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04辑(哲学宗教)(全12册)

中信国学大典04辑(哲学宗教)(全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宗颐主编刘志辉等导读吴震等译注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哲学
  • 宗教
  • 中信出版社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 全套
  • 文集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宿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6259
商品编码:25540111519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GJ视野、贴近D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D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历经数年的精心编辑,原定50册图书已陆续全部出版。在此基础上,将50册图书按照内容分为文学经典(12册)、先秦诸子(14册)、历史地理(12册)、哲学宗教(12册)四大套系,以套装的形式推出;套系的知识性广泛而集中,加以典藏设计,增加了收藏的价值。*有效益的阅读是阅读经典,永不过时的收藏是收藏经典,此次出版以期引起中信国学大典新的购买和收藏热潮。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GJ视野、贴近D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D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历经数年的精心编辑,原定50册图书已陆续全部出版。在此基础上,将50册图书按照内容分为文学经典(12册)、先秦诸子(14册)、历史地理(12册)、哲学宗教(12册)四大套系,以套装的形式推出;套系的知识性广泛而集中,加以典藏设计,增加了收藏的价值。*有效益的阅读是阅读经典,永不过时的收藏是收藏经典,此次出版以期引起中信国学大典新的购买和收藏热潮。 

 

中信国学大典?宗教哲学(套装12册)主要囊括“中信国学大典”哲学宗教类12册图书:《周易》《礼记?孝经》《心经?金刚经》《净土三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淮南鸿烈》《传习录》《近思录》《围炉夜话》。读者通过阅读这些凝聚中国智慧的宗教哲学方面的经典,启发智慧,感受心灵的凝聚和精神的开放。

显示全部信息

关联推荐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YL国学变革

★ D一无二的QW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KQ阵容,QQ汉学界的*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GJ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SJ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D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D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BD、学习BB,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QW。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目录
《周易》 周锡(韋复) 导读及译注 《礼记?孝经》 刘志辉导读 刘志辉胡平生 陈美兰 译注 《心经?金刚经》 净因法师导读及译注 《净土三经》 净因法师导读及译注 《六祖坛经》 净因法师导读及译注 《黄帝内经》 苏晶 袁世宏 导读 苏晶 袁世宏 姚春鹏 译注

《周易》       

周锡(韋复)  导读及译注          

《礼记?孝经》  

刘志辉 导读

刘志辉 胡平生 陈美兰 译注

《心经?金刚经》

净因法师 导读及译注

《净土三经》   

净因法师 导读及译注

《六祖坛经》   

净因法师 导读及译注

《黄帝内经》  

 苏晶 袁世宏 导读

 苏晶 袁世宏 姚春鹏 译注

《孔子家语》   

潘树仁 导读及译注

《颜氏家训》  

 李小杰 导读

檀作文 李小杰 译注

《淮南鸿烈》   

潘树仁 导读及译注

《传习录》     

吴震 孙钦香 导读及译注

《近思录》     

杨祖汉 导读

杨祖汉 许惠敏译注

《围炉夜话》 

  何淑宜 导读及译注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传习录》导读 阳明学的传世经典 吴震 在中国传统文化SS,有许多传诵不绝的思想经典,如《论语》、《孟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传习录》也无疑是儒学SS的一部重要经典,十六世纪WYM(一四七二至一五二九)的心学思想(又称阳明学)便凝缩在这部经典D中。其中含有WYM经由整个生命体验而创发的丰富且重要的哲学智慧,例如阳明学的标志性口号——“致良知”便是WYM“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而不是从书斋的经验知识中归纳出来的,而“致良知”与“心即理”、“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观点不仅是阳明学的智慧结晶、重要理论,而且业已构成儒学传统中Z富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也正由此,阅读《传习录》既是了解WYM心学理论,同时也是了解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一项重要途径,D然也是我们JT提倡重读儒家经典、重访儒学传统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阳明学乃是儒学SS的一大理论高峰 在宋代以来中国近世儒学SS,阳明学与十二世纪朱熹(一一三〇至一二〇〇)开创的朱子学并列,形成朱熹理学与阳明心学的两大理论高峰,共同构建了孔孟以来D二期儒学运动,史称宋明道学或宋明“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如果说两者同样作为儒学理论,因而在儒家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秉持着相同的信仰及其追求,那么在如何成J自己德性的具体问题上,心学与理学所设定的方法路径却显出重大差异。 大致说来,朱熹理学设定SJ是由理气所构成的,理既是物质SJ的所以然之故,同时又是人文SJ的所D然之则,它代表整个SJ的价值、秩序及规范,而气则是一切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人生亦不免受理气两重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理在心中、心具众理,心具有统合性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之所以可能的依据则是心中之理;但是另一方面,人心乃至人性又是禀受阴阳两气而生,不仅构成人性中的气质成分,而且也是人心之能知觉的基础,故人又FC容易受到气质蠢动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容易被物质利欲所牵引,从而导致人心或人性偏离正轨、迷失方向。 因此按朱熹理学的一套工夫论设想,我们W有通过格物致知、居敬穷理——即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等方法来不断改变自己的气质,克服人心中的私欲倾向,以打通由气的介在而使心与理之间产生的隔阂,并Z终实现心与理一的道德境界。这一为学路径可简化为:由“道问学”上达ZZ德性”的实现。无疑属于儒学传统固有的一种为学模式。

《传习录》导读

阳明学的传世经典

吴震

在中国传统文化SS,有许多传诵不绝的思想经典,如《论语》、《孟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传习录》也无疑是儒学SS的一部重要经典,十六世纪WYM(一四七二至一五二九)的心学思想(又称阳明学)便凝缩在这部经典D中。其中含有WYM经由整个生命体验而创发的丰富且重要的哲学智慧,例如阳明学的标志性口号——“致良知”便是WYM“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而不是从书斋的经验知识中归纳出来的,而“致良知”与“心即理”、“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观点不仅是阳明学的智慧结晶、重要理论,而且业已构成儒学传统中Z富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也正由此,阅读《传习录》既是了解WYM心学理论,同时也是了解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一项重要途径,D然也是我们JT提倡重读儒家经典、重访儒学传统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阳明学乃是儒学SS的一大理论高峰

在宋代以来中国近世儒学SS,阳明学与十二世纪朱熹(一一三〇至一二〇〇)开创的朱子学并列,形成朱熹理学与阳明心学的两大理论高峰,共同构建了孔孟以来D二期儒学运动,史称宋明道学或宋明“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如果说两者同样作为儒学理论,因而在儒家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秉持着相同的信仰及其追求,那么在如何成J自己德性的具体问题上,心学与理学所设定的方法路径却显出重大差异。

大致说来,朱熹理学设定SJ是由理气所构成的,理既是物质SJ的所以然之故,同时又是人文SJ的所D然之则,它代表整个SJ的价值、秩序及规范,而气则是一切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人生亦不免受理气两重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理在心中、心具众理,心具有统合性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之所以可能的依据则是心中之理;但是另一方面,人心乃至人性又是禀受阴阳两气而生,不仅构成人性中的气质成分,而且也是人心之能知觉的基础,故人又FC容易受到气质蠢动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容易被物质利欲所牵引,从而导致人心或人性偏离正轨、迷失方向。

因此按朱熹理学的一套工夫论设想,我们W有通过格物致知、居敬穷理——即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等方法来不断改变自己的气质,克服人心中的私欲倾向,以打通由气的介在而使心与理之间产生的隔阂,并Z终实现心与理一的道德境界。这一为学路径可简化为:由“道问学”上达ZZ德性”的实现。无疑属于儒学传统固有的一种为学模式。

然而阳明心学的核心关怀不在理气论而在心性论,其基本预设是“心即理”,可谓是心学“D一哲学命题”,其核心观念则是“良知”。良知是人的基本德性,是人心之本体,同时也J是天理,故良知心体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人的良知赋予SJ以意义,若没有人的良知,则整个SJ的存在J无法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关于这一点,阳明用一连串的强言式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等来加以表述,而这些看似违背常识的说法,其实正是阳明学D一命题“心即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意旨则是相同的,都旨在表明心与理不仅是一种相即不离的关系,更是直接同一的关系。

按阳明心学的理论预设,心性理气自然打通为一,心即理、心即性、性即气三种说法可以同时成立。更重要的是,心与理并非是相悖之二元存在而是直接的自我同一,也J是说,作为理的价值秩序、道德规范不是外在性的而是直接源自道德主体。

那么,何谓道德主体呢?按阳明的设想,良知便是道德主体——用阳明的说法,又叫作“主人翁”或“头脑”,即良知作为一种直接的道德意识,同时又是直接的道德判断之主体,能“自作主宰”,故又是作为“躯壳的主宰”或“意之主”的“真己”——Z为真实之存在的自己。而作为直接的道德判断之主体的良知必具有自知自觉的根本能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般,更无须倚傍他人或凭借他力,只要一念萌发,内在良知即刻启动,便自能知是知非,一切善恶更是瞒他不得。关于良知自知的这一特性,阳明又称之为“D知”,他有两句ZM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这一观念:“良知即是D知时”、“自家痛痒自家知”。正是基于良知自知或D知的理念,故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Z终W有依赖于良知自知的判断,而无须诉诸外在的种种人为设置的规范,换言之,外在的社会规范终须经过一番心体良知的审视才能有助于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得以施展的内在动力却在于心体良知而不是为了服从外在规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良知J是W一的“自家准则”。由此在德行的方法问题上,阳明学主张只要依此良知主体去做,并随时随地在事事物物上落实致吾心之良知的实践工夫,Z终便可实现成德之理想——用儒家的说法,J是成圣成贤的道德理想人格之实现,用我们现在的说法,J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使自己过上一种好的道德生活。

二、阳明学是对儒学思想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无疑地,阳明学以良知为人的基本德性,自有深厚的儒学思想传统之渊源可寻。早在先秦原始儒家,与德行问题并重的乃是德性问题,《尚书》中“明德”之概念便是德性之意,而儒学SS脍炙人口的《大学》“明明德”之说,亦显是对德性而言。更重要的是,阳明心学乃是对儒学思想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事实上,WYM对于儒学传统在于“心学”这一问题是有充分自觉意识的,他曾明确断言“圣人之学,心学也”,并指出宋代以来被道学家所抉发的尧、舜、禹授受的“十六字心诀”中的“人心”、“道心”说,乃是儒家的“心学之源”。落实在儒学历SS,阳明认为孟子之学便是心学之典范,而在宋代儒学SSD一次提出“心即理”之命题的陆九渊(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之学堪称“孟氏之学也”,阳明自己则表示他是陆学的接续者,在陆九渊与朱熹之间发生的朱陆之辩中,阳明也明显袒护前者,甚至撰述《朱子晚年定论》一书(该书在多种《传习录》单刻本中被作为附录所收),表示朱熹晚年自悔早年之说,其为学旨趣开始趋近于陆九渊,尽管这部书所收的文献并不尽是朱熹晚年之作。故J思想史的史实看,所谓的“朱子晚年定论”是不无疑问的。

然而在心学意义上的道统历史D中,WYM并不承认朱熹有接续道统的资格,相反他认为由陆九渊上溯至程明道(一〇三二至一〇八五)进而推至先秦孔孟的儒学传统,才是儒家心学的道统谱系。至于阳明自己在儒家道统上的地位,其弟子如薛侃(一四八六至一五四五)便已直言阳明之学乃“孟氏之学”,将阳明直接定位在孟子之后,凸显出阳明心学的重要历史意义。的确,在阳明看来,孟子之后,道统失传,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究竟谁能上承儒学之道统,其判准惟在“心学”而不能是朱熹所谓的“理学”。

要之,阳明对朱熹理学抱持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以为朱熹所主张的穷尽“一草一木”之理,其结果必引发一个问题:“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这构成了阳明的重要问题意识。另一方面,阳明对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虽有基本肯定,但也有不满,认为陆学比起周程(周敦颐、程明道)仍有所“不逮”,在学问上不免“粗些”。因此我们说,阳明学并不是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简单重复。

的确,从历SS看,WYM与陆九渊、程明道、孟子之间固然存在重要的承续关系,然而在理论形态上,显然阳明的心学理论更有CY陆九渊、程明道的一面,在上承孔孟尤其是孟子心学的同时,又有新的理论创发,从而形成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系统观点为特色的儒家心学理论新高峰。

三、WYM的身世及《传习录》的结构

那么,《传习录》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呢?我们先从人物介绍说起,进而对《传习录》的结构略做解说。

WYM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余姚市)人,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进士,历刑部主事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六年(一五二七)九月,阳明起复出征广西,次年十一月二SJ日(一五二九年一月九日)卒于归途中的江西南安(今大余县),故《传习录》的记录实止于嘉靖六年九月。嘉靖初,因平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元年(一五六七)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从祀孔庙。

WYM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今存隆庆六年(一五七二)谢廷杰刻本,后被《四部丛刊》初编所收(见参考书目),现在通行的标点本《(新编本)WYM全集》六册(见参考书目)即以此为底本。《全书》开1三卷即《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

从书名看,“传习”两字取自《论语》“传不习乎”一语,按朱熹的解释,“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大意是说,师生传授学问。其实《传习录》乃是阳明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记录,是阳明与其弟子在长达十余年期间,J儒学等各种思想问题进行对话的“实录”,大多出自其弟子之手,显示出阳明与其弟子的思想互动。在文献学上,这类文本又被称为“语录体”,乃是儒学SS常见的著述形式,例如《论语》及《朱子语类》便分别是孔子及朱熹与其弟子的对话录。

《传习录》上、中、下三卷分别代表《传习录》成书的三个时期,上卷刊刻于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八月,中卷刊刻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十月,下卷刊刻于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四月。按照陈荣捷《WYM传习录详注集评》(见参考书目,下称《集评》)的条目统计,上卷共一百二SJ条,其中徐爱录十四条,陆澄录八十条,薛侃录三十五条。徐爱(一四八七至一五一七)为阳明弟子及其妹婿,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底,阳明与徐爱由南京同舟归越,途中论学不辍,上卷十四条之记D始自是年,其中有关“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问题探讨是其重点。陆澄(生卒不详)及薛侃的记录则反映了正德九年(一五一四)至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之间的阳明思想。

《传习录》中卷是阳明弟子、绍兴府知府南大吉(一四八七至一五四一)在上卷的基础上,新增九篇(《全书》本称八篇)阳明给门生或友人的书信,与上卷合并,于嘉靖三年刻行,又称“续刻传习录”以别于正德十三年的“初刻传习录”,只是《全书》本的《传习录》中卷后经阳明另一大弟子钱德洪(一四九六至一五七四)的增删,已非南本旧貌,彼此间颇有出入,并新增《示弟立志说》、《训蒙大意》两篇附于末。WYM曾亲见这部“续刻传习录”,并且表示该书的出版对于“共明此学于天下”将会起到一定之帮助,这表明阳明自己是很看重这部书的,尽管他未看到下卷的出版。

《传习录》下卷共收一百四十二条,记录者有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省曾、黄以方等阳明弟子,记录的时间大致在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至嘉靖六年(一五二七)之间。该本内容主要反映了阳明晚年的思想观点,特别是“致良知”、“万物一体”以及逝世前一年提出的“四句教”Z为ZM。

将上述三卷合并,收入《王文成公全书》之际,又将WYM撰于正德年间的《朱子晚年定论》(刊刻于正德十三年)附于卷下之末,这是JT所能看到的《传习录》全本,至此《传习录》的结构Z终形成。

总之,《传习录》一书共由三百四十二条组成(取陈荣捷《集评》之说),大致反映了阳明三十七岁“龙场悟道”之后的思想成熟期——即四十一岁至五十六岁之间的思想观点,其中四SJ岁那年(一五二〇)阳明揭示的“致良知”说,则是阳明晚年思想的一个标志。

四、关于选录的底本及相关说明

本书是对《传习录》的选录,以陈荣捷《集评》为底本,校本则是《王文成公全书》以及《(新编本)WYM全集》。W选录时对某些文字过长的条目做适D删节以避繁冗,每条段1的左侧数字为本书的条目数,而右侧数字则是陈本的条目数,以便查核原本,名词解释主要参照《集评》本,现代语译参考了《传习录全译》本(见参考书目),并尽量做到精简,“赏析与点评”部分主要参照《〈传习录〉精读》(见参考书目),意在适D点出阳明语的精髓所在,以为我们进一步领会阳明学奥义之一助。

但是,《传习录》作为阳明语录的一部记录,其实并不全,在此书之外,还存有大量阳明语录,一般称之为阳明佚文,而有关阳明佚文的辑佚工作,早在SJ世纪日本阳明学者佐藤一斋(一七七二至一八五九)撰述《传习录栏外书》之际J已经着手进行,陈荣捷(一九〇一至一九九四)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番辑佚,集成《传习录拾遗》五十一条,附在《集评》之末,其中有不少重要的阳明佚文,此次选录之际从中择取若干条。

此外,阳明弟子曾才汉编校的《阳明先生遗言录》上、下两卷以及朱得之所辑的《稽山承语》一卷亦存有不少为《传习录》未见的阳明语录,其中有一些颇为重要。此次选录也从中选取若干条,以《(新编本)WYM全集》卷四十“补录二”所收底本为准。

Z后有关此次选录工作有几点说明:卷1及各篇导读由吴震撰写,译注及赏析与点评由孙钦香撰写,由吴震通读全稿并修订。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总编辑李占LX生的热情约稿,是促成本书的机缘,对于他的信赖,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

Z终我们所能期望的是,通过品读WYM语录的思想精义,大家能从中获取有益于自己安身立命的养分。 显示全部信息
《东方智慧之光:中华哲学宗教经典选读》 本书精选历代中国哲学与宗教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了解东方智慧的窗口。内容涵盖儒家、道家、佛家以及诸子百家等主要思想流派,力求展现中华文化深邃的思想内核与精神传承。 儒家思想精髓: 本部分收录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核心典籍。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领略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范畴的阐释,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与人生智慧。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辨析,以及《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都将在此得到细致的解读,帮助读者体悟儒家作为中华文化基石的思想体系。 道家自然之韵: 《道德经》、《庄子》是本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以其“道”的概念,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强调“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和“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和寓言故事,展现了逍遥游的境界,批判世俗的束缚,倡导顺应自然、精神自由的哲学理念。读者将在这里感受到道家“道法自然”的超然与豁达。 佛教慈悲济世: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本卷选取了部分展现佛教核心教义与实践的重要经典,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经》、《维摩诘所说经》等。通过对“空”、“无我”、“慈悲”、“智慧”等概念的阐释,带领读者走进佛教的世界,理解其追求解脱、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以及通过修行达到觉悟的途径。 诸子百家争鸣: 除了儒、释、道三大家,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还有诸多闪耀的智慧之光。本卷将选取部分诸子百家的代表性著作,如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名家的相关论述等。法家强调法治与权术,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具有朴素的平等与博爱思想。这些来自不同学派的观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璀璨群星,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与多元。 经典解读与时代价值: 本书不仅呈现了经典原文,更注重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现代读者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通过对这些哲学与宗教经典的研读,我们不仅能回顾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无论是个体生命的选择,还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抑或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都能在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找到启示与答案。 本书适合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涤荡心灵的智慧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中信国学大典》哲学宗教卷,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很感兴趣,在这套书中,我找到了大量关于这些内容的珍贵资料。比如,关于炼丹术、养生术的记载,以及与这些实践相关的哲学思想,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系统性的介绍。更令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一些道教的符箓、经文等,并配有详细的解读,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形态非常有价值。从哲学角度来看,书中对一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如“气”、“太极”、“理”、“心”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辨析,通过不同学派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同一概念在不同思想体系中的演变和侧重。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哲学史上的诸多争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套书就像一座无价的宝库,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宝藏,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思维的升华。

评分

入手这套《中信国学大典》哲学宗教卷,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体量感”和“学究气”。说是“全12册”,但每一册的内容都相当饱满,信息量巨大。我试着翻阅了其中关于唯识宗的部分,以往对佛教唯识学的印象总是停留在“意识、表象”等概念上,这次通过这套书的系统性介绍,我才真正体会到其理论体系的庞大和精妙。它不仅仅解释了“唯识”是什么,更详细地阐述了其世界观、认识论,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证悟“万法唯识”。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对佛教不同宗派的源流、发展和核心教义都有清晰的梳理,让我不再感到混淆。从哲学层面来看,它对各个学派的思辨过程、论证方法都有细致的呈现,甚至能看到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学术深度是市面上很多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虽然要完全消化这12册的内容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但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哲学和宗教思想,而这套《中信国学大典》哲学宗教卷,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我最近特别沉迷于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从《易经》的“天道酬勤”,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儒家的“天人合一”,这12册书中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梳理和阐释,让我对中国古代先民的宇宙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并非简单地将自然与人类割裂开来,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宗教方面,我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理解,也因为这套书而变得更加立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民间信仰,而是背后有着严密的哲学逻辑和深刻的生命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智慧体系,是对宇宙、人生、社会最深刻的追问与探索。

评分

这套《中信国学大典》哲学宗教卷,真的是一个惊喜。我尤其看重书籍的深度和广度,而这套书完全没有让我失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哲学家的著作,更是在每一个重要思想流派的背后,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比如,关于儒家的部分,除了《论语》、《孟子》这些必读经典,还收录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儒家著作,并且配有详细的校勘和注释,这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道家思想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道德经》、《庄子》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在历代社会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影响。佛教的部分,同样涵盖了从早期译经到中后期本土化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很多我之前接触不到的经典,在这套书里都能找到,并且附带了详尽的背景介绍和学术解读,让我在阅读中能够融会贯通,理解得更加透彻。这套书的编纂团队绝对是下了苦功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都体现在了这套精美的著作之中。

评分

终于收到这套《中信国学大典》的哲学宗教卷了,当初一眼就被这个精美的包装吸引,拿到手更是爱不释手。这12册的体积虽然不算小,但装帧却极其考究,封面设计简洁大气,烫金的字迹透露着古朴的韵味。我平时对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文化就很有兴趣,但总是觉得零散,不成体系。这套大典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将历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经典汇集一堂,涵盖了先秦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以及佛教、道教的经典论著,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翻开第一册,就被导论部分深深吸引,它不仅梳理了中国哲学宗教的发展脉络,还对各个学派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为我这个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向导。而且,这些古籍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精心整理和注释,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舒适,阅读起来毫无障碍。感觉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藏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能更系统、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些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