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GJ視野、貼近D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D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中信國學大典曆經數年的精心編輯,原定50冊圖書已陸續全部齣版。在此基礎上,將50冊圖書按照內容分為文學經典(12冊)、先秦諸子(14冊)、曆史地理(12冊)、哲學宗教(12冊)四大套係,以套裝的形式推齣;套係的知識性廣泛而集中,加以典藏設計,增加瞭收藏的價值。*有效益的閱讀是閱讀經典,永不過時的收藏是收藏經典,此次齣版以期引起中信國學大典新的購買和收藏熱潮。
中信國學大典?宗教哲學(套裝12冊)主要囊括“中信國學大典”哲學宗教類12冊圖書:《周易》《禮記?孝經》《心經?金剛經》《淨土三經》《六祖壇經》《黃帝內經》《孔子傢語》《顔氏傢訓》《淮南鴻烈》《傳習錄》《近思錄》《圍爐夜話》。讀者通過閱讀這些凝聚中國智慧的宗教哲學方麵的經典,啓發智慧,感受心靈的凝聚和精神的開放。
顯示全部信息★ 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YL國學變革
★ D一無二的QW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KQ陣容,QQ漢學界的*學者傾力打造
★ 深具GJ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SJ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 貼近D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D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 老少皆宜,修身BD、學習BB,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QW。真正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
★ 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周易》
周锡(韋復) 導讀及譯注
《禮記?孝經》
劉誌輝 導讀
劉誌輝 鬍平生 陳美蘭 譯注
《心經?金剛經》
淨因法師 導讀及譯注
《淨土三經》
淨因法師 導讀及譯注
《六祖壇經》
淨因法師 導讀及譯注
《黃帝內經》
蘇晶 袁世宏 導讀
蘇晶 袁世宏 姚春鵬 譯注
《孔子傢語》
潘樹仁 導讀及譯注
《顔氏傢訓》
李小傑 導讀
檀作文 李小傑 譯注
《淮南鴻烈》
潘樹仁 導讀及譯注
《傳習錄》
吳震 孫欽香 導讀及譯注
《近思錄》
楊祖漢 導讀
楊祖漢 許惠敏譯注
《圍爐夜話》
何淑宜 導讀及譯注 顯示全部信息《傳習錄》導讀
陽明學的傳世經典
吳震
在中國傳統文化SS,有許多傳誦不絕的思想經典,如《論語》、《孟子》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而《傳習錄》也無疑是儒學SS的一部重要經典,十六世紀WYM(一四七二至一五二九)的心學思想(又稱陽明學)便凝縮在這部經典D中。其中含有WYM經由整個生命體驗而創發的豐富且重要的哲學智慧,例如陽明學的標誌性口號——“緻良知”便是WYM“從百死韆難中得來”的而不是從書齋的經驗知識中歸納齣來的,而“緻良知”與“心即理”、“知行閤一”、“萬物一體”等觀點不僅是陽明學的智慧結晶、重要理論,而且業已構成儒學傳統中Z富代錶性的內容之一。
也正由此,閱讀《傳習錄》既是瞭解WYM心學理論,同時也是瞭解儒傢思想文化傳統的一項重要途徑,D然也是我們JT提倡重讀儒傢經典、重訪儒學傳統的一項重要議題。
一、陽明學乃是儒學SS的一大理論高峰
在宋代以來中國近世儒學SS,陽明學與十二世紀硃熹(一一三〇至一二〇〇)開創的硃子學並列,形成硃熹理學與陽明心學的兩大理論高峰,共同構建瞭孔孟以來D二期儒學運動,史稱宋明道學或宋明“新儒學”(Neo-Confucianism)。如果說兩者同樣作為儒學理論,因而在儒傢價值觀等根本問題上秉持著相同的信仰及其追求,那麼在如何成J自己德性的具體問題上,心學與理學所設定的方法路徑卻顯齣重大差異。
大緻說來,硃熹理學設定SJ是由理氣所構成的,理既是物質SJ的所以然之故,同時又是人文SJ的所D然之則,它代錶整個SJ的價值、秩序及規範,而氣則是一切存在的物質性基礎,人生亦不免受理氣兩重性的影響。因此,一方麵理在心中、心具眾理,心具有統閤性情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之所以可能的依據則是心中之理;但是另一方麵,人心乃至人性又是稟受陰陽兩氣而生,不僅構成人性中的氣質成分,而且也是人心之能知覺的基礎,故人又FC容易受到氣質蠢動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容易被物質利欲所牽引,從而導緻人心或人性偏離正軌、迷失方嚮。
因此按硃熹理學的一套工夫論設想,我們W有通過格物緻知、居敬窮理——即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等方法來不斷改變自己的氣質,剋服人心中的私欲傾嚮,以打通由氣的介在而使心與理之間産生的隔閡,並Z終實現心與理一的道德境界。這一為學路徑可簡化為:由“道問學”上達ZZ德性”的實現。無疑屬於儒學傳統固有的一種為學模式。
然而陽明心學的核心關懷不在理氣論而在心性論,其基本預設是“心即理”,可謂是心學“D一哲學命題”,其核心觀念則是“良知”。良知是人的基本德性,是人心之本體,同時也J是天理,故良知心體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人的良知賦予SJ以意義,若沒有人的良知,則整個SJ的存在J無法呈現其價值和意義。關於這一點,陽明用一連串的強言式命題——“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等來加以錶述,而這些看似違背常識的說法,其實正是陽明學D一命題“心即理”的另一種錶達方式,其意旨則是相同的,都旨在錶明心與理不僅是一種相即不離的關係,更是直接同一的關係。
按陽明心學的理論預設,心性理氣自然打通為一,心即理、心即性、性即氣三種說法可以同時成立。更重要的是,心與理並非是相悖之二元存在而是直接的自我同一,也J是說,作為理的價值秩序、道德規範不是外在性的而是直接源自道德主體。
那麼,何謂道德主體呢?按陽明的設想,良知便是道德主體——用陽明的說法,又叫作“主人翁”或“頭腦”,即良知作為一種直接的道德意識,同時又是直接的道德判斷之主體,能“自作主宰”,故又是作為“軀殼的主宰”或“意之主”的“真己”——Z為真實之存在的自己。而作為直接的道德判斷之主體的良知必具有自知自覺的根本能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般,更無須倚傍他人或憑藉他力,隻要一念萌發,內在良知即刻啓動,便自能知是知非,一切善惡更是瞞他不得。關於良知自知的這一特性,陽明又稱之為“D知”,他有兩句ZM的詩句生動地錶達瞭這一觀念:“良知即是D知時”、“自傢痛癢自傢知”。正是基於良知自知或D知的理念,故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Z終W有依賴於良知自知的判斷,而無須訴諸外在的種種人為設置的規範,換言之,外在的社會規範終須經過一番心體良知的審視纔能有助於道德行為,而道德行為得以施展的內在動力卻在於心體良知而不是為瞭服從外在規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良知J是W一的“自傢準則”。由此在德行的方法問題上,陽明學主張隻要依此良知主體去做,並隨時隨地在事事物物上落實緻吾心之良知的實踐工夫,Z終便可實現成德之理想——用儒傢的說法,J是成聖成賢的道德理想人格之實現,用我們現在的說法,J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使自己過上一種好的道德生活。
二、陽明學是對儒學思想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無疑地,陽明學以良知為人的基本德性,自有深厚的儒學思想傳統之淵源可尋。早在先秦原始儒傢,與德行問題並重的乃是德性問題,《尚書》中“明德”之概念便是德性之意,而儒學SS膾炙人口的《大學》“明明德”之說,亦顯是對德性而言。更重要的是,陽明心學乃是對儒學思想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事實上,WYM對於儒學傳統在於“心學”這一問題是有充分自覺意識的,他曾明確斷言“聖人之學,心學也”,並指齣宋代以來被道學傢所抉發的堯、舜、禹授受的“十六字心訣”中的“人心”、“道心”說,乃是儒傢的“心學之源”。落實在儒學曆SS,陽明認為孟子之學便是心學之典範,而在宋代儒學SSD一次提齣“心即理”之命題的陸九淵(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之學堪稱“孟氏之學也”,陽明自己則錶示他是陸學的接續者,在陸九淵與硃熹之間發生的硃陸之辯中,陽明也明顯袒護前者,甚至撰述《硃子晚年定論》一書(該書在多種《傳習錄》單刻本中被作為附錄所收),錶示硃熹晚年自悔早年之說,其為學旨趣開始趨近於陸九淵,盡管這部書所收的文獻並不盡是硃熹晚年之作。故J思想史的史實看,所謂的“硃子晚年定論”是不無疑問的。
然而在心學意義上的道統曆史D中,WYM並不承認硃熹有接續道統的資格,相反他認為由陸九淵上溯至程明道(一〇三二至一〇八五)進而推至先秦孔孟的儒學傳統,纔是儒傢心學的道統譜係。至於陽明自己在儒傢道統上的地位,其弟子如薛侃(一四八六至一五四五)便已直言陽明之學乃“孟氏之學”,將陽明直接定位在孟子之後,凸顯齣陽明心學的重要曆史意義。的確,在陽明看來,孟子之後,道統失傳,在此後的曆史發展中,究竟誰能上承儒學之道統,其判準惟在“心學”而不能是硃熹所謂的“理學”。
要之,陽明對硃熹理學抱持一種自覺的批判意識,以為硃熹所主張的窮盡“一草一木”之理,其結果必引發一個問題:“如何反來誠得自傢意?”這構成瞭陽明的重要問題意識。另一方麵,陽明對於陸九淵的心學思想雖有基本肯定,但也有不滿,認為陸學比起周程(周敦頤、程明道)仍有所“不逮”,在學問上不免“粗些”。因此我們說,陽明學並不是陸九淵心學思想的簡單重復。
的確,從曆SS看,WYM與陸九淵、程明道、孟子之間固然存在重要的承續關係,然而在理論形態上,顯然陽明的心學理論更有CY陸九淵、程明道的一麵,在上承孔孟尤其是孟子心學的同時,又有新的理論創發,從而形成以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一套係統觀點為特色的儒傢心學理論新高峰。
三、WYM的身世及《傳習錄》的結構
那麼,《傳習錄》究竟是一部怎樣的經典呢?我們先從人物介紹說起,進而對《傳習錄》的結構略做解說。
WYM名守仁,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餘姚市)人,世稱陽明先生。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進士,曆刑部主事等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嘉靖六年(一五二七)九月,陽明起復齣徵廣西,次年十一月二SJ日(一五二九年一月九日)卒於歸途中的江西南安(今大餘縣),故《傳習錄》的記錄實止於嘉靖六年九月。嘉靖初,因平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元年(一五六七)追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從祀孔廟。
WYM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捲,今存隆慶六年(一五七二)謝廷傑刻本,後被《四部叢刊》初編所收(見參考書目),現在通行的標點本《(新編本)WYM全集》六冊(見參考書目)即以此為底本。《全書》開1三捲即《傳習錄》,分為上、中、下三捲。
從書名看,“傳習”兩字取自《論語》“傳不習乎”一語,按硃熹的解釋,“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大意是說,師生傳授學問。其實《傳習錄》乃是陽明與其弟子之間的對話記錄,是陽明與其弟子在長達十餘年期間,J儒學等各種思想問題進行對話的“實錄”,大多齣自其弟子之手,顯示齣陽明與其弟子的思想互動。在文獻學上,這類文本又被稱為“語錄體”,乃是儒學SS常見的著述形式,例如《論語》及《硃子語類》便分彆是孔子及硃熹與其弟子的對話錄。
《傳習錄》上、中、下三捲分彆代錶《傳習錄》成書的三個時期,上捲刊刻於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八月,中捲刊刻於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十月,下捲刊刻於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四月。按照陳榮捷《WYM傳習錄詳注集評》(見參考書目,下稱《集評》)的條目統計,上捲共一百二SJ條,其中徐愛錄十四條,陸澄錄八十條,薛侃錄三十五條。徐愛(一四八七至一五一七)為陽明弟子及其妹婿,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底,陽明與徐愛由南京同舟歸越,途中論學不輟,上捲十四條之記D始自是年,其中有關“心即理”、“知行閤一”的問題探討是其重點。陸澄(生卒不詳)及薛侃的記錄則反映瞭正德九年(一五一四)至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之間的陽明思想。
《傳習錄》中捲是陽明弟子、紹興府知府南大吉(一四八七至一五四一)在上捲的基礎上,新增九篇(《全書》本稱八篇)陽明給門生或友人的書信,與上捲閤並,於嘉靖三年刻行,又稱“續刻傳習錄”以彆於正德十三年的“初刻傳習錄”,隻是《全書》本的《傳習錄》中捲後經陽明另一大弟子錢德洪(一四九六至一五七四)的增刪,已非南本舊貌,彼此間頗有齣入,並新增《示弟立誌說》、《訓濛大意》兩篇附於末。WYM曾親見這部“續刻傳習錄”,並且錶示該書的齣版對於“共明此學於天下”將會起到一定之幫助,這錶明陽明自己是很看重這部書的,盡管他未看到下捲的齣版。
《傳習錄》下捲共收一百四十二條,記錄者有陳九川、黃直、黃修易、黃省曾、黃以方等陽明弟子,記錄的時間大緻在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至嘉靖六年(一五二七)之間。該本內容主要反映瞭陽明晚年的思想觀點,特彆是“緻良知”、“萬物一體”以及逝世前一年提齣的“四句教”Z為ZM。
將上述三捲閤並,收入《王文成公全書》之際,又將WYM撰於正德年間的《硃子晚年定論》(刊刻於正德十三年)附於捲下之末,這是JT所能看到的《傳習錄》全本,至此《傳習錄》的結構Z終形成。
總之,《傳習錄》一書共由三百四十二條組成(取陳榮捷《集評》之說),大緻反映瞭陽明三十七歲“龍場悟道”之後的思想成熟期——即四十一歲至五十六歲之間的思想觀點,其中四SJ歲那年(一五二〇)陽明揭示的“緻良知”說,則是陽明晚年思想的一個標誌。
四、關於選錄的底本及相關說明
本書是對《傳習錄》的選錄,以陳榮捷《集評》為底本,校本則是《王文成公全書》以及《(新編本)WYM全集》。W選錄時對某些文字過長的條目做適D刪節以避繁冗,每條段1的左側數字為本書的條目數,而右側數字則是陳本的條目數,以便查核原本,名詞解釋主要參照《集評》本,現代語譯參考瞭《傳習錄全譯》本(見參考書目),並盡量做到精簡,“賞析與點評”部分主要參照《〈傳習錄〉精讀》(見參考書目),意在適D點齣陽明語的精髓所在,以為我們進一步領會陽明學奧義之一助。
但是,《傳習錄》作為陽明語錄的一部記錄,其實並不全,在此書之外,還存有大量陽明語錄,一般稱之為陽明佚文,而有關陽明佚文的輯佚工作,早在SJ世紀日本陽明學者佐藤一齋(一七七二至一八五九)撰述《傳習錄欄外書》之際J已經著手進行,陳榮捷(一九〇一至一九九四)又在此基礎上,經過一番輯佚,集成《傳習錄拾遺》五十一條,附在《集評》之末,其中有不少重要的陽明佚文,此次選錄之際從中擇取若乾條。
此外,陽明弟子曾纔漢編校的《陽明先生遺言錄》上、下兩捲以及硃得之所輯的《稽山承語》一捲亦存有不少為《傳習錄》未見的陽明語錄,其中有一些頗為重要。此次選錄也從中選取若乾條,以《(新編本)WYM全集》捲四十“補錄二”所收底本為準。
Z後有關此次選錄工作有幾點說明:捲1及各篇導讀由吳震撰寫,譯注及賞析與點評由孫欽香撰寫,由吳震通讀全稿並修訂。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總編輯李占LX生的熱情約稿,是促成本書的機緣,對於他的信賴,我要錶示衷心的感謝!
Z終我們所能期望的是,通過品讀WYM語錄的思想精義,大傢能從中獲取有益於自己安身立命的養分。 顯示全部信息終於收到這套《中信國學大典》的哲學宗教捲瞭,當初一眼就被這個精美的包裝吸引,拿到手更是愛不釋手。這12冊的體積雖然不算小,但裝幀卻極其考究,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燙金的字跡透露著古樸的韻味。我平時對中國傳統哲學和宗教文化就很有興趣,但總是覺得零散,不成體係。這套大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將曆代重要的哲學思想和宗教經典匯集一堂,涵蓋瞭先秦諸子百傢,到魏晉玄學,再到宋明理學,以及佛教、道教的經典論著,脈絡清晰,條理分明。翻開第一冊,就被導論部分深深吸引,它不僅梳理瞭中國哲學宗教的發展脈絡,還對各個學派的核心思想進行瞭精闢的闡述,為我這個初學者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入門嚮導。而且,這些古籍並非簡單堆砌,而是經過瞭專傢學者的精心整理和注釋,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舒適,閱讀起來毫無障礙。感覺這套書不僅僅是一套藏書,更是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能更係統、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些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
評分這套《中信國學大典》哲學宗教捲,真的是一個驚喜。我尤其看重書籍的深度和廣度,而這套書完全沒有讓我失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哲學傢的著作,更是在每一個重要思想流派的背後,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闡釋。比如,關於儒傢的部分,除瞭《論語》、《孟子》這些必讀經典,還收錄瞭許多其他重要的儒傢著作,並且配有詳細的校勘和注釋,這對於理解儒傢思想的演變和發展至關重要。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道傢思想的解讀,它不僅僅停留在《道德經》、《莊子》的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道傢“無為而治”的理念在曆代社會實踐中的體現,以及其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影響。佛教的部分,同樣涵蓋瞭從早期譯經到中後期本土化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很多我之前接觸不到的經典,在這套書裏都能找到,並且附帶瞭詳盡的背景介紹和學術解讀,讓我在閱讀中能夠融會貫通,理解得更加透徹。這套書的編纂團隊絕對是下瞭苦功的,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嚴謹的學術態度,都體現在瞭這套精美的著作之中。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深入瞭解其哲學和宗教思想,而這套《中信國學大典》哲學宗教捲,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我最近特彆沉迷於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哲學對“天人關係”的探討。從《易經》的“天道酬勤”,到道傢的“道法自然”,再到儒傢的“天人閤一”,這12冊書中對這些核心概念的梳理和闡釋,讓我對中國古代先民的宇宙觀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他們並非簡單地將自然與人類割裂開來,而是試圖建立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這種思想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宗教方麵,我對佛教的“因果報應”和“輪迴轉世”的理解,也因為這套書而變得更加立體。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民間信仰,而是背後有著嚴密的哲學邏輯和深刻的生命關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宗教,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智慧體係,是對宇宙、人生、社會最深刻的追問與探索。
評分不得不說,這套《中信國學大典》哲學宗教捲,在內容選擇和編排上都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很感興趣,在這套書中,我找到瞭大量關於這些內容的珍貴資料。比如,關於煉丹術、養生術的記載,以及與這些實踐相關的哲學思想,都能在這套書中找到係統性的介紹。更令我驚喜的是,它還收錄瞭一些道教的符籙、經文等,並配有詳細的解讀,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和文化形態非常有價值。從哲學角度來看,書中對一些抽象的哲學概念,如“氣”、“太極”、“理”、“心”等,都進行瞭深入的辨析,通過不同學派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同一概念在不同思想體係中的演變和側重。這種對比閱讀的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也讓我對中國哲學史上的諸多爭鳴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套書就像一座無價的寶庫,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寶藏,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思維的升華。
評分入手這套《中信國學大典》哲學宗教捲,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體量感”和“學究氣”。說是“全12冊”,但每一冊的內容都相當飽滿,信息量巨大。我試著翻閱瞭其中關於唯識宗的部分,以往對佛教唯識學的印象總是停留在“意識、錶象”等概念上,這次通過這套書的係統性介紹,我纔真正體會到其理論體係的龐大和精妙。它不僅僅解釋瞭“唯識”是什麼,更詳細地闡述瞭其世界觀、認識論,以及如何通過修行來證悟“萬法唯識”。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中對佛教不同宗派的源流、發展和核心教義都有清晰的梳理,讓我不再感到混淆。從哲學層麵來看,它對各個學派的思辨過程、論證方法都有細緻的呈現,甚至能看到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與融閤,這種學術深度是市麵上很多普及讀物所無法比擬的。雖然要完全消化這12冊的內容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精力,但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