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

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曦微...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钢琴曲
  • 勃拉姆斯
  • 间奏曲
  • 艺术歌曲
  • 德语歌曲
  • 中外文对照
  • 音乐书籍
  • 古典乐谱
  • 室内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教育
ISBN:9787544435994
商品编码:26768459867
开本:8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
  • 作者:(德)勃拉姆斯|译者:李曦微
  • 定价:14
  • 出版社:上海教育
  • ISBN号:978754443599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1-09-01
  • 印刷时间:2011-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8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6

《弗朗茨·舒伯特:弦乐四重奏全集》导读 这部浩瀚的合集,汇集了奥地利浪漫主义巨匠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毕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是研究其室内乐艺术,乃至整个十九世纪早期欧洲室内乐发展脉络的珍贵文献。舒伯特,这位“歌曲之王”,其在器乐,尤其是室内乐领域的成就,常被他辉煌的艺术歌曲的光芒所掩盖,然而,这些弦乐四重奏,无疑是理解他音乐语言深层结构、情感表达和形式创新的关键钥匙。 本选集并非仅仅罗列作品,而是一次对舒伯特室内乐思想的系统梳理。它涵盖了从他早期的少年尝试到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清晰地展现了作曲家如何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主义传统中汲取养分,并最终熔铸出一种独属于自己的、充满诗意与深刻内省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 早期探索与古典传统的奠基(D. 89, D. 18, D. 32等) 舒伯特少年时期的弦乐四重奏,如我们所收录的几部早期作品,是其音乐天赋的首次集中展现。此时的他,尚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其作品结构上明显带有海顿式的清晰与平衡。然而,即便是这些早期作品,也已显露出舒伯特日后标志性的特质:对旋律的非凡敏感性、对和声色彩的独特偏爱,以及在看似简单的结构中蕴含的抒情深度。 例如,早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略带忧郁的副主调的运用,以及对中提琴声部赋予的特殊重要性,都预示着他将超越纯粹的古典主义范式。这些作品是理解他如何逐渐挣脱既有框架,探索自身声音的必经之路。它们是青涩的,但其内在的音乐品质不容忽视。 二、 迈向成熟:从“四部曲”到“艺术之歌”的融合 随着舒伯特步入成年,他的创作视野和技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期作品,如《死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ädchen, D. 804)和《流浪者》(Der Wanderer-Fantasie, D. 794,常被视为弦乐四重奏的特殊变体),标志着他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死与少女》无疑是理解舒伯特室内乐深层情感张力的核心。这部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第二乐章,它直接取材于作曲家著名的艺术歌曲《死与少女》。这里的改编并非简单的旋律移植,而是一次深刻的“器乐化”:歌曲中死神安慰少女的对话感,被转化为弦乐声部之间充满张力与和解的对话。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扮演了“死神”的低沉、毋庸置疑的陈述,而第一小提琴则承载着人类的挣扎与哀婉。这种将声乐的叙事性和情感密度灌注到纯器乐结构中的手法,是舒伯特室内乐的伟大创新。 《流浪者幻想曲》则展示了舒伯特对形式的打破与重构。这部作品放弃了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转而采用幻想曲式的自由联接,将流浪者主题贯穿始终,这种主题的“固定”与情感的“流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预示了后世浪漫主义音乐家如李斯特在单乐章体裁上的探索。 三、 巅峰之作:最后三部四重奏的沉思与超越 舒伯特生命最后阶段创作的最后三部弦乐四重奏——《G大调》(D. 887)、《d小调》(D. 810,即《死与少女》的标题误用,但我们此处指他实际创作的d小调作品)和《c小调》——是室内乐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作品不仅超越了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精神高度,更开创了一种内省、沉静、甚至带有宿命感的浪漫主义美学。 《G大调四重奏》(D. 887):这部作品是技术上最复杂、配器上最丰富的一部。它展现了舒伯特对四种乐器音色的精妙把握。第一乐章宏大而富于戏剧性;第三乐章(谐谑曲)的节奏驱动力和辉煌技巧令人惊叹。然而,最令人沉醉的是其慢板乐章,弦乐之间的和声交织如同一幅油画,色彩深邃,充满对永恒之美的冥想。 《d小调四重奏》(D. 804,原标题《死与少女》):如前所述,其第二乐章是核心。但整部作品的基调是阴影笼罩下的宁静。第一乐章的忧郁,第四乐章中那令人不安的、不断重复的、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终点的旋律,都体现了作曲家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深刻反思。 《c小调四重奏》(D. 112):虽然不如前两部常被提及,但其作为舒伯特生命中较晚期的成熟作品,展现了严谨的结构感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它展现了古典主义的骨架如何被浪漫主义的血肉所充盈。 四、 艺术特色与研究价值 本合集对于研究者和演奏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它清晰地展示了舒伯特对“抒情性”的极致追求: 1. 旋律的至高无上性: 即便在最复杂的对位或和声进行中,舒伯特的旋律线条也从未被削弱,它们是内在情感的载体。 2. 和声的色彩魔力: 他对平行三度、半音进行以及远关系调性的运用,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德语艺术歌曲式的色彩感”,这使得他的音乐听起来既熟悉又充满异域的忧郁。 3. 室内乐的“对话性”: 舒伯特的四重奏很少是主导乐器对其他声部的伴奏,而是四种声音之间平等且充满张力的互动。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声部常常承担起重要的叙事或和声支撑功能,这使得演奏者必须高度关注声部平衡。 总而言之,这部《弗朗茨·舒伯特:弦乐四重奏全集》不仅是音乐文献的宝库,更是深入理解十九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家如何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到最严格的器乐体裁中的绝佳案例。它邀请听众和演奏者进入一个充满歌声、沉思与不朽美感的纯净音乐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扎实。厚重的纸张,清晰的排版,以及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都传递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态度。勃拉姆斯的音乐,尤其是他晚期的作品,总给我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那种深沉而克制的忧郁,那种哲思性的沉静,都不是轻易能够被解读的。Op.117这组间奏曲,我曾多次尝试去欣赏,但总觉得隔着一层朦胧的纱。这次,我抱着极大的希望,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拨开这层迷雾。书名中的“中外文对照”,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一直相信,音乐的魅力在于其普适性,但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也会为理解音乐带来独特的视角。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对乐曲原文的细致解读,也期待中文翻译能够精准地传达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那些可能难以直译的音乐术语和情感描述。是会采用直译,还是意译,亦或是结合注释来解释?这些细节都将决定这本书的深度和可读性。我对书中的分析方法也充满了期待,是偏向技术性的乐句分解,还是更侧重于情感和意境的描绘?我希望能找到一种平衡,既能让我了解音乐的骨架,也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灵魂。我已经开始想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不时地停下来,播放录音,将书中的文字与实际的音乐相结合,去体会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时刻。

评分

这本书《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勃拉姆斯,这位被誉为“古典的继承者,浪漫的创新者”,他的音乐总有一种超越时代的魅力。而Op.117这组间奏曲,更是他音乐生涯晚期宝贵的结晶,充满了沉思与回顾。我尤其对“间奏曲”这种体裁本身就带有的一种“插入”的、带有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特点着迷。勃拉姆斯在这三首间奏曲中,是如何将他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融入到每一个音符中的?这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书中“中外文对照”的设计,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我认为,对于任何一门艺术,跨语言的理解都是深化认识的重要途径。音乐虽然是世界的语言,但文字的注释和解读,却能为我们提供更具象化的线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对德语原文(假设是德语)的优美呈现,以及高质量的中文翻译,能够帮助我理解原文中可能蕴含的微妙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三首间奏曲的音乐结构、和声特点、旋律走向,甚至可能是指法和踏板的建议,这些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甚至大胆设想,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勃拉姆斯创作这组作品时的心境描述,或者他本人对这些作品的看法?这些“幕后故事”无疑能让作品更具生命力,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人文关怀的艺术读物。

评分

这本《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沉静而深邃的艺术气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本身就唤起了我对勃拉姆斯音乐,尤其是他的晚期作品的无限遐想。Op.117这组间奏曲,被誉为勃拉姆斯“最后的歌唱”,其音乐的内敛、哲思和情感的深度早已名声在外。我尤其期待书中对这三首间奏曲的深入解读,无论是旋律线条的细致分析,还是和声色彩的独到见解,亦或是结构布局的巧妙阐释。同时,“中外文对照”这一亮点让我欣喜不已。这意味着我不仅能欣赏到原文的优美,更能通过中文翻译的视角,更直观地理解作曲家在创作时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对于我这样的普通音乐爱好者而言,能够同时接触到原文和中文译文,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维度,让我能够更立体地去感受勃拉姆斯音乐的魅力。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剖析,或许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勃拉姆斯生平、创作背景的轶事,甚至是与这些间奏曲相关的历史评论,这些都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期待的“惊喜”。我甚至已经开始构思,当读完之后,我是否能够在钢琴上尝试弹奏这些乐章,用自己的指尖去触碰那些蕴含着岁月沉淀和生命感悟的音符。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或者音乐评论,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勃拉姆斯内心世界的窗户,一扇让我得以窥见伟大灵魂深处情感波澜的窗口。

评分

我最近偶然发现了这本《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光是看到书名,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勃拉姆斯音乐的敬意和好奇。Op.117这组间奏曲,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具“诗意”和“哲学意味”的代表作之一。它们不像他的交响曲那样宏大,也不像他的室内乐那样精巧,而是带着一种更为个人化、更深沉的内省。我渴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把钥匙,去解锁这组作品中蕴含的那些不轻易示人的情感密码。特别是“中外文对照”这个标签,让我看到了学习和理解的“双保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同时领略到原文的语言魅力,以及中文翻译的清晰流畅,甚至期待看到一些对原文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典故或者音乐术语的注解。这能极大地帮助我跳出“只懂音乐,不懂文字”的藩篱。我猜想,本书的作者在撰写时,定会对这三首间奏曲进行细致入微的音乐分析,从和声的运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特点,到整体的情感表达,都可能有所涉及。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将音乐的分析与文学性的描述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音符背后的画面和情感。这种“跨界”的解读,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还能为我提供一些练习这三首间奏曲的建议,例如在演奏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或者如何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绪。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与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对话的一次邀请。

评分

这本《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Op.117中外文对照)》,光是名字就充满了厚重感和艺术气息,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勃拉姆斯,这位被誉为“第四大交响乐巨匠”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总是那么深沉、饱满,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而Op.117这组间奏曲,更是他晚年创作的精华,被认为是他对自己一生音乐创作的一次回顾和总结。它们不像那些激昂澎湃的作品,而是带着一种更加宁静、更加内省的色彩,仿佛是对生命、对时光的深刻思考。我特别欣赏“中外文对照”的设计,这让我能够同时接触到原始文本的魅力和中文翻译的理解。我相信,通过对原文的阅读,我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勃拉姆斯创作时的语境和心绪,而中文翻译则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对这三首间奏曲的深度解析,不仅仅是表面的旋律和和声分析,更希望能触及到作品背后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例如,作者是如何解读第三首E大调间奏曲那如歌的旋律,如何理解第二首降B小调间奏曲那带着淡淡忧伤的色彩,又如何体会第一首A小调间奏曲的深沉内敛。我甚至希望书中能涉及一些关于勃拉姆斯创作这组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作品在他个人生平中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或音乐评论,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用音乐和文字,与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