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人类文明史上,居里夫人是一位煜煜生辉的女性,她两度荣获诺贝尔奖,一生拥有的荣誉称号有:会员56个,会长2个,院士19个,院长1个,博士20个,教授1个,荣誉市民3个;另外获得奖金10项,奖章16枚。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一位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2.从波兰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成为一个彪炳人类史册的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走的是平常人的不平常的路。本书是她亲自撰写的传记,她用朴实真挚的文字,记录下了了自己和皮埃尔·居里的人生之路。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可以和这个伟大的灵魂握手、交流。
3.《居里夫人自传》是世界上拥有许多读者,因此,她也被很多人视为“人生导师”。
4.法文原版无删节翻译,忠实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
《居里夫人自传》共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居里夫人为自己撰写的《自传》,是她高尚人格和坚韧精神的真实写照。记录了一个普通女孩,通过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传奇一生。第二部分则是居里夫人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所写的传记。书中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日记,以及他人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价等,展现出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书稿记录了并肩战斗的两位科学名人的一生,再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从中体现出来致力于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德。
译序
居里夫人自传
皮埃尔·居里传
我的美国朋友们要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我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凑凑合合地写了这个简略的生平传记。但我不可能在这本简略的传记里写出我一生中全部的感受,也无法详述我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加模糊不清,竟致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许多事情似乎应该是与我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着和支配着他的一生,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在往前走。这条主线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容易找到。有了这条主线,就会明白当初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那么做,就可以看到当事人的性格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我祖籍波兰。我名叫玛丽·斯科洛多斯卡。父母双亲都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国波兰,像家父家母那样拥有一份不大产业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数颇多。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阶层,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波兰的知识分子大多源自这一阶层。我的祖父领导着一所省立中学,闲暇时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曾就读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在华沙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他娶了一位与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年轻女子为妻。她很年轻,但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了。在当时,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被看作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我的父母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的学生遍布波兰全国,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永远地怀念着自己的恩师。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回到波兰,总会遇见一些父母亲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总要向我倾诉他们对我父母亲的温馨怀念。
我的父母亲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都保持着来往。每到放假,我就会跑到农村亲戚家里去小住,这使得我对波兰的农村情况颇为了解,而且也使我喜欢上了农村。在农村,我不由得会感到无拘无束,散淡惬意。我之所以终生喜爱田野乡村,喜爱大自然,想必与这段值得怀念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我于一八六七年十一月七日在华沙出生,在家里五个孩子中排在末位。因为我大姐在十四岁时不幸病逝,所以我只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由于大女儿的不幸病逝,我母亲悲痛欲绝,从而因伤痛而患了不治之症,年仅四十二岁便撒手人寰。母亲去世时,我才九岁,我哥哥也只有十三岁。全家人沉浸在难以言表的悲痛之中。大姐的突然西去,是我一生中首次遭遇的充满痛苦和悲伤的事情。这之后,我常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陷于忧伤悲戚、沮丧消沉之中,想必与这一悲惨之事不无关系。
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尽管宽容大度,温情善良,但在家中却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非常地虔诚笃信(我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她能包容一切,对宗教上的不同看法,她从来都是求同存异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因为是小女儿的缘故而备受呵护、关切,所以我深深地爱着我母亲之外,一种崇拜之情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母亲的不幸去世使父亲悲痛欲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投入到对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来,致使自己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感到若有所失,百无聊赖,仿佛家中少了一个主心骨。我们兄弟姐妹很小就开始学习了。我六岁时就上学了,是班里低年龄、矮个子的学生,每当有人前来听课或参观时,老师总是把我这个坐在前排的学生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生性腼腆,一叫我上台我就吓得不行,恨不得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并懂得如何指导我们,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开始时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华沙当时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下残酷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严格控制和迫害,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受到警方的监视,并且一律用俄语教学。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俄语,以致母语波兰语反倒说不利索了。幸而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愿受此迫害,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准授予正式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权利授予。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由俄国人领导的,他们一味地压制波兰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所有的课程都是由俄国人用俄语讲授。这些俄国教师仇视波兰民族,所以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敌人似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会到这种学校去教书的,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这种敌视的态度。孩子们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颇让人怀疑。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着实令人担忧。孩子们处于这种监视之下,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或者用词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仅自己倒霉,而且还会殃及家人。处于这种严酷的环境之中,孩子们天真欢愉的本性丧失殆尽,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可怕的氛围也激发了波兰青少年的极大的爱国热情。
……
我最近沉浸在这本关于古代官场权谋的鸿篇巨制《大明风云录》中,简直是欲罢不能。这本书的结构宏大,叙事线索错综复杂,但作者的控场能力令人叹服。他没有落入传统历史演义的俗套,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斗争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人性博弈。书中对朝堂上每一次试探、每一个眼神交锋的描写都充满了张力,仿佛能听到朝臣们在殿堂之上屏息凝神的心跳声。尤其是对几位核心谋臣的刻画,他们的智慧、隐忍和最终的抉择,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抉择。我常常需要翻回去重新阅读某些段落,才能完全理解人物动机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段历史,更像是提供了一堂关于政治哲学和人性黑暗面的深刻课程。作者的文笔老辣,用词考究,将那种沉重、肃杀的宫廷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绝对是近年来历史题材作品中的一股清流。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聚焦于“日常”的都市情感小说不太抱有太大期待,但《霓虹灯下的独白》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跌宕起伏的狗血剧情,主角的生活琐碎得就像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通勤的拥挤、工作的压力、与伴侣之间日复一日的磨合与疏离。然而,恰恰是这种“不戏剧化”才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功力。他捕捉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孤独感,那种在人群中却无人理解的疏离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文字语言极其现代和口语化,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在听一位老友在深夜的酒吧里向你倾诉心事。特别是书中对几个关键场景的心理描写,例如深夜回家后对着空荡荡房间的沉默,那种情绪的递进和转折,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情感重量,非常治愈,也发人深省。
评分这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真是让人心头一紧,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躁动不安又充满憧憬的大学时代。作者对青春期特有的迷茫、挣扎以及那种近乎鲁莽的勇气捕捉得极为精准。书中的角色设定非常鲜明,每一个人物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烙印,他们的友谊、爱情,甚至是彼此间的误解和伤害,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描摹,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毕业季的伤感,以及对未来既期待又恐惧的心绪,都通过细腻的文字渗透出来,让人感同身受。读到一些情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因为那场景太像我记忆中某个被时间蒙尘的片段了。它不仅仅是一部校园小说,更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逝去时光的脉络和温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美化青春,而是直面了成长的疼痛和不完美,这种坦诚,才是对青春最深刻的致敬。读完后,心中涌起的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审视与和解。
评分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这本关于音乐史和天才培养的传记《乐圣的诞生:XX大师的成长之路》。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是惊人的,作者似乎挖遍了所有可查的档案、信件乃至当事人的回忆录,最终勾勒出了这位音乐巨匠充满血泪与荣耀的一生。与其他略显冰冷的学术传记不同,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它细致地记录了大师从一个天赋异禀却略显顽皮的孩童,到被严苛的导师磨砺,再到最终登台领奖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灵感”与“技艺”如何相互作用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那些伟大作品是如何在痛苦的练习和瞬间的顿悟中诞生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位名人的生平,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大师”的教科书。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背后的故事,更理解了艺术创造背后那种近乎偏执的奉献精神,读完后对古典音乐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这部科幻小说《星海彼岸的守望者》简直是想象力的狂欢!我被作者构建的那个宏大且逻辑自洽的宇宙体系深深震撼了。这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炫酷特效层面的太空歌剧,而是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书中对“意识上传”、“跨物种交流”等前沿概念的探讨,不仅科学依据扎实(至少在小说的框架内),更引发了我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与希望。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紧张的星际追逐和慢节奏的文明考察之间,切换得天衣无缝。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描绘异星文明时,展现了极大的同理心和创新精神,他们并非简单的“外星人入侵者”,而是拥有自己复杂文明脉络的生命体。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不断拓宽,每一次翻页都是对已知世界观的一次挑战和重塑。对于硬科幻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让人在浩瀚星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坐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