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塔利班
作者:[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著;钟鹰翔 译
ISBN:978722908704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印刷时间:2015-01-01
字数:字
页数:376页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重量:499g
定价:58元
内容简介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作者简介
艾哈迈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国际媒体称他为“巴基斯坦佳和勇敢的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他是一个超过20年的远东经济评论记者。
编辑推荐
《塔利班》9.11事件 本·拉登 宗教主义
你以为你了解 其实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资深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详见媒体推荐),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文摘
全球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托克哈姆(Torkham)位于开伯尔山口的顶部,这里是一处边境驿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位于一道简单的栅栏两边。巴方一侧驻守着精神抖擞的边防军人,灰色的制服、靴子和头巾是他们的标志。1989年,苏军从阿富汗刚刚撤离完毕,笔者也踏上了回国的行程。不过,当时的托克哈姆关口却是栅门紧闭。带着一身的疲惫,我不得不在阿富汗一侧的草地上稍作休息,等待国门再次打开。
突然,我的身后响起一片喧闹。只见一辆大卡车满载着圣战武装呼啸而过。那上面都是些异国面孔,有浅色皮肤的阿拉伯人、蓝眼睛的中亚人,还有几位东亚人模样的黑脸汉子。他们的打扮和一般的阿富汗圣战战士并无二致,只是头巾显得不大合衬。这群人全副武装,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从不离手。大家都在等着开关放人,我干脆和他们攀谈开来。这才发现其中竟然只有一名阿富汗人,其他的30多位对普什图语、达里语和乌尔都语一概不通,全靠他一张嘴进行翻译。
我遇到的这帮人中,有菲律宾来的摩罗人、苏联来的乌兹别克人、邻国的分裂主义分子,阿拉伯人更是不少,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多个国家。至于那位阿富汗人,则是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党(HizbIslami)的成员。经过一周在训练营的辛苦训练,这群外国人准备到白沙瓦过周末,去看看家信、换身衣服或改善一下伙食。他们来到阿富汗的目的除了要和圣战组织并肩作战,还接受了武器、爆破和游击战方面的训练。日后他们返全球圣战回家乡之时,圣战也会一并前去。
同一天晚上,贝·布托总理在伊斯兰堡设宴款待新闻界人士。三军情报局负责人哈米德·古尔(KhamidGul)也是与会宾客之一。这位上校是军队中的头号伊斯兰分子,他对于苏联人的撤退感到无比振奋。笔者向古尔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如果古尔广招天下伊斯兰分子的举动不是玩火,那么到底谁才是巴基斯坦的盟友·二、这些分子会不会把恐怖活动带回自己的祖国·古尔的回答如下:“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一场圣战。历史进入现代以来,这还是全世界穆斯林次组成同一个阵营。世界上已经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阵营。为什么穆斯林就不能团结在一起呢·”对于这些秉持着国际主义的穆斯林,笔者愿意用“阿拉伯裔阿富汗人”称呼他们。虽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成为阿富汗公民,很多也并非阿拉伯裔。
1986年,当时的中央情报局负责人威廉·卡塞(WilliamCasey)连出三招,步步都是对付苏军的杀手锏,这些计划在当时属于高度机密。首先,在国会的许可下,美方向阿富汗方面提供了大量FIM-92毒刺导弹,圣战组织因此有了击落苏军飞机的能力。同时,美国军事顾问也参与到圣战之中,为阿富汗人传授游击战的点点滴滴。此前,美方虽然一直力挺圣战组织,却从未向阿富汗盟友提供任何美制武器和人力支援。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达成协议,准备向苏联境内发动游击战攻击,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就是此次行动的目标。两地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也是苏军供给的来源地。这个任务终落到了希克马蒂亚尔和他的武装身上。这位军阀是三军情报局为仰仗的圣战武装领导人。1987年2月,小队武装离开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基地,跨过阿姆河进入塔吉克斯坦,并用火箭向当地村落发动攻击。这个新闻让卡塞兴奋不已。情报局长第二次对巴基斯坦进行秘密访问时,甚至亲身进入阿富汗境内·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一起检阅圣战组织的部队。【155】
卡塞的第三招便是从全世界招募伊斯兰分子前来巴基斯坦受训,进而参与抗苏战争。这本是巴方的一项计划,1982年来,三军情报局一直在推行这种政策,随着战争的进行,参与援助圣战组织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了支持的行列中。齐亚·哈克想巩固伊斯兰国家的联盟,同时希望自己的国家成为联盟的首领。同时,齐亚还计划将中亚各国拉进自己的阵营。华盛顿当局也希望整个穆斯林世界一起对抗苏联,这既是对阿富汗的支持,也完全符合美国利益。沙特阿拉伯则又得到了一次推广瓦哈比主义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用战争除掉瓦哈比派中的分子,可谓一举两得。
各方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却没想到圣战组织也有自己的打算。阿富汗人的怒火已经慢慢从苏联方面蔓延到本国政府和美国身上。为了吸引伊斯兰分子,巴基斯坦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愿意参加阿富汗圣战,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从当地的巴基斯坦使馆拿到签证。巴方的号召在中东引起了热烈回应。穆斯林兄弟会和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招募了大批兵员,立即投赴阿富汗前线。这些中东志愿军一来到巴基斯坦,旋即受到三军情报局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党的热情迎接。主人为客人安排好了食宿和军事训练课程,鼓励他们加入阿富汗圣战组织,其中好的选择当然是阿富汗伊斯兰党。沙特情报部门为期间的一切费用埋单。法国学者奥利维耶·罗瓦把这宗交易形容为“沙特、穆斯林兄弟会和阿富汗伊斯兰党三方合作的冒险,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则是他们的媒人”。【156】
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共有来自43个国家的3.5万名分子离开自己在中东、北非、东非、中亚或远东的家乡,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接受战争的洗礼。此外,还有几万名外籍分子来到巴阿边境,在齐亚政权资助的宗教学校里学习。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万名分子和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战争搭上了关系。
分子们的巴阿之旅往往开始于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内的训练营里,在这些地方,他们彼此相识,一起学习、受训,后一齐上战场。期间,各地的分子在战略和意识形态上互通有无,结成了战斗友谊,这让他们在未来受益匪浅。这里就是伊斯兰主义的大学课堂。除了这里,世界上没有哪个学术场所能够聚集这么多的分子。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ebgeniBrzezinski)曾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是苏联解体的影响更大,还是塔利班的崛起更有意义·是穆斯林之间的串联让人震惊,还是中欧的解放和冷战的结束更具影响力·”【157】1993年,几名出自阿富汗训练营里的武装分子策划袭击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这一行径惊醒了美国人。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曾写道:“战争让各种伊斯兰势力团结到了一起,他们要对一切非穆斯林发起攻击。同时,无数的武装分子从战争中成长起来,训练营、后勤供应线等也因此建立。战争扩张了伊斯兰组织之间的人事和组织联系,提供了大批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300到500件毒刺导弹。重要的是,这些伊斯兰组织获取了自信。他们自信能从一次胜利走向下一次胜利。”【158】圣战分子认为,既然一场圣战能摧毁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他们完全可以用另一场圣战将另一个超级大国击倒在地,顺带把本国的政府一并推翻。圣战分子显然认为苏联的败退完全由于自家之力。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有着复杂的内因,阿富汗人的抵抗不过是来自外部的一击而已。美国人认为苏联解体的祸端起于萧墙之内,而分子则觉得那是伊斯兰的胜利。的胜利让分子欢欣鼓舞,伊斯兰教曾在七、八世纪的200年间横扫全世界,辉煌的过去似乎又要重演。分子认为,只要一代战士能够不畏牺牲、献出热血和生命,一个新的乌玛世界就会再次降临人间。
……
.............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逻辑的严密性让人叹为观止。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简单铺陈,而是采用了多重视角和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像拼图一样,需要读者主动去将散落的线索拼凑起来,才能看到全貌。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享受。每当我以为自己把握住了某个角色的意图时,下一章的内容又会瞬间推翻我先前的判断,这种精妙的布局吊足了胃口。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大量历史信息和严肃议题时,绝不显得生硬或说教。他将这些背景资料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书信甚至梦境之中,使信息传递过程润物细无声。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和智力刺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我几乎是着了魔一般,为了弄清楚某个关键事件的来龙去脉,不得不反复回翻前面的章节进行比对。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深刻和难忘。它的整体架构稳如磐石,显示出作者对题材有着极其深刻和全面的掌握。
评分坦率地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对它的期待是比较保守的,以为会是一部比较学术化、略显沉闷的作品。然而,它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极其接地气的,却又蕴含着令人震撼的洞察力。他擅长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出最复杂的心理世界。那些人物的内心独白,真实得让人心口一紧,仿佛能听到他们每一次呼吸的重量和每一次挣扎的声音。这种对“人”的刻画,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呈现出一种灰色地带的复杂人性,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对许多既定概念的理解是否太过片面。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遥远、宏大的议题,拉回到最微观的家庭、邻里甚至一张饭桌的场景中去讨论。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度。它不给你答案,而是强迫你提出问题,思考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读完后我用了好几天时间才从那种被作者强行塞入的复杂情境中抽离出来,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宏大的历史背景编织得天衣无缝,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特别是对那种潜藏在日常对话之下的权力暗流的捕捉,细致入微,如同显微镜下的观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触。它没有一味地煽情或刻意地拔高主题,而是让事件本身的力量自然地渗透出来。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亲身置身于那些特定的时空场景之中,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不安。文风流畅,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该快则疾风骤雨,该慢则如涓涓细流,引人深思。它成功地在信息量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那些深奥的社会学或政治学议题,通过生动的故事线被巧妙地消化吸收。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田野考察,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合上书页时,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一幅幅鲜活的、充满张力的画面,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强烈的“在场感”。作者在细节的打磨上,投入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心力。无论是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描绘——比如那种干燥的空气、尘土的味道,还是对特定仪式或日常习惯的细致还原,都达到了近乎纪录片的精确度。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让整部作品的质感大大提升。我不是在想象一个故事,我感觉我正在那个环境中呼吸、生活。这种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得书中的冲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切肤之痛的个人体验。特别是作者对社会等级和群体心理动态的观察,细腻得令人后怕,仿佛揭示了隐藏在光鲜表象之下的残酷运行法则。它迫使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结构性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提供了一扇通往陌生但真实世界的大门,其信息密度和情感冲击力,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我通常对外文的翻译作品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但这次的译本质量高得惊人,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文字的隔阂。译者显然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工具,更像是作品的“二次创作者”。他们精准地捕捉到了原作者那种独特的语调——那种带着某种地域特有的腔调,又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语感——并将其在目标语言中得到了完美的复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措辞的绝妙而停下来细细品味。这对于一部涉及严肃议题的作品至关重要,因为它要求情感的准确传达。这部书的文字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精准、有力,像一把把锋利的刻刀,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成功地规避了翻译作品常见的那种“水土不服”的问题,无论是人物的情绪波动,还是环境的氛围渲染,都显得无比自然和地道。读完后我立刻去查阅了原著的评价,发现许多评论者也对这次翻译给予了高度赞扬,这证明了它的确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