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构造 李江海 科学出版社

盐构造 李江海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江海 著
图书标签:
  • 盐构造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
  • 油气地质
  • 沉积学
  • 地球科学
  • 李江海
  • 科学出版社
  • 盐岩
  • 地层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6879
商品编码:2679737376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盐构造 作者 李江海
定价 118.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446879 出版日期 2015-06-01
字数 400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李江海、王洪浩、周肖贝、李洪林、马丽亚等编 著的《盐构造》综述了国际上盐构造的前缘理论进展 ,并结合作者多年来盐构造研究的经验及对库车前陆 冲断带盐构造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盐构造的相关理论 及油气勘探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内容涉及蒸发岩 的时空分布、盐湖发育的背景、盐构造样式、变形机 制及全球各类含盐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等多个方面, 并对库车前陆冲断带盐构造着重进行了论述。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地质、石油、矿产、化工 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本书适当提 高了图件的比例,选取200余幅经典图件,力图形象 地向读者展示盐构造样式、形成机理及对油气系统的 影响,希望有助于相关行业及研究人员对盐构造相关 领域研究进展的认识,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和 开发。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盐构造》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地质、石油、矿产、化工行业的专业人上,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盐构造》适当提高了图件的比例,选取200余幅经典图件,力图形象地向读者展示盐构造样式、形成机理及对油气系统的影响,希望有助于相关行业及研究人员对盐构造相火领域研究进展的认识,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和开发。

   文摘
绪论
  1.盐构造研究意义
  蒸发岩形成于水动力平衡被蒸发作用所严格控制的沉积环境。严格地讲,盐岩指纯净的氯化钠晶体,但自然界盐岩很少由纯盐组成。盐岩多指由蒸发岩(如硬石膏、石膏、盐)以及泥岩等组成的混合物( Hudec and Jackson,2007)。蒸发岩因其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质,如较强的流动性、可以忽略的屈服强度,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焦点。盐岩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低温变质岩,在地下经历了强烈的流动变形和重结晶作用,是认识变质岩流动变形机理的理想参照物。控制盐岩流动变形的驱动力主要有浮力、重力差异负载、构造应力(伸展应力、挤压应力和剪切应力)和热传导等。
  盐构造是指南于盐岩或其他蒸发岩在地表或地下流动形变形成的地质体,包括变形体本身及其周同的变形岩层。由于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盐构造研究在石油地质领域内受到了极大重视,对于认识沉积相(盖层和储层)的时空分布、烃源岩生成、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盐岩是地层中易流动的组分以及上地壳中有效的滑脱层,作为油气系统的常规要素,对于圈闭构造演化和油气运移路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盐岩的高热导率对烃源岩的成熟度有很大影响,并且盐岩几乎可似忽略的渗透性使其成为有效的盖层。
  世界上许多特大型油气田储存于含盐沉积盆地中(如墨西哥湾盆地、北海盆地、滨里海盆地、坎波斯盆地、桑托斯盆地、下刚果盆地、扎格岁斯前陆冲断带和东西伯利亚盆地等)。阐明盐岩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关系有助于沉积盆地含油气性的预测、评价及油气勘探效率的提高。
  盐构造常控制油气圈闭的构造演化。盐岩影响着同运动或后运动的沉积物分布模式与储层分布,对建立地层圈闭非常重要。在区域尺度上,盐岩可以在烃源岩顶部和底部形成丰富的圈闭类型,在墨西哥湾盆地有充分地体现,并不断取得勘探发现。
  盐岩具有较高的热导率,显著影响沉积物热演化。较厚盐层可以冷却其下部沉积物而加热其上部沉积物,南此影响其上、下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进程。如盐岩为墨西哥湾和桑托斯盆地中盐下烃源岩的延缓成熟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上覆沉积物可能有5km或更厚。
  盐岩是好的盖层,世界上许多含盐盆地也是重要的含油气区,已发现的58%的工业油气盆地与含盐沉积相关,分别控制着世界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的89%、80%,深水油气发现中与盐相关的盆地达到75%(Hudec and Jackson,2006)。全球不到8%的以盐岩盖屡为主的区带拥有世界55%的石油探明储量。Klemme和Ulmishek(1991)统计表明,世界上334个大油气田的盖层为盐岩、石膏,占到了总数的33%。因此,盐岩盖层是大油气田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实例如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的天然气田。
  盐岩还可以影响储层质量。例如,盐岩在储层成岩历史过程中控制热液孔隙水,是墨西哥湾古近系深水盆地中储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盐岩的构造变形常可以有效地保存盐下储层物性。
  在油气开发方面,盐岩地层在钻井作业过程巾经常发生塑性蠕变,盐岩溶解垮塌,膏岩、泥岩膨胀缩径,进而导致卡钻事故。因此,识别和预测盐岩层分布及其变形行为对于工程钻探安全非常重要。
  盐构造还聚集许多金属与非金属工业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盐岩、钾盐(钾肥)、石灰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自然硫、锌、铅、银、硫化镁、锶以及其他许多微量矿物成分。
  由于盐岩具有蠕变性、良好的封闭性和自身变形恢复的特点,盐体采出后留下的空穴可以用来储存其他能源或有害化工和核废料物质,如①低压液化气,如甲烷、、等;②高压挥发物,如乙烯等;③石油液体产品,如原油、汽油等;④有害性或放射性废料,如核废料、有毒化工物质等;⑤氢气、空气等,用于风能发电中电能的转化储存等开友利用。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些储存功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环境安全意义,日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开发利用盐穴的存贮功能。
  2.盐构造研究简史
  自1906年得克萨斯州Beaumont地区Spindletop盐丘发现以来,盐构造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扮有重要角色。墨西哥湾盆地盐构造的勘探研究一直这一领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并促使大量的深水油气资源被发现。盐构造理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德国北部盆地和北海盆地在地质解释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利用地震和其他地球物理手段进行地下盐构造勘探铺平了道路;其次,在南大西洋两岸,尤其是巴西和非洲西部的被动陆缘盐盆地,伸展构造背景下盐构造的地质解释,指导了上述盆地的油气勘探,并促使20世纪70 - 80年代大量的油气发现;后,在1990 - 2000年间,外来盐逆冲席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墨两哥湾大量油气资源的发现,成为油气勘探领域开始复兴的标志( Mohriak et al.,2012)。新世纪以来,巴两东海岸盐下巨型油气田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对盐构造的关注。
  对于盐构造的深入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下四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1)地表盐构造研究;地表盐构造的研究为地下盐构造样式的识别提供了构造模型。诸如对伊朗扎格罗斯山区霍尔木兹群地表盐构造及德国二叠系盐矿山的研究,加深了对盐岩构造样式和变形机理的理解,为地下盐构造样式解释提供了指导。
  (2)地震成像。近年来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成像技术快速发展。随着诸如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盐席和底辟成像质量的提高,盐体及盐下构造成像更为清晰,盐内幕能干层变形特征被更清晰地刻画( Ratcliff,1993)。
  (3)物理和数值模拟。对盐变形物理和数值模拟的尝试已进行了数十年(Nettleton,1934),早期研究将盐体及其上覆岩层模拟为黏性流体。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将上覆岩层模拟为脆性物质,这与实际情况更接近。研究结果表明,盐岩层并不是引起变形的主要原因,而是被动地变形,改变了对盐岩层变形的传统认识。精细的二维、三维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仍是盐构造研究的前缘领域,两者相结合不断提出新的盐构造样式并指导构造建模。
  (4)构造恢复。剖面复原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初用于盐构造研究(例如Worrall and Snelson,1989)。在过去几十年,许多人使用复原方法重建盐运动模式及其同岩的变形历史,但盐岩i维流动造成剖面上物质不平衡的难题尚待研究。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研发,盐构造地质基础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图、钻井和测井数据、地球物理资料等)的持续积累,盐构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①通过岩石力学方法研究盐岩的流变属性:②基于墨西哥湾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研究被动盐底辟边缘生长地层的发育过程:③在伊朗等地实测地表盐岩的流动速率推测其运动模型,如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测量她表盐岩的流动速率;④利用高精度地震反射剖面约束地下盐构造i维几何形态,甚至盐构造内部变形特征,如巴西、阿曼等地;⑤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对盐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变形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
  我国的盐构造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费琪和王燮培,1982),早期对盐岩成因模式、盐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含盐盆地含油气性进行了探讨(袁见齐等,1983;孙大鹏,1984;李任伟,1988;许化政,1988;齐兴宇等,1992),并围绕固体盐矿的寻找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随着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江汉盆地先后发现了与盐构造密切相关的油气田(藏),盐构造研究逐渐深入。其中,塔里术盐构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戈红星,1997;周江羽和韩燕英,1999;何亚伟等,2003;邬光辉等,2003;汤良杰等,2003,2007b;刘晓峰等,2005;余一欣等,2005,2006,2007,2008)。羌塘盆地在地表发现三叠系盐构造,开始探讨膏盐岩沉积及与油气的关系(罗建宁等,2003;李亚林等,2005)。目前,在盐岩沉积成因、盐构造变形样式、平衡剖面复原、物理模拟、盐构造形成机制和油气成藏模式等方面已取待重要进展,但对盐构造变形特征的认识有待提升,以推动我国盐构造相关油气的勘探以及盐类矿产的开发利用。凶此,需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我国盐构造发育区的变形特征以及其油气成藏规律开展深入研究,这对盐构造理论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盐构造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盐体构造变形复杂,在地下深处具有流动变形和不可压缩的特点,盐岩力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综合研究。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盐构造的主要手段有地表野外填图和测量、遥感解译和运动学测量、地震解释、沉积相分析、构造变形分析以及几何学与运动学恢复等。在微观尺度上,研究盐构造主要从野外研究、流变学研究、显微构造、变形实验以及物理和数值模拟等方面人手(图0.1)。
  随着盐构造地震识别技术的应用和提高,盐构造的研究逐渐精细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平衡剖面技术,成为研究盐层变形历史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不同类型的盐构造可以进行更为的平面和剖面三维解析。由于膏岩层对地震波的屏蔽作用,上述技术在研究盐内部构造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盐内部构造的研究在巴西、阿曼等地取得重要突破,并推动了油气勘探发展。
  地质模拟实验在盐层内部变形构造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质模拟有助于理解地质变形过程,提高对地质构造演化的直观认识。通过二维、三维精细的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可以验证各种类型盐构造形成的变形机制。野外以及显微构造研究为地质模拟实验提供了必要的物性参数及结果验证。中东、塔里木、两班牙等地区地表良好保存的盐构造为盐构造理论研究提供了天然地质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研究地表盐构造变形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如利用COSI-Corr(Co-registration of Optically Sensed Images and Correlation)技术测定盐岩层水平流动速率,利用InSA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测定盐岩层垂向流动速率等,它们在研究盐体的地表变形速率、力学属性(如黏度)及运动学模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定量精细浏量盐体的变形过程成为可能。
  将地貌、构造地质与盐构造相关的动力学相结合,开展盐构造构造解析,有利于预测含油气区带及圈闭的分布。这在伸展盆地(如墨西哥湾、南大西洋两岸等)的底辟、刺穿构造中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的油气发现,因此在前陆挤压盆地的油气勘探中也应予以重视。
  4.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综合分析了国际盐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作者20年来对盐构造研究的经验积累,特别是对塔里木库车前陆冲断带盐构造研究成果,对盐构造的理论和油气勘探实践进行总结,以期推动我国盐构造的研究和油气勘探的发展。
  全书分为3篇,共9章。篇为蒸发岩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为两章,包括第1章蒸发岩的时空分布和第2章蒸发岩形成的沉积和构造背景。第二篇为盐构造样式及其变形机制,分为4章,分别是第3章盐构造样式、第4章不同层次盐构造样式、第5章盐岩的力学属性和变形机制、第6章库车前陆冲断带盐构造。第三篇为盐构造与油气勘探,共分3章,分别是第7章盆地盐构造与油气勘探、第8章我国不同层系盐构造与油气勘探和第9章盐岩的资源和储存价值。 我国广泛分布不同时代含盐盆地,盐构造研究已有重大进展,如在盐构造地质建模、物理模拟、形成机理、动力学演化模式、油气成藏及油气勘探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盐构造相关的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巨大,相关油气勘探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盐构造的识别方法、形成机制以及对油气资源的影响也有待持续研究。另外,对于我国盐穴的综合开发利用,尚未充分开展,需要加快这一领域的前期研究。
  ……

   序言

《大地深处的秘密:一种驱动地质演化的宏大力量》 作者: [此处请代入一位假设的作者姓名,例如:王守德] 出版社: [此处请代入一家假设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地质科学文献出版社] --- 导言:地球的脉动与未知的边界 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其表象之下蕴藏着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动态系统。长久以来,人类对地壳的形成、山脉的隆起以及地震的爆发机制着迷不已。我们习惯于从板块构造的宏大视角来解释这些现象,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地壳深处,特别是沉积盆地、油气储层以及区域构造带的细微构造发育时,会发现存在着一股更为精细、更为局域化,但驱动力却极为强大的地质作用力,它常常被主流的构造学说所忽略,或仅作边缘性讨论。 本书正是试图将焦点从板块边界的剧烈碰撞,转向地壳内部物质在压力、温度和流体共同作用下所展现出的塑性与脆性变形的协同机制。我们聚焦于一种被地质学界称为“深层流变驱动”的构造模式,它揭示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在重力均衡和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下,如何通过流变学过程,实现大规模物质的重新分配和空间重组。 第一部分:流变学的基石与岩石圈的粘滞性 第一章:岩石力学的再审视——从脆性到塑性的过渡 传统的岩石力学主要关注岩石在应力下的破裂和节理的形成,这主要描述了浅部地质体的行为。然而,当地壳向深部延伸,温度和围压显著增加时,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本章详细阐述了高压高温下的蠕变机制,包括扩散蠕变(如Nabarro-Herring蠕变)和位错蠕变(如Creep-by-dislocation climb and glide)。我们通过实验室模拟数据和深部钻井岩心分析,量化了地壳中特定岩性(如石英岩、片麻岩)在区域地热梯度下的有效粘滞系数。这一系数的准确测定,是理解深部地质体如何像高粘度流体一样缓慢运动的关键。 第二章:流体在构造形变中的催化作用 地下流体,特别是富含溶解气体的孔隙水和烃类流体,在地壳形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远非简单的“润滑剂”。本章深入探讨了有效应力原理在构造变形中的体现。高孔隙水压不仅显著降低了岩石的抗压强度(有效应力降低),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压力溶解-沉淀(Pressure Solution)机制的发生。通过对油气储层顶部的构造样式分析,我们展示了溶解-沉淀如何在特定的应力梯度下驱动微观裂缝的愈合与通道的打开,从而形成大规模的构造形变前缘。流体的迁移路径和化学性质,直接控制了构造应力场的局部集中与消散。 第二部分:深部物质迁移与构造单元的演化 第三章:地壳缩短与物质的“对流式”重组 在强烈的区域挤压作用下(如造山带的根部),地壳并非简单地发生折叠和断裂。本章提出了一种“深部物质重组模型”,该模型强调了地壳中部的岩石圈地幔或低速带如何通过慢速的、类似对流的方式重新分配物质。我们利用地震波层析成像数据,结合有限元模拟,重建了数个古老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路径。结果显示,在地壳根部堆叠形成的过程中,中下地壳的物质会沿着宏观的剪切带进行垂直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机制有效降低了构造应力的峰值,并为上地壳的快速隆升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章:盆地充填与构造-沉积的耦合反馈 沉积盆地的演化,如大型陆相前缘盆地的沉降历史,往往被简化为热沉降和沉积物载荷。然而,在区域构造应力背景下,盆地的充填过程是与地壳的深部流动紧密耦合的。本章详细分析了“构造挤出与沉积物卸载”的反馈回路。例如,在侧向挤压作用下,盆地边缘的楔形体会被快速挤出,导致上覆沉积物发生快速、高角度的断裂(例如:走滑断层带内的压性推覆)。这种由深部物质流动驱动的构造变形,决定了沉积物在特定时期内堆积的速率和最终的几何形态,从而深刻影响了油气和矿产资源的聚集规律。 第三部分:构造流变学的应用与展望 第五章:构造变形中的温度场解析与热动力学约束 构造形变过程本身是一个耗能过程,产生的热量(形变热)和流体的活动会重塑局部地温梯度。本章整合了热历史分析(如磷灰石裂变径迹)与构造运动学数据,构建了耦合热动力学的构造演化模型。我们展示了在高应变速率区域,形变热导致的局部地温升高如何显著降低周围岩石的粘度,进而加速了该区域的塑性变形,形成一种正反馈的加速机制。对地热梯度异常区的构造研究,是理解深部流动速度的关键窗口。 第六章:从宏观到微观的构造证据链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如何将宏观的构造单元(如大型断层带、褶皱核部)与微观的形变机制(如岩石学中的变形纹理、矿物定向)联系起来。我们通过对特定应变带内片理的晶体塑性模拟,推导出该区域在构造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温度和应力轨迹。这种多尺度的分析方法,不仅验证了前述的流变驱动模型,也为预测深部储层断裂的潜在活动性提供了更精细的物理约束。 --- 结语 《大地深处的秘密》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地球构造的动态过程,强调地壳深处物质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是驱动区域地质演化的核心力量。通过对流变学、流体作用和热动力学的综合分析,本书试图填补板块构造宏大理论与地壳细节形变研究之间的鸿沟,为资源勘探、地震风险评估以及地球深部过程的理解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新的研究方向。本书献给所有不满足于地表所见,渴望探索大地深处秘密的地球科学家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简洁却引人深思,封面的留白和那几个抽象的符号,让初次接触的读者会有些困惑,但正是这种克制感,反而激发了我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书的装帧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属于那种阅读体验很舒适的类型,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排版的疏密有致,不是那种把文字塞得满满当当的架势,而是给每个段落、每个图表都留出了呼吸的空间,这对于阅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对地质学原本是抱着一种敬畏又疏离的态度,觉得那都是宏大叙事和复杂的公式堆砌,但这本的导论部分,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耐心的向导,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力学概念拉到了我们日常可以理解的层面。我记得有段描述岩石在巨大压力下变形的场景,他用了像揉面团或者挤牙膏的比喻,一下子就让“塑性变形”这个词鲜活了起来,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定义。这种从读者角度出发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望而却步的读者,也能鼓起勇气走进这个充满未知和奥秘的地下世界。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内容,希望能看到更多这种巧妙的解读。

评分

翻开内页,我立刻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震撼,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推进都像是精密仪器的工作流程,环环相扣,找不到任何可以跳跃或含糊的地方。如果说导论是温柔的邀请,那么主体部分的论述就是一场知识的马拉松,要求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时,处理得非常得体,不是简单的堆砌文献列表,而是将这些理论作为构建自己论述的基石,清晰地标明了前人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以及自己的研究将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深化。特别是关于特定构造带的案例分析部分,图件的质量和详尽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通常情况下,专业书籍的插图要么过于简化,要么就是打印得模模糊糊,但这本的示意图清晰度极高,色彩的运用也十分考究,每一个箭头、每一个向量场的表示都精准无误。我花了好大力气去理解其中一个复杂的断裂系统图,光是对比不同剖面图之间的关系,我就前后对照了快一个小时,那种“啊哈!”的顿悟感,是单纯看网络视频或简易科普文章无法给予的。这种扎实的图文并茂,才是真正体现了作者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和对读者的责任感。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尾部分,并没有草草收场,而是花了大篇幅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如同导航灯塔一般,指引了我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点。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在应对某些极端构造情景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攻克的几个方向,比如更精细的数值模拟方法,或者对深部地幔物质与上地壳响应的耦合研究等。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记录现有知识”的范畴,它成为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对于像我这样希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最后几章的价值,甚至不亚于前面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做”。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使命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永无止境,而科学的进步,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秉持着严谨与好奇心,不断向前迈进。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深度学习有强烈偏好的人,我喜欢那种能让人坐下来,沉下心去啃硬骨头的体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属于那种典型的“学者腔调”,用词精准,句式结构略显复杂,但正是这种复杂性,保证了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一丝一毫的语义冗余。它拒绝迎合那些追求快速满足感的阅读习惯,它要求你慢下来,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某些长句。我发现自己不得不备着一支笔,在关键论点旁边做标记,甚至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草稿纸上重新画出作者描述的力学模型。这是一种主动的、充满对抗性的阅读过程,但这种“对抗”恰恰是学习新知识时最宝贵的部分——它强迫你的大脑建立新的神经通路。这本书的目录设置也极其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脉络,从宏观的区域构造背景,到中观的变形模式分类,再到底层的微观机制探讨,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你不会觉得它是零散知识点的集合,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知识网络,一旦你掌握了核心的几个节点,其他内容便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来了。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历史遗留的争议性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维。地质学领域,尤其在构造演化方面,很多理论都是在不断的争论和修正中前进的。这本书没有一味地鼓吹某一种主流学说,而是将几种主要的、相互竞争的观点并列出来,详细阐述了每种观点的证据基础和逻辑上的薄弱环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求同存异”的态度,他既尊重了前辈的贡献,又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现有模型在解释某些特定地质现象时的局限性。这种学术上的“不偏不倚”,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的质疑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既定结论。读到这些辩论性的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聆听大师们之间智慧的交锋。这种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争论”层面的探讨,远比仅仅知道“现在的结论是什么”要深刻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科学研究者应有的思维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