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 易中天 人生哲學 智慧 思想 暢銷書 孔子 莊子 墨子 韓非 儒傢 道傢 墨傢 法傢

先秦諸子 易中天 人生哲學 智慧 思想 暢銷書 孔子 莊子 墨子 韓非 儒傢 道傢 墨傢 法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易中天 著
圖書標籤:
  • 先秦諸子
  • 易中天
  • 哲學
  • 人生
  • 智慧
  • 思想
  • 暢銷書
  • 孔子
  • 莊子
  • 儒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遼寜齣版集團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2165247
商品編碼:26693389752
齣版時間:2017-10-31

具體描述





☆暢銷百萬冊,四次再版,二十年經典,2018年全新修訂
☆先秦時期,學說紛紜。儒墨道法農兵雜,陰陽縱橫小說傢。光是這幾傢就寫不完。易中天以四兩撥韆斤手法,拿儒傢與道、墨、法三傢做對比,點名各傢思想版圖,引齣各自領軍人物,條理清晰,一氣嗬成。
☆易中天研究透徹、建樹頗多的領域。他所知道的,都在這一本書裏告訴你瞭。




《先秦諸子》,先秦時代的曆史總結和思想濃縮。以儒墨道法為大主綫,詳盡闡釋諸子百傢,關於人性善惡、德治法治、有為無為,跨越三百多年的大辯論。
孔子說:這世界有救嗎?最後根本沒有人繼承我的遺誌!
莊子說:天子劍還是庶人劍?世界有救嗎?不救纔有救!
墨子說:正義和公平纔是重要的,為行義,不管活見鬼。
韓非說:人性本惡,不要指望道德教化,人是靠不住的。
一場持續三百年的大辯論,沒有答案,卻影響瞭中華民族幾韆年。




易中天,1947年齣生於長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後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中華史"。




捲首語 1

DY章 / 實話孔子

夫子何人 _ 002 

學而優則仕 _ 011

君子固窮 _ 020 

頭號教書匠 _ 029

誰是好學生 _ 038 

傷心事與玩笑話 _ 048

第二章 / 儒墨之爭

儒與俠 _ 059 

孔子的藥方 _ 068

墨子的藥方 _ 077 

兩位俠士 _ 086

三大分歧 _ 096 

儒墨再評價 _ 105

第三章 / 儒道之爭

隱士哲學傢 _ 116 

從楊硃到老莊 _ 125

無為之謎 _ 134 

道之謎 _ 143

老莊之彆 _ 153 

儒道再評價 _ 162

第四章 / 儒法之爭

血染的思想 _ 173 

謀士的哲學 _ 182

橫行霸道 _ 191 

兩麵三刀 _ 201

人性是個問題 _ 210 

儒法再評價 _ 220

第五章 / 前因後果

事齣有因 _ 231 

以人為本 _ 240

好大一個傢 _ 250 

命運呼叫轉移 _ 259

士人的崛起 _ 268 

魅力所在 _ 278

第六章 / 繼往開來

灰色的船票 _ 288 

墨子與楊硃 _ 297

老子與莊子 _ 306 

再說法傢 _ 316

愛的呼喚 _ 325 

正義與自強 _ 335

重讀諸子歌並注(代後記)345




       墨子和楊硃的思想,必有深刻獨到之處。唯其深刻獨到,纔會驚世駭俗,風靡天下。同樣,唯其深刻獨到,纔很難真正被人理解,終至無聲無息。
  那麼,墨子和楊硃的深刻獨到之處在哪裏?
  我認為,就在於他們都提齣瞭極其重要又被人忽視的問題。什麼問題?墨子提齣的,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楊硃提齣的,是個人的權利與尊嚴。
  還是先說墨子。前麵說過,爭鳴的起因,是社會的劇變;社會齣瞭問題,則是諸子的共識。也就是說,無論儒墨道法,對當時的社會狀態都不滿意。但是,問題齣在哪,解決的辦法是什麼,他們看法不同。墨子認為,根本的問題,是當時的社會不閤理。怎樣不閤理?分配不公。在《非樂》篇,墨子曾經指齣,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彆,就在於動物可以不勞動,而"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人卻是"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非勞動不可。根據這一點,社會財富分配的原則,就應該是"齣力的得,不齣力的不得,多齣力的多得,少齣力的少得"。然而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是占有社會資源和財富最多的,往往是齣力最少的,甚至是不齣力的。他們"不與其勞獲其實,已非其有所取之"(《墨子·天誌下》),也就是不勞而獲,取非所得,墨子稱之為"無故富貴"(《墨子·尚賢下》)。
  所謂"無故富貴",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吃祖宗飯",一種是"奪他人食"。比方說,齣生在王公大人傢裏,生下來就有可以世襲的爵位和領地,不用對社會做任何貢獻,這就是"吃祖宗飯"。又比方說,用種種不正當手段(比如盜竊、搶劫、詐騙、戰爭),掠奪彆人的勞動成果,這就是"奪他人食"。墨子認為,社會存在這些現象,已經是不閤理。更不閤理的是,人們居然不以為非,反以為是。在《天誌下》,墨子說,偷彆人的水果瓜菜,大傢都說不對,因為他"不與其勞獲其實";侵略兼並彆人的國傢,殺害奴役彆國的人民,比偷瓜偷菜重多瞭,反倒變成瞭"義",這真是豈有此理!在《魯問》篇,墨子說,現在的諸侯們,侵略彆人的國傢(攻其鄰國),屠殺彆國的人民(殺其民人),掠奪人傢的財産(取其牛馬、粟米、貨財),還要"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為銘於鍾鼎",嚮後代炫耀"誰都沒有我搶得多"。那麼請問,一個平民百姓,也去攻打鄰居傢,殺鄰居的人,搶鄰居的豬呀狗呀,糧食呀,衣服呀,然後也記錄在他們傢的本子上、器皿上,嚮自己的後代炫耀"誰都沒有我搶得多",行嗎?顯然不行。同樣的事情,王公貴族就乾得,平民百姓就乾不得;或者王公貴族乾瞭就叫英雄業績,平民百姓乾瞭就叫為非作歹,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社會完全沒有公平和正義!
  解決的辦法,自然是建立一個閤理的社會。閤理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呢?自食其力,各盡所能,機會均等,互利互愛。首先,每個人都要勞動,都要對社會做齣貢獻。當然,勞動也不僅是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貢獻也不是做同樣的事情,也要有分工。分工在墨子那裏叫做"分事",即"份內之事"。比如君王的分事是搞政治,士人的分事是當助理,農民的分事是種莊稼,婦人的分事是做紡織(《墨子·非樂》)。這些都是勞動,都是貢獻,也都有理由、有資格得到報酬。這就是自食其力。其次,分配的原則既然是按勞取酬,那麼,為瞭體現公平,社會也應該保證各行各業的人都"各從事其所能"(《墨子·節用中》),讓每個人的纔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是各盡所能。第三,既然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那麼,社會的管理,就應該是有能力的上,沒能力的下,即"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即便是地位卑賤的農民、工人、商販(雖在農與工肆之人),隻要有能力,也應該"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相反,即便是王公大人的骨肉至親,沒有能力也不能做官。總之,尊卑貴賤,都必須根據每個人的能力、錶現和貢獻進行調整,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墨子·尚賢上》)。這就是機會均等。至於互利互愛,就是墨子一再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中》),前麵已經說過(請參看本書第二章),這裏不再重復。
  自食其力,各盡所能,機會均等,互利互愛,這就是墨子提齣的社會理想;平等、互利、博愛,這就是墨子主張的社會正義。為此,墨子獻齣瞭畢生的精力,錶現齣一個偉大思想傢崇高的責任感。有人曾經對墨子說:現在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不行義瞭,隻有你一個人在做,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不如算瞭吧!墨子卻說,比如一傢十口,一個人種地,九個人閑著,那個唯一種地的人,能不拼命乾嗎?(《墨子·貴義》)由此可見,墨子確實把社會正義看作天底下最重要的東西,並用自己的行動,實踐瞭"萬事莫貴於義"(同上)的理念。如此看來,墨子的理想,好得就像社會主義,墨子這個人,也好得就像古代雷鋒,難怪其學說會風行天下。問題是,怎麼後來就銷聲匿跡,被人遺忘瞭呢?
  直接的原因,是統治者不贊成,老百姓也不願意。
  統治者不贊成,好理解。因為按照墨子的主張,天子、諸侯、大夫,都必須是所謂"賢人"。天子應該是最聖明的。諸侯和大夫,則是次聖明的和再次聖明的。這就叫"尚賢"。然而當時的製度,卻是世襲。世襲的君主,怎麼可能都是聖明的,而且還井然有序,天子最聖
  明,諸侯次聖明,大夫再次聖明?要知道,"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離婁下》)。就算西周封建那時是這樣,到墨子的時代,早就每下愈況瞭。如果實行墨子的主張,現任的那些統治者(天子、諸侯、大夫),豈非十有八九得下颱?秦漢以後,皇帝也是世襲的。如果不能最聖明,是不是也得下颱?他們當然不贊成。老百姓不願意,則是因為按照墨子那一套去做,太苦瞭,太難瞭。我們知道,墨傢學派有個特點,就是"以苦為樂"。苦到什麼程度呢?《莊子·天下》說,墨傢之人,必須穿粗布衣服(以裘褐為衣),著草鞋木屐(以跂蹺為服),整天乾活,晚上也不休息(日夜不休),弄得小腿上沒有粗毛,腿肚子上沒有細毛(腓無胈,脛無毛),非如此不足以為"禹道",不足以為"墨者"。《墨子·備梯》也說,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追隨老師三年,手上腳上都起瞭老繭(手足胼胝),臉黑得像煤炭(麵目黧黑),做牛做馬服侍先生(役身給使),什麼問題都不敢問(不敢問欲)。最後,就連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子墨子甚哀之),備酒設宴請他吃飯,禽滑釐這纔說自己想學守城。這樣的生活,你說老百姓乾嗎?我看沒誰願意。
  實際上,墨子的理想雖然崇高,卻有三個緻命傷:違背常理,沒有依據,導緻獨裁。我們知道,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追求幸福,是人之常理。墨子雖然也主張全人類的幸福,甚至許諾這種幸福,但實際上給大傢的,卻是苦日子。在他看來,隻要大傢是平等地過苦日子,那就是幸福瞭。如果像他這樣,領導人帶頭過苦日子,蕓蕓眾生就更應該歡欣鼓舞,感恩戴德。可惜他想錯瞭。人民群眾的願望,是既要平等,也要好日子。何況平等也不等於平均。平等的意義有兩條,一是人格平等,二是機會均等。隻要做到這兩條,先富後富,多富少富,不是問題。有人曾經說:我不關心領導人一餐幾菜幾湯,我隻關心我們普通老百姓,能不能也四菜一湯。這纔是大實話,也纔是天下人的願望。像墨者那樣,人人破衣爛衫,餐餐粗茶淡飯,天天勞動不止,還不準有任何娛樂活動,恐怕不是廣大人民群眾嚮往的生活。所以《莊子·天下》說,墨子這種主張,實在是"反天下之心"。反天下之心的結果,勢必是"天下不堪"。所以,就算墨子自己能夠實行(墨子雖獨能任),卻"奈天下何"!這樣"離於天下",違背人之常情常理的主義,能實行嗎?不能(其去王也遠矣)。
  更何況,墨子的主張也沒有任何依據,既沒有曆史的依據,也沒有人性的依據。相反,儒傢的主張雖然不如墨子的理想,卻有依據。禮樂製度,就是曆史依據;親親之愛,就是人性依據。如果能夠恢復封建製和宗法製,孔子他們的主張,就至少能夠部分地實行。墨子的主張,卻是根本無法實行,因為既無依據,也沒有辦法。墨子的一整套改革方案,什麼尚賢,什麼尚同,什麼非攻,什麼兼愛,說起來振振有詞,聽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沒有一件能夠成功。比如選擇最聖明的人當天子,選擇次聖明和再次聖明的人當國君和大夫,就沒有具體的操作辦法。沒有辦法的事,怎麼做呢?當然,要說一點都不能實行,也不是事實。在宗教團體,在起義軍中,在戰爭年代,墨子的主張也是部分實行瞭的。可惜,沒有一個能推廣,也沒有一個能持久。為什麼?"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嘛!




《先秦諸子:思想的群星璀璨》 一、 璀璨的文明曙光——先秦思想的時代背景 翻開中華文明的史冊,先秦時期無疑是一段波瀾壯闊、思想競發的黃金時代。這並非偶然,而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必然産物。 周王朝的禮樂崩壞與社會轉型: 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的建立奠定瞭中華文明早期的大一統格局,並在此基礎上確立瞭以“禮”為核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規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王室日漸衰微,諸侯國權力膨脹,傳統的宗法製和分封製開始瓦解。春鞦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名存實亡,各國之間徵伐不斷,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動。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麵,一方麵帶來瞭戰亂與動蕩,另一方麵也催生瞭對社會秩序、政治倫理、人生價值的深刻反思。舊有的道德倫理體係麵臨嚴峻挑戰,人們迫切需要新的思想體係來指導社會實踐,重建秩序。 生産力的發展與社會階層的分化: 鐵器牛耕的推廣,以及商業的初步繁榮,極大地提高瞭生産力,促進瞭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不僅改變瞭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也導緻瞭社會階層的分化。新興的士階層,憑藉知識和纔乾,在政治舞颱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既是舊貴族的知識分子,也是新崛起的統治者需要依賴的力量。這種社會流動性和階層分化,為各種思想的傳播和碰撞提供瞭土壤。 學術的空前繁榮與“百傢爭鳴”: 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知識分子有瞭更多的思考空間和錶達自由。各國君主為瞭富國強兵,紛紛招攬人纔,任用賢能,鼓勵學術研究。於是,大量的學者、思想傢紛紛湧現,他們在宮廷、學府、甚至市井巷陌,開宗立派,著書立說,各自提齣一套解決當時社會問題的方案。他們奔走遊說,與人辯論,形成瞭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辯論,史稱“百傢爭鳴”。這場辯論不僅涵蓋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更觸及瞭人性的根本、宇宙的奧秘、以及個體生命的意義。 二、 智慧的群星——先秦諸子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錶人物 正是在這樣宏大而激烈的時代背景下,群星般的思想傢應運而生,他們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共同照亮瞭中華文明的早期天空。 儒傢:仁愛與秩序的守護者——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被尊為“至聖先師”,孔子集先秦思想之大成,其思想核心是“仁”。“仁”是愛人,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他提倡“禮”,認為禮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交往的根本準則。同時,孔子重視“德”,主張君子應修身養性,提高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影響他人。他的政治思想強調“德政”,反對嚴刑峻法,主張君主應以道德感化人民。在教育上,他開創瞭私人講學的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對後世教育産生瞭深遠影響。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中。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戰國時期儒傢學派的代錶人物,被譽為“亞聖”。孟子繼承並發揚瞭孔子的思想,尤其在“仁政”方麵提齣瞭更為具體的學說。他提齣“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嚮善的傾嚮,強調“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主張“民貴君輕”,認為人民的福祉是統治者最重要的職責,若君主失德,人民可以推翻他。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個富足安樂的理想國。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孟子》中。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另一位重要的儒傢代錶人物,與孟子的“性善論”不同,荀子提齣瞭“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禮法的約束纔能成為有德之人。他強調“隆禮重法”,認為禮法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更為注重製度的建設和規範的約束。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荀子》中。 道傢:順應自然與超脫世俗的智慧——老子與莊子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道傢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規律,是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本。《道德經》是道傢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應順應自然,減少乾預,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他提倡“柔弱勝剛強”,認為柔弱、謙下、不爭,反而更能達到目的。他強調“返璞歸真”,認為過度的欲望和人為的造作會擾亂人的本性。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戰國時期道傢學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以汪洋恣肆、想象奇特而著稱。他繼承瞭老子的“道”的思想,並將其推嚮一個更廣闊的境界。莊子強調“逍遙遊”,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和是非得失。他認為“齊物論”,即萬物在“道”麵前是平等的,人應超越物我的界限,達到“與道同遊”的境界。他以寓言和比喻的方式,深刻地揭示瞭人生的虛幻和無常,引導人們超越生死,達到精神的解脫。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莊子》中。 墨傢:兼愛與非攻的實踐者——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 墨傢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功利性。墨子最核心的主張是“兼愛”,即愛所有人,不分親疏遠近,並強調“非攻”,反對一切不必要的戰爭。他提倡“尚賢”、“尚力”、“節用”、“節葬”等,主張選拔任用有纔能的人,鼓勵勞動生産,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他的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泛愛主義色彩,在當時對社會産生瞭廣泛影響。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墨子》中。 法傢:富國強兵的製度設計者——商鞅、韓非等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戰國時期秦國重臣,法傢思想的重要實踐者。他提齣的“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為成功的變法之一。商鞅強調“法治”,認為法律是治國的根本,主張“以法治國”,建立嚴密的法律體係,賞罰分明,提高統治效率。他強調“耕戰”,認為農業和軍事是國傢強大的根本。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戰國末期法傢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瞭前代法傢的思想,將“法”、“術”、“勢”融為一體,形成瞭更為係統和完整的法傢理論。他認為君主應掌握“法”(法律)、“術”(權術)、“勢”(權威),以此來駕馭臣民,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韓非的思想深刻而冷峻,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産生瞭深遠影響。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韓非子》中。 三、 永恒的價值——先秦思想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先秦諸子的思想,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遺跡,而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不竭源泉。它們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獨特的智慧,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對後世産生瞭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政治製度與治國理念: 儒傢的“仁政”、“德治”思想,雖在不同朝代被解讀和應用,但始終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深刻影響瞭曆代王朝的統治方略。法傢的“法治”思想,尤其是在秦朝統一後,成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製度的重要基石,其強調的製度化、規範化,至今仍有藉鑒意義。 道德倫理與人格修養: 儒傢關於“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早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成為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標準。道傢關於“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智慧,為人們提供瞭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保持內心寜靜和精神自由的途徑。 哲學思辨與人生智慧: 諸子的思想,不僅是對社會問題的解答,更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問。它們提齣的關於宇宙、生命、生死、價值等問題,為後人提供瞭豐富的哲學思考空間。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擔當,到“寵辱不驚”的淡然,再到“海納百川”的包容,這些思想智慧,至今仍能啓迪和激勵著我們。 文化傳承與創新: 先秦諸子的思想,構成瞭中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它們通過文字、教育、藝術等多種形式,代代相傳,不斷被解讀、闡釋和發展。後世的文人墨客、政治傢、思想傢,無不從中汲取營養,並將其融入到各自的創作和實踐中,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化的寶庫。 結語: 先秦諸子的思想,如同浩瀚的星空,璀璨奪目,包羅萬象。它們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瑰寶,更是世界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閱讀和理解這些偉大的思想,不僅能幫助我們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源頭,更能從中汲取智慧,啓迪人生,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但內容上的精彩程度更是令人贊嘆。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閱讀的趣味性”做到瞭完美的平衡。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沒有將這些思想傢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還原瞭他們作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鮮活形象——他們會爭吵,會妥協,也會有盲區。這種“去神化”的處理,反而讓他們的智慧更具穿透力和現實意義。舉個例子,關於法傢“賞罰分明”的論述,作者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激勵機製做瞭類比,瞬間拉近瞭距離。讀完之後,我不再覺得先秦哲學是高懸於頂的教條,而是可以隨時拿齣來解決眼前具體問題的“武器庫”。這種代入感,是其他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提升“人生智慧”的書籍,市麵上太多打著“心法”旗號的雞湯文瞭,真正有分量的實在難尋。這本《先秦諸子》係列,可以說是意外的驚喜。它不是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呈現那些偉大頭腦構建的復雜世界觀,讓你自己去構建“我該怎麼活”的藍圖。閱讀的體驗非常獨特,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對話”。特彆是當作者對比道傢與儒傢在處理“社會責任”與“個人逍遙”上的差異時,我感覺自己的內心正在經曆一場激烈的思想碰撞。我發現,許多睏擾我已久的人生選擇難題,在那些兩韆多年前的文本中,竟然已經有瞭精妙的解答框架。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引導你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審視,而不是停留在膚淺的自我安慰上。它提供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箱。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中國古代哲學體係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階段,一些關鍵概念總是無法串聯起來。讀完這本書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無法用言語形容。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宏大,他不僅僅是在講解某一個學派的觀點,更是在描繪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應對“天下大亂”的終極命題。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每一條思想綫索都找到瞭其根植的土壤。特彆是對墨傢“非攻”思想的再闡釋,作者將其置於當時連年徵伐的背景下,其思想的先驅性讓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文字流暢、邏輯清晰,仿佛有位博學多纔的導師,在你迷茫時輕輕推你一把,指引你走嚮更廣闊的思想原野。對於希望建立完整、係統化的中國古代思想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會讓人昏昏欲睡的“哲學入門”讀物,畢竟涉及“易中天”這個名字,難免讓人聯想到一些略顯說教的腔調。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沒有高高在上地評判古人,而是用一種近乎“偵探小說”的筆法,去剖析那些古代思想傢們提齣理論時的時代背景和他們個人的生存睏境。比如,對韓非子法傢思想的解讀,不再是簡單地貼上“嚴酷”的標簽,而是深入挖掘瞭戰國末期社會對效率和秩序的極端渴求,讀起來讓人對那位法傢代錶人物油然而生一種復雜的理解和同情。作者的敘述節奏感極強,時而激昂,時而沉靜,像一首精心編排的交響樂,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帶入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尤其欣賞他對墨傢“兼愛”的論述,作者並沒有迴避其在曆史中的局限性,而是客觀地分析瞭其思想在當代重建社會倫理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普及。

評分

天哪,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古代思想充滿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時代充滿瞭神秘的魅力,但傳統的解讀往往枯燥乏味,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完全不一樣,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將那些深奧的哲學概念講得深入淺齣,就像一位老友在旁邊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他闡述孔子“仁”的理念時,那種既尊重原文又結閤現代生活場景的分析,讓我仿佛一下子就抓住瞭儒傢思想的核心精神。讀完關於莊子的部分,我甚至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變得開闊瞭許多,不再那麼拘泥於眼前的得失,開始學著用一種更超然的態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境遇。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巧妙,似乎沒有生硬地劃分流派,而是讓思想的脈絡自然地流淌交織在一起,讓人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學說之間的聯係與分野。那種閱讀的酣暢淋灕,是很多學術著作無法給予的體驗。強烈推薦給所有想係統瞭解中國古代智慧源頭的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