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全套7册

正版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全套7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阿兰.巴迪欧,[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图书标签:
  • 左翼思想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社会科学
  • 译文
  • 文化研究
  • 政治学
  • 西方哲学
  • 理论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197
商品编码:26348022465
出版时间:2018-03-17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全套7册
ISBN:  9787511731197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3月
 装帧:  
作者:  (法)阿兰.巴迪欧,(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定价:  306.00

《当下的哲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4)》
1. 阿兰·巴迪欧与斯拉沃热·齐泽克,两位世界闻名的哲学家对“哲学之地位”的深刻论辩。
2. 这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
3. 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本书译者之一吴*老师写作万字导读,向读者全方位介绍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脉络,以及当今世界的哲学关键问题。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5)》
1. 本书集结了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文章与访谈,是一部关于哲学与政治之未来的凝练之作。
2. 民主制在哲学领域的地位到底如何?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赌注?如何处理当代政治与否定的危机?对于这些关乎当代人现实处境和思想处境的问题,本书做出了启发性的论述,引人深思。
3. 特邀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巴迪欧系列作品的中文译者蓝江老师写作万字导读,向读者全方位介绍这位当今世界*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6)》
意大利哲人阿甘本是当今世界的*学者之一:其著述跨越政治哲学、法理学、神学、本体论、艺术、语言、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他的博学广识以及他对政治哲学的独特贡献,获得了许多同代思想家的由衷敬佩,包括拉克劳(Ernesto Laclau)、奈格里(Toni Negri)、齐泽克(Slavoj ?i?ek) 等大家。
本书是阿甘本关于方法的回溯式反思,包含了对三个有关方法的特殊问题的评论:范式的概念、签名的理论,以及历史和考古学之间的关系。
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谈论包括马塞尔·莫斯、恩佐·梅兰德里、马克·布洛赫、乔治·杜梅齐尔在内的大量作家和主题,这是为创造一门*符号学或者解释学而进行的探索的范例。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1》
一、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吴*、蓝江 任丛书主编,他们是国内研究西方左翼思想的青年领军人物,其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丰富成果。
二、本译丛特别收录两大部分:*部分,选取了当代*的左翼思想家,包括阿甘本、齐泽克、巴迪欧等人的代表性著作;第二部分,选取分析欧陆左翼思想跟中国思想互动的研究,包括借助左翼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思想的著作,与当下中国社会结合更紧密。
三、1995年,阿甘本这本《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出版。本书集中研究“生命政治化”主题,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政治伦理领域的原创理论家的地位。 迄今为止,阿甘本已经围绕“神圣人”系列出版了若干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阿甘本依循着福柯的轨迹,探索了从古希腊以及中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政治权力及其治理术是如何在政治生活中展开的,又是如何将我们的生命分割为政治生命和赤裸生命的。
1、 《神圣人》是阿甘本的成名作,也是一本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受到中文世界的注意,阿甘本的拥趸和学界对这部著作的中文译本可谓期盼已久。
l2、 作者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是世界性的*学者之一:其著述跨越政治哲学、法理学、神学、本体论、艺术、语言、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他的博学广识以及他对政治哲学的独特贡献,获得了许多同代思想家的由衷敬佩,包括拉克劳( Ernesto Laclau)、奈格里( Toni Negri)、齐泽克( Slavoj ?i?ek) 等大家。
3、 阿甘本近年在国内出版的著作都受到了学界、艺术界和大众读者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对民主之恨/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2》
继福柯和德勒兹之后*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之一、雅克·朗西埃重新思考民主的颠覆性力量!
一、 法国知名哲学家雅克·朗西埃首部谈论民主的著作,理解民主历史*书。
二、 一部民主观念简史,不乏深刻、尖锐的观点以及对当下热门政治事件和政治生活的观照。
三、 特邀同济大学哲学系陆兴华教授撰写三万字导读,详细介绍和梳理了朗西埃的学术成就、理论观点及其在西方学术谱系中的地位。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吴*、蓝江 任丛书主编,他们是国内研究西方左翼思想的青年领军人物,其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丰富成果。
2、本译丛特别收录两大部分:*部分,选取了当代*的左翼思想家,包括阿甘本、齐泽克、巴迪欧等人(还有一些他们老师辈的,比如德勒兹、伽塔利)的代表性著作;第二部分,选取分析欧陆左翼思想跟中国思想互动的研究,包括借助左翼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思想的著作,与当下中国社会结合更紧密。
3、作者雅克·朗西埃是当今*有影响力的欧陆思想家之一。近几年,其著作在中国大陆多有译介,拥有较大的固定读者群,有评论将之誉为继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两位均为世界闻名的法国哲学家)之后*引人瞩目的思想家之一。
4、对“民主”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界的热门,近几年与此类话题相关的《民主的阴暗面》《好民主,坏民主》《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等在业界收获了销量和口碑的双重好评。在本书中,朗西埃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民主的观念史,从柏拉图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一直谈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关于民主的思想和理念。他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新颖而深刻,如:“民主通过全面的打击任何建立在精英特权之上的权力形式而进行治理”,民主可理解为“在现代大众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个体的无限欲求”等,可视为对现有民主研究的有力补充。

名人推荐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3》
一、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吴*、蓝江 任丛书主编,他们是国内研究西方左翼思想的青年领军人物,其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丰富成果。
二、本译丛特别收录两大部分:*部分,选取了当代*的左翼思想家,包括阿甘本、齐泽克、巴迪欧等人(还有一些他们老师辈的,比如德勒兹、伽塔利)的代表性著作;第二部分,选取分析欧陆左翼思想跟中国思想互动的研究,包括借助左翼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思想的著作,与当下中国社会结合更紧密。
三、本书作者吉奥乔·阿甘本是西方*的激进理论家,其著作对许多理论家、哲学家产生重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哲学家、文化研究学者)。阿甘本被誉为"当代*挑战性的思想家"。
四、《新约·罗马书》在《圣经》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也是历代神学家、哲学家阐释的重点。本书对《罗马书》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对加尔文(欧洲宗教改革先驱,《罗马书注释》作者)、巴特(《罗马书释义》作者)等人的相关著作做出了补充和观点更新,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学生以及爱好者的必读书。
1. 本书从《罗马书》着笔,由宗教经典抵达西方历史文明*深处,并将古籍经典与当代*理论家本雅明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角度新颖,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2. 新版重新校订,装帧精美,适合阅读与收藏。
3.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本译丛主编吴*特为本书撰写导读。

《当下的哲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4)》 本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各自的观点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与分歧。这既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 哲学是否应该干预世界?成问题的正是哲学本身,因为根据巴迪欧所言,哲学除了干预与担当外,什么也不是,哲学不会被学术性的学科所限制,它是陌生的、新的,它以“所有”的名义进行言说;齐泽克所相信的却正与人们期待的相反,他认为哲人必须介入,介入时代的诸种关键性问题中,但他无法为这种介入提供任何方向,这表明“问题问得不对”,他认为改变论争所使用的术语、把哲学定格为反常性与溢出会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5)》 本书是阿兰.巴迪欧几篇文章的合集,其中《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是其于2010年在巴黎举行的“阿兰·巴迪欧日”期间所做的报告;另两篇文章《士兵的形象》和《政治:一种非表达性的辩证法》则展示了一些补充性的、关于今天的政治赌注的概观;还有一篇附录,是他于2007年在美国接受的采访,谈论当代政治与否定的危机。 如何澄清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奇异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的谜一般的纽结使我们返回到民主制在哲学领域的地位。哲学在原则上是一种民主的活动,它是一种向每个人——特别是在“有逻辑的反抗”以及一切反抗面前都不退却的青年——做出的致辞。然而,哲学在其诸多目标和目的方面却不是民主的,这无疑是因为,真理这一哲学所关注的事物在政治领域中被称为正义。 《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6)》 对方法进行反思,对阿甘本来说意味着一种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它是一种执着的思想形式,它的途径,是暴露、检视和阐明那依然晦暗、没有形成主题、甚至没有被说出的东西。因此,保持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也就是回归、甚至发明一种与一个“由相似和交感、类比和对应的密网支撑起来的世界”相协调的方法。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提及大量的作家和主题,这是为创造一门*符号学或者说解释学而进行的探索的范例。 本书是阿甘本对三个有关方法的特殊问题的评论:范式的概念、签名的理论,以及历史和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是阿甘本以跨历史的方式、从跨学科的视角仔细建构起来的。在文本中,阿甘本始终在致敬米歇尔·福柯,他重新思考并有效地利用福柯的方法,来重新表述他剔出的这些概念的逻辑。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1》 在《神圣人》中,阿甘本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题,同政治与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以下语境中连接起来:后者已丧失其早前的宗教、形而上学与文化的立基。阿甘本从福柯关于生命权力的碎片性分析中获得启示,进而以巨大的广度、强度与敏锐度,在传统政治理论史中探查关于一种生命权力理念的隐秘在场。他指出,从政治理论的*早论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论述)开始,并且在整个关于主权(无论是国王还是国家)的西方思想史中,主权作为一种针对“生命”的权力的理念,始终隐秘存在。 阿甘本认为,这一理念始终保持纯然隐在的原因,在于神圣之域(或者说神圣性的理念)同主权的理念紧密关联的方式。阿甘本的研究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卡尔·施米特认为,主权者的状态乃是其所守卫的诸种规范的例外;人类学的研究已揭示神圣之域同禁忌之间的紧密交链。在此两者之上,阿甘本将神圣之人定义为那种能被杀死但不能被祭祀的人;在他看来,这个悖论性的人物恰恰仍活跃在现代个体的状态中——现代个体生活在一个对所有个体的集体性“赤裸生命”施加严密控制的系统中。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3》 《罗马书》在《圣经》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均受其启示。本书由阿甘本一系列的讨论班课程发展而来,其主导思想始终如一:对文本的诠解,对《罗马书》*句话里的十个词的逐一解读。阿甘本试图把保罗书信从基督教会历史中分离出来,并将其文本重置于早期的“犹太—基督教”背景,指出它是“西方*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通过对《罗马书》首句的逐字解读,阿甘本谨慎地辨明了那些经由历代神学讨论、翻译、注释后被强加到原初文本中的内容。这种哲学式的探究让他讨论了另一位重要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细读、比较保罗书信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之后,阿甘本洞悉到两者间未曾被发现的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为后者的历史哲学观念是对前者“剩余的时间”概念的复现与挪用。 搞清楚一个词在历史上每个时刻的语义并不简单,特别是像保罗书信这类文本中的词语,它们本身的语义史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交融在了一起,与西方文化决定性的中断和延续交融在了一起。 ——吉奥乔·阿甘本

《当下的哲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4)》 阿兰.巴迪欧(1937— )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系主任,欧洲研究生院教授,当代欧陆学界“新共产主义”领军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了包括政论集、学术著作和文学剧本在内的大量作品。主要著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纪》《哲学宣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元政治学概述》《当前时代的色情》等。 斯拉沃热.齐泽克(1949— )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任纽约大学全球特聘教授、欧洲研究生院教授,擅长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社会文化现象,被同行称为“文化理论的猫王”“*危险的西方哲人”。其学术著作有五十余种,代表作包括《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自由的深渊》《幻想的瘟疫》《斜目而视》《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等。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5)》 阿兰.巴迪欧(1937— )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系主任,欧洲研究生院教授,当代欧陆学界“新共产主义”领军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了包括政论集、学术著作和文学剧本在内的大量作品。主要著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世纪》《哲学宣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元政治学概述》《当前时代的色情》等。 【译者简介】 李佩纹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 《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6)》 吉奥乔·阿甘本(1942— ) 意大利哲学界和激进政治理论界的*人物。他早年任教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大学和维罗纳大学,之后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巴黎的国际哲学研究院、瑞士萨斯斐的欧洲研究生院和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担任教职至今。另外,他还是美国西北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 阿甘本深受海德格尔和本雅明思想的熏陶,曾参加过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和赫拉克利特的研讨班,主持过本雅明著作意大利译本的翻译工作。他对欧陆哲学、政治思想、宗教研究以及文学和艺术的融会贯通,这使他成为我们时代*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其著作已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另有《王国与荣耀》《例外状态》《神圣人》《奥斯维辛的残余》等。 尉光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另译有《内在体验》、《享受你的症状》、《无尽的谈话》、《素描的愉悦》、《艺术与诸众》、《不可言明的共通体》(合译)等。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1》 吉奥乔·阿甘本(1942— )意大利哲学界和激进政治理论界的*人物。他早年任教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大学和维罗纳大学,之后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巴黎的国际哲学研究院、瑞士萨斯斐的欧洲研究生院和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担任教职至今。另外,他还是美国西北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阿甘本深受海德格尔和本雅明思想的熏陶,曾参加过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和赫拉克利特的研讨班,主持过本雅明著作意大利译本的翻译工作。他对欧陆哲学、政治思想、宗教研究以及文学和艺术的融会贯通,使他成为我们时代*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其著作已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另有《王国与荣耀》《例外状态》《万物的签名》《奥斯维辛的残余》等。译者简介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上海纽约大学双聘教授、澳大利亚墨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多元的现代性》《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爱与死的幽灵学》《现时代的群学》《第十一论纲》《巨龙幻想》(英文)等。 《对民主之恨/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2》 雅克·朗西埃(1940— ) 法国哲学家,欧洲研究生院哲学教授,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1968年,他与自己的导师路易·阿尔都塞等人合著《读<资本论>》,并由此声名鹊起,但之后两人因对“五月风暴”态度迥然而公开决裂。朗西埃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作品,主要探究那些建构起我们理解政治话语的关键概念,如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等。近年来,朗西埃的写作内容主要集中于人权议题以及文艺作品中的政治。代表作另有《图像的命运》《政治的边缘》《文学的政治》《词语的肉身》《哲学家和他的穷人们》等。 【编译者简介】 李磊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现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研究方向为伦理学、政治哲学。 目录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3》 吉奥乔·阿甘本(1942— )意大利哲学和激进政治理论的*人物。他是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哲学教授,并兼任法国的国际哲学学院教授、挪威的欧洲研究生院巴鲁赫?斯宾诺莎讲座教授以及美国的西北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 阿甘本深受海德格尔和本雅明思想的熏陶,曾参加过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和赫拉克利特的研讨班,主持过本雅明著作意大利译本的翻译工作。他对欧陆哲学、政治思想、宗教研究以及文学和艺术的融会贯通,使他成为我们时代*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其著作已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另有《神圣人》《王国与荣耀》《例外状态》《万物的签名》《奥斯维辛的残余》等。 译者简介 钱立卿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与科学哲学。

《当下的哲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4)》
【中文目录丨英文目录】
总序
导读
序言(彼得·巴迪欧)
上篇 思考事件(阿兰·巴迪欧)
中篇 “哲学并非一场对话”(斯拉沃热·齐泽克)
下篇 讨论(阿兰·巴迪欧 斯拉沃热·齐泽克)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东风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8》
...............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5)》
总序
导读 从阴性政治到类的共产主义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
士兵的形象
政治:一种非表达性的辩证法
人名对照表
附录 “我们需要一种大众纪律”:当代政治与否定的危机
《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6)》
【中文目录丨英文目录】
总序

导读:当下考古与时间魅像

序言

什么是范式?

签名的理论

哲学考古学

人名译名对照表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1》
总序
导论:阿甘本的生命政治
导言
上篇 主权之逻辑
*章 主权的悖论
第二章 “至高的约法”
第三章 潜在性与法律
第四章 法律之形式
界槛
中篇 神圣人
*章 神圣人
第二章 神圣之域之含混性
第三章 神圣生命
第四章 “生杀权”
第五章 至高身体与神圣身体
第六章 禁止与狼
界槛
下篇 作为现代生命政治典范的集中营
*章 生命的政治化
第二章 生命政治与人的权利
第三章 不配活下去的生命
第四章 “政治,或给一个人民的生命赋予形式”
第五章 “人类豚鼠”
第六章 对死亡的政治化
第七章 作为现代之“约法”的集中营
界槛

参考书目
人名对照
译后记
《对民主之恨/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2》
总序

导读

导言

*章 从胜利的民主到罪恶的民主

第二章 政治,或失落的牧羊人

第三章 民主、共和与代议制

第四章 一种憎恨的合理性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3》
*天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
纪念雅各布·陶伯斯
保罗的语言
方法
十个词
保罗
对“闲谈”的正确利用
仆人
《塔木德》与《民法大全》
耶稣基督的
专名
第二天 奉召
职业
天职与废止
使用
天职与阶级
好像
不可能
迫切性
不可遗忘的事物
比喻和天国
第三天 分开
法利赛人
被划分的人
阿佩利斯分割
剩余
全体和部分
第四天 使徒
先知
天启
运作时间
时机与时间
临在
千禧年王国
预兆
统摄
记忆与拯救
诗与韵

第五天 传神的福音
去往某处
福音
信心
律法
亚伯拉罕和摩西
废止
软弱
扬弃
零度
例外状态
不法的隐意
反基督
第六天 传神的福音
誓言
屈服在信仰下
誓约
无偿性
两约
礼物与恩典
二分的信仰
信仰
名词句
信仰之道
述行式
信仰的述行式
话语的切近性
开端,抑或尾声
引用
意象
现时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当下的哲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4)》 贯穿着这本书的问题,即哲人是否应该参与当下的事件并对之做出评论,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把它特别放在一个哲学性的样态中加以讨论,再来回答,已经是不够的了——哲人不仅应该阐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彼得·恩格尔曼,德国哲学家 如何能使哲学重新恢复它的真正志业,即作为一种伦理与政治介入的形式?在这场鲜活的、易读的论争中,两位欧洲*挑战性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他们的答案,从中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以及分歧。——皮特·丢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 本书对暴力与饥荒、爱与恨领域内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人去深入理解这两位*的激进思想家,他们重新审视了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通过一场智识辩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关于反抗专制政府权力与暴力的谈话。——《纵览》(Spectrum)杂志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5)》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尚在世的*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独具光彩,却也备受争议。——《卫报》 巴迪欧就是走在我们之中的柏拉图和黑格尔!——斯拉沃热·齐泽克,*哲学家 巴迪欧是让-保罗·萨特和路易·阿尔都塞的思想继承人。——《新政治家周刊》 巴迪欧对这一话题的探求是独到、严谨而有趣的,读来令人莞尔。——吉尔·斯托弗,《理论与事件》杂志 巴迪欧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哲学往往就存在于平凡背后。——皮特·塔卡什,Human Affairs: Postdisciplinar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一书作者 《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6)》 《万物的签名》是*智识水准的结晶。——康纳·奥迪尔《哲学评论》 阿甘本的感觉、叙述和思考都特别迷人。——《政治评论》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3》 《剩余的时间》是阿甘本组织的解经研讨班对《罗马书》首句探讨的文字成果,阿甘本对保罗书信富有洞见的细读令这本著作优于巴迪欧等人对保罗书信更宽泛的解读作品。 在阿甘本的作品中,读者能深入人类经验的*深层次,领会政治与社会力量间动荡但有力的相互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形塑和构造社会秩序、个人主体性,以及更重要的“*基本层面的”生活。 ——《激进哲学评论》(Radical Philosophy Review) 通过对保罗书信的细读以及将之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观念相比较,阿甘本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洞悉西方历史文化之门的钥匙。哲学和神学读者能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哲学评论》(Philosophy in Review) 阿甘本的直觉、冥想和编年纪事的能力真是太令人惊叹了! ——《政治评论》(The Review of Politics) 本书既具启示,又引人深思,值得一读! ——《现代派和现代艺术》(Modernism/Modernity)

《当下的哲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4)》
阿兰.巴迪欧:首先,我会说,当我已有一次机会去批判康德时,这个批判就是针对你所说的“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即针对那个在*近10或15年中作为一种官方哲学而杀回来的学院派康德。说到康德,我认为把你的两个观察关联起来,是可行的。*个观察:哲学真的需要去把握以下这点,即在诸种真理、诸个新的问题中,存在着某种不可缩减为任何关于人之本性的预先设定的理念。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在哲人所处理的事物中,存在着某种非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给它很多名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性的东西被称作“上帝”“无限”“智知之域”“*”,等等。我们可以改变这些名称,改变我们的观念,但我相信,在哲学所处理的事物中存在着某种不可缩减到人的东西,换言之,某种非人的东西。一段时间前,福柯(Foucault)已经指出,归根结底,“人”是其自身历史的一种理论建构,我们能够看到人或人道主义是在何时开始的——他并且补充道:我们也将看到它在何时终结。这是我的*个评论。这在法国被称为“理论性的反人道主义”,它是福柯的立场,也是阿尔都塞(Althusser)及许多其他人的立场。当你说:“真正的问题是去知晓是否存在着我们称为‘人性’的东西之激进改造的诸种形式”,你就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与自然的问题。因为“人”乃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建构、一个历史的建构。绝没有任何好的理由去认为,哲学必须无限地被用于强化这个建构。我想,自柏拉图以降,哲学就一直面对着非人,而哲学的志业(vocation)也正是在那里。每当哲学把它自身限定在那已被历史性地建构与定义的人性上,它就削弱了自己,并到*后扼杀了自己。它扼杀了自己是因为它的*用处变为保存、传播和强化那已被建立的人性模式......
巴迪欧:对我来说,投身于哲学所存在的问题似乎是,它经常被构想为在根本上是批判性的。人们经常把哲学和批判等同起来。那么,投身于哲学就会*终等同于去宣称什么是恶的,什么是苦难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或者什么是错误的。哲学的任务就会变成在根本上是否定性的:要抱有怀疑、批判精神,诸如此类。其实,哲学介入的本质,实是正面肯定。为什么是肯定?因为如果你介入一个悖论性的情境,或者你介入一种不是关系的关系,你就不得不提出一种新的思想框架,你将不得不肯定:思考这个悖论性的情境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弃置一定数目的参数,并且引入一定数量的新事物。当一切都说了和做了之后,*的证据就是你将提出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悖论。故而,哲学介入的决定性要素是肯定性的——在这一点上,我赞同德勒兹。德勒兹说,哲学在本质上是建构诸种概念。他正确地提出了这个创造性的、肯定性的向度,并对把哲学缩减为任何的批判或否定抱有怀疑。当你方才说我们应该把“非人”理解为某种不同于否定的东西时,我旗帜鲜明地、完全地赞同你。再一次很遗憾地,我不得不说:我们在继续把我们的共识向无限远推进着。而这本身就表明,我们投身其中的是去肯定而不是去否定。“非人”必须被理解为一种肯定性的概念元素,通过它我们可以思考人的移置(displacement of the human)。而这种人的移置总是预设人们已经接受那初始的关联是人与非人之间的联结,而不是人本身的永恒化。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5)》
如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哲学的未来取决于它逐渐适应这些条件的变化的能力。我们或许还可以说:在这样的情形中,哲学总是在第二时间到来,它总是在事后到来,在非哲学的新生事物出现之后才到来。当然,这恰好是黑格尔的结论。他认为哲学是智慧鸟,智慧鸟便是猫头鹰。猫头鹰只在白天结束之时展翅飞翔。哲学是在知识、经验、现实生活的白天之后,在夜幕降临的时刻到来的学科。于是,我们的问题,即有关哲学的未来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答。有两种情形:*种情形是,科学、政治、艺术或爱的领域之中的创造性经验正在迎接新的黎明,我们也随之期待属于哲学的新的夜晚;第二种情形是,我们的文明枯竭了,我们能够想象的未来是暗淡的,是一种长久昏暗的未来。于是,哲学的未来将会是它的慢性死亡,在黑夜之中的慢性死亡。哲学将会被归结为萨缪尔?贝克特的精彩文本《陪伴》(Compagnie)的开头所描绘的东西:“一个声音在夜晚抵达某个人。”一个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的声音。
事实上,从黑格尔和奥古斯特?孔德直到尼采、海德格尔或德里达,别忘了还有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我们一再看到关于哲学——至少是在其经典的、形而上学形式之下的哲学——的一种可能的死亡哲学观念。既然人们正确地认定我是我们时代的统治形式的蔑视者,认定我是资本—代议制的坚定的批判者,那么,我在这里是不是也会鼓吹哲学的终结,鼓吹必须*哲学呢?你们知道,这不是我的立场。恰恰相反,我倒是认为哲学“将会更进一步”,这也是我在*本《哲学宣言》(Manifeste pour la philosophie)中已经表达的看法。
非常流行的关于形而上学的死亡的论断,即关于哲学要被一些更加混杂、更加多元、更少教条的新的理智性所*的后现代式论断,面临着重重困难。
《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6)》
《万物的签名》(下简称 SA)这本文集的副标题是“论方法”
( On Method),确实别有意味。这自然首先会令人念及笛卡儿的那篇*的同名论文( Discours de la méthode)。但与笛卡儿的情形有所不同,阿甘本对方法的反思并非先于其哲学体系的建立,而恰恰是在漫长的探索历程之后所进行的重新梳理和澄清。 SA初版于 2008年,此时“神圣人”系列已经出版了第四本《王国与荣耀》( 2007年),而阿甘本亦已凭借这个令其声名鹊起的系列牢固确立起在国际思想界的地位。或许这正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
本文仅是对于《哲学考古学》一篇的集中诠释。对于文集中的其他两篇,笔者已经在别处进行过阐释:参见《当代法国思想脉络中的蓬热诗学》(《外国文学》2016年第 3期),《作为“范式”的透视法》(即将发表于“当代艺术研究:哲学与社会学的维度”会议论文集)。
进行深刻反思的恰当时机,在之前的著作中或明或暗地潜藏着的思想脉络亦逐渐浮现出清晰轮廓。就此而言,他与福柯的情形是更为类似的。就“考古学”而言,虽然此种主导的方法很早就在福柯的研究中萌发(*早可回溯至 Introduction à l’Anthropologiede Kant),他自己更是明确地将 60年代的三部早期代表作皆冠以考古学之名 [—( Une
《临床医学的诞生 医学目光考古学》archéologie duredard médical)、《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知识考古学》],但直到《知识考古学》,“他才要求自己对之前‘盲目’运用的方法进行明确的表述和奠基”1。甚至有学者将其比作福柯的“ discourse on method ”,似乎亦不为过。
看似阿甘本在 SA中所进行的也是类似于《知识考古学》式的回溯式反思,但仔细考量阿甘本和福柯的思想发展轨迹,却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差异。至少就 Homo Sacer系列的前四本而言,无论就主题、风格还是遵循的基本方法而言,都显然更鲜明地体现出“谱系学”的特征。 但在 SA之后出版的同一系列的后续作品之中,他却明确地回归“考古学”的路线:比如,与 SA同年出版的第五本就命名为“语言的圣礼:誓言考古学”,进而,在 2012年出版的《主业:义务的考古学》中,我们看到这一路线仍在持续
推进、深化。表面看来,阿甘本明显撷取了一条与福柯正相逆反的思索道路。如果说在福柯那里,从考古学向谱系学的转变标志其思想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在阿甘本这里,从谱系学回归考古学反倒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趋势。当然,单纯的逆转和颠倒无法真正确立一种方法的合理性。更为棘手的难题在于,虽然诸多学者都颇有根据地强调考古学和谱系学的内在连续性,但福柯之所以随后转向谱系学的研究方法,无疑亦是因为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考古学有着内在无法克服的困境。如此看来,阿甘本必须提出极为有力的论据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辩护。这也是引发我们在这里细读《哲学考古学》这一篇章的初始动机。
“考古学方法的失败”(The Methodological Failure ofArchaeology)?—考古学与谱系学之辨
.......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3》
首先,这个讨论班课程意在恢复保罗书信在西方传统中作为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的地位。这听起来似乎是老一套的陈词滥调了,因为没有人会真的否认书信中的弥赛亚性质。然而,这点并非不言而喻,因为两千年来的译注传统与基督教会史彼此交融,已经从字面上*抹消了弥赛亚主义,包括把保罗文本里的“弥赛亚”一词本身也清理出去了。倒不是说我们应该由此推断出存在着某种预谋压制弥赛亚主义的计划,但毫无疑问的是,反弥赛亚主义的倾向在各个时期以不同方式运作于基督教会和犹太教会之中。不过现在这里冒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些更为根本的事情。我们在这期讨论班的课程中会把个中原由逐渐显明,由此将会看出,创立弥赛亚主义制度—或者说试图把自身变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弥赛亚主义共同体—是一项悖谬的任务。正如雅各布·伯尼斯曾经颇为讽刺地评述道:“如果有一位救世主在你身后,并不会让你很舒服”(Bernays,257),可要是救世主永远在你前方,到头来也同样让人不好受。
在两种情况下,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难题,这关涉到弥赛亚降临时刻的特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蕴指的回忆与希望之间、过去与当下之间、充盈与匮乏之间、起源与终结之间的特殊关联。理解保罗的讯息之可能性必须完全符合于对这个时刻的经验,舍此,则有错失书信意义之险。因而,把保罗复置回其弥赛亚主义的语境中,也就首先意味着,我们要试图理解这个时刻的意义及其内在形式。这个时刻被他定义为ο νυν καιρο?,意为“今时”。只有在这之后我们才能提出如下问题:一个像弥赛亚主义共同体那样的群体,如何是事实上可能的?
在这一点上人们也许会说,基督教会和犹太教会私下达成共识,把保罗当作一个新宗教的创立者。但所有的证据表明保罗从没有想过要得到这个地位,假如他始终期待着末日临近的话。两大教会间的共谋之因显而易见:它们的目标都是要消除或至少削弱保罗的犹太教成分,也即是说,从它源初的弥赛亚主义语境中抹去。
由于这个原因,长久以来希伯来文学中以耶稣为题材的作品总是用一些仁善的词语来描写他——雅各布·陶伯斯打趣地称之为“一个好人形象” ,或是像本·科林1967年出版的书的名字那样,是“耶稣兄弟”(Bruder Jesus)。直到*近才有一些犹太学者严肃认真地重新探究了保罗的犹太语境。在20世纪50年代,W.D.戴维斯的著作《保罗和拉比的犹太教》已经强调指出,应当关注保罗信仰中极其重要的犹太弥赛亚主义特征,可当时的犹太研究仍旧被布伯的著作《两种信仰》所主导。关于那本书的论题我们后面会讲到,陶伯斯认为这些论题“尽管很成问题但仍使我受益良多”(Taubes,6)。布伯认为两种信仰是相互对抗的:一种是犹太人的emunah(神的信实,对神有信心),它是一个属于共同体内的人所持有的直接而客观的信赖;另一种是希腊文里的πιστι?(信任),它是一个人对一种被断定为真并皈依于它的信仰的主观确认。对布伯来讲,前者是耶稣的信仰(GlaubenJesu),后者是对耶稣的信仰(Glauben an Jesus),这自然就是保罗的信仰。但从那时开始,事情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耶路撒冷、柏林和美国等地,犹太学者开始联系他们自己的语境阅读保罗书信,尽管此时他们还并未把那些书信真正看作是犹太传统中*古老也*艰深难懂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当下的哲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4)》 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本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各自的观点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与分歧。这既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具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 《东风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8》 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5)》 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本书是阿兰?巴迪欧几篇文章的合集,其中《哲学与政治之间谜一般的关系》是其于2010年在巴黎举行的“阿兰?巴迪欧日”期间所做的报告;另两篇文章《士兵的形象》和《政治:一种非表达性的辩证法》则展示了一些补充性的、关于今天的政治赌注的概观;还有一篇附录,是他于2007年在美国接受的采访,谈论当代政治与否定的危机。 《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6)》 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提及大量的作家和主题,这是为创造一门*符号学或者说解释学而进行的探索的范例。本书是阿甘本对三个有关方法的特殊问题的评论:范式的概念、签名的理论,以及历史和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是阿甘本以跨历史的方式、从跨学科的视角仔细建构起来的。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1》 一、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吴*、蓝江 任丛书主编,他们是国内研究西方左翼思想的青年领军人物,其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丰富成果。 二、本译丛特别收录两大部分:*部分,选取了当代*的左翼思想家,包括阿甘本、齐泽克、巴迪欧等人的代表性著作;第二部分,选取分析欧陆左翼思想跟中国思想互动的研究,包括借助左翼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思想的著作,与当下中国社会结合更紧密。 三、1995年,阿甘本这本《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出版。本书集中研究“生命政治化”主题,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政治伦理领域的原创理论家的地位。迄今为止,阿甘本已经围绕“神圣人”系列出版了若干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阿甘本依循着福柯的轨迹,探索了从古希腊以及中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政治权力及其治理术是如何在政治生活中展开的,又是如何将我们的生命分割为政治生命和赤裸生命的。 1、 《神圣人》是阿甘本的成名作,也是一本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受到中文世界的注意,阿甘本的拥趸和学界对这部著作的中文译本可谓期盼已久。 l2、 作者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是世界性的*学者之一:其著述跨越政治哲学、法理学、神学、本体论、艺术、语言、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他的博学广识以及他对政治哲学的独特贡献,获得了许多同代思想家的由衷敬佩,包括拉克劳(Ernesto Laclau)、奈格里(Toni Negri)、齐泽克( Slavoj ?i?ek) 等大家。 3、 阿甘本近年在国内出版的著作都受到了学界、艺术界和大众读者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对民主之恨/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2》 从柏拉图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再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雅克·朗西埃在《对民主之恨》中简述了民主观念史。在此基础上,朗西埃为我们指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不同于政治,它不是一种制度类型,也不是一种社会形式,而是那些既无权统治也无权服从的人们所特有的权力,其目的在于支持善的统治。他进而指出,民主通过全面打击一切建立在精英特权之上的权力形式来进行治理,由此对民主的恐惧乃至憎恨就植根于新的统治阶级之中。 在这个左派失去了方向的时代,朗西埃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少见的持续不断的关于如何继续抗争的概念。 《剩余的时间-解读罗马书/左翼前沿思想译丛03》 《罗马书》在《圣经》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均受其启示。本书由阿甘本一系列的讨论班课程发展而来,其主导思想始终如一:对文本的诠解,对《罗马书》*句话里的十个词的逐一解读。阿甘本试图把保罗书信从基督教会历史中分离出来,并将其文本重置于早期的“犹太—基督教”背景,指出它是“西方*具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通过对《罗马书》首句的逐字解读,阿甘本谨慎地辨明了那些经由历代神学讨论、翻译、注释后被强加到原初文本中的内容。这种哲学式的探究让他讨论了另一位重要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细读、比较保罗书信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之后,阿甘本洞悉到两者间未曾被发现的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为后者的历史哲学观念是对前者“剩余的时间”概念的复现与挪用。 搞清楚一个词在历史上每个时刻的语义并不简单,特别是像保罗书信这类文本中的词语,它们本身的语义史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交融在了一起,与西方文化决定性的中断和延续交融在了一起。 ——吉奥乔?阿甘本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当今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旧的秩序在重塑,新的思想在涌动。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我们渴望理解那些塑造着当下、预示着未来的深刻力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左翼前沿思想译丛”应运而生,它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理功底,将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具前瞻性与批判性的左翼思想精华引入中文世界,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思想前沿的宝贵机会。这套译丛并非简单的学术堆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跨越时空与国界的思想对话,旨在梳理、阐释并激活那些能够激发深刻反思、启迪创新路径的理论资源。 视野的拓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广度与深度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的选目,充分体现了对当代思想图景的全面梳理。它并非拘泥于某一特定学派或狭窄领域,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了来自不同文化语境、不同学科视域的左翼思想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这套译丛触及了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批判,例如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全球化扩张的剖析;它深入了文化研究的复杂地带,探讨了身份认同、权力运作、表征与意识形态的交织;它还关注了社会正义与解放的多元路径,回应了种族、性别、环境等议题在当代激发的深刻思考。 更重要的是,这套译丛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它所收录的思想家们,很多并非只埋首于书斋,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的诊断与改造。他们的理论,往往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切,并试图提供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与行动指南。因此,阅读这套译丛,不仅是认知上的拓展,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参与的邀请。 思想的深度:解构与重构的智慧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解构与重构能力。在当代,我们常常面临着被既定话语所裹挟的危险,许多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被简化,深层根源被遮蔽。“左翼前沿思想”以其特有的批判精神,致力于穿透表象,揭示权力运作的隐秘机制,质疑习以为常的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提供新的可能性。 译丛中的思想家们,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制度分析,还是微观的个体经验探究,都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们不回避矛盾,不畏惧揭示现实的阴暗面,却也从不放弃对更美好未来的构想。这种解构的勇气与重构的智慧,正是这套译丛最吸引人的地方。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以更审慎、更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翻译的质量:严谨与易读的平衡 理论的传播,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左翼前沿思想译丛”在这一点上,尤为用心。译者团队汇聚了众多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们不仅精通外语,更对所译介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做到忠实原文,准确传达思想家的原意,同时又兼顾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力求语言流畅,逻辑清晰,避免生硬的直译。 这种严谨与易读的平衡,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更加 accessible(易于接触)。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顺畅地进入思想家的世界,理解其论证过程,体会其思想的魅力,而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望而却步。译丛中的注释与导读,也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背景与理解线索,进一步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提升了阅读的效率与深度。 译丛的构成:系列主题的逻辑关联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并非孤立的文本集合,而是通过精心策划,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尽管每一册都可以独立阅读,但将它们置于整体框架下,更能显现其思想的连贯性与互补性。例如,某些著作可能侧重于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另一些则可能聚焦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又或者,一部分译著可能关注微观层面的社会不公,而另一部分则致力于宏观的制度变迁研究。 通过对不同著作的横向比较与纵向联系,读者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理解图景。这套译丛就像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迷宫,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发现不同思想之间的共鸣与张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它鼓励读者在不同的观点中穿梭,在不同的理论模型中选择,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 译丛的价值:启迪当下,塑造未来 “左翼前沿思想译丛”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对于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贫富差距扩大、环境危机加剧、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工具来审视这些问题。这套译丛所提供的理论资源,正是帮助我们洞察时代本质、理解社会矛盾、探索解决之道的重要途径。 它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鼓励我们质疑不合理的权力结构,挑战既定的社会规范,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正、可持续的未来提供思想支持。对于关注社会发展、追求进步的读者而言,这套译丛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能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更能激发行动,点燃改变的希望。 总而言之,“左翼前沿思想译丛”是一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译著系列。它以开放的视野、深刻的洞察、严谨的翻译,将世界范围内最具活力的左翼思想引入中文世界。它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理解当下、塑造未来的深刻对话。阅读这套译丛,就是与最前沿的思想同行,就是在为自己的思想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深刻性。它将伴随每一位渴求真理、勇于反思的读者,在认知的旅途中不断前行,为时代的变革贡献智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初巴黎先锋派文学的选集,简直像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这本书收录了布莱希特、阿拉贡、以及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的早期手稿和重要宣言的影印件。最让人激动的是,它里面包含了大量关于“自动写作”实验的记录,那些未经修饰、充满潜意识流动的文字片段,读起来有一种近乎粗粝的生命力,完全不同于后来被梳理和定型的文学作品。编辑在序言中对当时咖啡馆里的思想碰撞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什么达达主义的喧闹、超现实主义的梦呓,仿佛都能从那些油墨味里闻出来。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那个时代的风格,采用了一种粗糙的纸质封面,透露着一种反叛和不羁。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留存了特定历史气息的文化遗物,对于想深入理解现代主义艺术源头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最近在整理旧书架时,翻出了一本关于古代航海技术史的专业书籍,虽然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但其详尽的图表和对不同文明造船工艺的对比分析,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这本书主要聚焦于地中海文明和印度洋贸易圈的交叉点,详细对比了腓尼基人的船型、希腊的三层桨座战舰,以及阿拉伯的三角帆船在不同海域的适应性。作者似乎对材料学也有深入研究,他花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古代船只如何使用不同比例的松木、橡木以及沥青进行防腐处理,这些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导航技术的演变,从最初的利用海岸线和星象观测,到后来如何一步步发展出早期的罗盘和天文导航仪。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和对工程细节的执着,它让我明白了,每一次伟大的地理发现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读起来虽然像是技术手册,但读到最后,你会为人类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鼓舞。

评分

说起来,我最近对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进展非常感兴趣,正好入手了一本探讨“镜像神经元系统与社会情感连接”的专著。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清晰,即便是像我这样没有深厚生物学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逻辑推演。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过度简化,而是非常严谨地梳理了从猴子实验到人类语言起源的各个关键节点。最吸引我的是它关于“共情能力障碍”的章节,作者通过最新的fMRI扫描结果,阐释了不同大脑区域在处理他人痛苦信号时的差异,并提出了几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方法来辅助治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前沿研究成果,更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人与人之间联系本质”的哲学思考:我们的道德感,究竟是社会构建的,还是底层生物机制决定的?读完后,感觉对人际交往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非常烧脑,但也极度满足。

评分

哎呀,最近沉迷在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变迁的史学巨著里,那本书的考据真是扎实得令人咋舌。作者花了近十年时间,踏遍了法国和德意志地区那些尘封的修道院档案和地方领主记录,试图还原铁器时代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农民阶层和新兴市民阶层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共助会”(Frith Guilds)在法律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于早期中世纪法律只是由教会和贵族单方面施行的固有印象。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古高地德文的原始文本,虽然阅读起来需要经常停下来查阅脚注,但那种与历史亲密接触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学术享受。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也很有启发性,它采用了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巧妙地解释了地方教区法庭是如何通过宗教话语来巩固其世俗统治的。读完这本,我感觉对欧洲早期现代化的动力有了全新的认识,绝对是那种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作。

评分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套关于赛博朋克美学的视觉艺术集,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感官世界!这套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每一页的布局都充满了那种霓虹灯下的疏离感和高科技的冰冷质感。里面收录了从90年代初那些独立游戏的概念设计草图,到近几年顶尖数字艺术家创作的城市夜景全息影像,跨度非常大,但整体风格又高度统一。特别是有一册专门探讨了“身体改造与后人类身份认同”的主题,里面那些义体植入和生物机械的融合设计,既让人感到震撼,又带着一丝丝对未来个体自由的深刻隐忧。书中的文字介绍部分虽然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很多艺术家都提到了受菲利普·迪克和威廉·吉布森早期作品的启发,这种对源头文化的致敬让整个系列更有深度。对于任何热爱科幻电影、对未来城市景观有想象力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强烈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