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终结了吗 卡罗勒·维德马耶尔 著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哲学终结了吗 卡罗勒·维德马耶尔 著 华东师范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罗勒·维德马耶尔 著,杨嘉彦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西方政治思想
  • 当代政治哲学
  • 卡罗勒·维德马耶尔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政治理论
  • 思想史
  • 哲学史
  • 后现代主义
  • 政治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1658
商品编码:26133102332
包装:精装
开本:32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娜·阿伦特与列奥·施特劳斯是20世纪备受瞩目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都是德裔犹太人,早年均受教于海德格尔,日后同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但二人的思想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施特劳斯试图摆脱历史进步论的误导,重铸人性在古典理念中的尊严,而阿伦特专注于思考人的存在及其不同的方式。作者把阿伦特和施特劳斯放在一起讨论,是希望能够重新厘清他们各自的思想,避免读者将二人的思想简单化,或者过早地归入到哪一个阵营中去。诚如本书译者杨嘉彦在译序中所言:“阿伦特不能简单作为自由主义、民意领袖的符号,而施特劳斯更不是保守主义、精英主义的教父。阅读他们本身是思想的历险与阅读的体验,任何符号化、标签化都是危险的。”

内容简介

列奥·施特劳斯与汉娜·阿伦特在汉语学界出场已久,他们政治哲学的理念所引来的纷争至今困扰着我们——核心是如何面对现代性。
施特劳斯与阿伦特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他们的方法看起来非常相似,都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思考当下,但实质却完全相悖:从对“现代性危机”的论述到对思想史的诠释,从对传统重新审视再到对现代性的不同解读——这场隐匿的对话从一开始就不同寻常。
施特劳斯试图摆脱历史进步论的误导,重铸人性在古典理念中的尊严,而阿伦特专注于思考人的存在及其不同的方式。一个坚信这个世界有真理可寻,维护一种已经逝去的哲学的生活方式;一个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担忧,想从“事件”中找寻到对人的限定。
面对现代性的恶,人的出路在哪里?政治哲学是否从此失去了意义?

作者简介

卡罗勒·维德马耶尔(Carole Widmaier),199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 Ulm),2008年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弗朗什-孔岱大学(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哲学系。曾在法国知名学术期刊《精神》(Esprit)发表论文多篇。
杨嘉彦,译者,1987年生,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法语语言文学和国际政治专业双学士学位。之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获历史学学士和政治哲学硕士学位。目前正在巴黎四大攻读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列奥·施特劳斯、历史哲学、反启蒙哲学和法国大革命史。

目录

阿伦特与施特劳斯: 一种比较的尝试(译序)1
中文版序22
导论26
第一部分 关于危机的交错目光

第一章 施特劳斯,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评者37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42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52
思想的高尚62
第二章 汉娜·阿伦特: 照亮危机的事件70
极权主义的考验70
处于危机中的教育77
现象性和常识86
和传统96
思想的危机,现实的危机118

第二部分 现代性和传统
第三章 施特劳斯:作为屏障的传统123
现代虚无主义123
真理的意图139
为哲学辩护148
第四章 阿伦特:传统作为诸多概念的镂空152
哲学的开端与终结153
传统的报复: 对意义的阻碍162
意义的责任181
第五章 施特劳斯:回到政治哲学的起源189
马基雅维利或
高思想的现代式放弃189回到亚里士多德193
第六章 阿伦特:为意义寻找资源198
奥古斯丁与诞生性条件200
康德与多样性的条件211

第三部分 思考政治
第七章 从科学到前科学221
第八章 思想作为一种质疑的力量236
第九章 自然和哲学——条件和现象学256
第十章 判断和自由270
第十一章 远离世界还是栖居在其中?276
结论283
选择性的参考书目294
译后记313

《现代性及其回响》 导言:思想的十字路口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这些节点并非宏大的战争或革命,而是思想的深刻变革,它们重塑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卡罗勒·维德马耶尔教授的《现代性及其回响》正是这样一部聚焦于思想史深层脉络的作品。它并非直接探讨某个具体学科的“终结”,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哲学穿透力的视角,审视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思潮如何孕育、发展,又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产生一系列深刻而持久的回响。这本书邀请我们一同踏上一场穿越思想史的旅程,去理解现代性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以及我们当下正面对的挑战。 第一章:现代性的黎明——理性、自由与启蒙的遗产 维德马耶尔教授将现代性思潮的源头追溯到启蒙运动,那是一个人类理性被赋予至高无上地位的时代。本书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的核心理念:以理性为工具,去解构传统、探索未知;以自由为旗帜,去争取个人权利、反对压迫;以科学为方法,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康德、卢梭、洛克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被细致地梳理和阐释,他们关于政治秩序、社会契约、人权自由的论述,如何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石,又如何预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本章不仅仅是对启蒙思想的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维德马耶尔教授揭示了启蒙运动内在的张力与矛盾。一方面,启蒙理性带来了解放与进步,打破了中世纪的蒙昧;另一方面,对理性的过度自信,是否也埋下了技术至上、工具理性泛滥的种子?对自由的追求,是否又会在集体意志面前让位于某种形式的强制?这些深层的问题,在启蒙的光辉中已经开始显现,并将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不断发酵。 第二章:现代性的危机——怀疑、异化与宏大叙事的崩塌 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本书详细探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性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危机。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上帝已死”的宣告,揭示了传统价值体系的动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指出了生产力发展背后的异化劳动与阶级剥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则将人类的目光从理性推向了更幽深、更不可知的内心世界。 维德马耶尔教授认为,这些危机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现代性所信奉的宏大叙事,例如进步、理性、解放,是否正在失去其原有的说服力?当科学无法完全解释人类的苦难,当自由的承诺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当宏大的理性规划导致了非理性的灾难(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裂痕。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思想家的洞见,如何预示了20世纪的思想转向,以及我们今日所感受到的碎片化、意义的失落感,与那个时代的思想困境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三章:现代性的回响——后现代的质疑与多元的涌现 面对现代性带来的种种挑战,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界迎来了“后现代”的浪潮。维德马耶尔教授在本章中,重点剖析了后现代思想对现代性核心理念的质疑。福柯对权力话语的解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利奥塔对宏大叙事的否定,鲍曼对液态现代性的描述,都深刻地动摇了启蒙以来建立的普遍真理和客观性。 本书强调,后现代并非是对现代性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与再审视。它警惕一切形式的压迫性普遍性,强调多元、差异与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后现代思想鼓励我们审视那些隐藏在“理性”与“进步”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认识到知识与权力的共谋关系。同时,它也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新兴思想的兴起提供了理论空间,这些思想挑战了现代性叙事中长期被忽视的性别、种族、阶级等维度。 第四章:政治的迷局——民主的困境与治理的新挑战 “政治哲学终结了吗?”这个问题,在维德马耶尔教授看来,并非意味着政治哲学失去了研究对象,而是政治哲学的“形式”和“功能”可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书的第四章,将视角转向政治领域,探讨现代性在政治层面的复杂回响。 民主,作为现代性最核心的政治承诺之一,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分析了当代民主所面临的困境:民粹主义的兴起、精英与民众的隔阂、政治极化、信息茧房对理性讨论的侵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面临的挑战。维德马耶尔教授借由对当代政治思潮的梳理,揭示了现代性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在实践中可能遭遇的挑战,以及如何需要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同时,本章也关注了科技发展对政治的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权力运作和公民参与。本书探讨了算法治理、数字极权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重新思考公民权利、政治参与和公共领域。 第五章:思想的重塑——批判的继承与未来的可能 《现代性及其回响》并非提供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维德马耶尔教授并没有宣称某个思想流派的“胜利”或“失败”,而是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复杂遗产,我们不能简单地回归过去,也不能盲目地拥抱未来,而是需要一种批判性的继承。 这意味着,我们要审慎地评估启蒙理性至今的得失,认识到其局限性,但同时也要珍视其中蕴含的追求真理、争取自由的精神。我们要理解后现代的质疑,但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多元的声音和碎片化的信息中,寻找新的联结与意义,重新构建我们理解世界和行动的框架。 本书的结尾,并非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开放的问号。它暗示着,思想的探索永无止境。现代性所引发的回响,依然在塑造着我们的现在,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未来。维德马耶尔教授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个充满挑战与可能性的时代,去思考“政治哲学”乃至“思想”本身的未来走向。这是一种对思想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当下与未来的真诚关切。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排版细节,都能看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与重视。内文的行文布局极其清晰,大量的引用和注释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学术参考价值。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梳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家观点时,总能找到一种巧妙的切入点,将抽象的思辨拉回到具体的人类境遇上来,使之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现实关怀。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封写给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知识分子的长篇信函。它提出了诸多尚未完全解决的议题,但其意义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让我们更清醒、更有尊严地去面对这些永恒的难题。阅读完毕后,我合上书页,心中涌起的不是疲惫,而是一种被知识激发的充实感和继续探索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大师级的交响乐章,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张力和变化。作者似乎对人类理性在构建理想社会图景时的那种永恒的矛盾性有着深刻的体悟,他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反而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诚实,揭示了每一个乌托邦尝试背后潜藏的悲剧性内核。我特别留意到他对“权力”与“正义”之间那种永恒拉锯战的描摹,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承认,我们关于“美好社会”的想象,往往建立在对某种必要之恶的默许之上。文字的色彩非常丰富,既有古典的庄重典雅,又不乏现代思潮的锐利与锋芒,使得即便是面对枯燥的理论推演,阅读体验也从未下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拒绝给我们任何安逸的结论,它迫使你直面人类政治生活中最核心、也最难以解决的悖论。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体现出一种对表达精确性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那种极其谨慎的措辞,他深知哲学思辨的边界在哪里,因此,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更多的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限定和反驳,来构建一个稳固的论证结构。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品格极高,绝非那种为哗众取宠而故意制造争议的通俗读物。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需要耐心,但这种耐心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它所提供的回报,是一种智力上的丰裕感。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你学会如何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预设,教会你如何进行一场真正的、有根基的思想探险。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历史回响的厚重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对诸多哲学流派的梳理和剖析,绝非蜻蜓点水式的概述,而是深入到骨髓的挖掘。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细腻和审慎,仿佛每一次落笔都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解剖,将那些看似浑然一体的理论碎片一一拆解,然后又以一种更具洞察力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他的某些论断如同冷水激石,激发起我内心深处对既有认知的猛烈反思。这种引导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审视的能力,正是优秀哲学著作的标志。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从宏大的历史叙事,逐渐收束到对当代困境的精准捕捉,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它不仅仅是在陈述思想,更是在构建一个思考的框架,让读者得以跳出日常经验的藩篱,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政治现实。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公共事务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为理解当代政治气候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深度透镜。它没有流于表面的时事评论,而是回溯到概念的源头,去探究我们今天争论不休的那些核心词汇——比如“自由”、“平等”、“主权”——究竟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塑造和异化的。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思想交锋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平衡感和同理心,他既不盲目崇拜西方古典传统,也警惕对任何单一宏大叙事的盲目接受。这种跨越疆界、兼收并蓄的广阔视野,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力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报纸上每天上演的政治闹剧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理解视角,那些日常的喧嚣似乎都变得次要了,而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思想的深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