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6-1植物学 (英)李约瑟; 袁以苇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POD-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6-1植物学 (英)李约瑟; 袁以苇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植物学
  • 科学史
  • 中国科学
  • 科技史
  • 袁以苇
  • 科学出版社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166135
商品编码:2679522546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POD-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6-1植物学 作者 (英)李约瑟; 袁以苇
定价 332.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 9787030166135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3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POD产品说明:1. 本产品为按需印刷(POD)图书,实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页面购买且完成支付后,订单转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据您的订单采用数字印刷的方式,单独为您印制该图书,属于定制产品。2. 按需印刷的图书装帧均为平装书(含原为精装的图书)。由于印刷工艺、彩墨的批次不同,颜色会与老版本略有差异,但通常会比老版本的颜色更准确。原书内容含彩图的,统一变成黑白图,原书含光盘的,统一无法提供光盘。3. 按需印刷的图书制作成本高于传统的单本成本,因此售价高于原书定价。4. 按需印刷的图书,出版社生产周期一般为1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除外)。请您耐心等待。5. 按需印刷的图书,属于定制产品,不可取消订单,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

   文摘

   序言

科学史的宏大叙事:探寻科技文明的演进轨迹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科领域,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全面梳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科技发展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演变轨迹。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创新精神与社会变迁的深刻剖析,旨在揭示科技力量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 第一部分:远古的萌芽与文明的基石 本书伊始,我们将追溯至人类文明的黎明。在这个阶段,科技更多地体现为生存的智慧——工具的制造、火的使用、简单的历法与天文观测。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农业社会的兴起,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作物驯化)如何成为定居生活和复杂社会结构形成的基础。 随后,我们进入到早期帝国时代的科技集成。这部分内容重点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与数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埃及在土木工程、医学和制图学上的惊人成就。这些成就并非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和资源禀赋紧密交织的产物。书中特别分析了这些早期文明如何在有限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大量的经验积累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后世科学探索的物质与认知基础。 第二部分:古典文明的理论高峰与实践的张力 古典时期的科技发展呈现出理论思辨与工程实践之间微妙的张力。在古希腊,哲学思辨与数学几何的结合催生了抽象科学的辉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力学原理,以及托勒密的宇宙模型,构成了此后上千年的知识权威。我们不仅赞叹这些成就的精妙,更深入探讨了支撑这些理论的哲学基础——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对逻辑一致性的执着。 与此同时,罗马帝国的科技发展则更侧重于实用主义。他们卓越的工程技术——宏伟的渡槽、坚固的道路网、先进的混凝土技术——展示了将知识转化为大规模社会基础设施的能力。本书对比分析了希腊的理论探索与罗马的工程实践,探讨了为什么在某些领域,理论的深度停滞不前,而工程应用却达到了高峰。这不仅是技术史的议题,更是关于知识传播与社会需求关系的重要课题。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知识传承与区域性的突破 中世纪(特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西方历史背景下)常常被误解为一个停滞的时代。本书则致力于修正这一偏见,重点阐述了知识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转移、保存与创新。 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学者们不仅系统地翻译、保存了大量希腊与印度的经典著作,更在代数、光学、化学(炼金术的系统化)以及天文学观测仪器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详细描绘了巴格达、开罗等学术中心的知识交流网络,以及他们对精密计算工具的改进。 而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展现出惊人的独特性和连续性。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和战争形态。本书将这些发明置于其社会经济背景下考察,分析了它们如何影响了治理结构、商业贸易和文化传播的范围。 第四部分:技术驱动的全球转型: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重新激活了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与探究。印刷术的普及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与准确性,使得科学发现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 随后,本书进入到科学革命这一关键转折点。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实验方法、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人类认知范式(Paradigm)的根本转变。我们着重分析了实验科学方法的建立过程,以及数学如何成为描述自然规律的通用语言。 工业革命是科技力量彻底重塑物质世界的决定性阶段。蒸汽机、冶金术的革新以及工厂制度的出现,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社会组织、能源利用和人口迁移的全面重构。本书详细剖析了煤炭、铁和机械力如何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强化的发展循环,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部分:现代科学的专业化与全球化 进入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和跨学科融合的趋势。电力、化学工业的崛起,以及随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揭示了自然界更深层次的规律。本书探讨了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的兴起,这些机构成为了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场所。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是本书的收尾部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入理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伦理观念。我们反思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巨大的福祉提升与随之而来的环境、社会公平等全球性挑战。 结论:科技史的意义 本书最终旨在强调,科技史并非一系列孤立的发明清单,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改造和适应其生存环境的连续叙事。它提醒我们,所有的科学进步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土壤之中,并反过来深刻地塑造了这些社会结构。理解科技的过去,是审慎规划未来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部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首先是被它那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对古代文明和科技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本来对李约瑟的巨著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窥见中华民族在科学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内容的密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磨闲暇时光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随时准备查阅大量背景资料的案头工作。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或者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虽然极具价值,但稍不留神就会让人迷失在繁复的考证和引文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古代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图景,但这种宏大叙事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让人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衡量。

评分

说实在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的沉思。李约瑟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以如此宏大和审慎的态度去梳理和记录中国的科技成就,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本身就极具启发性。它迫使我以一种抽离的、更客观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本土化的历史叙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科技史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被记录、被评价、被传承”的元历史著作。每次读到其中关于某个技术发展停滞或转折点的论述时,我都忍不住要反思,这种评判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古代情境。它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尺,让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得以在全球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定位,这种定位的意义,远比单纯的赞美或批评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无疑是出版社用心良苦的体现。纸张的选取、字体的搭配,乃至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经典的敬重。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和注释方面的处理方式,那些密集的脚注和尾注,虽然在阅读时需要频繁地上下翻阅,但正是这些详实的数据和引文来源,构筑了李约瑟研究的坚实基础。它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观点总结,而是建立在海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的宏伟工程。不过,略显遗憾的是,在某些插图的印刷质量上,如果能采用更精良的铜版纸或更高的分辨率,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或植物图谱,无疑会是锦上添花,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袁以苇先生的功力可见一斑。那种在保持原著严谨性与确保中文流畅度之间的微妙平衡,做得相当到位。阅读时,我几乎感受不到文字是在进行跨语言的转译,而是浑然天成地流淌出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者的风范。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古代术语和复杂技术描述的段落,译者没有采取简单的直译,而是巧妙地结合了现代学术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相对清晰易懂。当然,这种高水准的翻译也必然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否则很多精妙的措辞和典故的运用就可能被略过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文本质量,为它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即便只是将其作为一部研究性的参考资料摆在书架上,也足以彰显其分量。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的篇幅之巨,简直是对读者时间管理能力的一次终极考验。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而非一本线性叙事的历史专著。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定向的“考古挖掘”,需要明确自己要寻找的具体信息点。我尝试过从头到尾精读,结果很快就发现效率极低,信息过载的疲劳感会迅速袭来。后来我调整了策略,转而将它作为一本“工具书”来使用,针对特定感兴趣的科技领域进行抽样阅读和交叉比对。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更好地消化了其中一部分精华。但这同时也说明,它并不适合那些希望快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全貌”的初学者,它更像是献给那些已经有一定积累,渴望进行深入研究的“专业爱好者”们的一份厚礼。其详尽程度令人叹服,但同时也构筑了一道门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