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录 易中天品读中国 易中天的书籍 品读中国书系之3 现当代文学散文随笔 易中天中华史

品人录 易中天品读中国 易中天的书籍 品读中国书系之3 现当代文学散文随笔 易中天中华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中天,果麦文化出品 著
图书标签:
  • 易中天
  • 品人录
  • 中国史
  • 现当代文学
  • 散文随笔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通俗历史
  • 品读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64721
商品编码:25542044071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项羽Z终还是打败了,他败在刘邦手里。但此前项羽战无不胜,而刘邦一直不顺。 
☆曹操爱开玩笑,至少,是个英雄。文学成就无可争议。然而曹操何以成为曹操? 
☆武则天,让人痴迷又让人敬畏。一生就是一出曲折偾张的大戏。不知道当她看到自己亲手提拔的文官和将领,带着自己的儿子,砍下她那两个男宠美如莲花的脑袋时,会想到什么? 
☆康熙传位雍正,是正统还是政治手段?父子兄弟之间,要用多少心思力气才能各自保全? 

《品人录》充满英雄故事、政治角力,甚至宫斗大戏。精彩好读,但写作态度是严肃的。人物的个人品质,并不能单纯以"好坏"进行区分;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也并不能归结为个人原因。 

内容简介


《品人录》,项羽刘邦、曹操刘备诸葛亮、武则天长孙无忌、海瑞、康熙雍正年羹尧……以五个历史人物为切入点,有据有料地告诉你,关于他们的英雄故事、政治角力、宫斗大戏。
作者对史实与考据信手拈来,用宏观的眼光看待个人与历史环境的相互作用。写作笔调轻松有趣,文本充满故事性。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目录


项羽
贵族与流氓 /001
项羽的毛病 /016
韩信的错误 /029
刘邦的长处 /041
项羽之死 /052

曹操
做能臣,还是做奸雄 /057
天才与蠢才 /069
宽容与报复 /078
几桩谋杀案 /087
无情未必真豪杰 /100
可爱的奸雄 /106

武则天
这个女人不寻常 /117
大尾巴羊 /129
血染的皇冠 /141
左右开弓 /153
进退两难 /162

海瑞
屡被罢官的官 /176
不合时宜的人 /188
无法医治之国 /200
难以成功的事 /217

雍正
如此父子 /228
如此兄弟 /244
如此君臣 /256
如此朋友 /268
如此皇帝 /283
如此帝国 /296
谁是赢家 /309

文化与人 /320
关于"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的正解 /335

精彩书摘


雍正确实有心病。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帝位多少有些来历不明。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雄主康熙大帝病逝于畅春园。他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也留下一个严峻的问题:谁来继承?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生前没有明说,只是对大臣们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对此,朝臣们多有猜测,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这个"坚固可托"的人,竟会是四阿哥雍亲王胤禛。
可以继承皇位的人原本很多。
按照多子多福的观念,康熙福气不小。他前前后后一共生了三十五个儿子。除掉早夭不叙齿(排行)的十一个,中途夭折的四个,也还有二十个。其中,Z年长的允禔(音"支",意思是安、福、喜),康熙十一年生,五十一岁;Z小的允祕(即秘,意思是神秘、深奥),康熙五十五年生,七岁。到康熙晚年,除二阿哥允礽(音"仍",意思是福)是太子外,还有亲王三人:诚亲王三阿哥允祉(音"止",意思是福、喜、赐福)、雍亲王四阿哥胤禛(音"真",意思是以至真至诚感神而获福佑)、恒亲王五阿哥允祺(音"其",意思是吉祥、安详)。郡王三人:直郡王大阿哥允禔、淳郡王七阿哥允祐(音"佑",意思是神灵保佑)、敦郡王十阿哥允?(音"俄",意思是祭祀)。另外,八阿哥允禩(同"祀")虽然是贝勒,但能力强,威望高,朝廷中拥护他的人多;十四阿哥允(音"题",意思是福)虽然是贝子,但在外带兵打仗,有"大将军王"的头衔,威风也不小。这些人,都有资格承继大统,胤禛并不当然地就是下任皇帝。
当然的下任皇帝原本是允礽。允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也是康熙皇帝wei一的嫡子。皇后生下允礽就命丧黄泉,允礽则在出生的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就按照汉族王朝的传统礼法被立为太子,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D一次被废,整整当了三十三年太子。时间这么长,当然要出问题。一是他的性格变得乖张、残忍、贪婪、刚愎、骄奢淫逸,暴戾不仁;二是他对没完没了地当太子,已明显地表现出不耐烦,而且对康熙形成了威胁。康熙说:"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四十七年[1](公元1708年)夏,康熙出巡塞外,发现允礽竟每晚都在自己的帐篷外转悠,窥视父皇的动静。康熙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其锁拿,并宣布废掉了这个太子。
太子被废,储位空缺,多少有点资格的皇子都红了眼睛。其中,Z迫不及待也跳得Z高的是大阿哥允禔。他认为,既然嫡子被废,当然该立长子。所以,他恨不能置废太子于死地。允礽被废,康熙派他看守,他便把允礽看得死死的。允礽说:"父皇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须代我奏明。"允禔却断然拒绝,说:父皇有旨,你的话都不必上奏啦!这样完全不顾兄弟情分,就连一贯反对太子的九阿哥允禟(音"唐",意思是福佑)都看不下去,胤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你不奏,我奏!事关重大,不能见死不救!允禔这才只好代奏。但他在弟兄们的眼里,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小人。
小人总是弄不清自己的斤两。康熙根本看不上他,[2] 他却误以为康熙不杀允礽是下不了手,竟然跑到康熙那里去请命,说:父皇如果有所不便,儿臣愿意代劳。这样露骨的表演,让康熙既愤怒又鄙夷。既恨他骨肉相残,全无仁爱之心;又笑他自作聪明,居然以小人之心度君王之腹。正好,这时又一件阴谋被揭发:允禔为了搞垮太子,竟然买通一个名叫巴汉格隆的蒙古喇嘛施行巫术,妄图咒死太子,难怪太子行为乖张了。于是,康熙下令将允禔革爵,严行圈禁,并称他为"乱臣贼子",说他为"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因为诅咒兄弟,是不悌;妄图让父皇背上杀子罪名,是不孝;祸乱国法,是不忠;残及骨肉,是不仁。允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子没当上,反倒成了囚徒。
康熙迫不及待地废黜太子,除势在必行外,多少也有杀一儆百的意思在内。没想到鸡杀了,猴子却跳得更高。允礽自己固然贼心不死,其他皇子的野心更是大大地膨胀。这就让康熙大伤脑筋。康熙原本是很为自己的儿子们骄傲的。他看不起明朝的皇子,认为他们只会养尊处优,什么本事也没有,简直蠢得像猪,难怪明朝覆灭。因此,他一反明朝不准皇子预政的规定,放手让成年皇子参预朝政,处理政务,甚至带兵打仗。结果康熙的儿子,一个个都出落得精明能干,一表人才,即便不能统率全局,至少也能独当一面。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康熙只想到皇子们有才干有历练,可保大清王朝江山永固,却没想到,有能力的人也多半有野心,大家都有能力也就都不相让。看来,儿子太少、太蠢固然不行,如果又多又能干也是麻烦。真如先贤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于是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的断然措施。先是发出警告:"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而且,很可能还短期囚禁了几个有谋储嫌疑或有继统资格的年长皇子: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则早被圈禁。后来,又将废太子复立,以为平息诸子争位的手段。然而这些全都不管用。废太子一点也没接受教训,不但毫无悔改之心,反倒变本加厉,更加暴戾无道,穷奢极欲,终于在复立三年后再次被废。诸皇子也毫无收敛,反倒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来,如允禟、允?、允等人,都一个个浮出水面。他们或单枪匹马,或结为团伙,或制造舆论,或刺探机密,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总之都在窥测方向,以求一逞。其中,Z为众所瞩目的,便是八阿哥允禩。
允禩的斗争策略是收买人心。
……


《品人录:易中天品读中国》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始终是最鲜活、最动人的注脚。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到大汉王朝的波澜壮阔;从魏晋风骨的遗世独立,到隋唐盛世的万国来朝;再到宋明理学的内省自持,直至近代风云的沧桑巨变……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市井小民,他们或叱咤风云,或默默无闻,都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品人录》正是这样一部聚焦于“人”的著作。易中天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犀利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穿越时空,与中国历史上那些曾经鲜活过、影响过、或者仅仅是让我们为之动容的人物进行了一场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传记汇编,而是一种“品读”——是对人物命运的审视,是对其思想的解读,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化特质的深刻洞察。 本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富争议性,也最能引发思考的人物。您将看到,那些被历史教科书简单概括的帝王将相,在易中天先生的笔下,拥有了更加复杂、更加真实的面貌。他们的雄才大略背后,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权谋算计;他们的悲天悯人之下,可能隐藏着个人情感的挣扎。您还将跟随易先生的脚步,走进那些在历史舞台边缘闪耀的文人墨客,领略他们的风采,品味他们的诗文,感受他们在那个时代的孤独与傲骨。 《品人录》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谁是谁”,更是在探究“为什么”。易中天先生擅长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之中,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并非简单地褒贬人物,而是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历史人物群像。他会在您为某位英雄的豪情壮志击节赞叹时,让您看到他眼中的无奈与局限;也会在您为某位普通人的坚韧与智慧动容时,揭示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引人入胜的。易中天先生的语言风格一向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而著称,即使面对严肃的历史话题,也能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他善于用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古人的行为,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复杂的历史概念,让那些曾经遥远的时代和人物,仿佛触手可及。阅读《品人录》,就像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聊天,在谈笑间,您会惊叹于历史的厚重,也会感叹于人性的共通。 《品人录》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哲学。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深入的品读,易中天先生引导我们思考:何为英雄?何为奸雄?何为智慧?何为愚昧?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看似渺小的个体,是如何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又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沉浮?本书将带领您一同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次的品读中,丰富您的历史认知,提升您的人生智慧,并最终,帮助您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 这本书是“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它与系列中的其他著作相互补充,共同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宏大画卷。如果您渴望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捕捉到最动人的“人”的故事,如果您希望在对历史人物的品读中,获得对当下生活和人生的启发,《品人录》将是您不容错过的选择。它将带您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深刻的中国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品人录》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易中天老师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功过是非,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性格形成、思想演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笔下的帝王将相,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记载,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彷徨,都仿佛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曹操的解读,摆脱了传统“奸雄”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在乱世中求生存、求统一的复杂个体,既有雄才大略,也有无奈与悲凉。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那些风云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对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普及,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人,理解历史,理解那些看似遥远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过去。

评分

之前一直对易中天老师的《中华史》系列情有独钟,这次接触到《品人录》,发现他对人物的剖析同样精彩绝伦。他不是简单地评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会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一个人物,甚至是站在那个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移情”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和有启发性。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人物的处境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也和我们一样,会面临选择,会犯错误,会承受压力,他们也是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种理解,让历史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评分

作为《品读中国书系之3》的读者,我必须说,《品人录》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易中天老师用他标志性的幽默和犀利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地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人物心理的精准把握,他能够洞察到那些隐藏在言语和行动背后的动机,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而健谈的长辈在讲故事,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书中的人物,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都仿佛跃然纸上,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困境、他们的选择,都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以前对很多历史人物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很喜欢易中天老师的文字风格,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普及读物,都充满了智慧和趣味。《品人录》这本书也不例外。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易中天老师的语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即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他的魅力所吸引。他善于用类比和故事来解释复杂的历史概念,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争议人物”的解读,他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既看到了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认识,从“点”到“面”,再到“立体”,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易中天品读中国》这个系列,一直是我茶余饭后最喜欢的读物之一。这次读到《品人录》,更是被其中细腻的笔触和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易中天老师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温和而睿智的力量,他能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讲述得生动有趣,将复杂的人物关系梳理得条理清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拍案叫绝,也会因为某个细节而陷入沉思。他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洞察,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他们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复杂动机的个体。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既能满足我对历史的好奇心,又能提升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