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鹽構造 | 作者 | 李江海 | 
| 定價 | 118.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446879 | 齣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數 | 400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李江海、王洪浩、周肖貝、李洪林、馬麗亞等編 著的《鹽構造》綜述瞭國際上鹽構造的前緣理論進展 ,並結閤作者多年來鹽構造研究的經驗及對庫車前陸 衝斷帶鹽構造研究成果的積纍,對鹽構造的相關理論 及油氣勘探實踐進行瞭係統的總結,內容涉及蒸發岩 的時空分布、鹽湖發育的背景、鹽構造樣式、變形機 製及全球各類含鹽盆地的油氣勘探實踐等多個方麵, 並對庫車前陸衝斷帶鹽構造著重進行瞭論述。 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為地質、石油、礦産、化工 行業的專業人士,以及相關專業研究生。本書適當提 高瞭圖件的比例,選取200餘幅經典圖件,力圖形象 地嚮讀者展示鹽構造樣式、形成機理及對油氣係統的 影響,希望有助於相關行業及研究人員對鹽構造相關 領域研究進展的認識,推動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和 開發。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鹽構造》的讀者對象主要為地質、石油、礦産、化工行業的專業人上,以及相關專業研究生。《鹽構造》適當提高瞭圖件的比例,選取200餘幅經典圖件,力圖形象地嚮讀者展示鹽構造樣式、形成機理及對油氣係統的影響,希望有助於相關行業及研究人員對鹽構造相火領域研究進展的認識,推動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和開發。 | 
| 文摘 | |
| 緒論 1.鹽構造研究意義 蒸發岩形成於水動力平衡被蒸發作用所嚴格控製的沉積環境。嚴格地講,鹽岩指純淨的氯化鈉晶體,但自然界鹽岩很少由純鹽組成。鹽岩多指由蒸發岩(如硬石膏、石膏、鹽)以及泥岩等組成的混閤物( Hudec and Jackson,2007)。蒸發岩因其具有特殊的力學性質,如較強的流動性、可以忽略的屈服強度,成為地質學研究的焦點。鹽岩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低溫變質岩,在地下經曆瞭強烈的流動變形和重結晶作用,是認識變質岩流動變形機理的理想參照物。控製鹽岩流動變形的驅動力主要有浮力、重力差異負載、構造應力(伸展應力、擠壓應力和剪切應力)和熱傳導等。 鹽構造是指南於鹽岩或其他蒸發岩在地錶或地下流動形變形成的地質體,包括變形體本身及其周同的變形岩層。由於對油氣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製作用,鹽構造研究在石油地質領域內受到瞭極大重視,對於認識沉積相(蓋層和儲層)的時空分布、烴源岩生成、油氣運移和圈閉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鹽岩是地層中易流動的組分以及上地殼中有效的滑脫層,作為油氣係統的常規要素,對於圈閉構造演化和油氣運移路徑形成過程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鹽岩的高熱導率對烴源岩的成熟度有很大影響,並且鹽岩幾乎可似忽略的滲透性使其成為有效的蓋層。 世界上許多特大型油氣田儲存於含鹽沉積盆地中(如墨西哥灣盆地、北海盆地、濱裏海盆地、坎波斯盆地、桑托斯盆地、下剛果盆地、紮格歲斯前陸衝斷帶和東西伯利亞盆地等)。闡明鹽岩與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的關係有助於沉積盆地含油氣性的預測、評價及油氣勘探效率的提高。 鹽構造常控製油氣圈閉的構造演化。鹽岩影響著同運動或後運動的沉積物分布模式與儲層分布,對建立地層圈閉非常重要。在區域尺度上,鹽岩可以在烴源岩頂部和底部形成豐富的圈閉類型,在墨西哥灣盆地有充分地體現,並不斷取得勘探發現。 鹽岩具有較高的熱導率,顯著影響沉積物熱演化。較厚鹽層可以冷卻其下部沉積物而加熱其上部沉積物,南此影響其上、下烴源岩的熱成熟演化進程。如鹽岩為墨西哥灣和桑托斯盆地中鹽下烴源岩的延緩成熟提供瞭有利條件,雖然上覆沉積物可能有5km或更厚。 鹽岩是好的蓋層,世界上許多含鹽盆地也是重要的含油氣區,已發現的58%的工業油氣盆地與含鹽沉積相關,分彆控製著世界已探明石油、天然氣儲量的89%、80%,深水油氣發現中與鹽相關的盆地達到75%(Hudec and Jackson,2006)。全球不到8%的以鹽岩蓋屢為主的區帶擁有世界55%的石油探明儲量。Klemme和Ulmishek(1991)統計錶明,世界上334個大油氣田的蓋層為鹽岩、石膏,占到瞭總數的33%。因此,鹽岩蓋層是大油氣田得以保存的關鍵因素之一。實例如庫車前陸衝斷帶鹽下的天然氣田。 鹽岩還可以影響儲層質量。例如,鹽岩在儲層成岩曆史過程中控製熱液孔隙水,是墨西哥灣古近係深水盆地中儲層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鹽岩的構造變形常可以有效地保存鹽下儲層物性。 在油氣開發方麵,鹽岩地層在鑽井作業過程巾經常發生塑性蠕變,鹽岩溶解垮塌,膏岩、泥岩膨脹縮徑,進而導緻卡鑽事故。因此,識彆和預測鹽岩層分布及其變形行為對於工程鑽探安全非常重要。 鹽構造還聚集許多金屬與非金屬工業礦床,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鹽岩、鉀鹽(鉀肥)、石灰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自然硫、鋅、鉛、銀、硫化鎂、鍶以及其他許多微量礦物成分。 由於鹽岩具有蠕變性、良好的封閉性和自身變形恢復的特點,鹽體采齣後留下的空穴可以用來儲存其他能源或有害化工和核廢料物質,如①低壓液化氣,如甲烷、、等;②高壓揮發物,如乙烯等;③石油液體産品,如原油、汽油等;④有害性或放射性廢料,如核廢料、有毒化工物質等;⑤氫氣、空氣等,用於風能發電中電能的轉化儲存等開友利用。從長遠利益來看,這些儲存功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環境安全意義,日前,一些發達國傢已經開始開發利用鹽穴的存貯功能。 2.鹽構造研究簡史 自1906年得剋薩斯州Beaumont地區Spindletop鹽丘發現以來,鹽構造在石油勘探與開發領域扮有重要角色。墨西哥灣盆地鹽構造的勘探研究一直這一領域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並促使大量的深水油氣資源被發現。鹽構造理論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德國北部盆地和北海盆地在地質解釋方麵取得重要進展,為利用地震和其他地球物理手段進行地下鹽構造勘探鋪平瞭道路;其次,在南大西洋兩岸,尤其是巴西和非洲西部的被動陸緣鹽盆地,伸展構造背景下鹽構造的地質解釋,指導瞭上述盆地的油氣勘探,並促使20世紀70 - 80年代大量的油氣發現;後,在1990 - 2000年間,外來鹽逆衝席概念的提齣促進瞭墨兩哥灣大量油氣資源的發現,成為油氣勘探領域開始復興的標誌( Mohriak et al.,2012)。新世紀以來,巴兩東海岸鹽下巨型油氣田的發現,引起瞭全球對鹽構造的關注。 對於鹽構造的深入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以下四個領域的研究進展。 (1)地錶鹽構造研究;地錶鹽構造的研究為地下鹽構造樣式的識彆提供瞭構造模型。諸如對伊朗紮格羅斯山區霍爾木茲群地錶鹽構造及德國二疊係鹽礦山的研究,加深瞭對鹽岩構造樣式和變形機理的理解,為地下鹽構造樣式解釋提供瞭指導。 (2)地震成像。近年來地震數據采集、處理和成像技術快速發展。隨著諸如疊前深度偏移等技術的發展,以及鹽席和底闢成像質量的提高,鹽體及鹽下構造成像更為清晰,鹽內幕能乾層變形特徵被更清晰地刻畫( Ratcliff,1993)。 (3)物理和數值模擬。對鹽變形物理和數值模擬的嘗試已進行瞭數十年(Nettleton,1934),早期研究將鹽體及其上覆岩層模擬為黏性流體。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將上覆岩層模擬為脆性物質,這與實際情況更接近。研究結果錶明,鹽岩層並不是引起變形的主要原因,而是被動地變形,改變瞭對鹽岩層變形的傳統認識。精細的二維、三維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仍是鹽構造研究的前緣領域,兩者相結閤不斷提齣新的鹽構造樣式並指導構造建模。 (4)構造恢復。剖麵復原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初用於鹽構造研究(例如Worrall and Snelson,1989)。在過去幾十年,許多人使用復原方法重建鹽運動模式及其同岩的變形曆史,但鹽岩i維流動造成剖麵上物質不平衡的難題尚待研究。 近年來,隨著油氣勘探技術的不斷研發,鹽構造地質基礎資料(野外地質調查、地質圖、鑽井和測井數據、地球物理資料等)的持續積纍,鹽構造理論得到瞭快速發展,比如:①通過岩石力學方法研究鹽岩的流變屬性:②基於墨西哥灣野外地質調查結果,研究被動鹽底闢邊緣生長地層的發育過程:③在伊朗等地實測地錶鹽岩的流動速率推測其運動模型,如利用閤成孔徑雷達乾涉測量技術測量她錶鹽岩的流動速率;④利用高精度地震反射剖麵約束地下鹽構造i維幾何形態,甚至鹽構造內部變形特徵,如巴西、阿曼等地;⑤利用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對鹽構造的形成機製和變形方式提齣瞭新的認識。 我國的鹽構造研究主要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費琪和王燮培,1982),早期對鹽岩成因模式、鹽構造的形成機製及含鹽盆地含油氣性進行瞭探討(袁見齊等,1983;孫大鵬,1984;李任偉,1988;許化政,1988;齊興宇等,1992),並圍繞固體鹽礦的尋找開展瞭大量的研究。隨著在塔裏木盆地、四川盆地、渤海灣盆地和江漢盆地先後發現瞭與鹽構造密切相關的油氣田(藏),鹽構造研究逐漸深入。其中,塔裏術鹽構造的研究取得瞭新進展(戈紅星,1997;周江羽和韓燕英,1999;何亞偉等,2003;鄔光輝等,2003;湯良傑等,2003,2007b;劉曉峰等,2005;餘一欣等,2005,2006,2007,2008)。羌塘盆地在地錶發現三疊係鹽構造,開始探討膏鹽岩沉積及與油氣的關係(羅建寜等,2003;李亞林等,2005)。目前,在鹽岩沉積成因、鹽構造變形樣式、平衡剖麵復原、物理模擬、鹽構造形成機製和油氣成藏模式等方麵已取待重要進展,但對鹽構造變形特徵的認識有待提升,以推動我國鹽構造相關油氣的勘探以及鹽類礦産的開發利用。凶此,需要采用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我國鹽構造發育區的變形特徵以及其油氣成藏規律開展深入研究,這對鹽構造理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3.鹽構造研究思路與技術方法 鹽體構造變形復雜,在地下深處具有流動變形和不可壓縮的特點,鹽岩力學模型的建立需要宏觀尺度和微觀尺度的綜閤研究。在宏觀尺度上,研究鹽構造的主要手段有地錶野外填圖和測量、遙感解譯和運動學測量、地震解釋、沉積相分析、構造變形分析以及幾何學與運動學恢復等。在微觀尺度上,研究鹽構造主要從野外研究、流變學研究、顯微構造、變形實驗以及物理和數值模擬等方麵人手(圖0.1)。 隨著鹽構造地震識彆技術的應用和提高,鹽構造的研究逐漸精細化,在此基礎上發展瞭平衡剖麵技術,成為研究鹽層變形曆史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不同類型的鹽構造可以進行更為的平麵和剖麵三維解析。由於膏岩層對地震波的屏蔽作用,上述技術在研究鹽內部構造時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關於鹽內部構造的研究在巴西、阿曼等地取得重要突破,並推動瞭油氣勘探發展。 地質模擬實驗在鹽層內部變形構造的研究中發揮瞭重要作用。地質模擬有助於理解地質變形過程,提高對地質構造演化的直觀認識。通過二維、三維精細的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可以驗證各種類型鹽構造形成的變形機製。野外以及顯微構造研究為地質模擬實驗提供瞭必要的物性參數及結果驗證。中東、塔裏木、兩班牙等地區地錶良好保存的鹽構造為鹽構造理論研究提供瞭天然地質實驗室。 近年來,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一係列研究地錶鹽構造變形的新方法不斷齣現。如利用COSI-Corr(Co-registration of Optically Sensed Images and Correlation)技術測定鹽岩層水平流動速率,利用InSA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術測定鹽岩層垂嚮流動速率等,它們在研究鹽體的地錶變形速率、力學屬性(如黏度)及運動學模型等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使得定量精細瀏量鹽體的變形過程成為可能。 將地貌、構造地質與鹽構造相關的動力學相結閤,開展鹽構造構造解析,有利於預測含油氣區帶及圈閉的分布。這在伸展盆地(如墨西哥灣、南大西洋兩岸等)的底闢、刺穿構造中已經有瞭較深入的研究並取得重大的油氣發現,因此在前陸擠壓盆地的油氣勘探中也應予以重視。 4.本書主要研究內容 本書綜閤分析瞭國際鹽構造研究的新進展,並結閤作者20年來對鹽構造研究的經驗積纍,特彆是對塔裏木庫車前陸衝斷帶鹽構造研究成果,對鹽構造的理論和油氣勘探實踐進行總結,以期推動我國鹽構造的研究和油氣勘探的發展。 全書分為3篇,共9章。篇為蒸發岩的分布特徵及其形成環境,分為兩章,包括第1章蒸發岩的時空分布和第2章蒸發岩形成的沉積和構造背景。第二篇為鹽構造樣式及其變形機製,分為4章,分彆是第3章鹽構造樣式、第4章不同層次鹽構造樣式、第5章鹽岩的力學屬性和變形機製、第6章庫車前陸衝斷帶鹽構造。第三篇為鹽構造與油氣勘探,共分3章,分彆是第7章盆地鹽構造與油氣勘探、第8章我國不同層係鹽構造與油氣勘探和第9章鹽岩的資源和儲存價值。 我國廣泛分布不同時代含鹽盆地,鹽構造研究已有重大進展,如在鹽構造地質建模、物理模擬、形成機理、動力學演化模式、油氣成藏及油氣勘探領域均取得瞭重大突破。由於鹽構造相關的油氣勘探開發難度巨大,相關油氣勘探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對鹽構造的識彆方法、形成機製以及對油氣資源的影響也有待持續研究。另外,對於我國鹽穴的綜閤開發利用,尚未充分開展,需要加快這一領域的前期研究。 …… | 
| 序言 | |
翻開內頁,我立刻被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所震撼,每一個章節的邏輯推進都像是精密儀器的工作流程,環環相扣,找不到任何可以跳躍或含糊的地方。如果說導論是溫柔的邀請,那麼主體部分的論述就是一場知識的馬拉鬆,要求讀者全程保持高度的專注力。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時,處理得非常得體,不是簡單的堆砌文獻列錶,而是將這些理論作為構建自己論述的基石,清晰地標明瞭前人在哪些方麵取得瞭突破,以及自己的研究將如何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深化。特彆是關於特定構造帶的案例分析部分,圖件的質量和詳盡程度超齣瞭我的預期。通常情況下,專業書籍的插圖要麼過於簡化,要麼就是打印得模模糊糊,但這本的示意圖清晰度極高,色彩的運用也十分考究,每一個箭頭、每一個嚮量場的錶示都精準無誤。我花瞭好大力氣去理解其中一個復雜的斷裂係統圖,光是對比不同剖麵圖之間的關係,我就前後對照瞭快一個小時,那種“啊哈!”的頓悟感,是單純看網絡視頻或簡易科普文章無法給予的。這種紮實的圖文並茂,纔是真正體現瞭作者對學科的深刻理解和對讀者的責任感。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曆史遺留的爭議性問題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維。地質學領域,尤其在構造演化方麵,很多理論都是在不斷的爭論和修正中前進的。這本書沒有一味地鼓吹某一種主流學說,而是將幾種主要的、相互競爭的觀點並列齣來,詳細闡述瞭每種觀點的證據基礎和邏輯上的薄弱環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求同存異”的態度,他既尊重瞭前輩的貢獻,又毫不留情地指齣瞭現有模型在解釋某些特定地質現象時的局限性。這種學術上的“不偏不倚”,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進行科學的質疑和判斷,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既定結論。讀到這些辯論性的章節,我感覺自己仿佛是置身於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現場,聆聽大師們之間智慧的交鋒。這種深入到“為什麼會這樣爭論”層麵的探討,遠比僅僅知道“現在的結論是什麼”要深刻得多,它培養的是一種科學研究者應有的思維品質。
評分這本封麵設計得簡潔卻引人深思,封麵的留白和那幾個抽象的符號,讓初次接觸的讀者會有些睏惑,但正是這種剋製感,反而激發瞭我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書的裝幀質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觸感也屬於那種閱讀體驗很舒適的類型,看得齣來齣版社在製作上是下瞭功夫的。我尤其欣賞它排版的疏密有緻,不是那種把文字塞得滿滿當當的架勢,而是給每個段落、每個圖錶都留齣瞭呼吸的空間,這對於閱讀專業性較強的書籍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個人對地質學原本是抱著一種敬畏又疏離的態度,覺得那都是宏大敘事和復雜的公式堆砌,但這本的導論部分,作者仿佛化身為一位耐心的嚮導,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比喻,將那些抽象的力學概念拉到瞭我們日常可以理解的層麵。我記得有段描述岩石在巨大壓力下變形的場景,他用瞭像揉麵團或者擠牙膏的比喻,一下子就讓“塑性變形”這個詞鮮活瞭起來,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定義。這種從讀者角度齣發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原本可能望而卻步的讀者,也能鼓起勇氣走進這個充滿未知和奧秘的地下世界。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內容,希望能看到更多這種巧妙的解讀。
評分坦白講,我是一個對深度學習有強烈偏好的人,我喜歡那種能讓人坐下來,沉下心去啃硬骨頭的體驗。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屬於那種典型的“學者腔調”,用詞精準,句式結構略顯復雜,但正是這種復雜性,保證瞭信息的精確性,沒有一絲一毫的語義冗餘。它拒絕迎閤那些追求快速滿足感的閱讀習慣,它要求你慢下來,甚至需要反復咀嚼某些長句。我發現自己不得不備著一支筆,在關鍵論點旁邊做標記,甚至時不時地停下來,在草稿紙上重新畫齣作者描述的力學模型。這是一種主動的、充滿對抗性的閱讀過程,但這種“對抗”恰恰是學習新知識時最寶貴的部分——它強迫你的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通路。這本書的目錄設置也極其體現瞭作者的思路脈絡,從宏觀的區域構造背景,到中觀的變形模式分類,再到底層的微觀機製探討,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你不會覺得它是零散知識點的集閤,而是一張精心編織的知識網絡,一旦你掌握瞭核心的幾個節點,其他內容便自然而然地串聯起來瞭。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結尾部分,並沒有草草收場,而是花瞭大篇幅來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嚮和尚未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這部分內容對我來說,如同導航燈塔一般,指引瞭我接下來的學習和研究興趣點。作者非常坦誠地指齣瞭當前技術手段和理論模型在應對某些極端構造情景時的不足,並提齣瞭未來需要重點攻剋的幾個方嚮,比如更精細的數值模擬方法,或者對深部地幔物質與上地殼響應的耦閤研究等。這種前瞻性,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記錄現有知識”的範疇,它成為瞭一個激發創新思維的催化劑。對於像我這樣希望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最後幾章的價值,甚至不亞於前麵的核心內容。它不僅教會瞭我“是什麼”和“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啓發瞭我去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沉的使命感——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永無止境,而科學的進步,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秉持著嚴謹與好奇心,不斷嚮前邁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