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 王珏 科学出版社

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 王珏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珏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科学基金
  • 科学基金资助
  • 科研管理
  • 战略研究
  • 王珏
  • 科学出版社
  • 科研经费
  • 项目申报
  • 资助政策
  • 科技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4152
商品编码:267917697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 作者 王珏
定价 50.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34152 出版日期 2012-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281Kg

   内容简介

  《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内容简介:科学基金制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科技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它是各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要途径,对于推动本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和吸引大批研究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系统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法国及中国的科学基金组织的资助战略,包括战略目标、资助领域、项目评审、管理模式等。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它们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资助格局、资助项目类型及相应的管理模式,发现并总结它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科学基金的启示,为我国科学基金资助战略与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可供高等院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关注中国科学基金发展的工作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王珏,女,1978年出生,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0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计算、决策分析、经济分析与预测。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2本。曾获金融计算与商务智能格林奖(GreenGroup Award of Computational Finance and BusinessIntelligence)、许国志博士后奖等奖励。兼任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郑永和,男,1964年出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研究员。1988年获哈尔滨电工学院控制论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6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2002~2005年被派往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任科技领事,2006~2008年被派往科学技术部基础司“973”计划联合办公室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一本、专著2本。
  汪寿阳,男,1958年出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荷兰皇家科学院研究奖等奖励。兼任16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领域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同时兼任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人事部博士后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审组组长等。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1.1 NSF组织结构与管理特点
 1.2 NSF的战略目标
 1.3 NSF资助经费及分配
 1.4 NSF优先资助领域
 1.5 NSF资助情况与评审方式 
第2章 日本学术振兴会
 2.1 JSPS组织结构
 2.2 JSPS资助经费
 2.3 JSPS资助体系
 2.4 JSPS资助领域及趋势分析
 2.5 JSPS项目申请与评审
第3章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3.1 DFG组织结构与管理特点
 3.2 DFG资助体系
 3.3 DFG资助领域
 3.4 DFG发展趋势
第4章 其他国家科学基金组织
 4.1 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
 4.2 英国研究理事会
 4.3 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
 4.4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第5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5.1 NSFC组织结构
 5.2 NSFC的优先发展领域
 5.3 NSFC资助计划与资助格局
 5.4 NSFC资助方式与评审方式
 5.5 NSFC资源配置
 5.6 NSFC管理特点
第6章 国内外科学基金比较研究
 6.1 基本任务
 6.2 资助领域
 6.3 资助规模
 6.4 资助体系
 6.5 管理特点
第7章 国外科学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7.1 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
 7.2 鼓励变革性创新
 7.3 支持科学仪器设备
 7.4 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7.5 重视绩效管理
 7.6 有效保持稳定申请量与适当资助率
 参考文献
 附录国内外重要科学基金组织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 导言: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在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科学研究,并通过各种基金资助体系引导科技发展方向。理解和掌握国际主流科学基金的运作模式、资助战略及其演变趋势,对于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机构的内部运作手册,而是立足于宏观战略层面,对国际上主要的科学基金资助体系进行深度剖析与比较研究。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评估不同资助模式的有效性、公平性与前瞻性,并探讨这些战略选择背下蕴含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逻辑。 第一部分:国际科学基金资助体系的演变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将追溯现代科学基金制度的起源,从二战后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代表的模式诞生,直至当代更加多元化、网络化的资助格局。我们将详细探讨支撑这些体系的科学哲学基础,包括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平衡哲学、竞争性资助与稳定资助的辩证关系。 科学资助的范式转移: 考察从早期的“自由探索”模式向当前强调“影响力”、“跨学科”和“解决重大社会挑战”模式的转变。分析驱动这种转变的关键因素,如技术扩散速度的加快、全球问题的复杂性(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 资助效率与公平性的衡量指标: 引入学术计量学和定性评估方法,探讨如何科学地衡量一个基金体系的产出效率(如高影响力论文产出、专利转化率)以及其在不同学科、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公平性。 治理结构与问责机制: 比较不同国家科学基金机构的治理结构,重点分析“科学共同体自治”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张力。深入研究同行评议制度的优缺点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适应性调整。 第二部分:主要资助模式的战略剖析 本部分将聚焦于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几种主流资助战略,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揭示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美国模式(NSF/NIH): 侧重于竞争性、高度专业化的同行评议体系。探讨其如何通过设立前沿领域专项(如“科学前沿”项目)来驱动颠覆性创新,并分析其在人才引进和国际合作中的战略布局。 欧洲模式(ERC/地平线欧洲计划): 分析欧盟如何利用自上而下的(如“登月计划”)和自下而上的(如欧洲研究理事会-ERC的“前沿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力图在欧洲内部形成统一的科研高地。重点讨论其在促进跨国界合作方面的独特经验。 亚洲新兴模式(以日本JST、韩国等为例): 研究这些国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国家战略引导资金,集中力量攻克特定技术瓶颈的“赶超战略”与“引领战略”的结合点。分析其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制度创新。 挑战性资助与任务导向型研究(Mission-Oriented Research): 深入分析英国(如UKRI)和一些新兴机构采纳的“任务驱动”模式,即明确设定宏大目标(如零碳排放、抗生素耐药性)并集中资源攻坚的战略。探讨这种模式对基础研究的潜在挤压效应和对社会可见度提升的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资助工具的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现代科学基金资助不再仅仅是资金拨付,更是一种复杂的资源调配和科研生态塑造工具。本部分将关注资助工具的创新性发展。 从单一资助到组合工具箱: 分析激励机制的多样化,包括:项目资助(Grants)、人才长期支持(Fellowships)、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早期职业发展支持(Early Career Awards)以及风险投资引导基金(Venture-backed funding schemes)的集成使用。 跨学科研究的资助机制设计: 探讨如何设计资助项目以有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分析“桥梁项目”(Bridging Grants)的实施细节,以及如何评估和奖励那些在学科交叉点上取得突破的研究成果。 科研评估的数字化与透明化: 考察大数据在资助决策中的应用,包括使用AI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来辅助同行评议,以及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资助项目执行报告系统。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对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 第四部分: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挑战与未来趋势 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下,科学基金资助战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地缘政治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安全审查等因素如何重塑双边和多边科研合作的资助框架。探讨在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开放科学合作的必要策略。 可持续性与弹性: 考察如何设计能够在经济衰退或突发公共危机(如大流行病)中保持稳定并迅速响应需求的基金应急机制。对“储备基金”和“灵活转移支付”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金资助不仅仅是资助项目,更是培养和留住顶尖人才的长期投资。本部分将分析如何通过资助体系(如博士生培养、博士后机制)来优化科研人才的“输入、培养与输出”全链条。 社会责任与影响力评估的深化: 展望未来趋势,基金资助将更深层次地嵌入社会价值考量,要求研究成果不仅要发表在高水平期刊,更要展示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方面的实际贡献。 结论:面向未来的战略构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希望拓展国际合作的学者,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以理解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环境制约。通过对全球经验的借鉴与批判性吸收,为我国构建更具前瞻性、更富弹性的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模仿,而是提供一套用于审视和优化自身战略选择的分析工具箱。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类前沿性的战略研究,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我设想这本书的结构必然是非常严谨的,或许会从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哲学谈起,逐步过渡到应用技术领域的资金导向,最终落脚于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的资助策略。科学出版社的出版背景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规范性。我希望它能打破一些现有的思维定势,例如,探讨一下“小而美”的基础研究项目与需要巨额投入的“大科学工程”之间,资助比例应如何动态调整。如果书中能对近年来新兴的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融合)的资助模式进行前瞻性分析,指出未来的趋势和风险,那将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它不该是一本只供政策制定者翻阅的厚重报告,而应是一本能让一线科研人员也能从中理解“为什么我的项目被资助”或“为什么有些领域获得了优先支持”的指南针。这种上下贯通的视角,是优秀战略研究的标志。

评分

老实说,我对“战略研究”这个词有时会抱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战略研究往往流于口号和概念的堆砌,缺乏实操性。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体现出一种务实精神。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够深入到具体某个基金的评审细则、权重分配的演变过程,甚至是某一笔重大资助项目的前后影响进行微观剖析,那将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例如,基金设立初期对“颠覆性创新”的容忍度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容忍度是否被“可预测的成功”所取代?这种对资助文化演变的考察,比单纯的数据罗列要深刻得多。此外,鉴于“国际”背景,书中对如何在全球人才流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框架下,制定有效的资助政策,必然会有独到的见解。一本好的战略书,应当能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立即产生一种想要去审视和改进现有工作流程的冲动。

评分

这部书单中的著作,单从书名来看,便能让人联想到其背后蕴含的宏大叙事与严谨的学术精神。我猜想,它必然深入剖析了国家级科研资金管理背后的复杂逻辑与深远影响。想象一下,在全球科学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分配这些宝贵的资源,无疑是决定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的维度,梳理国际上主要科技强国在设立和运作类似基金机制时的经验与教训,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的演变,或者欧洲在跨国科研资助方面的尝试。更重要的是,它很可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而是会聚焦于“战略”二字,揭示资助决策是如何与国家长期发展目标、产业升级需求以及关键技术攻关方向紧密结合的。对于关注科研政策制定、高等教育管理,乃至宏观经济决策的读者而言,这样的作品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应该是一本能让人跳出日常琐碎实验细节,站在国家层面审视科研生态的书籍,读完后,想必会对科研体系的顶层设计有一个更清晰、更具批判性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性质,让我预感到它可能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国家科研投入方向的深度预判报告。当我们将“科学基金资助”与“战略研究”这两个核心概念放在一起时,读者自然会期待看到对前沿科技热点,比如量子计算、新能源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资金将如何被巧妙布局以实现“弯道超车”。我特别关注其中对于“风险投资式”科研资助模式的探讨——即如何鼓励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登月计划”。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成功资助这些项目的必要条件(不仅仅是钱,还包括配套的监管环境、容错机制等),那么它对于推动我国科研体系的成熟无疑是巨大的贡献。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权力与责任”的书,探讨的是掌握了分配巨额公共资金的权力者,如何以最负责任、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国家的未来储备知识与技术能量。

评分

我个人对那种能够将高屋建瓴的宏观视角与扎实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著作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正指向了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国际科学基金资助战略研究”。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那样,精准地切入当前科研资助体系中的痛点。比如,当前普遍存在的“唯论文论”倾向,或是资助周期与重大科学发现周期不匹配的问题,这本书是否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王珏先生的署名,如果他是在该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专家,那么书中的分析必然会非常犀利且富有洞察力。我尤其好奇它如何处理“国际比较”的部分,是仅仅罗列不同国家的资助额度与重点领域,还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文化差异、政治体制如何影响资助的偏好与效率。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评估框架”,那它的价值将无可估量。它或许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设计出既能鼓励冒险创新,又不至于浪费纳税人钱财的平衡机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