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詳情
書名:塔利班
作者:[巴基斯坦] 艾哈邁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著;鍾鷹翔 譯
ISBN:9787229087043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01-01
印刷時間:2015-01-01
字數:字
頁數:376頁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重量:499g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塔利班》是一部內容豐富、生動詳實、分析透徹、客觀公正地介紹塔利班發展曆史及現實狀況的讀物,是一部極為生動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瞭解塔利班好的讀物,沒有之一。它讓讀者清晰而真實地瞭解真實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瞭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認知相左的)及中亞各國地緣政治。該書以反主義,反恐怖主義為全書的宗旨,充分展現瞭作者堅持正義、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鮮明立場。
《塔利班》分為三大部分:部分介紹塔利班運動的曆史;第二部分介紹塔利班的獨特性質;第三部分(為作者修訂後新增內容,突齣911後的大國博弈)介紹和分析瞭與阿富汗接壤的中亞各國豐富的油氣資源及其對塔利班的影響,可幫助讀者全麵而正確地認識塔利班。
作者簡介
艾哈邁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關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國際媒體稱他為“巴基斯坦佳和勇敢的記者”。美國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他是一個超過20年的遠東經濟評論記者。
編輯推薦
《塔利班》9.11事件 本·拉登 宗教主義
你以為你瞭解 其實你一無所知
一部客觀記錄塔利班曆史的資深著作
全球多國列為禁書 中國讀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戰地記者10年冒死采訪,21年嘔心著述,翻譯成26國語言坊間秘傳
全世界讀者都在盛贊(詳見媒體推薦),新華社駐外記者聯袂寫序力薦
立場客觀、內容詳實,國內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萬字,新增內容聚焦9.11事件後全球新一輪大國博弈
文摘
全球聖戰:奧薩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托剋哈姆(Torkham)位於開伯爾山口的頂部,這裏是一處邊境驛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彆位於一道簡單的柵欄兩邊。巴方一側駐守著精神抖擻的邊防軍人,灰色的製服、靴子和頭巾是他們的標誌。1989年,蘇軍從阿富汗剛剛撤離完畢,筆者也踏上瞭迴國的行程。不過,當時的托剋哈姆關口卻是柵門緊閉。帶著一身的疲憊,我不得不在阿富汗一側的草地上稍作休息,等待國門再次打開。
突然,我的身後響起一片喧鬧。隻見一輛大卡車滿載著聖戰武裝呼嘯而過。那上麵都是些異國麵孔,有淺色皮膚的阿拉伯人、藍眼睛的中亞人,還有幾位東亞人模樣的黑臉漢子。他們的打扮和一般的阿富汗聖戰戰士並無二緻,隻是頭巾顯得不大閤襯。這群人全副武裝,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從不離手。大傢都在等著開關放人,我乾脆和他們攀談開來。這纔發現其中竟然隻有一名阿富汗人,其他的30多位對普什圖語、達裏語和烏爾都語一概不通,全靠他一張嘴進行翻譯。
我遇到的這幫人中,有菲律賓來的摩羅人、蘇聯來的烏茲彆剋人、鄰國的分裂主義分子,阿拉伯人更是不少,分彆來自阿爾及利亞、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多個國傢。至於那位阿富汗人,則是希剋馬蒂亞爾領導的阿富汗伊斯蘭黨(HizbIslami)的成員。經過一周在訓練營的辛苦訓練,這群外國人準備到白沙瓦過周末,去看看傢信、換身衣服或改善一下夥食。他們來到阿富汗的目的除瞭要和聖戰組織並肩作戰,還接受瞭武器、爆破和遊擊戰方麵的訓練。日後他們返全球聖戰迴傢鄉之時,聖戰也會一並前去。
同一天晚上,貝·布托總理在伊斯蘭堡設宴款待新聞界人士。三軍情報局負責人哈米德·古爾(KhamidGul)也是與會賓客之一。這位上校是軍隊中的頭號伊斯蘭分子,他對於蘇聯人的撤退感到無比振奮。筆者嚮古爾提齣瞭幾個問題:一、如果古爾廣招天下伊斯蘭分子的舉動不是玩火,那麼到底誰纔是巴基斯坦的盟友·二、這些分子會不會把恐怖活動帶迴自己的祖國·古爾的迴答如下:“我們現在進行的是一場聖戰。曆史進入現代以來,這還是全世界穆斯林次組成同一個陣營。世界上已經有社會主義陣營和西方陣營。為什麼穆斯林就不能團結在一起呢·”對於這些秉持著國際主義的穆斯林,筆者願意用“阿拉伯裔阿富汗人”稱呼他們。雖然他們之中沒有一個成為阿富汗公民,很多也並非阿拉伯裔。
1986年,當時的中央情報局負責人威廉·卡塞(WilliamCasey)連齣三招,步步都是對付蘇軍的殺手鐧,這些計劃在當時屬於高度機密。首先,在國會的許可下,美方嚮阿富汗方麵提供瞭大量FIM-92毒刺導彈,聖戰組織因此有瞭擊落蘇軍飛機的能力。同時,美國軍事顧問也參與到聖戰之中,為阿富汗人傳授遊擊戰的點點滴滴。此前,美方雖然一直力挺聖戰組織,卻從未嚮阿富汗盟友提供任何美製武器和人力支援。美國中央情報局、英國軍情六處和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達成協議,準備嚮蘇聯境內發動遊擊戰攻擊,塔吉剋斯坦和烏茲彆剋斯坦這兩個中亞加盟共和國就是此次行動的目標。兩地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也是蘇軍供給的來源地。這個任務終落到瞭希剋馬蒂亞爾和他的武裝身上。這位軍閥是三軍情報局為仰仗的聖戰武裝領導人。1987年2月,小隊武裝離開位於阿富汗北部的基地,跨過阿姆河進入塔吉剋斯坦,並用火箭嚮當地村落發動攻擊。這個新聞讓卡塞興奮不已。情報局長第二次對巴基斯坦進行秘密訪問時,甚至親身進入阿富汗境內·和巴基斯坦總統齊亞一起檢閱聖戰組織的部隊。【155】
卡塞的第三招便是從全世界招募伊斯蘭分子前來巴基斯坦受訓,進而參與抗蘇戰爭。這本是巴方的一項計劃,1982年來,三軍情報局一直在推行這種政策,隨著戰爭的進行,參與援助聖戰組織的各方力量都參與到瞭支持的行列中。齊亞·哈剋想鞏固伊斯蘭國傢的聯盟,同時希望自己的國傢成為聯盟的首領。同時,齊亞還計劃將中亞各國拉進自己的陣營。華盛頓當局也希望整個穆斯林世界一起對抗蘇聯,這既是對阿富汗的支持,也完全符閤美國利益。沙特阿拉伯則又得到瞭一次推廣瓦哈比主義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用戰爭除掉瓦哈比派中的分子,可謂一舉兩得。
各方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卻沒想到聖戰組織也有自己的打算。阿富汗人的怒火已經慢慢從蘇聯方麵蔓延到本國政府和美國身上。為瞭吸引伊斯蘭分子,巴基斯坦方麵大開方便之門,隻要願意參加阿富汗聖戰,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從當地的巴基斯坦使館拿到簽證。巴方的號召在中東引起瞭熱烈迴應。穆斯林兄弟會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招募瞭大批兵員,立即投赴阿富汗前綫。這些中東誌願軍一來到巴基斯坦,鏇即受到三軍情報局和巴基斯坦伊斯蘭黨的熱情迎接。主人為客人安排好瞭食宿和軍事訓練課程,鼓勵他們加入阿富汗聖戰組織,其中好的選擇當然是阿富汗伊斯蘭黨。沙特情報部門為期間的一切費用埋單。法國學者奧利維耶·羅瓦把這宗交易形容為“沙特、穆斯林兄弟會和阿富汗伊斯蘭黨三方閤作的冒險,而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則是他們的媒人”。【156】
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間,共有來自43個國傢的3.5萬名分子離開自己在中東、北非、東非、中亞或遠東的傢鄉,不遠萬裏來到阿富汗接受戰爭的洗禮。此外,還有幾萬名外籍分子來到巴阿邊境,在齊亞政權資助的宗教學校裏學習。在世界範圍內,超過10萬名分子和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戰爭搭上瞭關係。
分子們的巴阿之旅往往開始於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內的訓練營裏,在這些地方,他們彼此相識,一起學習、受訓,後一齊上戰場。期間,各地的分子在戰略和意識形態上互通有無,結成瞭戰鬥友誼,這讓他們在未來受益匪淺。這裏就是伊斯蘭主義的大學課堂。除瞭這裏,世界上沒有哪個學術場所能夠聚集這麼多的分子。美國前國傢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ebgeniBrzezinski)曾說:“從世界曆史的角度上來看,是蘇聯解體的影響更大,還是塔利班的崛起更有意義·是穆斯林之間的串聯讓人震驚,還是中歐的解放和冷戰的結束更具影響力·”【157】1993年,幾名齣自阿富汗訓練營裏的武裝分子策劃襲擊瞭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這一行徑驚醒瞭美國人。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Huntington)曾寫道:“戰爭讓各種伊斯蘭勢力團結到瞭一起,他們要對一切非穆斯林發起攻擊。同時,無數的武裝分子從戰爭中成長起來,訓練營、後勤供應綫等也因此建立。戰爭擴張瞭伊斯蘭組織之間的人事和組織聯係,提供瞭大批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300到500件毒刺導彈。重要的是,這些伊斯蘭組織獲取瞭自信。他們自信能從一次勝利走嚮下一次勝利。”【158】聖戰分子認為,既然一場聖戰能摧毀蘇聯這個超級大國。他們完全可以用另一場聖戰將另一個超級大國擊倒在地,順帶把本國的政府一並推翻。聖戰分子顯然認為蘇聯的敗退完全由於自傢之力。實際上,蘇聯的解體有著復雜的內因,阿富汗人的抵抗不過是來自外部的一擊而已。美國人認為蘇聯解體的禍端起於蕭牆之內,而分子則覺得那是伊斯蘭的勝利。的勝利讓分子歡欣鼓舞,伊斯蘭教曾在七、八世紀的200年間橫掃全世界,輝煌的過去似乎又要重演。分子認為,隻要一代戰士能夠不畏犧牲、獻齣熱血和生命,一個新的烏瑪世界就會再次降臨人間。
……
.............
................坦率地說,我最初拿起這本書時,對它的期待是比較保守的,以為會是一部比較學術化、略顯沉悶的作品。然而,它徹底顛覆瞭我的預設。作者的語言風格是那種帶著泥土芬芳的、極其接地氣的,卻又蘊含著令人震撼的洞察力。他擅長用最樸素的詞匯,構建齣最復雜的心理世界。那些人物的內心獨白,真實得讓人心口一緊,仿佛能聽到他們每一次呼吸的重量和每一次掙紮的聲音。這種對“人”的刻畫,超越瞭簡單的善惡二元論,呈現齣一種灰色地帶的復雜人性,讓人不得不反思自己對許多既定概念的理解是否太過片麵。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遙遠、宏大的議題,拉迴到最微觀的傢庭、鄰裏甚至一張飯桌的場景中去討論。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度。它不給你答案,而是強迫你提齣問題,思考每一個選擇背後的代價。這本書的後勁非常大,讀完後我用瞭好幾天時間纔從那種被作者強行塞入的復雜情境中抽離齣來,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強烈的“在場感”。作者在細節的打磨上,投入瞭旁人難以想象的心力。無論是對特定地理環境的描繪——比如那種乾燥的空氣、塵土的味道,還是對特定儀式或日常習慣的細緻還原,都達到瞭近乎紀錄片的精確度。這種對“真實性”的執著追求,讓整部作品的質感大大提升。我不是在想象一個故事,我感覺我正在那個環境中呼吸、生活。這種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得書中的衝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切膚之痛的個人體驗。特彆是作者對社會等級和群體心理動態的觀察,細膩得令人後怕,仿佛揭示瞭隱藏在光鮮錶象之下的殘酷運行法則。它迫使你走齣自己的舒適區,去審視那些你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結構性問題。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提供瞭一扇通往陌生但真實世界的大門,其信息密度和情感衝擊力,絕對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將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宏大的曆史背景編織得天衣無縫,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特彆是對那種潛藏在日常對話之下的權力暗流的捕捉,細緻入微,如同顯微鏡下的觀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碰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而剋製的筆觸。它沒有一味地煽情或刻意地拔高主題,而是讓事件本身的力量自然地滲透齣來。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仿佛我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親身置身於那些特定的時空場景之中,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不安。文風流暢,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該快則疾風驟雨,該慢則如涓涓細流,引人深思。它成功地在信息量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讓那些深奧的社會學或政治學議題,通過生動的故事綫被巧妙地消化吸收。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入曆史肌理的田野考察,其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我閤上書頁時,腦海中留下的不是枯燥的知識點,而是一幅幅鮮活的、充滿張力的畫麵,久久不散。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鬼斧神工,邏輯的嚴密性讓人嘆為觀止。它不是按照時間綫簡單鋪陳,而是采用瞭多重視角和碎片化的敘事手法,像拼圖一樣,需要讀者主動去將散落的綫索拼湊起來,纔能看到全貌。這種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和享受。每當我以為自己把握住瞭某個角色的意圖時,下一章的內容又會瞬間推翻我先前的判斷,這種精妙的布局吊足瞭胃口。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處理大量曆史信息和嚴肅議題時,絕不顯得生硬或說教。他將這些背景資料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對話、書信甚至夢境之中,使信息傳遞過程潤物細無聲。對於一個注重閱讀體驗和智力刺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盛宴。我幾乎是著瞭魔一般,為瞭弄清楚某個關鍵事件的來龍去脈,不得不反復迴翻前麵的章節進行比對。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體驗,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深刻和難忘。它的整體架構穩如磐石,顯示齣作者對題材有著極其深刻和全麵的掌握。
評分我通常對外文的翻譯作品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但這次的譯本質量高得驚人,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文字的隔閡。譯者顯然不僅僅是語言轉換的工具,更像是作品的“二次創作者”。他們精準地捕捉到瞭原作者那種獨特的語調——那種帶著某種地域特有的腔調,又充滿曆史滄桑感的語感——並將其在目標語言中得到瞭完美的復現。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某個措辭的絕妙而停下來細細品味。這對於一部涉及嚴肅議題的作品至關重要,因為它要求情感的準確傳達。這部書的文字力量是極其強大的,它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精準、有力,像一把把鋒利的刻刀,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它成功地規避瞭翻譯作品常見的那種“水土不服”的問題,無論是人物的情緒波動,還是環境的氛圍渲染,都顯得無比自然和地道。讀完後我立刻去查閱瞭原著的評價,發現許多評論者也對這次翻譯給予瞭高度贊揚,這證明瞭它的確達到瞭一個極高的藝術水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