上,为了活下去,为活得稍稍好一些,以什么样的智慧或者“J精练的愚蠢”,一代代合作、演进和积累,造J了如此的中国。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在线试读
从国家的构成(constitution)来看,中国在SJ各国中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在于她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古老,或D一无二的持续至今,而在于她居然会出现。 这不可能只是某个人的天启,或某些人的刻意追求。在特定意义上,中国的构成一定是种种机缘巧合,因此是偶然。但巧合和偶然也不会是没有道理,一定有其内在的脉络或事理;其中包括了人为,因为人想活下去,出生在某片土地上,近代之前,一般也J只能在那里活下去,渴望能活得好一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存活下来了,那些人为以及其中的道理、脉络或事理,也J留存下来了。无人刻意,但因长期稳定的自然条件,即所谓“天时”和“地利”,会塑造这里的人们,在共同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行为互动的基本格局,即所谓“人和”。无论称其为不愆不忘的旧章,还是令人敬畏的祖制,甚至生长于此的普通人也未必自觉(也无需自觉),其中至少有些J是这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制度。J其实在意义,我称之为构成;J其规范意义,我称其为宪制。在诸多西文中,一国的构成和宪制是同一个词,意思全等。 本书关注并试图从理论上来解说中国的宪制/构成。我省略了“历史”二字对中国的限定,因为这个宪制不仅仅属于过去,它也一直影响和规定着近现代直至JT的中国。但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希望以此表明,即便不是所有国家,至少中国这样的文明国家,这样的大国,其宪制是一个结构、整合和构成的事件,是一个过程。这J意味着,本书追求一种理论叙述,而不是历史叙述。 引论头四节讨论贯穿全书的四个重要问题。(1) 有何理由特别关注中国的宪制?特别是,如今已有许多理论,还有“宪法(也写作constitution)学”;这个“学”的意味J是说它有普遍解说力,甚至应普遍遵循。(2) 如果中国宪制/构成是特殊的,又何以特殊,有何理由说这一特殊不是刻意标榜,标新立异?(3) 针对西方历史实践塑造的宪法理论关注,挪用中国古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把中国宪制划分为相互勾连和纠结的这样三个领域,讨论为什么中国必须同时又必须分别应对这三个宪制问题。以及(4) 为什么本书称宪制,而不是更流行的宪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便利本书各章展开具体讨论,或许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中国构成/宪制问题。Z后一节则概述本书的基本结构。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一块土地上有人类活动J算有了“文明”。但这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且必然地,J会出现一个或一系列政治共同体,构成一个或一些国家。即便文明古老,山水相连,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属于同一种族或族群,分享了共同或相近的文化,所有这些因素或单D或共同,都未必足以构成(constitute)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从国家的构成(constitution)来看,中国在SJ各国中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在于她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古老,或D一无二的持续至今,而在于她居然会出现。
这不可能只是某个人的天启,或某些人的刻意追求。在特定意义上,中国的构成一定是种种机缘巧合,因此是偶然。但巧合和偶然也不会是没有道理,一定有其内在的脉络或事理;其中包括了人为,因为人想活下去,出生在某片土地上,近代之前,一般也J只能在那里活下去,渴望能活得好一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存活下来了,那些人为以及其中的道理、脉络或事理,也J留存下来了。无人刻意,但因长期稳定的自然条件,即所谓“天时”和“地利”,会塑造这里的人们,在共同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行为互动的基本格局,即所谓“人和”。无论称其为不愆不忘的旧章,还是令人敬畏的祖制,甚至生长于此的普通人也未必自觉(也无需自觉),其中至少有些J是这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制度。J其实在意义,我称之为构成;J其规范意义,我称其为宪制。在诸多西文中,一国的构成和宪制是同一个词,意思全等。
本书关注并试图从理论上来解说中国的宪制/构成。我省略了“历史”二字对中国的限定,因为这个宪制不仅仅属于过去,它也一直影响和规定着近现代直至JT的中国。但更重要的理由是,我希望以此表明,即便不是所有国家,至少中国这样的文明国家,这样的大国,其宪制是一个结构、整合和构成的事件,是一个过程。这J意味着,本书追求一种理论叙述,而不是历史叙述。
引论头四节讨论贯穿全书的四个重要问题。(1) 有何理由特别关注中国的宪制?特别是,如今已有许多理论,还有“宪法(也写作constitution)学”;这个“学”的意味J是说它有普遍解说力,甚至应普遍遵循。(2) 如果中国宪制/构成是特殊的,又何以特殊,有何理由说这一特殊不是刻意标榜,标新立异?(3) 针对西方历史实践塑造的宪法理论关注,挪用中国古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把中国宪制划分为相互勾连和纠结的这样三个领域,讨论为什么中国必须同时又必须分别应对这三个宪制问题。以及(4) 为什么本书称宪制,而不是更流行的宪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便利本书各章展开具体讨论,或许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中国构成/宪制问题。Z后一节则概述本书的基本结构。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一块土地上有人类活动J算有了“文明”。但这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且必然地,J会出现一个或一系列政治共同体,构成一个或一些国家。即便文明古老,山水相连,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属于同一种族或族群,分享了共同或相近的文化,所有这些因素或单D或共同,都未必足以构成(constitute)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 
中国人爱说自古以来。但时间并不天然有内在的说服力,相反这里的时间需要解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目前GR的古人类发源地,但古代人类的几大文明都不源于此。甚至,直到欧洲人建立殖民地前,这里一直基本是部落社会。在原生的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印度文明都比中国文明更久远,却全都早JCD失落了;基本是近代以来,靠着外来文明的努力,甚至因外来文明的记录和保留,才算重建了与这里的土地有关,却与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几乎无关——除旅游外——的历史。欧洲文明的Z重要来源之一,古希腊文明,也是如此。中国文明早熟的说法也不成立。这只是用一些语词来打马虎眼,似是而非。这种说法隐含了一个经验上不可验证的关于社会发展普遍和先验的时间标准。这其实是19世纪和20世纪社会进化观的产物。
曾有学者断言,中国大一统和欧洲众国分立,是因为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更易于统一。这实在错得离谱。JR中国疆域面积是与整个欧洲相近。但若J自然地理条件而言,中国远比欧洲复杂多了,交通联系艰难多了。起码,欧洲没有沙漠、戈壁、高原以及长江与黄河这类古代人类很难逾越的重大自然障碍。但罗马帝国在其Z强大之际也从来不曾统一欧洲,只统治着环地中海地区。北美大平原也远比中国的华北(黄淮海)平原辽阔,但在欧洲人殖民之前,那里一直是部落社会。
而且,山水相连J更没法解说那些由沥沥啦啦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国家了。不说日本,不说英伦三岛,也不说D年遍及QQ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了。J说菲律宾吧,其疆域边界竟然是以一系列经纬度交汇点间人为划定的连线构成。但这也不奇怪。看看非洲许多国家的疆界,看看合众国中西部许多州/国(states)的疆界,甚至看看不齐整却隔离朝鲜半岛南北的以及D年隔离越南南北的北纬38°和17°线!然而,Z挑战这一断言的会是,有些国家山水WQ不相连,中间硬生生隔着他国,典型如美国本土与阿拉斯加,一战后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以及二战后俄国本土与加里宁格勒。也并不都是强国或大国,这类疆域构成的国家还曾有1956—1971年间的巴基斯坦(由JT的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构成,中间隔着印度),1958—1961年间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由埃及、叙利亚以及北也门构成,中间隔着以色列、约旦甚至沙特)。
哲人、思想家或伟人的追求和努力会起点作用,但也不能夸大。“天下大同”或“SJ和平”之类的愿景,即便加上政治家、军事家的文韬武略,也未必总能1;CY=CY事。古希腊罗马有普适的自然法传统,据说曾影响亚历山大和凯撒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帝国。但为什么只是帝国——主要靠军事强力将各地方拢在一起,其内部缺乏持久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整合——呢?而且,这些愿景或理想其实一直都有,帝国却如小船说翻J翻了。还不止一次。近代J有卢梭,有康德,还设想过YJ和平的“SJ”——其实是欧洲;也有过天骄拿破仑,或许还能挂上希特勒(?)。二战之后,从煤钢同盟,都走到欧盟了,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眼睁睁地看着英国脱欧。一代代欧洲人的努力,如飞蛾扑火,真诚且悲壮。
相比之下,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J是个有模有样的大国了。我不天真,不相信西周真J全面实践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有历史记载表明,西周真还不只是这两句小雅,或一种说法。甚或,仅因后世的秦汉,界定了学人考察中国宪制的标准和参照系,西周才一直被标签为“封建”,不被视为统一的王朝。事实上西周的统一程度,在我看来,可能超过罗马帝国——想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雅言”,想想更早时候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战国时期,J有了由土地、人民和政事“三宝”构成的(诸侯)明确的国家概念,有明确的疆域(country)和文化认同(people/nation),而不只看政事或君王(state)。特别是鉴于“天子”概念本身意味着至高无上(sovereign),可以说西周已有了WQ现代的国家概念了。此后中国确实屡经变革和革命,北方游牧民族或其他民族多次入主中原,乃至中外的文化本质论者爱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但也J一说罢了。旧邦维新,自强不息,中国J是一次次旧邦新造。却不只是“复盘”,几乎每一次分合,都是中国疆域的一次扩大。但中国这个“国”,相比起西方历SS的各种国,一直很特别。她从一开始J不是城邦,也并非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邦国,也不像马其顿或罗马或蒙古那样没有多少内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整合的帝国。甚至她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一位美国学人白鲁恂J曾告诫其同仁,中国“只是一个伪装成(pretending)民族国家的文明(civilization)”。这个说法其实还不够味,还不贴切。为了本书读者,我坚持用中文的“国”或“国家”,不认为中国必须符合某个西文词的定义;但白氏的说法还是有助于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表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这个统一并不限于指疆域空间。有鉴于人类历SS众多国家的发生和消失,这个多元一体的中国竟不可思议地穿越了时间长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曾以不同方式强调了“百代皆行秦政法”。但在许多方面,其实还不只是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诗句都已三千多年了,至今仍鲜活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即便没写进中小学课本,也没人专门教,仍不时为普通中国人传诵,甚至为普通人传唱——想想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这J产生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因素促成了中国的发生和构成?因为在这个宪制问题上,并没有什么中国之前的“自古以来”,也没有从一开始J在那儿熠熠生辉的中国的原点或中国原型,从此注定了中国,无论是人种的、文化的、政治的或疆域的。即便有,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个创世纪或大爆炸的原点,观察这个沐浴着神光的起源,捕获其JQ本质,洞悉其Z纯粹的全部可能以及它蕴含的此后的持久同一性。这片JT称为中国的土地,不仅经历了很多王朝,在王朝之前也曾有众多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历代王朝中,有大一统的,也有分裂割据、并存或对峙的。统一治理整合了中国的王朝统治者,有来自典型农耕地区的(如秦汉),也有来自典型游牧或渔猎民族的(如元、清),还有无论血统或文化上都相D混杂的(如隋、唐)精英集团。但J这样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地,J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看似WQ异己的多元材质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构成了后代的这个中国。
因此,有理由也有必要考察在东亚这片土地给定的天时地利中呈现的“人和”,也即政治学和法学视角中的中国宪制,或历史演化视角中的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的衍生和构成。这个共同体的长期存活足以证明这些基本制度有令人无法拒绝和不能低估的强大正D性。
小农与大国
任何国家的,尤其是大国的,基本制度都一定嵌在该国的天时地利中。
直观上看,华北平原,中华文明Z重要的发源地和后世中国的核心区,位于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近海岛屿很少,相距也颇远,加之夏秋季莫测的台风,J自然条件而言,这片土地,远不如古希腊罗马及包括北非在内的地中海周边地区便于交流和商贸。地中海位于欧亚大陆西南,不受热带气旋(台风或飓风)威胁;说是海,其实也J是嵌在欧亚非大陆之间的一大咸水湖;南欧岛屿和半岛很多,与北非沿岸相距不远;这一地区海上交通便利,成本低,自然风险小。因此,东亚大陆的人财物的交流以及文化交流都要比环地中海地区困难多了。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跨地区的政治社会整合和治理难度也大多了。甚至同北美大陆的平原相比,在这一地区也没有什么理由早早J出现一个以稳定疆域为基础的超大型政治文化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的出现很可能1先与农耕有关。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土适宜,气候温和,适合农耕,从关中平原一直向东,直抵大海,这片广袤土地上早早J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由小农构成的村落。虽然高度同质,小农经济并不天然趋向形成大的社会共同体,更甭说大的政治共同体了。
传统小农其实趋向于自给自足。Z基本的生产消费单位大致是男耕女织的核心家庭或略大的家庭,对土地持久精耕细作,种植粮食和桑麻(宋元之后,逐步以棉花替代了麻),养殖不多的家畜、家禽,偶尔或还有渔猎。甚至男耕女织的描述也太粗略。至少,在中国的小农家庭中,几乎所有家庭成员,包括老人和儿童,都会以人尽其力各尽其能的方式参加家庭财富和福利的创造。何止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Z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甚至光屁股的牧童或渔童都以特定的方式参与了家庭的“生产劳动”。这里的引号意味着,这些行为其实无法接受现代人的本质化界定,对儿童来说,所谓的生产劳动既是农人的生产、生活和合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也是游戏和玩耍。小农家庭是D时农耕社会Z具效率的企业。
小农家庭还承担大量其他社会功能,如繁衍后代,赡养父母;不只有生产和生活,甚至有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关生产劳动,而且有关社会组织交往。D家庭财政有余力之际,父母甚至会从下一代中选择一位在他们看来合适的男孩去读书,学习与农耕社区无关而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政治生活培养人才。甚至,在中国历SS小农家庭还一直承担着政治治理的——如管教孩子的“家法”——以及类似宗教的——如祭祀——功能。如费孝通分析的,与现代核心家庭仅仅关注生育后代因此是临时性社会组织不同,由于承担了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社会功能,农耕家庭,即便很小,也是农耕社会Z重要和Z基本的SYDW,是一种稳定的小家族。
核心家庭是基本生产生活单位,但除非在土地J端贫瘠的地区,小农的社会生活形态通常是由同姓的核心家庭组成不太大的村落共同体。聚居是人类繁衍的结果,但也还有其他重要社会功能:节省肥沃土地,便于邻里互助,相互提供治安安全,也便于必要的集体行动,如修路、盖房、抗旱、排涝乃至渔猎。这意味着村落中要有内部治理。即便血缘随着世代多了会淡化,但久居一地,会分享语言、习俗和文化,有心理上的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为同其他村落竞争,借助亲缘或族群作为符号,建立政治性的组织机构,实行有政治意味的治理,把村落生活共同体和血缘共同体转化为一种Z小的政治共同体,几乎水到渠成。只要商贸不发达,人员流动不大,SJ各地的农耕区可能大致都会如此。 显示全部信息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作者:钱穆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对中国自上古至清末数千年间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与精深阐发。它并非一部单纯的史书编年,更是一部洞察中华文明核心政治精神的学术巨著。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独到的史学眼光,将中国政治思想的演进置于整个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之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关于“治国之道”、“君民关系”、“权力制衡”以及“理想政体”的深层思考与论辩。 全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演变的,以及它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编:先秦时代的思想源流 本书开篇追溯至上古“禅让”的传说,探讨早期政治形态中蕴含的道德理想。重点剖析了儒家学派对“仁”、“礼”的阐发,如何构建起以德治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基础。孔子对周礼的继承与批判,奠定了后世“德主刑辅”的政治基调。 紧接着,对墨家“尚同”、“兼爱”的社会理想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墨家的思想虽然在汉代之后逐渐式微,但其蕴含的平等精神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构成了中国政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批判性维度。 书中对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在政治领域的影响着墨重彩。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识到人类社会复杂性之后,对权力滥用的深刻警惕,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减少人为干预,这为后世的“清静行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对法家学说的梳理。韩非子的“法、术、势”三要素,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技术层面的集大成。钱穆先生深入分析了法家如何在战国乱世中,以效率和统一为目标,对权力进行了最彻底的制度化重构。他阐释了法家思想如何被秦朝短暂地应用于实践,又如何在汉代被成功地吸纳并与儒术相结合,从而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帝国治理模式。 第二编:秦汉大一统下的制度化构建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疆域的整合,更是政治理念的定型。本书详细考察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阶段。重点探讨了“郡县制”的确立,分析了其在打破旧贵族世袭权力、建立高效官僚体系方面的历史功绩,以及其为后世“大一统”国家提供的制度框架。 在汉代,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政治伦理基础。钱穆先生指出,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成功地为君主的权力赋予了神圣性,使得皇帝的统治获得了超越世俗的合法性,同时也暗示了君权并非绝对,必须恪守道德与天道。书中还分析了察举制、太学制度的建立,揭示了古代中国如何构建起一套选拔官吏和培养社会精英的稳定机制。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流变与士人精神 这一时期是政治动荡与思想转型并存的阶段。本书着重分析了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的兴衰,探讨了门阀士族对中央集权构成的挑战,以及士人阶层在动荡中如何重塑其价值取向。魏晋玄学对传统政治伦理的松动与反思,为隋唐的制度重建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四编:隋唐帝国的高峰与官僚体系的成熟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成熟被视为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一制度如何有效地分散和制约相权,确保皇权的最终统摄地位。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深入研究,钱穆先生论证了科举如何成为打破地域和血缘限制,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核心引擎,也正是科举制度,巩固了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的文官集团对帝国的长期统治。唐代对土地、赋税制度的改革,也体现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精细化管理。 第五编:宋代的政治哲学转向与君权强化 宋代政治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内重文治,外示内敛”的特征。本书聚焦于宋代理学的兴起,特别是朱熹理学如何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要求,直接内化为对官员和士大夫的政治操守标准。宋代君主与士大夫之间的“共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士人的政治参与空间,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宰相权力的逐步削弱,为后世君主专制的高度集中埋下了伏笔。 第六编:元明清:君主专制顶峰的制度体现 本书最后部分分析了元朝的民族融合对既有政治框架带来的冲击,以及明清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最终定型。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标志着皇权对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清代的政治结构,如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的设立,则是对君主集权工具的不断优化和精简。钱穆先生在此部分强调,虽然技术层面的权力运作更为隐秘和高效,但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即“皇帝的个人意志成为最高权威”——已臻于极致。 结语: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是对中华文明政治基因的深度挖掘。它展现了中国政治思想在处理“人治”与“法治”、“中央”与“地方”、“效率”与“道德”等永恒命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性与延续性,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启发价值。本书语言凝练,论证扎实,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史的必读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学术深度和研究的严谨性。苏力教授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学术界的权威,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也意味着其内容的可靠性。“大国宪制”这个宏大的概念,让我立刻想到的是国家治理的深层逻辑和权力结构的演变,这远非一般科普读物所能企及。我关注的是,作者将如何界定“宪制”在这个概念中的核心地位,它是否指向国家最根本的权力运行规则和制度安排?同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也表明了作者的立足点,他不是在抽象地讨论制度,而是在扎根于中国历史的土壤中进行深入的考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塑造了中国国家形态的长期性、基础性的制度要素,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继承、改造和创新。这种历史性的制度分析,能够帮助我理解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不是那种直接照搬西方概念的“制度”,而是强调“历史中国”这个概念,暗示了其制度根植于本土的土壤,经历过漫长的演变。我关注的是,苏力教授将如何处理“历史”与“宪制”之间的关系。一个“大国”的宪制,必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书中提及的“制度构成”,意味着不仅仅是某个时期的制度,而是贯穿始终的、塑造了国家形态的根本性要素。我很好奇,他会如何界定这些“根本性要素”,是某种治理逻辑、权力结构,还是文化观念?而且,“构成”这个词,也让人联想到一种有机体,制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中国制度体系的整体图景,理解不同制度层面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我们国家运行的轨迹。对于我来说,理解这些“构成”,比理解某个具体的法律条文或政治派别,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评分

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但光是从书名《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以及出版社信息,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分量和研究的厚度。我对“大国宪制”这个提法非常感兴趣,它暗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与西方“宪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制度体系。更吸引我的是“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一部分,这意味着本书并非停留在某个时期的制度分析,而是试图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追溯,梳理出那些奠定和影响中国国家形态的根本性制度要素。我非常好奇,苏力教授将如何界定这些“制度构成”,它们是权力分配的原则、国家治理的逻辑,还是文化观念的体现?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化发展。对于我来说,理解这些深层的“构成”,比了解表面的政治现象更为重要。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有开始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已经让我对作者苏力教授的深厚学养和宏大视野充满了敬意。他对“大国宪制”这个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中国漫长历史和制度变迁的深刻洞察之上。他试图从历史的纵深处去理解中国制度的构成,这与许多当下关注短期改革或西方模式移植的论述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历史性”的视角,让我觉得是在阅读一部关于中国国家形态演进的史诗,而非一本简单的学术专著。我尤其期待他如何梳理从王朝制度到近现代国家形态的转型,以及其中不变的“制度基因”在现代宪制中的体现。这种宏大的叙事,需要极强的理论框架和史料驾驭能力,苏力教授的声誉本身就说明了他具备这样的实力。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国家制度的来龙去脉,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制度安排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逻辑和文化基因。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它的分量和内容简介已经让我跃跃欲试。尤其是“宪法制度经验”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政治哲学的讨论。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文明在构建其政治秩序时所积累的经验非常感兴趣,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国情的文明古国,其“宪法制度经验”无疑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我猜想,苏力教授在这本书中,可能会从历史的维度去审视和解析中国的制度演变,寻找那些具有持续性和普遍性的“经验”,并将其与现代宪法制度的构建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比较中外制度,而是试图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制度智慧。我非常期待他如何梳理这些“经验”,它们是如何形成、如何演变,又如何在当下对中国的制度发展产生影响。理解这些“经验”,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合理性,避免盲目套用外来模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