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王学泰 历史 书籍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王学泰 历史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学泰著 著
图书标签:
  • 游民文化
  • 底层社会
  • 中国社会
  • 历史
  • 文化史
  • 王学泰
  • 社会学
  • 增修版
  • 民俗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7311
商品编码:2553667778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738
字数:650000

具体描述

作  者:王学泰 著 定  价:98 出 版 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1日 页  数:738 装  帧:平装 ISBN:9787203087311 序言
绪论
一、被学术界忽视的游民与游民文化
二、游民意识是不是真正存在?
三、什么是游民?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员的地位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二、宗法国家时期的社会结构及其解体
三、汉至唐——族居与地主庄园经济的结合时期
四、宋代及宋代以后宗法家族制度的确立
五、乡土社会造就了乡土意识
第三章脱离了宗法与家族秩序的人们
一、什么是“脱序”?
二、社会动乱的主力军——流民
三、游士的辉煌与解体
四、自命为社会良心的游侠
五、历代统治者对待流民、游士、游侠的态度
第四章城市游民群体的形成
一、五代战乱对传统的冲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王学泰所著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王学泰 著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2003年退休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领域很初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歌史,近十年来,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14年12月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食文化终生成就奖”。
《古道西行:行走于边疆与文明的交汇点》 这部作品并非直接探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这一特定议题,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聚焦于中国古代边疆地带的社会变迁、人群互动以及文明的融合与冲突。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据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千年,走进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被地理隔阂塑造,却又在中华文明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地区。 书中,我们不会看到对“游民文化”概念的直接界定与论述,也不会详尽分析其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通过对一系列具体历史场景的描绘,去感受不同群体在边疆地带的生存状态。这些群体可能包括迁徙的部落、戍边的将士、往来的商旅,以及在边境线上落脚生根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经济活动,乃至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与碰撞,都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本书的重点在于“行走”与“交汇”。“行走”体现在作者对地理空间的高度重视。古代中国的边疆并非静止的地理概念,而是随着军事、经济、文化力量的消长而不断变动的前沿地带。书中会详细考察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例如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与农耕文明的界限,山地民族的封闭社群与外界的联系,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如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这些地理因素,远比抽象的文化概念,更能直观地影响人们的生存策略与社会形态。 “交汇”则是本书的核心主题。边疆从来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或输入,而是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过程。作者将着重展现不同族群、不同文明在边疆地带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甚至对抗的历史。比如,汉文化如何在中原与边疆之间传播,又如何在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中发生变异;北方游牧民族如何学习农耕技术,如何模仿汉朝的政治制度,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原王朝的军事与文化;丝绸之路上,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在本土土壤中生根发芽;艺术、音乐、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如何在交流中得到创新与发展。这些交汇之处,往往是文化最富生命力、最富创造力的地方。 书中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边疆冲突与融合事件,但目的并非简单叙述战争或条约,而是分析这些事件背后深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例如,不同族群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统治者对边疆资源的争夺,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心理与身份认同的变化。作者会尝试去理解,在这些剧烈的历史变动中,普通人是如何被卷入其中,他们的生活又是如何被改变的。 总而言之,《古道西行:行走于边疆与文明的交汇点》是一部以史实为根基,以空间为载体,以互动为视角,探索中国古代边疆社会多元性与复杂性的历史读物。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文化框架,从更宏观、更动态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去感受不同文明在碰撞与融合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在这趟穿越古道的旅程中,读者将体会到历史的厚重,空间的广阔,以及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之间永恒的互动与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王学泰先生在论述游民文化时,并非孤立地看待它,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他深入分析了土地制度、赋税政策、人口流动等因素如何催生和维系游民群体的存在,以及这些群体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我常常在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集体行动,对整个国家的走向究竟有多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个体与宏观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系。它不只是一部关于“游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的解剖书,通过聚焦边缘群体,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内在张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极大地拓展了,对中国社会复杂性和演进逻辑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社会结构背后逻辑的洞察。王学泰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抽丝剥茧,试图解释游民文化的产生、演变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将书中的论述与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对比。那些曾经的游民,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社会排斥、身份认同的模糊,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仍能在现代社会的某些角落找到回响。作者关于“流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当个体失去稳定的社会依附,当他们成为“不稳定因素”,国家机器将如何应对?是压制、收容,还是同化?这种博弈,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是否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就为解决“游民问题”埋下了伏笔?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我们审视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未竟的课题。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历史著作都倾向于从庙堂之高来讲述历史,而《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则是一股清流,它将我们拉到了江湖之远。王学泰先生的文字,充满了一种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同情和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卑微”而忽视他们,反而从中挖掘出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生命力和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例的描写,比如那些在乱世中流离失所的农民,他们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在短期内形成一种临时的社群,又如何在危机过后迅速解散。这种生命的韧性,这种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的创造力,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仅是士绅阶层、官僚体系的政治舞台,更是无数底层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用生命书写的一部部悲壮史诗。读完此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曾是那个时代的一员,亲历了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

评分

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市集。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没有吟诗作对的文人墨客,更多的是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以及那些在城市边缘讨生活的人们。王学泰先生描绘的“游民文化”,并非是单一的、刻板的形象,而是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多元的特质。他们或许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或许是依靠体力谋生的苦力,也或许是那些在节日庆典中表演的艺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娱乐形式,他们对世俗的看法,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作者巧妙地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社会图景。我从中看到了古代社会的另一面,一个充满烟火气、充满市井活力的另一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丰富性,就在于这些被忽略的细节之中,在于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它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礼仪和制度,而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立体。

评分

读《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历史深处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王学泰先生的笔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边缘人”——那些因各种原因而脱离土地、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最朴素的生存策略,都被作者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一个无家可归的汉子,或者一个颠沛流躏的女子,他们是如何在这个严酷的社会中挣扎求生,又是如何在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存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度,并不仅仅在于王朝的更迭、政治的博弈,更在于无数个普通人的血泪与汗水,在于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草根文化。它让我对“中国社会”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这个庞大的肌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而那些细胞的生命状态,往往比表面的繁华更能反映真实的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