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化学手册5 气相色谱分析 本书重2219克 | ||
| 定价 | 248.0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3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10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许国旺 主编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1148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22285539 | |
本书是《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第5 分册,本分册内容由三篇构成:靠前篇是气相色谱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概论和基本术语、色谱仪、流动相、固定相、色谱柱、检测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数据处理、柱系统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多维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手性分离、常用的预处理技术、调试与故障分析、常用的辅助技术及数据等;第二篇是气相色谱定性用数据选集,收录了靠前外色谱工作者至2016 年为止发表的用于定性的保留指数数据数千个;第三篇是色谱图选集,收集了典型的重要色谱分离谱图近千张。
修订后,本书进一步贴近学科发展实际,增强了实用性,可为色谱工作者提供分析各类样品的方法途径及参考数据,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各行业从事色谱分析工作的人员查阅参考
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起担任代谢组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现担任
篇 气相色谱方法
章 气相色谱概论和基本术语2
节 色谱法历史与色谱法的发展2
第二节 气相色谱的分类和基本原理4
第三节 气相色谱的基本术语5
第四节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8
一、色谱热力学理论8
二、塔板理论
三、速率理论13
四、分离度14
参考文献15
第二章 气相色谱仪16
节 概述16
第二节 填充柱气相色谱仪16
第三节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17
第四节 特殊用途气相色谱仪18
一、裂解气相色谱仪18
二、制备气相色谱仪21
三、过程气相色谱仪22
第五节 常见商用气相色谱仪的性能参数23
参考文献34
第三章 气相色谱流动相35
节 常用载气及性质35
第二节 载气的纯化方法35
第三节 载气对分离和检测的影响36
一、载气的选择36
二、载气与柱效36
三、载气与检测器38
参考文献38
第四章 气相色谱固定相39
节 固体固定相39
一、无机吸附剂 39
二、多孔聚合物 46
第二节 液体固定相 53
一、载体 53
二、固定液 57
第三节 固定相的选择 0
一、固定相的优选 0
二、固定相的选择 7
参考文献112
第五章 气相色谱柱114
节 填充柱114
一、柱管材质及预处理114
二、固定相的制备114
第二节 空心柱115
一、空心柱种类115
二、柱管的预处理117
三、固定液的准备 120
四、固定液的涂渍与交联固化 120
五、空心柱与填充柱的比较 122
第三节 色谱柱的性能评价 123
一、分离能力 123
二、毛细管柱的活性 125
第四节 新型色谱柱制备技术 126
一、溶胶-凝胶技术 126
二、整体柱技术 128
参考文献 128
第六章 检测器 130
节 检测器的分类 130
一、按流出曲线类型分类 130
这本书的包装真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工整,翻阅起来非常舒服,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专业书籍来说太重要了。我刚开始翻阅时,对扉页上的致谢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对很多前辈和同行的工作表达了敬意,这让人感觉这本书是在一个非常严谨和互相尊重的学术氛围中诞生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但光从排版和设计上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用粗体加黑,索引部分做得清晰明了,这无疑会大大提高查找资料的效率。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结构,看起来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这对于初学者或者需要快速回顾某个知识点的专业人士都是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厚度也让人感到物有所值,感觉里面包含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期待后续的深入学习能够印证我的初步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给我的感觉是相当的“硬核”,它没有采用那种温和的引导方式,而是直接切入了问题的核心,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叙事风格,让我这位接触分析化学有一段时间的读者感到非常过瘾。文字密度很高,很多句子都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读起来需要放慢速度,甚至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在草稿纸上演算一下作者提出的某个概念验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简要回顾,它没有长篇大论地堆砌历史背景,而是精准地指出了关键性的突破点和理论的演进路径,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信息筛选的精准把控力。另外,书中的插图虽然数量可能不如一些入门教材那样五花八门,但每一个图示都经过精心设计,那些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最复杂的原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负荷。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投入精力去啃食,但回报也必然丰厚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深度,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进阶工具书”而非“入门教材”。对于我这种已经掌握了基础分析原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前沿技术的挖掘和对经典方法的深入剖析。比如,它对某些特定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进行拆解时,细致到连光路或电信号的处理细节都不放过,这种深度只有在顶尖的研究机构中才能接触到。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在探讨某些新方法时,没有回避这些方法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和尚未解决的难题,反而坦诚地指出了“当前研究的瓶颈”,并暗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种坦率和前瞻性,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后续研究的思考。全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严谨的学术英语(即使是中文译本,也保留了那种精确的结构感),非常适合需要撰写高水平实验报告或综述的专业人士作为参考和校对的蓝本。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有一种跟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这本书的叙述口吻非常自信且权威,在阐述某些有争议性的实验操作时,作者会非常直接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支持的实验证据,而不是采取模棱两可的“各家观点都有道理”的态度。这种鲜明的立场,反倒让读者能更清晰地辨别出不同方法论之间的细微差别和适用边界。我注意到书中有一些关于“实验误差分析”的章节处理得尤其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学公式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操作人员的心理因素和环境温湿度的微小变化如何累积成最终结果的偏差,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精确度”这一终极目标的极致追求。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实验案例,这些案例不是凭空捏造的,带有很强的现场感,仿佛能闻到实验室里试剂的味道,这种代入感是很多理论书籍难以提供的宝贵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像是为一线操作人员准备的“操作指南”。我翻到后面几个关于“样品前处理”的章节时,简直是爱不释手。作者详细描述了处理不同基质样品时,需要权衡的多种因素——成本、时间效率、目标分析物的回收率等——并给出了多套优选方案及其适用性说明,这种“鱼与熊掌如何兼得”的实战智慧,是书本知识里最难得的部分。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仪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也做了详尽的介绍,这对于经常与精密仪器打交道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很多小问题往往能自己解决,节省了宝贵的实验时间。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你分析化学,而是在“教”你如何做好一个高效、可靠的分析化学家,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经受过时间考验的实践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