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林匹克奖牌1896-2008
:80.00元
作者: 格林菲尔德,孟宇微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500933212
字数: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奥林匹克奖牌1896-2008》就是一部包含所有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奖牌和纪念奖章的历史。作者花了4年的时间来研究并编纂书中包含的数据和图像。书中的信息是从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私人收藏、档案馆以及官方报告中收集而来的。
该书可以成为所有收藏者们的重要资源。
奥林匹克纪念品收藏已经成为了奥林匹克文化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收藏和交换衣领纪念章是为人熟知的业余爱好,但是也还有许多收藏者收集邮票、钱币和其他所有各种的纪念品,这其中也包括奖牌和纪念奖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震撼到的是它的视觉呈现和信息的密度。对于一个对奥运历史有基本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预期的深度和广度。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特定运动项目奖牌设计差异的章节。例如,体操和田径这类基础大项的奖牌往往追求简洁、经典的图案,象征着人类体能的普适性;而水上项目或冰雪项目(虽然跨越了时间范围,但书中对冬季奥运相关历史渊源也有触及和类比)的奖牌则更侧重于水的流动感和速度感的设计处理。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的时刻。关于某些特定年份,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或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所颁发的奖牌背后隐藏的政治暗流,书中并未采取回避态度,而是以极其克制的笔触,将奖牌的设计语言如何被当时的政治宣传所裹挟,展示得淋漓尽致,这需要极高的史学素养和客观性。这本书无疑是研究二十世纪视觉符号学和体育史交叉领域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其详实的数据支撑和丰富的图像资料,让文字不再是空中楼阁。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想找一些关于特定年份中国奥运代表团表现的记录,但很快我发现我抓住了更宏大的主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但又暗藏着巨大的张力。它不是那种快速浏览就能抓住重点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像对待一件古董一样去细细品味。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非主流”或“消失的奥运项目”奖牌的介绍。比如,在早期奥运会上曾短暂出现的马术、帆船甚至是艺术比赛项目,它们的奖牌是什么样式的?它们的存世量如何?这些充满趣味性的“边角料”信息,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凸显了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有机生长和调整过程。作者将奖牌视为一种“时间胶囊”,通过对特定材料的化学分析、对特定铸造工艺的介绍,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工匠的呼吸。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奖牌,正是这种精神遗产最坚硬的载体。
评分这部关于1896年至2008年奥运奖牌历史的巨著,简直是体育迷的福音,也是历史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宝。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镌刻着荣耀与汗水的瞬间。作者的考据之严谨令人叹服,书中对早期现代奥运会奖牌材质的演变、设计理念的变迁,以及不同主办国文化如何在方寸之间的金属上得以体现,都有着极其细致的描摹。比如,书中对1900年巴黎奥运会那批造型奇特、甚至被戏称为“艺术品”而非传统奖牌的描述,就生动地勾勒出了早期奥运会探索与不成熟并存的时代特征。再者,对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在奖牌设计上微妙的意识形态较量,书中通过对特定年份奖牌图案细节的解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奥运不仅仅是竞技,更是宏大历史叙事载体的理解更进了一步。读完后,我立刻翻出家里的老照片,对照书中的记载,仿佛那些尘封的记忆都被重新激活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列举奖牌的枚数,而在于它如何通过这些微小的载体,串联起了百余年的世界风云和人类追求卓越的精神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使得读者在浏览过程中不会感到信息过载。我个人最喜欢它探讨“奖牌的颁发仪式与礼仪演变”的章节。从早期颁奖的简陋与随意,到后来发展出一整套复杂的、仪式感极强的流程,奖牌是如何从一个奖品,被提升为一种国家间交流的信物?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颁奖照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社会规范的悄然转变。而且,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奖牌设计风格上的地域性差异进行了有趣的归纳,比如,北欧国家的奖牌设计倾向于极简主义和自然元素,而南美国家的则可能更热烈奔放,充满了本土神话或建筑符号。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为期一百多年、关于人类集体记忆和审美变迁的精美展览图录。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种纯粹的“物品志”类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沦为枯燥的目录堆砌。然而,这本《奥林匹克奖牌1896-2008》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叙事技巧的精妙,完全不是那种学院派的刻板记录。作者似乎深谙“见微知著”的艺术,以奖牌为切入点,探讨了奥林匹克运动如何从一个贵族式的梦想,一步步蜕变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描述二战后,随着电视转播的兴起,奖牌的“商品化”倾向开始显现,以及各国奥委会如何利用奖牌的背面空间进行国家形象宣传的段落,我读得津津有味。它巧妙地平衡了技术细节与人文关怀,比如书中对那些“失落的奖牌”——那些因故未被颁发或遗失在历史角落的实物的探寻,充满了侦探小说的悬念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代运动员对待奖牌态度的对比分析,从早期选手对奖牌的纯粹荣誉感,到后来随着商业化大潮涌入,奖牌所承载的经济价值和个人品牌塑造的重量,这种代际变化观察得极其敏锐,绝非泛泛而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