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POD-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6-1植物學 | 作者 | (英)李約瑟; 袁以葦 |
| 定價 | 332.0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 ISBN | 9787030166135 | 齣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3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28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編輯推薦 | |
| POD産品說明:1. 本産品為按需印刷(POD)圖書,實行先付款,後印刷的流程。您在頁麵購買且完成支付後,訂單轉交齣版社。齣版社根據您的訂單采用數字印刷的方式,單獨為您印製該圖書,屬於定製産品。2. 按需印刷的圖書裝幀均為平裝書(含原為精裝的圖書)。由於印刷工藝、彩墨的批次不同,顔色會與老版本略有差異,但通常會比老版本的顔色更準確。原書內容含彩圖的,統一變成黑白圖,原書含光盤的,統一無法提供光盤。3. 按需印刷的圖書製作成本高於傳統的單本成本,因此售價高於原書定價。4. 按需印刷的圖書,齣版社生産周期一般為15個工作日(特殊情況除外)。請您耐心等待。5. 按需印刷的圖書,屬於定製産品,不可取消訂單,無質量問題不支持退貨。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大部頭真是讓人又愛又恨,首先是被它那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翻開扉頁,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作為一名對古代文明和科技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本來對李約瑟的巨著抱有極高的期待,希望能從中窺見中華民族在科學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然而,深入閱讀後發現,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內容的密度,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磨閑暇時光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隨時準備查閱大量背景資料的案頭工作。那些對特定曆史時期或者技術細節的深入剖析,雖然極具價值,但稍不留神就會讓人迷失在繁復的考證和引文中,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古代知識體係的係統梳理,它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圖景,但這種宏大敘事也帶來瞭閱讀上的挑戰,讓人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一步都需要謹慎衡量。
評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本書的篇幅之巨,簡直是對讀者時間管理能力的一次終極考驗。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典籍,而非一本綫性敘事的曆史專著。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定嚮的“考古挖掘”,需要明確自己要尋找的具體信息點。我嘗試過從頭到尾精讀,結果很快就發現效率極低,信息過載的疲勞感會迅速襲來。後來我調整瞭策略,轉而將它作為一本“工具書”來使用,針對特定感興趣的科技領域進行抽樣閱讀和交叉比對。這種碎片化的閱讀體驗,反而讓我更好地消化瞭其中一部分精華。但這同時也說明,它並不適閤那些希望快速瞭解“中國古代科技全貌”的初學者,它更像是獻給那些已經有一定積纍,渴望進行深入研究的“專業愛好者”們的一份厚禮。其詳盡程度令人嘆服,但同時也構築瞭一道門檻。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翻譯質量著實令人印象深刻,袁以葦先生的功力可見一斑。那種在保持原著嚴謹性與確保中文流暢度之間的微妙平衡,做得相當到位。閱讀時,我幾乎感受不到文字是在進行跨語言的轉譯,而是渾然天成地流淌齣來,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者的風範。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古代術語和復雜技術描述的段落,譯者沒有采取簡單的直譯,而是巧妙地結閤瞭現代學術的錶達方式,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概念變得相對清晰易懂。當然,這種高水準的翻譯也必然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否則很多精妙的措辭和典故的運用就可能被略過瞭。整體而言,這本書的文本質量,為它增添瞭極高的收藏價值,即便隻是將其作為一部研究性的參考資料擺在書架上,也足以彰顯其分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無疑是齣版社用心良苦的體現。紙張的選取、字體的搭配,乃至章節之間的留白處理,都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經典的敬重。我特彆喜歡它在引用和注釋方麵的處理方式,那些密集的腳注和尾注,雖然在閱讀時需要頻繁地上下翻閱,但正是這些詳實的數據和引文來源,構築瞭李約瑟研究的堅實基礎。它讓人清晰地感受到,這不僅僅是某個人的觀點總結,而是建立在海量一手資料基礎上的宏偉工程。不過,略顯遺憾的是,在某些插圖的印刷質量上,如果能采用更精良的銅版紙或更高的分辨率,對於理解那些復雜的機械結構或植物圖譜,無疑會是錦上添花,能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
評分說實在的,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一種復雜的“文化身份認同”的沉思。李約瑟作為一位西方學者,以如此宏大和審慎的態度去梳理和記錄中國的科技成就,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本身就極具啓發性。它迫使我以一種抽離的、更客觀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本土化的曆史敘事。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一般的科技史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如何被記錄、被評價、被傳承”的元曆史著作。每次讀到其中關於某個技術發展停滯或轉摺點的論述時,我都忍不住要反思,這種評判標準是否完全適用於古代情境。它提供瞭一個國際化的標尺,讓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得以在全球曆史的坐標係中進行定位,這種定位的意義,遠比單純的贊美或批評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