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POD-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6-1植物学 | 作者 | (英)李约瑟; 袁以苇 |
| 定价 | 332.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030166135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3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POD产品说明: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大部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首先是被它那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古代文明和科技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本来对李约瑟的巨著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窥见中华民族在科学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内容的密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磨闲暇时光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随时准备查阅大量背景资料的案头工作。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或者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虽然极具价值,但稍不留神就会让人迷失在繁复的考证和引文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古代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图景,但这种宏大叙事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让人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衡量。
评分说实在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的沉思。李约瑟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以如此宏大和审慎的态度去梳理和记录中国的科技成就,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本身就极具启发性。它迫使我以一种抽离的、更客观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本土化的历史叙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科技史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被记录、被评价、被传承”的元历史著作。每次读到其中关于某个技术发展停滞或转折点的论述时,我都忍不住要反思,这种评判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古代情境。它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尺,让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得以在全球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定位,这种定位的意义,远比单纯的赞美或批评要深刻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无疑是出版社用心良苦的体现。纸张的选取、字体的搭配,乃至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经典的敬重。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和注释方面的处理方式,那些密集的脚注和尾注,虽然在阅读时需要频繁地上下翻阅,但正是这些详实的数据和引文来源,构筑了李约瑟研究的坚实基础。它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观点总结,而是建立在海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的宏伟工程。不过,略显遗憾的是,在某些插图的印刷质量上,如果能采用更精良的铜版纸或更高的分辨率,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或植物图谱,无疑会是锦上添花,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袁以苇先生的功力可见一斑。那种在保持原著严谨性与确保中文流畅度之间的微妙平衡,做得相当到位。阅读时,我几乎感受不到文字是在进行跨语言的转译,而是浑然天成地流淌出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者的风范。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古代术语和复杂技术描述的段落,译者没有采取简单的直译,而是巧妙地结合了现代学术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相对清晰易懂。当然,这种高水准的翻译也必然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否则很多精妙的措辞和典故的运用就可能被略过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文本质量,为它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即便只是将其作为一部研究性的参考资料摆在书架上,也足以彰显其分量。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的篇幅之巨,简直是对读者时间管理能力的一次终极考验。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而非一本线性叙事的历史专著。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定向的“考古挖掘”,需要明确自己要寻找的具体信息点。我尝试过从头到尾精读,结果很快就发现效率极低,信息过载的疲劳感会迅速袭来。后来我调整了策略,转而将它作为一本“工具书”来使用,针对特定感兴趣的科技领域进行抽样阅读和交叉比对。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更好地消化了其中一部分精华。但这同时也说明,它并不适合那些希望快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全貌”的初学者,它更像是献给那些已经有一定积累,渴望进行深入研究的“专业爱好者”们的一份厚礼。其详尽程度令人叹服,但同时也构筑了一道门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